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白虎團》“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唱段說明
詞語解釋
“二黃快板”:在京劇傳統劇目的二黃聲腔中,二黃聲腔多是中慢速的唱腔,少有比原板節奏更快的板式。二黃快板是在現代京劇的創作中首次出現的。為了更好的反映現代生活,塑造現代的新人物形象,京劇藝術家創造出了一些新的唱腔板式,二黃快板就是其中之一。二黃快板首見于由山東省京劇團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創作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第五場”,“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這個唱段。由著名凈行演員方榮翔扮演王團長演唱?! ?/p>
快板是一拍的形式,即1/4節拍。快板和流水板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在速度上比流水板更快一些。快板在戲里常常用在矛盾異常尖銳的時候,或是人物異常激動,急于辯理,急于表態的時候?;蚴怯脕肀憩F人物興奮、急切的心情。
唱段說明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這段唱腔取自京劇《奇襲白虎團》第五場“宣誓出發”。由王團長演唱。凈行演員應工。唱段的板式是“二黃快板”。
這個唱段是表現中國人民志愿軍王團長給穿插營的營連級指戰員布置作戰任務。唱段前面有一段臺詞,臺詞的前半部分是表現團指揮部在通過電話指揮作戰,這是為了在開幕時渲染出緊張的作戰氣氛,這也為后面的戲做了必要的鋪墊。臺詞的后半部分是王團長給穿插營下達明確的作戰命令。王團長的這段念白至關緊要。以京劇的藝術形式要求來看,這段念白與接下來的這段唱腔應該是一個整體。因此如果有可能,在學習這段唱腔的同時最好也同時學習這段念白。在表演的時候,最好能夠先念后唱,使前面的念與后面的唱,形成一個表演整體?! ?/p>
這段唱腔表現的是一個志愿軍團長給即將進入敵后作戰的部隊下達作戰任務,因此唱腔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應該是剛毅、堅定、有力的。在簡約風格的行腔過程中要注意一些能夠造成變化的小地方。比如“巧迂”兩字,在快板中的抖腔;“入”字與“把”字的“讓板”開口(在后半拍開口),這有助于造成行腔中的俏皮感;“他的逃路截斷”,“定叫他首尾難顧”這兩句唱腔要前抑后揚;“無法增援”這四個字要唱得略舒展些;還有“痛殲敵人”的“敵人”兩字要用一個“抖腔”的唱法。
在京劇花臉經典唱段中,這個唱段簡約而獨特,內涵豐富,具有很重的分量。希望教師在輔導學生演唱時注意把握?! ?/p>
附《奇襲白虎團》劇本片段
第五場 宣誓出發
[接前場?! ?/p>
[山坡下,松柏遮蔽,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團指揮所。[室內設置著軍用電話機和作戰模擬沙盤,正面墻上掛有作戰地圖?! ?/p>
[幕啟: 炮聲隆隆。王團長和穿插營的營連級干部圍攏在沙盤周圍,正緊張地說著什么……高參謀和張股長在打電話。
高參謀 喂……
張股長 喂……
高參謀 喂,五號陣地嗎?好,馬上給你們補充彈藥?! ?/p>
張股長 什么,敵人發射煙幕彈?
王團長 幾號陣地?
張股長 六號陣地?! ?/p>
王團長 注意監視?! ?/p>
張股長 是,注意監視?! ?/p>
王團長 鬼名堂?。ㄏ蚋邊⒅\)要炮兵指揮所。
高參謀 是。(手搖電話)炮兵指揮所……張主任嗎?(遞電話)
王團長 (接電話)老張,集中火力轟擊安平山兩側的敵人。給炮彈安上眼睛狠狠地打!
王團長 (對穿插營的營連級干部)同志們,根據嚴偉才同志的偵察,你們穿插的行動路線就從這里(指沙盤)越過雙石山,直插二青洞!
眾營連干部 是!
王團長 你們穿插部隊,必須按預定時間,埋伏在敵人前沿,等尖刀班插入敵后,你們隨后跟進,吸引敵人,和它展開近戰、夜戰,打亂它的軍事部署,為尖刀班奇襲偽團部創造有利條件,配合我師主力,徹底消滅敵人的“王牌軍”白虎團!
眾營連干部 是!
王團長 (唱)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
打穿插巧迂回分割圍殲?! ?/p>
入敵后把他的逃路截斷,
定叫他首尾難顧無法增援。
痛殲敵人在今晚,
決不讓美李匪幫一人逃竄!
附方立笙的文章《父親方榮翔的軍旅情結》(有刪節)
我站在融融的春天里,站在知天命的時間段落中,向遠方眺望。
我望見了父親方榮翔。雖然父親已經離開我們近20個春秋,仿佛父親又在唱戲了,唱的是《奇襲白虎團》“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唱的是“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
……父親曾經在部隊服役10年,抗美援朝在朝鮮足足生活工作了8年。在朝鮮戰地演出期間,父親看到一份戰地簡報,介紹戰斗英雄楊育才(原×軍副軍長,現已病故)的事跡,說他機智勇敢,帶領一個尖刀班,深入敵后,出奇制勝,殲滅了李偽軍白虎團,創造了“以小打大,以少勝多”的英雄業績。父親被這則報道感動了,同時想到,長時間在志愿軍中演的都是歷史劇目,為什么不能用京劇表現志愿軍英雄的事跡呢?于是,便和團里的演員李師斌、李貴華三人商量決定,以戰斗英雄楊育才殲滅白虎團的事跡為素材,編演了一出小戲。因時間倉促,最初只有20分鐘,結構像個“活報劇”。演出之后,效果很好,反映強烈。經過幾個人多次加工、推敲、增補內容,又排成一出以武打為主的京劇,定名為《奇襲白虎團》,成為志愿軍京劇團的保留劇目。
1958年春天,周恩來總理來到朝鮮,在志愿軍總部召開了隆重的大會,總理親自宣布:“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們決定全部撤軍,一兵不留。一定要走好,向朝鮮政府和人民致謝……”。
1958年10月25日,京劇團隨志愿軍政治部,乘最后一列火車離開了戰斗8年的朝鮮,回到了祖國。
一個演員連自己也不曾想到,這8年意味著什么。父親常常以此為驕傲,但不是因為他在朝鮮戰場上榮獲過各種勛章和榮譽。照他自己的話說,古今中外,凡搞藝術的人,誰能像我們一樣,在戰火中唱了8年?由此而論,父親是值得驕傲的!
1964年,在北京舉行全國京劇匯演,山東京劇團進京的劇目定為《奇襲白虎團》。這時的文本,已經由許多同志加工修改。
6月,在北京劇場首場演出。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看了演出后,上臺和演員們親切交談。周總理大聲問:“你們團長呢?”無疑是找劇團的團長。熱烈的氣氛中,大家把這個“團長”理解為劇中的“團長”了,于是便把王團長的扮演者方榮翔推出來了。總理握著他的手問寒問暖,又詢問了回國后《奇》劇的修改過程??偫硪舶逊綐s翔當成劇團團長了,仔細地聽取匯報??偫砀吲d地說:“你們原是志愿軍京劇團,又編排了志愿軍的大戲,你們有生活,這戲很成功,向你們祝賀。”《奇》劇的演出情況,周總理向毛澤東主席作了匯報。
1964年8月12日在人民大會堂,毛澤東主席、劉少奇副主席、周恩來總理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興高采烈地看了《奇》劇的演出。戲后,毛主席上臺與演員們合影留念。毛主席和周圍的人談笑著,詢問著。當他得知,戲中的楊育才是真人真事,此人回國后在濟南軍區當副連長時,他更高興了,對陪同的周總理說:“這個人,應該往上提嘛!”由此,引出了全國一級戰斗英雄楊育才和京劇演員方榮翔的友誼佳話。在父親病故前的第20天,楊育才還帶著女兒到醫院看望,兩個老朋友傾心相談。他們誰也不曾想到,那次歡談,竟是訣別……
……和父親的那場同臺演出已經過去了近40年,四姐至今仍非常懷念那場演出。由于當時的條件有限,沒有留下任何音像資料,甚至連一張照片也沒留下。不過,四姐并不遺憾,那些美好的記憶已經深深烙印在心里,那是一本珍藏在心底的相冊,永遠保持著鮮亮的色彩。還有父親那鏗鏘有力的王團長唱段,將永久地回蕩在天空中。
(本文來源:濟南日報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