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七十年代印象

72家房客 · 2010-11-14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七十年代印象

   

   

我們的記憶是否被人劫持了?都說年歲大了后,眼前的事容易忘記,而過去的事卻記得倍兒清楚。我們的年紀顯然還沒有老到那種程度,所以眼前的事不會輕易忘記,而過去的事卻在慢慢變得清晰。我記得那時的天空是湛藍的,我媽學校后面的小河是可以游泳的。通往學校的公路兩邊是整片,整片的稻田。金秋時節走在公路上可以聽到風吹過即將收割的稻田時發出的“沙沙”,“沙沙”聲。然而就在幾年前,當我又一次走在這條馬路上時,我看到的是公路兩邊荒蕪的土地,以及在上面堆積如山的廢舊塑料垃圾。我媽曾經工作的那個學校也已荒廢,學校后面那條清澈的小河不見了,在我眼前的是一條污黑,堆滿了垃圾的臭水溝。曾幾何時起,我們的記憶被人劫持了!!從那時起,某幾個人的敘說就鳩占鵲巢被整成了全民族的集體記憶。從此我們就生活在別人的歷史中,從此我們就生活在別人敘述的故事里面......但是,但是,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那都是別人的歷史,別人的故事。過去和我們沒有關系,現在就更連一點邊都沾不上。是的,我們醒了,那些被禁錮的,塵封已久的記憶也在隨我們一同蘇醒。

   

                    

{之一}三舅公的咖啡

   

三舅公是我奶奶的弟弟,奶奶有兩個弟弟,一個姐姐。三舅公排行老三;是庶出。但奶奶和他的感情卻最好,按我爺爺的說法,三舅公很會“做家”。所謂很會“做家”,是我們當地的一個說法,對他們老輩來說,其意思是不吃喝嫖賭,很會照顧家庭。三舅公退休前是當時一個土特產供銷社的小職員。三舅公和三舅婆沒有生養孩子,奶奶后來把我最小的叔叔過繼給他們。

   

三舅公的咖啡并不是用速溶咖啡粉沖的,而是用咖啡豆現煮的。用專用的銀白色鋁質煮咖啡杯,還有專用的酒精爐。煮咖啡杯大小有大號搪瓷杯那么大,高度稍高,邊上有個黑色的塑料把手,里面有過濾網及管子等一些部件,雖然三舅公高度近視加散光,但在煮咖啡這件事上卻一定要親力親為,不要三舅婆插手。由于視力的緣故,每次煮咖啡,他都象是做化學試驗般鄭重其事。不管是往煮咖啡杯中加咖啡豆,還是用量具往里面加水,他都要先湊到眼前,仔仔細細看清楚。看他的樣子倒不象是在煮咖啡,而更象是在認認真真地做一門學問。一切停當后,接著用小漏斗往酒精爐里加酒精,然后把咖啡杯,咖啡碟,小茶匙從展示柜中拿出來,擺好。等客人一到,就點燃酒精爐煮咖啡。三舅公煮的咖啡我喝過,那種味道不是速溶咖啡所能比的,是真正的清香,不帶一點濁味。

   

那時我們住在一個大雜院的三樓,我家住東廂房,三舅公住西廂房。中間朝南的前廳是我家的飯廳,后廳是三舅公家的飯廳。前廳的前方是一個天井,天井的兩邊是左右兩個大陽臺,兩個陽臺通過前后兩個走廊連在一起。后廳的后面也是一個天井,天井的兩邊是二樓的屋頂。站在后廳可以望見江對面南星澡堂屋頂樹著的燈箱標語:“戰無不勝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由于三舅公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小叔當時還在北邊的山區當知青插隊,所以平常的日子就他們老倆口,多少有些冷清。然而一旦逢年過節,三舅公家卻親朋滿座,笑語歡聲。特別是農歷新年時,整個正月里,幾乎每天都有客人。三舅公,三舅婆都是愛交際的人。我奶奶那邊的親戚又多,各色人等,由于我爺爺不善言談,所以那些客人往往給我爺爺,奶奶拜個年后,就都聚到三舅公的屋里,這時的三舅公就成了最忙碌的,然而也是最享受的人。那些天,他早早就把他的那些寶貝煮咖啡杯,酒精爐從儲藏柜中拿出來,準備好。我那時著迷于他的那個精巧的紫銅酒精爐。當他煮咖啡時,我就趴在那里看。不同于我家的那個煤油爐,點起來后黑煙繚繞還有刺鼻的油煙味,燃燒的酒精甚至有淡淡的香味。同樣是淡藍色的火焰,酒精爐的比煤油爐的看起來也要溫順許多。用過的酒精爐幾何不用擦拭也很干凈,不象煤油爐不管怎么擦,總是帶著層油膩。當煮咖啡杯蓋子頂端的那個中空的玻璃球充滿水蒸氣凝結的水珠及咖啡豆渣后,咖啡的清香就由淡到濃慢慢充滿了整個房間,一杯咖啡就算煮好了。這時三舅公再次忙碌起來,依次往各個咖啡杯中加些白糖,然后邊倒咖啡,邊用小茶匙輕輕攪拌。再把沖好的咖啡一一端給客人。當時電視還不普及,三舅公家的那臺唱片機就相當于現在的電視機,他收藏有一個矮柜的唱片,是那種硬盤粗紋;黑色的那種。有地方戲劇,歌曲,交響樂等。大家坐在沙發上邊品茗咖啡,邊聊天,邊欣賞音樂,往日稍顯冷清的房間這時充滿了生氣。我記得當時的常客有四舅公及六舅公,四舅公是我奶奶的小弟,后來爺爺跟我講,四舅公解放前是偽保長,解放后改行當地方劇的編劇。四舅公外形有點象《渡江偵察記》中陳述扮演的國民黨情報處長,所以我對他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四舅公不喜歡咖啡,所以三舅公會另外泡杯茶給他。六舅公是三舅公的堂弟,解放前則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并參加過抗美援朝,六舅公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我依稀還記得他講的那些有關朝鮮的往事。在他的描述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朝鮮的奇寒。對象他這樣連下雪都很少見到的南方人說來,其感受恐怕來得更加深刻。但他始終用一種淡然,平靜的口吻來講述那些事,沒有宣染,仿佛那都是別人的事。也許經歷過生死的人,才能有這樣的超脫吧。不象四舅公愛用夸張的語氣,來講述他過去的那些風流韻事。當時還有一個常客是三舅公的連襟,是中學的語 文 老師。平常愛穿深色立領對襟的外套。他同樣是三舅公咖啡的愛好者。他喜歡和三舅公談些時事,現在回想起來,當他們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用我們當地的方言聊那些人名,“福特。。。,卡特。。。,田中。。。”時,真是別有一番韻味。三舅公有時也倒些咖啡讓我嘗嘗鮮,不過說實話當時我對他家的那些上海果糖及小白兔奶糖更感興趣。

   

多少年過去了,記憶如同在潛意識下面平靜流淌的河流,我記得在三舅公的唱片中,我愛聽的歌曲有:《馬兒你慢些跑》,《剪羊毛》,《逛新城》等,后來每當我再次聽到這些歌時,頭腦中出現的第一個印象仍然是當時的那些景象。長大后也喝過不少的咖啡,但總覺得帶著點雜味。我再也沒有喝過那么清香的咖啡。

   

   

   

                            (之二)老余叔

   

老余叔一家是我們在大雜院的鄰居,他們家住二樓的西北角,當時大人都叫他老余,而我們小孩叫他老余叔叔。我和他家的老二余英是朋友。我是在很久以后的一個特殊場合才知道他的真實的姓名。

   

老余叔是解放軍,當時五十多歲的光景,身材魁梧,戴一副黑邊眼鏡。在我的印象中,老余叔叔每天都軍容嚴整,老余叔的那身軍裝是65式,就是革命紅旗掛兩邊,一顆紅星頭上帶的那種。我好象沒有看到過他松開風紀扣的時候。老余叔每天上午都出門,但不是去上班,而是去菜店買菜。然后回來洗菜,做飯,每天如此周而復始。因為他是北方人,所以有時還會作各種各樣的面點。鄰居們猜測他在部隊時可能是炊事員,但老余叔叔的軍上裝有四個兜,人們于是想他是炊事班長或司務長一類的角色。

   

當時大雜院內,除了老余叔一家,還有三戶軍屬。分別是我家,二樓的姨婆家,以及一樓的老林家。我二伯是解放軍空軍一直在外省服役,我父母當時也在外地工作。所以我和我堂姐,也就是我二伯的女兒就跟我爺爺,奶奶住。那時每逢元旦,軍屬家庭都會收到一張反映部隊生活的圖畫或照片的年歷,以及一張“軍屬光榮”的紅色獎狀。我爺爺認為這是一件挺自豪的事,所以每次都鄭重其事地貼在大廳的墻上。二摟的姨婆是我奶奶的姐姐,她的女婿也在部隊。有次姨婆的外甥和我堂姐在一起互相攀比誰的老子官大,職務高。倆人說了半天,卻說不出個所以然。最后沒輒了,我堂姐就說,我二伯回家探親的時候帶著警衛員。姨婆的外甥聽后自然不甘示弱,眼睛轉了轉跟著說,他爹不僅帶著警衛員,而且警衛員身上還背著把駁殼槍,說完后還用手做手槍狀比劃一下。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結果鬧了個不歡而散,之后誰也不再搭理誰。后來在翻看我爸的相冊時,我看到我二伯和姨婆的女婿穿軍裝的合照,相片中他們身著59式軍服,配著武裝帶。肩章上都是一桿兩個豆, 不同的領章,顯示他們來自不同的軍種。照相中他們都才二,三十歲的摸樣,年青俊朗的面孔,配上那套軍裝顯得英氣勃發。

   

在平常的日子,大雜院內但凡年輕一點的,不是上班就是上學。那時還沒有下崗這一說,年輕人不上班呆在家里是要被人說閑話的。而留在家里的那些老人大都講方言,普通話都不大靈光,老余叔平常就沒了交流溝通的對象。于是我就經常在放學回家時看到老余叔軍裝畢挺,面帶微笑地站在大門口或巷口等他家的孩子們。遇到我先回去被他碰到,就會被他逮著問長問短:今天考試考得好不好啊?等等。考得好的話,我都會告訴他。有次我考得不理想,結果回去時又被他逮到,情急之下,我就說:這是密秘,不能告訴你。他聽完后一邊呵呵笑著說:小弟也學會保守密秘了。一邊伸手想抓住我。結果被我滋溜一下從他胳膊底下鉆過去逃走了。

   

老余叔有三個小孩,兩男一女。他老婆是我們當地郊縣人。他們家的小孩和我們一樣也講方言。在那時,五十年代出版的《三國演義》連環畫還是希罕物,而我小叔收藏有一些,但并不全,大概十幾,二十本。平常并不拿出來。只有等他逢年過節回來探親時才會拿出來,這時我就向他借幾本,然后叫上老于叔家的老二一起看,他也好這一口。我們把這類連環畫叫“古書”。常常看完后仍覺不過癮,于是他拿了把竹掃帚當作關公的青龍堰月刀,我拿了根竹曬衣桿當張飛的丈八蛇矛,就在我家的飯廳或陽臺,照畫中的招式“切磋武藝”。結果往往不是我家的窗玻璃碎了,就是三舅公擺在陽臺的花盆破了。這時在大人們的大呼小叫中,我們趕緊堰旗息武,他把掃帚放回門后,我把曬衣桿重新豎在墻角,然后溜回家中躲起來。但闖下的禍事卻瞞不過去,早晚家里都會知道。于是我就被我奶奶罰站,他則被老余叔一頓教訓。老余叔家平常動靜不大。他們家就一大統間,大約二,三十平米。用布簾隔成兩間。他家底下是我家,三舅公家,以及二樓老劉家的廚房。有次老余叔夫婦不在家,結果他們家兩兄弟在家里鬧得動靜大了點,在樓下幾家廚房的主人正煮午飯時,他們兩個在他們家的木頭地板上,上串下跳,拼命往人家鍋里下“佐料”。傍晚老余叔回家時,就同時被幾家人告狀,而且屬于“民憤極大”。不一伙兒,整個大雜院就聽到了他們兄弟倆殺豬般的求饒聲,以及皮帶的抽打聲。讓人見識了平常和藹可親的老余叔叔的另一面。剛才告狀的人倒覺的過意不去了,忙叫老余叔的老婆去勸他。

   

老余叔雖是解放軍,但并不見和部隊的人來往。平時只有一個穿便服的人不定期過來看他,幫他買點蔬菜。然后和他一起做飯,蒸饅頭或包餃子。最后一起喝酒,吃飯。聽那人的口音是北方人,比老余叔年輕。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在講,老余叔只是偶爾問幾句。

   

老余叔是在八十年代中的時候,搬到部隊干休所。幾年后我在他的葬禮上才知道他的全名,我和另一個人做為大雜院的代表參加了他的葬禮,也是在這時才知道他的職務是省軍區參謀長,七十年代時因高血壓病休在家。那個穿便裝常去看望他的人是他以前的警衛員,當時已退役。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2.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3.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4.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5. 劉繼明|隨想錄(20)
  6.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7.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8.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9.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10.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欧美 | 亚洲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最新国产乱理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专区动漫专区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