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瑟秋風今又是
又將進入九月,主旋律歷史題材影片《建國大業》首映至今已快一年,早就有一些商榷之處想一吐為暢;近日再觀該片,一為重思,二為紀念,三也為寫下此小文。
《建國大業》里面有這樣一組臺詞:(背景:1949年某月某日,毛澤東在一座解放了的縣城里買香煙,但沒有買到,因為店鋪都關門了)
對此,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層的成員聚在一起談論:
毛澤東:要把人家請回來。搞垮了人家,自己又不懂得經營生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這不是砸自己的飯碗嗎?
周恩來:政治協商,協商的對象就是資產階級政黨和民主人士;我們是請人家來共同執政的,不是來消滅人家的。
朱德:鬧革命,我們天下第一,搞經濟我們可比不了他們。
劉少奇:現階段還不能消滅資本家,生產關系的改變不是過家家,不能胡來。
任弼時:要有自知之明,這些事我們需要從頭學起。
為此,我拜讀了毛主席的《關于工商業政策》(1948年2月27日),此項指示比上述臺詞所顯示的時間大約早一年以上,在這里特引錄幾段:“某些地方的黨組織違反黨中央的工商業政策,造成嚴重破壞工商業的現象。對于這種錯誤,必須迅速加以糾正。這些地方的黨委,在糾正這種錯誤的時候,必須從領導方針和領導方法兩方面認真地進行檢查”;“應當預先防止將農村中斗爭地主富農、消滅封建勢力的辦法錯誤地應用于城市,將消滅地主富農的封建剝削和保護地主富農經營的工商業嚴格地加以區別,將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正確方針同片面的、狹隘的、實際上破壞工商業的、損害人民革命事業的所謂擁護工人福利的救濟方針嚴格地加以區別。應當向工會同志和工人群眾進行教育,使他們懂得,決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記了工人階級的遠大利益。應當引導工人和資本家在當地政府領導下,共同組織生產管理委員會。各中央局、分局應當明確提出此一問題,加以分析檢查,定出正確方針,并分別發布黨內指示和政府法令”;“方針決定了,指示發出了,中央局、分局必須同區黨委、地委或自己派出的工作團,以電報、電話、車騎通訊、口頭談話等方法密切聯系,并且利用報紙做為自己組織和領導工作的極為重要的工具。必須隨時掌握工作進程,交流經驗,糾正錯誤,不要等數月、半年以至一年后,才開總結會,算總賬,總的糾正”;“具體說來,在戰爭、整黨、土地改革、工商業和鎮壓反革命五個政策問題中,任何一個問題犯了原則的錯誤,不加改正,我們就會失敗”。——鑒此,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共產黨的工商業政策是很明確的,提出也是很早很及時的;按照共產黨廣大干部(就總體而言)的執行能力,工人群眾的覺悟,是不可能出現連一家店都找不到的如此糟糕的情況(局面)的;退一步說,即使真是如此,那么,中共五大常委的話就顯得離奇了。為什么說“離奇了”?因為毛澤東是代表黨發的指示,其他四個常委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們(包括毛澤東)不會說出影片臺詞一樣的話來。當然,說一些批評下級干部執行黨的指示不力的話,是合符情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他們所說的話好像是即興發言,頭腦里毫無一年多前發過的指示的意思,反倒讓我聽出了一些似曾相識的意思。“共產黨搞革命打仗一百分,搞經濟零分”誰說的?耳熟不?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層多有自知之明,自己都承認了:共產黨想要執好政,沒有資產階級政黨不行;工人要吃飯,沒有資本家不行。正因為毛澤東“不懂經濟”,建國后“搞窮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依靠資本家就勢在必行了。多嚴密的邏輯啊!讀一讀《關于工商業政策》,卻讓我們了解了真實的毛澤東,他始終是把工人放在資本家前面的,“死了張屠夫,不吃帶毛豬”,哪有不依靠工人階級而依靠資產階級的道理?《建國大業》的編導們有意無意地疏忽了。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后,毛澤東斷言:長江以北,從此再無大戰了。為此,影片的編導設置了中共領袖們豪飲高歌的場景。這是想表達什么樣的意思呢?看不明白。當時,毛澤東們的頭腦清醒不清醒,直接關系著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因為蔣介石匪幫還統治著大西北、大西南、廣東廣西,這個概念就是大半個中國。人民解放軍雖已飲馬長江,但還未打過長江去,南京總統府頂上的青天白日旗還在飄著,因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怎么會高興得如此失態,彷佛如綠林好漢一般了呢?毛澤東不善飲酒,任弼時長期患有嚴重的高血壓病(建國初始就病逝于此病),又怎么會大碗地喝酒呢?而且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在1948年12月30日就為新華社寫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1949年新年獻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是中山先生留給國民黨人的話,更何況毛澤東者。所以,給中共領袖們以豪飲高歌醉成一團的形象,影片的編導顯然是不明智的,虛構只適用于整個故事,其中的細節絕不能虛假,虛假了就違反了真實的原則,所以作品就失去其真正的藝術價值了。
較之于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革命勝利前夜的豪飲高歌,一派陶醉的氣象,蔣介石反倒頭腦冷靜了,雖然很是垂頭喪氣,但他仍清晰地認識到國民黨已經腐敗透頂了,所以,“反,亡黨;不反,亡國”——蔣介石這樣對太子蔣經國說,又像是自言自語,也像是對空氣說。因此,這樣的對比,實在令人費解。
再者,影片忽視了絕不該忽視的方面,那就是毛澤東一貫所依靠的工人農民,廣義而言就是人民;而一旦忽視了他們,就等于是無視中國革命的史實,使中國革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說到底,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中國人民跟內外敵人斗爭,斗爭的主體(主動力)毫無疑問是革命的人民,不是嗎?子弟兵絕大多數也不都來自工農階級么?哪一次戰役中支前的人數不超過直接參戰人數的?(平津戰役是極少有的例外,但也有支前的群眾隊伍),離開了人民,就等于魚兒離開了水,還侈談什么“革命的勝利”?毛澤東與孫中山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認為“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后者只是說“扶助農工”,所以國民黨的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共產黨的勝利當是歷史的必然,共產黨的勝利也就是人民的勝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開國元勛陳毅就對人民群眾的支援前線給出了極高的評價,上升到了決定戰役勝負的高度。但就是這一點,影片的編導卻“雙目失明”,看不到,倒把攝像機對準了資產階級政黨、民主人士一個勁地猛拍,還借用中共領袖的話(臺詞)來竭力強調辯護;這倘不算全錯,也至少錯了七、八成了。唐國強同志也曾談了他對此問題的看法,以為影片過分強調了“統戰”,忽視了人民的作用。我并非反對資產階級政黨及其他民主黨派議政參政,而只是針對影片片面的側重點而言。這樣的“主旋律”,其實尚不夠“主”,或者甚至說不是“主”。
草民不善影評,此文也非“影評”,村野老朽的一孔之見而已。憑著對共產黨毛主席的特殊情感,說一說《建國大業》的觀后感,也屬言論自由的范疇吧。
蕭瑟秋風今又是,年年九月不相似,今年的盛世電影界還有什么新的主旋律影片推出,不得而知,我的希望卻是比較大的,而編導們的肩上之擔也并不輕松,把最真實的歷史介紹給我們,這應是一種責任吧。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換了人間!
2010.8.26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