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也沒有理由忘記和輕視老百姓!
而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我們的傳統媒體、現代網絡、影視鏡頭、文學作品,又有幾多精力樂意關注這個龐大的群體?!
我們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和宣傳輿論平臺,不遺余力的、樂此不疲的、不惜重金的,把各自世俗的目光全身心地投注在:女人露股溝、各路明星婚戀或婚外情、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惡俗肉麻的小資床笫生活、所謂的精英人物的另類故事、搶劫投毒兇殺的惡性事件、這個“門”那個“門”的炒作、所謂的人性的挖掘探索與展現上。
他們已經沒有絲毫興趣關注老百姓。
老百姓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老百姓用他們的智慧、奉獻精神、寬闊的胸懷和辛勤的汗水,鋪筑了中國的現代化大道!是以,我選取生活中老百姓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創作了《老百姓的故事》。在這部小說中,我用理想主義的筆調與感情,刻畫了以敖天鴻為主人翁的幾位普通老百姓的凡人形象,述說了他們的大愛情操,與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也許這部作品過于理想化了。
實際上,以往我所寫的和發表的拙文、文學作品,絕大部分還是以批評、抨擊為主。這樣的一種傾向、感情,有時自己都自覺心里矛盾——矛盾的核心點就是:總不能老是揭露陰暗面吧?這樣很容易讓人對社會,對人類感到沒有希望——看不到美好事物的人,是很容易絕望且走極端的。作為一個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來說,我們有責任監督社會的一切不利于人類進步的弊端,同時我們更有責任讓人們感受、領略到人性和生活的美好。
加繆認為“人生活在理想中”,而他曾經的好友、后來與之哲學思想發生歧見的薩特則反駁說:“人為了現實而活著”。這兩位都是哲學大師。日常生活中,對此兩種觀點各執一詞的,也常有爭得面紅耳赤的。
依我愚見,任何人都無法超脫現實生活,即使追求淡泊明致、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也同樣離不開吃喝拉撒睡。但這僅僅是人類生存的外在形式和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極具現實性的。然而,人的現實性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拋棄精神追求;更不等同于某些功利、實用主義者對加繆主義者批判的那樣,認為理想主義者對人類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生活,純粹是“烏托邦”或“堂吉訶德式的夢游癥”。
我一直以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是一個有精神追求和有遠大理想的民族,而絕不是一個僅僅滿足于物質富有的民族。
這正是我創作《老百姓的故事》的初衷。
感謝各位閱讀!
劉杰文竹(原創)
2010年4月6日於清風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