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紅樓夢》誕生記
2010-05-18 09:59:04 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
朝鮮版《紅樓夢》導演蔡明錫接受采訪時表示,“金正日在藝術方面造詣很深,我們這些導演、音樂舞蹈專家都要拜他為師。在排練過程中,我們常常受到他的指導,他的教導是我們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的工作有了方向。如果我們是蠟燭,他就是太陽。”
“對這一次的重新創作,金正日同志做了幾十次教導,具體的指導意見太多了,恐怕要用一天的時間來談。他要求根據21世紀觀眾的需求復排這部歌劇”
《望東方周刊》記者柴愛新 | 北京報道
“用什么方法來重新創作?正當藝術家們爭論不下的時候,金正日同志了解到大家的苦惱,就說了一句話,‘配合管弦樂’(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結合起來),讓大家頓開茅塞。我們必須根據他的指示來創作歌劇。”朝鮮版《紅樓夢》導演蔡明錫接受《 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
2010年5月上旬,在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訪問中國之際,朝鮮血海歌劇團率團到北京演出了歌劇《紅樓夢》。
5月10日上午,朝鮮版《紅樓夢》導演蔡明錫在北京華都酒店咖啡廳接受本刊專訪。蔡明錫身著灰色西裝,左胸佩戴著金日成像章,表情嚴肅,對每一個問題都認真作答。
“別人可能不理解為什么我接受采訪的時候總提到他(金正日),他在藝術方面造詣很深,我們這些導演、音樂舞蹈專家都要拜他為師。在排練過程中,我們常常受到他的指導,他的教導是我們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的工作有了方向。如果我們是蠟燭,他就是太陽。”談到金正日對歌劇《紅樓夢》的指導,蔡明錫說。
“重點考慮怎樣才能讓兩國人民都滿意”
朝鮮版《紅樓夢》的誕生背景非比尋常。
1961年,金日成訪華時觀看了越劇《紅樓夢》。同年,上海越劇團《紅樓夢》劇組應邀到朝鮮訪問演出。之后,在金日成的提議和指導下,朝鮮創排了歌劇《紅樓夢》。
上世紀60年代,歌劇《紅樓夢》的演出在朝鮮引起很大轟動,金日成曾多次陪同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觀看該劇。
2009年是中朝建交60周年,也是“中朝友好年”。金正日提議血海歌劇團復排此劇。這一年,溫家寶總理訪朝期間,金正日陪同溫總理觀看了該劇。
中國文化部對朝鮮版歌劇《紅樓夢》給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底,文化部曾派專家組赴朝,參與指導該劇復排。此后,文化部還組織捐贈了服飾和道具。
此次來北京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等多位領導人亦到場觀看。
蔡明錫告訴本刊記者:“金正日同志指示,復排(朝鮮版歌劇《紅樓夢》)既要考慮朝鮮人的感情,也要考慮中國人民的文化風格。”
“我聽說,曾經有別的國家排演中國作品到中國來演出,中國的觀眾接受不了。我們特別注意避免這一點,重點考慮怎樣才能讓兩國人民都滿意。”
《瞭望東方周刊》:劇中有三段集體舞蹈,荷花舞、蝴蝶舞、綢舞,加入這些會不會破壞全劇風格?
蔡明錫:這三段舞蹈是以朝鮮民族舞的特點來表現中國風格。觀眾有的喜歡古典,有的喜歡現代,有的喜歡朝鮮風格,也有的喜歡中國風格,但這些并不重要,我們創作的時候只考慮一點,就是朝中人民的友好情誼,一切為朝中人民的友情服務。
《瞭望東方周刊》:第二場第二幕寶黛月夜生情,舞臺上二人有一個熱烈的擁抱,好像不符合中國古代生活實際。
蔡明錫:(哈哈大笑)這個問題問得好。賈寶玉性格開朗,他偷看禁書《西廂記》,跟丫鬟們關系曖昧,比如他看到林黛玉的丫鬟紫鵑衣服穿得薄,就動手捏一下,紫娟說這樣會讓人說閑話。這些都反映了賈寶玉對封建社會制度的反抗,他沒有等級觀念。上世紀60年代演出時沒有這個熱烈的擁抱,但我曾經為演出到中國來過幾次,發現中國年輕人公共場合也會擁抱接吻,歌劇中這樣設計也為了適應(現在的)中國觀眾。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年輕人現在已經比較開放了,朝鮮的狀況怎么樣?
蔡明錫:隨著時代發展,朝鮮年輕人也在變化,但是不會像中國一樣在公開場合親熱。朝鮮姑娘(跟男友)軋馬路,不敢抬頭,害羞,多美啊。男女青年結婚以前太公開了,沒意思,有所距離是應該的。
領袖的指導
蔡明錫說:“金日成同志指示(歌劇《紅樓夢》)務必在思想藝術方面達到最高境界。他看過之后評價‘這是一部用革新的眼光來重新創作的合格作品’。”
朝鮮版歌劇《紅樓夢》共六場十二幕,從寶黛初會到黛玉病殞,寶玉出家,完整敘述了寶黛的愛情故事。在服飾動作上頗似中國越劇《紅樓夢》,但也有不同。
“我一生與詩書做了閨中伴。”中國越劇版《紅樓夢》中黛玉有這樣的唱詞,但朝鮮版歌劇卻突出黛玉的女工。第二場第一幕開場,瀟湘館內,林黛玉邊繡荷包邊唱道:“一針一線繡起花,一針繡出紅牡丹,二針繡出蝴蝶飛,⋯⋯一心一意做針線。”
《瞭望東方周刊》:黛玉擅讀書寫詩,歌劇中的黛玉怎么突出了做針線活?
蔡明錫:這是朝鮮人喜歡的場景,中國人習慣男耕女織,朝鮮人也是這樣,女人在家洗衣服做飯,男的出門耕田種地,這樣更增加了黛玉形象的可愛,不僅貌美,也伶俐手巧。金正日同志指導,要用朝鮮式的方法來創作。朝版歌劇和中國越劇像兩個孩子,各有特色,各有各的美。
《瞭望東方周刊》:你怎么理解《紅樓夢》和林黛玉這個人物?
蔡明錫:《紅樓夢》之所以成為名著,因為它非常細致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面貌;其次是,作品中寫了300多個性格各異的人物。我對林黛玉的理解是這樣的:她愛讀書,愛哭,多疑,內向,多愁善感。性格方面我更喜歡薛寶釵,溫柔,善解人意,對老人和丫鬟都好。但這個作品說的就是封建社會注定要滅亡,而薛寶釵努力遵守封建社會制度,寶玉不喜歡她,寶玉和黛玉是相愛的。我聽說在中國也有爭論,認為寶玉有點見一個愛一個的意思,我也有點捉摸不透。
《瞭望東方周刊》:復排的時候,金正日同志還有哪些指導?
蔡明錫:對這一次的重新創作,金正日同志做了幾十次的教導,具體的指導意見太多了,恐怕要用一天的時間來談。他要求根據21世紀觀眾的需求來復排這部歌劇,配合管弦樂。比如他說“要用我們朝鮮的民族樂器海琴奏出中國胡琴的韻味”。所以,在歌劇序曲中,有四小節用海琴演奏。
《瞭望東方周刊》:當年金日成同志對此劇曾有過什么指導?
蔡明錫:金日成主席當年看過四次,做過很多具體指示。比如(上世紀)60年代朝鮮歌唱家(演唱此劇時)是用“濁聲”(一種朝鮮民族唱法)演唱,主席說“這是以前的方法了,要用現代人優美動聽的方法來表現朝鮮人民的感情”,后來就改用“主體發聲方法”,就是現在的唱法。
朝鮮最高規格的演出
朝鮮血海歌劇團是朝鮮專門創作和演出歌劇的中央級藝術團體。創建于1971年,由革命歌劇《血海》的創作和演出團隊為主體組建而成,曾經到世界40多個國家演出。
演出開始前,身著朝鮮族服裝的女主持人用莊嚴的語調介紹道:“歌劇《紅樓夢》是50年前在朝鮮人民的慈父領袖金日成同志親自提議和細心指導下創作完成的,⋯⋯偉大領袖金正日同志在領導革命的百忙之中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在‘朝中友好年’重新創作歌劇《紅樓夢》,并對此作了數十次寶貴的指導⋯⋯ ”
兩位領導人的參與昭示了此劇的非同凡響。歌劇《紅樓夢》稱得上是朝鮮最高規格的演出。
該劇由朝鮮著名劇作家趙靈出編劇,老藝術家李冕相作曲,二人都是“金日成獎”的獲得者。此次復排,2007年即著手準備,在全國所有的藝術院校選拔演員,這在朝鮮是第一次。2008年開始排演,歷時一年多,2009年推出。該劇的演出規模在朝鮮演出史上是空前的。
《瞭望東方周刊》:這次復排相比(上世紀)60年代的演出版本有什么改動嗎?
蔡明錫:劇本和歌詞都遵照原來創作。主要變化有三方面:舞臺變寬敞了,當時的舞臺長12米,現在有20多米;當時只有簡單的民族樂器,現在用管弦樂伴奏;還增加了荷花舞和綢舞。因為上世紀70年代在金正日同志的領導下,我們排演了五大革命歌劇,這種新型歌劇使朝鮮觀眾的審美發生很大變化。
《瞭望東方周刊》:哪五大革命歌劇?對觀眾審美產生了什么影響?
蔡明錫:五大革命歌劇是《血海》、《賣花姑娘》、《黨的好女兒》、《密林啊,請告訴我》、《金剛山之歌》,它們都表現了革命主題,都融合了民族歌劇和西洋歌劇特點,配合管弦樂,舞臺美術立體化,采用旁唱和舞蹈,劇中所有枝節從頭到尾都為作品的主題思想服務。革命歌劇之前,只用民族樂器伴奏,舞臺很小,道具很簡單,革命歌劇舞臺設置很講究,視覺上沖擊很大。所以,現在的舞臺布景看上去很華美,我們叫“立體美術”。
“朝鮮觀眾對《紅樓夢》了解很深”
此次朝鮮版歌劇《紅樓夢》的中國巡演由中國文化部主辦,北京演出之后,還將赴呼和浩特、長沙、武漢、福州、深圳、重慶六個城市巡回演出,歷時一個多月。
“在朝鮮的時候,想到到中國演出,不知道中國觀眾會接受到什么程度,有點擔心。從這幾天的演出看來,中國各階層的觀眾都很喜歡。中國觀眾的反應對我們非常重要,中國觀眾的掌聲給我們很大鼓勵。”蔡明錫說。
在劇場,記者注意到有很多老年觀眾。雖然全場都用朝語演出,但因為對情節的熟悉,即使不看字幕,中國觀眾也很容易理解劇情。在黛玉病殞和寶玉哭靈兩場,臺下有觀眾低頭抹淚。
《瞭望東方周刊》:朝鮮觀眾對《紅樓夢》熟悉嗎?
蔡明錫:朝鮮觀眾對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了解很深,因為在朝鮮有很多翻譯本,特別是朝鮮電視臺播放了好幾遍中國1987年版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觀眾對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都了解得非常具體。朝鮮觀眾在看的時候也會流眼淚。
《瞭望東方周刊》:作為導演,你怎么理解這部歌劇的主題?
蔡明錫:歌劇《紅樓夢》的主題是,只要封建社會繼續存在,就沒有男女青年的愛情自由。賈母就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歌劇里面出現的石獅子,就是榮國府封建秩序的象征。第四場第二景中有這樣的片段,賈母以石獅子為背景來商量賈寶玉的親事。最后一場,賈寶玉離家出走,一道閃電,石獅子攔腰斷裂,象征封建家庭的崩潰。歌劇中賈母的臉型都跟石獅子的臉型差不多,劇中用她的行為和言辭來反映封建秩序的面貌。寶玉離家時旁唱臺詞,“他走了,離開污淖臭溝。”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文化中,石獅子一般是放在大門口,但是歌劇中它出現在大觀園里。
蔡明錫:這(石獅子)是上世紀60年代演出時沒有的設置,我(加上它)也是煞費苦心的,這是藝術上的虛構,我想中國觀眾對《紅樓夢》都很熟悉,肯定能理解。我還了解到,在中國有這樣一個說法,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如果出現暴君,民間雕塑的石獅子就把頭抬得很高,威嚴兇惡,如果出現賢德的皇帝,石獅子就低著頭,顯得很溫順。所以歌劇中的石獅子是抬著頭的。■
(本文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