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回缺失的信仰——央視電視劇《毛岸英》有感 |
2010-11-04 來源:榆林日報 |
央視熱播的電視劇《毛岸英》是國內首部講述毛主席之子毛岸英一生的電視傳記片,偉人之子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全景展示在觀眾面前,這部為紀念毛岸英犧牲60周年、抗美援朝勝利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而創作拍攝的電視劇,細膩地展示了毛澤東和毛岸英之間的父子深情,毛岸英與母親楊開慧、與妻子劉思齊、與兄弟毛岸青的美好親情。劇目中偉人之子的生活、精神境界、情愫深深感動了很多觀眾,也喚回時下許多人心中淡漠或者已經開始缺失的信仰。 信仰,總是與人類的高尚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懷著一種偉大而崇高的信仰,毛岸英和他的親人在父子間、母子間、兄弟間不僅有著和別人一樣的溫情,更包含著不一樣的大愛。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許多東西都被物化,包括愛、善、追求等等這些價值。央視適時推出這樣一幕大劇,再一次向人們彰顯在信仰的追求中人的崇高,并引導人們把這樣的生活和價值觀落實到心靈、行為中,而最終成為這個社會的公民習慣。 毛岸英有個特殊的身份,就像劇中頻繁出現的那句臺詞:“誰讓我是毛澤東的兒子呢?”因為是毛澤東的兒子,他有個幾經磨難的童年,他要親歷母親被殺害的慘景,他要在上海灘流浪6個年頭,他要在蘇聯顛沛流離整整10年,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出生入死,一直打到柏林。回到父親身邊后,毛澤東沒有給他封官,他們也沒來得及享受父子團聚的歡娛,而是被派到農村和窮苦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上“農業大學”。新中國成立,他又迫不及待地投身到工業建設當中。抗美援朝開始,他又前往前線經受血與火的考驗,最后犧牲在異國他鄉……毛岸英呢,也沒有以“太子”自居,他樂于當農民、樂于上前線,不僅在大多數時候同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沒有什么兩樣,在危難關頭更是沖在普通老百姓子女的前頭! 在“我的爸爸是李剛”引發的網絡批評狂潮中,人們對“官二代”“富二代”引發的有關話題都在思索和探討。那些為人所詬病的“官二代”們,有“子承父業”型,依靠父親的權利被千方百計地安排在當官為宦的崗位,成就“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業績;有“大樹底下好乘涼”型,仗著父親的權利經商辦企業,撈得缽滿盆盈,成為年輕的“商界才俊”;更有些無所事事,打著老子的招牌,花天酒地、醉生夢死、驕奢淫逸,過著寄生蟲的日子;最讓人不齒的就是借老子的大權,成為“‘我爸是李剛’我怕誰”的惡少“衙內”;那些在老子的嬌縱支持下,橫行一方、魚肉城鄉,極具危害性的“官二代”黑惡勢力,也會隔段時間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毛岸英》一劇則不僅真實再現也展示了一個模范的“官二代”形象,他對時下社會的啟示是巨大的。 人本身是具有感情的,《毛岸英》中的父子情深也是劇中的一個重要看點。所以,我們要說,官員寵愛自己的兒子,以自己的努力為子女鋪墊發展之路本應是符合常理的。他對自己子女成長不聞不問,反倒是一種反常和病態。我們要提倡的是,愛,要在法律,在道德允許的范圍之內,為孩子開辟更好的舞臺、提供更多的機會。尤其是“官二代”的父親們,懷著一種偉大而崇高的信仰,大愛不僅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還要在千萬個別人孩子的身上體現。相信作為一個父親,毛岸英的成長軌跡中一定有毛澤東的指導痕跡,單就從種地、進廠、參軍這些履歷就知道,毛澤東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多大的期望。在毛澤東心中,鍛煉兒子,讓他憑借自己的能力走得更遠就是他最大的期望。但在今天,有多少官員父親會讓自己的子女從基層做起,從當農民當工人做起呢?有多少官員恨不得利用手中的特權讓自己的子女坐上權利直升機,有多少人按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讓自己的兒子享受著無限的特權? 《毛岸英》在中央一套的熱播或許就是一種無言的信號,這個社會需要怎樣的“官二代”不言而喻。一個人居高位,能夠時時刻刻想到人民,能夠時時刻刻做出表率,不是喊幾句口號和流點眼淚能夠做到,關鍵要看他是如何做的,平等中見偉大,平凡中見高尚,才能真正體現共產黨人的情操和信仰。 毛澤東和毛岸英走了,但是他們那自強不息,自我激勵,平等愛民,對自己嚴標準、高要求,對祖國和人民無限熱愛的偉大情懷將永遠留給人們,愿我們的黨員干部銘記宗旨,學習岸英的崇高品德,樹立起崇高信仰。(記者李苗苗)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