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這個長不大的孩子,大人們已經失去了耐心,幾乎要放棄了。近來在東方詩風論壇,讀到網名為鳳舞的十首新詩,符合我心目中的詩歌的樣子——缺少行動能力的詩人,把顯而易見的道理和平常的情感,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順暢地表達出來,使猖狂者有所收斂,使迷醉者若有所思,給冤屈者以同情與慰藉,給疲弱者以力量和堅強,在敘述現實的同時連接上過去和未來,寄托社會改革發展的美好期望,沐浴愉悅人心向完美人格靠近,是詩歌之所以是詩歌的全部含義,是詩人之所以是詩人的最高榮譽。這樣的好詩歌,我樂意駐足傾聽,樂意推薦。
第一首例如《乞討者》:
晴天的時候
她總是匍匐在那個路口
亂發花白
被風不停調戲
施舍或從不施舍的人
都一樣心安理得地從她身邊走過
間或談論漸起的秋涼
說明天要多加些衣裳
她也曾
是懷抱里被寶貝著的嬰孩吧?
也曾是對著桃花怔怔微笑的少女吧?
也曾是紅羅帳里的新娘吧?
她是不是也是一個母親?
她始終沉默
從不喋喋不休地乞求
總是垂首向地,從不抬頭望天
她的眼睛里
可能不會再有天藍
【讀后】“在疾苦面前閉上眼睛”固然要不得,“在疾苦面前睜著詩意的眼睛”則是天真的、別有用心的邪惡。歲月滄桑,誰也避免不了;世事無常,誰也不能置身事外。誰能夠確定,疾病與痛苦就不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呢。尼莫拉牧師的傷感懺悔、請君入甕的自作自受、忍無可忍的自毀毀人……都是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疾苦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都學會了;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我們都忙得忘記了。爾虞我詐,互相冷漠,我們可以理直氣壯,變本加厲;當我們需要關懷需要幫助時,已經沒有人在乎我們注意我們了。
還好,我們還記得總理的殷殷關切,還記得偉大的舉國救援。還好,有作者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看得見身邊的疾苦與無助,得以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最脆弱的那根惺惺相惜、孤寂恐懼的神經。
疾苦已經到了我們面前。當社會的整體幸福程度提高時,個體的痛苦就越加顯目;當整體幸福程度降低時,個體的痛苦就越加渺小。尊嚴亦然。大家都幸福尊嚴,個人的不幸不尊嚴會增加個體的痛苦;大家都不幸不尊嚴,個人的不幸不尊嚴會被稀釋,別人看不到,自己不在乎。本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例證,這是畸形的文字在夾縫中留給我們的亮色,非常難得。
這篇文章有兩個閃光點:一是作者的憐憫之心與社會關懷;一是主人公的心雖然死了,但還堅持著內心高貴的尊嚴。或許,第三個閃光點是讀者如我,似乎感受到了天空里的藍,帶著幾分寒意。
“下班路上,有一個路口,除了雨雪天氣,總能看見一個老人坐在那里乞討。似乎是女性,頭發花白凌亂,和一切乞討者一樣,衣衫襤褸破爛不堪。只要口袋里有零錢,我總要扔一些給她。她面無表情地看著我把一些零錢輕輕放進她面前的一個破罐子里,從未發過一言。不知道為什么,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我隱隱覺得她對這個世界,對每天川流不息走過她身邊的紅男綠女是蔑視著的,她有資格蔑視,即使她依靠人們的憐憫生存。而憐憫她的人也依靠這憐憫求得心靈的平安和自足,也許同樣是在乞討上天的垂憐。天氣不好的時候,路口看不見那乞者的身影,我會揣想她會蜷縮在哪個角落,有著怎樣的寒冷和孤獨。她的寒冷和孤獨也許與任何一個寒冷孤獨的人(即使是住在金屋里面的),沒有分別。若有一天,她獨自離開這個世界,也許和任何一個在孤獨中離去的人的樣子,沒有分別。”作者的另一番敘述,讓我在敬意之外加上佩服。如陶淵明的金剛怒目,表面上的閑適只是點綴;如《倚天屠龍記》里面的黃衫女子,雖身懷絕世武功卻并不常走江湖,偶爾的驚鴻一瞥,從容飄逸,攝人心魄。
天使回到了人間。
人間似乎并不歡迎天使,除了在草原或者海園,天使似乎也并不怎么留戀人間。天使回去了,就像那頭獅子一樣,好不容易醒過來,抬頭望了兩眼,又睡覺去了。
但天使的光環永遠在,依然照耀著人間;那頭獅子的怒吼,依然震懾人心。
第二首《草原》:
我有
很多的孤獨
2009-12-26
【讀后】“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誰能理解他的孤獨與憂傷,誰比他更明白幸福生活的緣由和含義。
12月26日,是他的誕辰紀念日,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意,這首詩寫于這一天,讓我又想起了他。
回到文本上來。為了放牧孤獨,有人建造了宮殿城堡,有人建造了思想的王國;為了播種幸福,有人進行了剝削掠奪,有人用心點亮了燭光。于作者,放牧孤獨的地方,是用文字精心編織的海園;播種幸福的地方,是心魂在塵世的安放處。如此,心有所寄,孤獨多又有何懼,孤獨是可以在自由的王國里放牧的,因而可以減少;如此,心有所愛,幸福少又有何憂,幸福是可以在燭光的照耀下播種的,因而可以增多。
從海園可以知道,作者對草原是鐘情深情的。草原的天藍是大海映照的顏色,草原的靜謐是來自于心靈的寧靜;草原的風是和風,草原的云是生活的情趣;草原的草長滿了思念,草原的花采擷不盡。
可能,柏拉圖的理想國,陶淵明的桃花源,與作者的草原(海園)類似吧。
第三首《思念三篇(二)》:
思念,其實也是
種下的是回憶,
長出來的是夢想。
夢想之樹永遠蒼翠,
【讀后】平常樸素的文字,一樣可以清新亮麗,如明媚的春光,如處子的情愫,如草原的花海將開未開,如碧藍的河流終將遇到碧藍的海。這樣的文字,芬芳明凈、清澈新鮮,讀之有山重水復、豁然開朗之感。
選詞酌句最是難為,新奇奧義是逃避最好的理由,病句不通也有了大言不慚的借口。“化腐朽為神奇”是所謂現代派的用詞技巧,被奉為秘籍——說是秘籍,是可能的,化神奇為腐朽也可以是秘籍;如果要說技巧,應該是把牛吹上了天,除了把天空遮蔽得陰暗陰沉外,實際上并沒有多少可以稱道的地方。建議他們好好學習這一篇的用詞技巧,如果反對,反對無效。
少年的思念,連接著甜蜜的昨日和更加甜蜜的明天,如夢想次第升起,如花兒朵朵開放,如希望連綿常新,不為別的,只因為心里有了一片神奇的土壤。
思念不會建立在沙灘之上,世間也沒有馬良的神筆,它必得與勞動相輔相成:“勞動,本身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壤。種下的是汗水,長出來的是歡樂。//歡樂之光永遠閃耀,一盞燈熄了,另外一盞接著又點亮。//有著不同的光環,有著一樣的溫暖。有著同一個名字,叫永恒。”思念溫馨,勞動也光榮;思念的人兒有福,勞工最神圣。
與勞動對立的,是不勞而獲,是剝削:“剝削,其實就是一片腐朽的土壤。種下的是欺騙,長出來的是反抗。//反抗之心永遠高照,一個人死了,另外一個接著又起來。//有著不同的遭遇,有著一樣的力量。有著同一個名字,叫勝利。”馬克思偉大,還有一個中國人更偉大。
寫到這里了,我把我心目中最美的兩句現代漢語詩句摘錄下來吧——“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譯者:暫未知)
我的境界沒有這么高,我的思念很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樸素的真理其實很平常,關鍵是遇到什么樣的土壤。神奇或腐朽、“化神奇為腐朽”或“化腐朽為神奇”,是我們的選擇。堅持是必須的,有些東西需要堅持和培育。
第四首《淡墨》:
濃郁的黑取自五月,
取自夜,
用一窗夏日的陽光來沖淡。
畫風,
舉一季慈悲的蓮,
畫一條路,
蜿蜒向永遠之遠,
再畫上幾叢竹,
咬定青山。
畫一雙眼睛,
是已經擦干了淚的。
畫一只只手
與手相牽。
還要畫一柄達摩科利斯之劍,
在光影陰暗處
高懸!
遂蓋上朱印,
鮮紅的顏色非來自丹砂,
赫然的兩個字:國魂。
【讀后】輕巧嗎!非常輕巧;厚重嗎!厚重得不行。淡墨不淡。
光明從暗夜里來,后來從五月里來。顏色憔悴的屈大夫,用五月的陽光照亮了歷史的天空;形容枯槁的屈大夫,用一腔熱血劃破了漆黑的夜空。暗夜有了曙光,黑慢慢地沒有那么黑,是為淡墨。
淡墨的幾抹淡痕,是悲憫的大愛情懷、是不屈不饒的求索精神、是從容篤定的操守體現,是力量和信念的源泉與傳承。
幾抹淡痕描繪的,是眼睛里沒有屈辱的淚水,是心心相惜的風雨同舟。這是屈子也是作者的社會理想。在接近這個理想的過程中,如果有陰影,達摩克利斯之劍會在陰影之上,時刻注視著,時刻準備著隨時落下來;陰影愈濃,劍愈重。
淡墨愈不淡,國魂印就愈紅;國魂在,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永遠高懸。什么時候淡墨都不見了,國魂印可以不蓋,達摩克利斯之劍可以不高懸,屈子可以無恨。
第五首《我愿意》:
如你所盼
我是那一類火紅的鳳凰花
開遍天涯海角
開遍四季
我愿意
如你所感
我是那一簇躍動不息的火
燃盡有情歲月
燃盡孤寂
我愿意
如你所言
我是海風中獵獵飄揚的旗
站成一種象征
一個隱喻
我愿意
【讀后】我是誰呢!是作者,是前賢先烈,或是像他們一樣正在默默行走的一類人;你是誰呢!是讀者,是作者自己,或是如作者一樣正在思索求索的另一類人。這里的你和我,是分不出彼此也不需要分出彼此的。
詩篇在你我之間,為我們架起了一座橋梁,一座連接著來龍與去脈的橋梁。
這座橋梁的兩端是路——一條開滿了“火紅的鳳凰花”、而鳳凰花開滿了時空的路;一條閃爍著“躍動不息的火”、并且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路;一條有著“獵獵飄揚的旗”在不停召喚的路。
此時此刻,過往先賢齊聚于此。英雄孤獨,英雄不寂寞。他們的心是相融相通的,包括我們。
此時此刻,讓我想起了一個人,想起了他的“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想起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樣的幾句話。這顆心,無與倫比。
第六首《水一樣》:
安靜,像水一樣
無語的心情像水一樣
走過去的背影也模糊了的歲月
像水一樣
誰還記得曾經笑過的笑
向往過的向往
被生活的荊棘
刺痛了的人啊,眼淚汪汪
被塵世的風沙
磨蝕了的心啊,蒼白模樣
輕輕嘆,繼之輕輕忘
只是此刻,
我還要試著把一壺水燒熱
把苦茶的靈魂
以芳香的形式宣講。
【讀后】想起了徐志摩的《難得》,燒一爐火,溫暖旅人的心;這篇,內容更平和,語言更優美,情思更飽滿,情懷更博大,泡一杯茶,溫暖世人的心。
作者曾在《傾耳聽》中說:“茶有什么故事可說呢?如果有,也必是那年春天的雨露、陽光、山坡上自在游蕩的和風,采茶少女的皓腕和歌聲……故事是這樣簡單、美好、清潤的,只是,為什么老是暗藏著一些些的苦味呢?哦,安靜的茶,微笑的茶,必是不肯說那些宿命的悲,曾經的火焰上的烘焙。即使是那些好故事,也要遇上沸水的熱情才肯說出。”從這一段話里面,可以窺見作者寫一些文字時的題材取舍。
作者平靜地水一樣地看著感受著體悟著這個世界,發覺人生最珍貴的部分,比如“曾經笑過的笑,向往過的向往”這些最真誠的品格最美好的事物大多都從人們身邊不自覺地溜走了,以至于人們已經無力抵御社會環境的腐蝕,不能正確看待個人生活的艱辛。“輕輕嘆,繼之輕輕忘”作者所能做的,只能這樣,或者“試著把一壺水燒熱,把苦茶的靈魂以芳香的形式宣講。”苦茶的靈魂歷練,包含有太多的假丑惡,這些人們天天遇到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事與物,作者無意去推波助瀾;作者宣講的主題,是其中的真善美,這些是人們平常難以遇到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是被輕易遺忘失落的,是人們應該記得并且不能不保留在心中的。
我認為,“把苦茶的靈魂以芳香的形式宣講”是作者寫作時奉行的原則和指導思想。讀者從她的文字里感受到的,將是人性中的良善和生活中的美好,被社會熏陶慣了的面目模糊的人們,能夠被作者的文字熏陶,是每一個讀到作者文字的人的幸運。
第七首《潔凈》:
可以是天山雪
那一些不可企及的白
可以是圣湖藍
天鵝靜靜俯首,把云翳劃開
可以是水中花
掙扎出爛泥,不惹塵埃
可以是塵和土
以最低賤的姿態,養育花開
可以是霹靂火
焚盡這世上一切的骯臟朽壞
可以是原上草
把焦原重新變成,綠涌動的海
生命由此更潔凈
浴多少苦難,煥多少熱愛
【讀后】雪、湖水、花、塵土、火與小草,這些生命中應該有的元素,很明亮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些我們日日、年年都可遇到的景致,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是視而不見的,或者裝著沒有看見。它們感動不了我們,吸引不了我們,我們在忙中在不經意之間忽視忽略了它們。
我們被俗務纏繞,被欲望牽扯,被虛偽虛榮主宰著。這不是我們的錯。時代的洪流挾持了我們,除了愈陷愈深的掙扎,我們并沒有太多擺脫的辦法。
有人說:環境比人強。有人說:社會復雜。對或者不對,都是借口。要知道環境是人造成的,人心比社會更復雜。這一個世界,誰都有不幸,誰都不無辜。
這一個世界,可以更好的。如果天山雪滋潤人心,如果圣湖藍沐浴人間,如果強者扶持弱者,如果弱者相互扶持,如果有火滌蕩邪惡而不是良善,如果有自然的生命茁壯成長而不是橫遭刪削……如果苦難可以換來光明與熱愛,這一個世界,可以更潔凈——生命更純潔,人心更純凈。“浴多少苦難,煥多少熱愛”,必定成為必然,是作者的信念。
那個時候,天山雪可以企及,圣湖藍就在我們身邊。那個時侯,花兒自在地開落,塵土最為高貴更為普通。那個時侯,火是太陽的顏色,草則綠遍了天涯。那個時侯,也有心靈上的悲苦,絕沒有制度下的苦難。那個時侯,愛如陽光,在每一個角落;愛如靜謐的夜,在每個人的心中,深沉又熱情洋溢。
那個時候,在那一天。祝福明天。祝福那一天。祝福那一天以后的每一天。
第八首《喪鐘為誰而鳴》:
所有人的不幸都是我的不幸
所有人的悲傷都是我的悲傷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所有人的罪惡都是我的罪過
我徒然舉手向天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并不是無因由的災難
甚于野獸的貪婪
是誰在涸澤而漁,殺雞取卵!
是誰在殺戮,在強占,自鳴得意
滿口謊言,是誰
謀害自己的同類,破壞自己的家園?
當雷霆響震,烈日高懸
天塌地陷,你同樣不能幸免于難
因為你也是人類的一員
【讀后】大愛之心,由近而遠,由低聲傾訴而氣勢高揚,真如“放肆的凡夫問罪上蒼,如癡如狂地直斥神圣的天意”,顯見作者心意,“猶思血成碧”。
這個世界怎么了?有那么多的不幸嗎!有那么多的悲傷嗎!有那么多的罪惡與災難嗎!
“我徒然舉手向天”,托得起那一片天空嗎!問候有回應嗎!
“并不是無因由的災難。”因由是什么呢?是因為N年不遇的不可抗力嗎!是因為精神病患者不會享受盛世華宴嗎!是因為山神想看開幕式所以山崩了嗎!是因為在海邊講笑話引起了海嘯嗎!
“涸澤而漁”是雞的貪婪嗎!“殺雞取卵”是魚的報復嗎!
“謀害自己的同類”的真的是野獸嗎!“破壞自己的家園”的真的不是野獸嗎!
“不能幸免于難”的為什么偏偏是人類呢!為什么不能是“自鳴得意、滿口謊言”的誰呢!如果它們是野獸,它們可以做到“幸免遇難”嗎。
循循善誘的高明人士經常娓娓道來:“詩到語言為止。”這話簡略直接,但跟在它后面的闡釋與解析卻是支離破碎,愈行愈遠。其實這句話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深意,只是說出了:政治不在于他說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詩歌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說了什么。缺少行動能力的詩人,把顯而易見的道理和平常的情感,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順暢地表達出來,使猖狂者有所收斂,使迷醉者若有所思,給冤屈者以同情與慰藉,給疲弱者以力量和堅強,在敘述當下的同時連接上過去和未來,寄托社會改革發展的美好期望,沐浴愉悅人心向完美人格靠近,是語言到此為止的全部含義,是詩人之所以是詩人的最高榮譽。詩是什么!不過是如《共產黨宣言》里的那個幽靈而已,不過是詩人運用語言而已。
第九首例如《菩提》(五步11言):
薔薇在棘刺上怒放的荒野,
是我已經進來的娑婆世界。
掩映那些花開是青青翠葉,
掩埋我的足跡是皚皚白雪。
月色從笛聲里潛入的紅樓,
是我將要告別的鏡里春秋。
無需把我的沉默當作離愁,
無妨把我的微笑當作溫柔。
流光舞動的長袖非花非云,
流水搖漾的夢影似幻似真。
紅燭高照的海棠半醉半醒,
靜水深流的秋波無愛無嗔。
【讀后】傳說釋迦太子在菩提樹下參悟救世救人的真諦,得道成佛。題目《菩提》應是由此而來,有象征如來佛之意;但我更愿意把它當做觀世音菩薩來理解,詩句太優雅、太溫柔了,大慈悲救苦難的觀世音菩薩,更加符合詩中所表述的形象。其實,如作者所述,每個人都是佛、都可以是佛的。
第一節是佛的自語。寓意佛的得道,是受到“薔薇在棘刺上怒放”的啟發,萌生了“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雄心,決心要像薔薇一樣,像過去的燃燈古佛一樣,在苦難的人世間傳經布道,救人于迷途,灑布光輝,迎接未來的彌勒佛的到來。那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人相親相愛,是一個光明的世界。
第二節與第一節完全對稱,也是佛的自語。寓意佛在看破紅塵、拒絕充滿誘惑的現實世界時的心情。這是一顆慈悲的心,一顆救紅塵的心,一顆寬容理解的心。我的微笑,不正是光明在前的堅定信念嗎!我的溫柔,不正是為了撫慰萬物生靈和愛的傳遞嗎!
第三節屬于佛理禪意的詮釋理解。諸如佛秉持的眾生平等、佛追求的內心和諧的圓滿人格、佛眼中的無物無我等。
佛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與我們曾經熟悉的“為了解放全人類”類似,這一類人的心也是相通的。一個是根據自然的給予決定取舍,清心寡欲是必須的,一個是物質的極大豐富,充滿了享樂的精神;一個是側重于內心欲望的平靜,得以解除心靈上的苦難,一個是側重于社會制度的完善,盡可能地減少肉體上的苦難。在現在這個物欲橫流、唯金錢論的社會環境中,把兩者結合起來比較,不是沒有益處的。
一了說“韻律優美,詩意盎然”,一江秋水說“如流動的月光,韻味十足”,確實,無論怎么讀,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這都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優秀之作。讀詩是讀一種情緒,在這首“旋律優美'的詩篇里,我讀到的是欣然與曠達。詩歌注重跳躍思維,大開大合,在這首“詩意盎然”的詩篇里,縱橫得開,收攏得緊,確實是“如流動的月光,韻味十足”。
第十首
山站在這里很久了
我是偶然來的
我想
它們不會介意
我把云的白叫做纏綿
山的青稱為等待
村莊坐落在這里很久了
我想,
總有我不認識的人們
在此地望山望云,彼此相愛
夏風溫柔撫觸
山花輕搖擺,開了又開
我站在這里很久了
雨是突然來的
瀑流的清歌相繼而來
【讀后】讀這樣的詩,需要先伸伸腰,笑一笑,抖動一下脖子,望望遠方。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過的,是可以有情的,是可以高尚的。
只為生活中有彼此的相愛,有可期的等待;只為生活中有季候的恩賜,有大自然的慷慨。
“云是經常來的,我是偶然來的。”作者情感的自然融入,水未到渠已成,天衣無縫。“雨是突然來的,瀑流的清歌相繼而來。”自然景致的融入心胸,無痕跡可尋,渾然天成。
李白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首詩,恍如天籟之音,是優美剛健的自然之聲。
情景交融,動靜相宜。景是山村里的一般景,情是人世間的真性情。處處寫景,處處寫情,寫景猶如寫情,寫情只是如寫景般。靜則有靜的道理,動則恰到好處;靜是客觀的存在或渾然一體的,動是高亢著卻又是優雅的。
這樣一種超凡脫俗的美,不修煉500年,金杯銀獎的主兒是求不來遇不到的,甚至,他們想都沒有想過,想都想不到的。
這是一幅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居的水墨圖。寥寥幾筆,生動來了,活潑來了,激情來了,生活的美好和情趣來了,物質的精神的,一起來了。
除開蒙昧,這讓我想起了印第安酋長。天空飄揚著愛,大地有靈。
【總之】政治不在于它說了什么,而在于它做了什么;詩歌不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說了什么——這應該是文字的最高理想,我呼喚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新詩,使之得以監督這個世界,尤其是在有效監督缺位的時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