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更加懷念毛岸英
(觀看《毛岸英》所引起的隨感)
電視劇《毛岸英》正在熱播,相信電視機前的觀眾之多是毫無疑問的;英雄猶如美酒,年代越久遠就越發顯示出其的誘人魅力;如同央視宣傳的那樣,毛岸英確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軍戰士,他是兩百多萬入朝參戰的志愿軍當中的一名翻譯,他也是十八萬余犧牲的志愿軍指戰員的其中之一。但不可否認,毛岸英有不同于其他志愿軍戰士的特殊身份,因為他是人民領袖毛澤東的長子,這就成了一種垂范行動。“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一語引來萬滴淚;領袖深愛他的兒子,更深愛他的人民。而我以為,歷史是喜劇大師,前不久有一個叫李啟明的青年駕車肇事致人重傷后說“去告吧,我爸是李剛”,李剛者,乃一公安分局副局長是也。如果只看表面現象,我們光是譴責一個22歲的年輕人其實意義甚微,而透過現象看本質觀全面,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進行的應該是全方位的深刻反思。在我們還豎立著社會主義旗桿的前提下,不管是何種樣式的社會主義,終歸還是共產黨執政,所以,無論如何,不進行共產主義理想的教育,是萬萬不行的。然而,事實卻是什么呢?事實是,從改開以來的三十年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成了人生的信條。“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換成了“人人為自己,合起來就是為大家”,“愛自己”取代了原來居于首位的“愛祖國”,“干部”因與國際接軌而被主流媒體改稱為“官員”,“計生國策”使一個個孩子被其祖輩父母當做“小皇帝,小公主”服伺著,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種顛覆性作為,統統與毛岸英精神背道而馳。當然,每一個人不可能都有毛岸英那樣的人生經歷和家庭背景,但這都不打緊,我們照樣可以從毛岸英的成長史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成分,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怎樣地做人做事。我們可以拋棄一些太過深奧的大道理,但我們絕不可以表現得太現實,只強調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不考慮大多數人的感受,忘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淺顯道理,這樣不就成了對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背叛?“官員”們不就比“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縣令徐九經都不如了嗎?
某網友說,若要比爸爸的“官“大,誰又能夠比得了毛岸英?一個中國人民的大救星的兒子,從蘇聯一回到延安,卻沒有進駐機關辦公,而是在父親毛澤東的安排下去了“勞動大學”學習和勞動鍛煉,若照袁騰飛的說法,陜北的農民能教毛岸英什么呢?而毛岸英用手上厚厚的老繭做了“畢業”的答卷。在影片《開國大典》中,毛岸英回答父親的問話,說是“進政務院吧”;父親說,“你不夠格啊”,要兒子到基層勞動單位去工作,毛岸英于是進工廠做了工人。對待心愛的兒子以及女兒們,毛澤東的要求是極其嚴格的。如果以毛岸英的資歷,他都有當最起碼是中層干部的資格,但是,“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今天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有否向他們的“祖師爺”毛澤東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地學習呢?他們的子女們有否向毛岸英好好地學習呢?——大概這是我無須明說的話題吧。
當“官”沒有毛岸英的份,但當美帝國主義將戰火燃燒到鴨綠江畔,新中國面臨嚴重挑戰之時,毛岸英卻自覺地感到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決心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當了第一名志愿軍戰士。在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場上錘煉過的毛岸英不會不知道投身戰爭將意味著什么,可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辭父別妻奔赴了朝鮮戰場,最終以他自身的犧牲譜寫了一曲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偉大愛國主義的壯麗凱歌!
“湘水之岸,英木蒼蒼,身在異域,魂歸故鄉。鳳凰涅槃,人天共仰,為國舍命,日月齊光。”當這首電視劇《毛岸英》的片尾曲唱起的時候,我每一次都熱淚盈眶,我怎么能不為之而流淚呢?
只要是心底里深愛著祖國的人,不會不懂得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歷史也清楚地告訴中國我們,沒有毛澤東的英明決策,沒有具有獻身精神的毛岸英(們),我們就絕不會有六十年的和平環境,和平時光。鑒此,難道我們不應該深切地緬懷和感恩毛澤東,緬懷不朽的毛岸英和同他一樣犧牲在朝鮮土地上的戰友們,盛贊還健在的志愿軍將士們?!
我想用毛岸英寫給其表舅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話作為拙文的結尾:“新中國之所以不同于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同于國民黨,毛澤東之所以不同于蔣介石,毛澤東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蔣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最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靠自己的勞動和才能吃飯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所以,我撫今追昔,更加懷念毛岸英。
光榮永遠屬于偉大的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戰士毛岸英!
光榮永遠屬于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旗幟下的抗美援朝將士!
毛岸英和所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