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拍戲,大雨天一百多個老鄉為我們當臨時演員,一個打傘的都沒有,他們都管我叫‘岸英’,拉著我的手說:‘就算是下刀子我們也陪。’
劉思齊看《毛岸英》哽咽 95%情節來自真實回憶
34集電視連續劇《毛岸英》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已經過了大半,這部為紀念抗美援朝60周年和毛岸英犧牲60周年拍攝的作品,不僅第一次在熒屏上全面展現了毛岸英壯烈殉國的一生,也重現了毛澤東與毛岸英之間的父子情深。
95%情節來自真實回憶
《毛岸英》采取倒敘的講述方式,第一集第一幕就是一位滿頭華發的老人站在朝鮮毛岸英的墓前,深情凝望并撫摸墓前的半身石像。這位老人正是毛岸英的遺孀劉思齊,全劇也是基于她的口述回憶改編而成。“我一直很想把毛岸英短暫的一生搬上熒幕,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曾經有過岸英這樣一個人,為保衛祖國獻出了年僅28歲的生命。這部電視劇是我送給岸英的禮物。”
而對于導演劉毅然,拍攝此片卻是個不小的挑戰。“最開始我不敢拍,一是對毛主席和毛岸英心懷敬畏,怕拍不好;二是擔心毛岸英只活了28年,怕沒有太多故事可以撐起一部劇。”但聽完劉思齊的含淚回憶后,他的第二點顧慮打消了,“毛岸英一生雖短,卻異常豐富,我們對他的認識實在太不夠了。”于是劇中有了毛岸英如何親眼見到自己的媽媽被敵人殺害,8歲就帶著弟弟在上海流浪、撿破爛、賣報紙,14歲獨自前往蘇聯求學,以及和劉思齊相識、相知、相戀的樁樁動人故事。他與毛澤東的親情也是劉毅然最想表現的:“主席給岸英捉虱子,岸英幫主席洗腳,這些故事情節95%以上都來自思齊大姐的真實回憶。”
“爸爸,我回來了”
比起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劉毅然希望“通過更多的細節展現人物”,而細節動人確實是這部戲吸引觀眾的一大亮點。
劇中的毛岸英天性率真、陽光又有些可愛,待人十分熱情。有一個場景是他即將奔赴朝鮮戰場,離別時迅速在劉思齊臉頰上親了一下。“這不是瞎編的,他從14歲到24歲,在蘇聯呆了十年,有很多蘇聯人性格里的奔放。”劉毅然說。還有一幕,毛岸英從蘇聯回國,下飛機后沖向毛澤東,緊緊擁住父親還把他抱起來轉了幾圈,“這是我們根據毛岸英的性格再創作的,思齊老師也說極有可能。”飾演毛岸英的于曉光說,“每次與父親的重逢,毛岸英都會說:‘爸爸,我回來了。’這句看似普通的話貫穿了全劇,很能表現父子之間那種深情。”
劇中毛岸英犧牲后,志愿軍政治部派人把他用過的一只小皮箱送給毛澤東,毛澤東緊緊抱著這只箱子,半天說不出話來的場景令不少觀眾潸然淚下。據劉思齊回憶,這只小皮箱被毛澤東一直放在自己的床頭,“每年夏天,老人家都會親自把箱子拿到院子里翻曬,不要別人幫忙。這只箱子現在放到了韶山的毛澤東遺物館。”
細節刻畫人性光輝
戲已接近尾聲,于曉光仍然難忘那些拍攝中令他倍感震撼和溫暖的故事:“在黑河拍攝時,有位叫李鳳珍的老大娘,是個對志愿軍感情特別深的老知青,每天步行十幾里地,帶著各種吃食來探班,只為了看看‘岸英’;在湖南拍戲,大雨天一百多個老鄉為我們當臨時演員,一個打傘的都沒有,他們都管我叫‘岸英’,拉著我的手說:‘就算是下刀子我們也陪。’你就能感覺到這是一個多么不尋常的人。”
而把片子翻來覆去看了三遍的劉思齊,聲音哽咽地說:“我每看一遍都淚流滿面,就像時光倒流,我又重走了三遍。岸英那種淘氣勁兒、執著的追求,都表現出來了,非常好。”
有專家贊嘆“這個題材難度很大,沒想到拍得這么好”,尤其是父子情,“沒有寫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入手,卻抓住了動情點,寫出了人性的光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