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黃河上下,頓失滔滔》

水調歌頭 · 2010-05-15 ·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326f50100h4fj.html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昨天,有朋友送了張老版紀錄片DVD,是關于文革時著名鋼琴作品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協奏曲《黃河》。聊這二部作品似乎都離不開殷承宗這個人。看影片中的他,似乎就一白面書生,俊雅而不失激情,典型的一時代青年,在那陳舊的膠片上,他的演奏至今仍在感染著所有的人。這種感染與政治并無多大的關聯,純因那強有力的激情迸發音符。

    我手頭收有他不同時期的眾多版本,其中最有名的,也就是著名的“70年代”版(準確地說應稱為;72年版)。雖說這版因技術的原因強差人意,視聽效果頗有點含糊不佳。但是涵于藝術中的歷史及政治等諸多因素,使這版的在演奏上所表現出來的時代光彩是后來者無法比擬的。


以小號,雙簧管為主奏,搭配長笛和短笛,組成了黃河船夫民開頭磅礴的氣勢。通常版本中,指揮家在處理這一段時,會突出鮮明的管弦樂,忽略長笛和短笛的16分音符半音階經過句,而此版的指揮李德倫則注重在168速度引導下,使長笛和短笛聲音鮮明,遽然浮現在整體音響之上,給人驚濤駭浪的感覺。

70年代時的殷承宗正處于巔峰時期,華彩段落中的大段琵琶彈得是伶俐而果斷。與別的版本處理不同,他在突出重音的同時,一鼓作氣把四個“波浪”串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把華彩段落推向了最后一個高音。在接下來的三個樂章里,更是創造了奇跡,艱難的8度上行音階和整串的下行和弦表現出不可思議的速度和精確,所達到的火爆程度是其后任何一個《黃河》版本難以比擬的。在這版中,殷承宗在鋼琴演奏上注重把音符交融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整體效果,他的演奏已經達到了如同本能反應的境界。在后三樂章的處理上,銜接得是天衣無縫、富于張力,且每個樂章的高潮間前呼后應,臻于盡善盡美。



    相對他于1991年與捷克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這版則更講究把握音符的顆粒性,特別體現在第四樂章《保衛黃河》中。觸健具有很強的穿透力,雖說整速度的氣勢沒有“70年代”版來得快速激烈,但還是能給人以頗具震憾的感覺,沒人半點拖沓。在《保衛黃河》的主題里,殷承宗突出樂譜上標示的重音記號,音符彈得是顆粒飽滿而不失整體的勻稱感,更貼近《黃河大合唱》的律動感,讓鋼琴“唱”出保衛黃河的炙熱心聲。這版的演奏,多了些文儒淡雅之氣,缺乏“70年代”版的激情與火熱。可能是和外國樂團和指揮的合作,這版“91年”版明顯地缺乏“70年代”版中的“中國氣”和“民族魂”。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演奏上也趨于內在而老辣的殷承宗了。

    保衛黃河!一部主題鮮明的曠世鋼琴協奏曲的幾多演繹,喚起了我們對那紅色年代,紅色經典的追憶之情,盡覽眾多不同的《黃河》版本,不勝感慨其詮釋,各述其風騷。


    中唱典藏“70年代”版和雨果出的“70年代”版應是采用的同一原始音源,但后者在后期處理不同。提升了低頻,衰減了中頻,但感覺聲音渾濁,高音象漂浮空中的細鐵絲在刮人耳朵,鋼琴也損失了力度。相比之下,前者中唱典藏比較純正的原汁原味更地道,鋼琴清晰堅定,雖然樂隊錄的比較弱,但樂隊固有的層次還是表現出來了,比如第一樂章開始漸強的定音鼓聲中豎琴撩動心魄的琶音清晰可辯。聽“70年代”版本,能充分感受殷承宗和全體樂手的豪邁激情與高屋建瓴的胸懷,鋼琴觸鍵無比堅定果斷、節奏無可爭辯的精確、樂隊的統一和步調一致顯現的一絲不茍的訓練,其經典性讓人不容質疑,無話可說。整個樂曲從波濤洶涌而來開始,黃河頌的寬廣抒懷,黃水謠的歡快縱情一瀉千里,到末樂章東方紅大踏步堅定豪邁的高潮,激情聚集象地殼運動力托昆侖!一個懷有正常心態的人怎會不聽得熱血沸騰!雖然后人可以與時具進有自己的演繹,但這個錄音就是不可再現的顛峰。

         至于對尾聲《東方紅》旋律的看法。若干年前聽到收音機里介紹石叔誠改寫的黃河的介紹,他的這一版移除了結尾部分的《東方紅》的《國際歌》的旋律,加上了《黃河船夫曲》的主題旋律。說得的確讓人期待,可是一聽后的感覺,甚是平淡!原來我以為只有我們這些有經歷的人聽到這個《東方紅》高潮才會激動,但有位我的20多點歲學生聽到“70年代”版后也十分激動興奮,說是特別心花怒放。扣除了眾多政治因素,你不能不承認,優秀作品就是優秀作品。李德倫是《黃河》協奏曲第一指揮者,據他后來多次聲稱對這個作品打心眼里反感,那是因為在這部作品中《東方紅》、《國際歌》旋律的使用上,他與江青的意見相左這段不愉快記憶而引起的。李指揮的觀點我也能接受,這純屬于藝術觀點上的分歧。成品后的《黃河》協奏曲的藝術價值也是不容否認的,成為了當時新中國的一份革命外交的文化“名片”,不可否認地成為當時外交的一個重要部分。


  

鋼琴協奏曲《黃河》

 

《黃河上下,頓失滔滔》(下) 附;《黃河大合唱》

 

中唱上海分公司出了套CD《珍藏黃河》,此碟二張一套,共收了二個版本的《黃河大合唱》(1955/1975)和二個版本的鋼琴協奏曲《黃河》(1970/1988)。

《黃河大合唱》是我很喜歡的曲目,我曾收過一張為紀念抗日戰爭55周年特地錄錄制的CD。對照手中現有的三個版本,談點我的感受。

《黃河大合唱》誕生于抗日戰爭最艱難的1939年,誕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它是詩人張光年(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偉大合作的產物,是激揚文字與黃鐘大呂碰撞后的結晶。70年來,《黃河大合唱》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信心與勇氣,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文化象征。

1938年11月,冼星海一家來到了延安,重逢早在1937年在武漢時結識的詩人張光年。在1938年9月,張光年帶領抗戰演劇第3隊到洛川等地演出, 11月1日,在壺口附近第一次渡過黃河,綺麗壯觀的自然景色使張光年寫出了《黃河頌》的首句。并產生了創作組詩《黃河》的沖動。在作曲家與詩人重逢后,作曲家提出了合作的請求。面對生機盎然的延安,回想一路所見的舉國上下日益高漲的抗日激情,詩人終于找到了情感與詩意宣泄的機會,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唱詞。冼星海拿到手稿后于1939年3月26日動筆,至3月31日譜寫完成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的首演是在1939年4月13日,地點是陜北公學的大禮堂,這次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39年5月11日在“魯藝”成立周年大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了《黃河大合唱》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首長演出。結束后,冼星海特地詢問了毛澤東主席對作品的評價,毛主席說:“百聽不厭”。

這版“延安版”脫離不了延安的實際,不僅配器少(配器主要是口琴、三弦、竹板等,沒有一件正規的西洋樂器),而且聲樂方面的水平也比較低(當時的延安合唱團是由抗日救亡隊、幾名學生和一部分專業工作者組成,大部分連簡譜也不認識,全由老師一句句的教)。所以冼星海在陽作《黃河大合唱》時顧及到了這些因素,在配器和演唱難度方面遷就延安的現實狀況。例如《黃河怨》在此版中就沒有轉調和高難的花腔。

1940年,為了治病和為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冼星海來到蘇聯,并在極其艱難的1941年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修訂配器版。在此版中,冼星海用了一個三管編編制的大型交響樂隊伴奏(保留了中國樂器竹板、小鼓等),在管樂器方面大大增強了份量,比如在《怒吼吧,黃河》中就使用了12把降B調小號、降B調長號和6個法國號伴奏。把原只是用三弦伴奏的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進行了管弦樂配器,使之成為了樂隊伴奏版本。此外還為《黃河大合唱》加上了一首序曲,作曲家把后面8段音樂中的素材用到這首序曲中。《黃水謠》改成了女聲二部合唱,這就與延安版中的混聲合唱有了較大的改變,效果沒有混聲合唱來得強烈。《黃河怨》上,冼星海作了大的修改,在他的意念中女高音應當偏花腔,這一改動的效果并不太好,一是增加了演出的難度,另一方面也不太符合黃河邊一村婦的身份,過于藝術化了。

這個版本與延安版本不同的是,冼星海修訂此版時正值衛國戰爭中,根本就沒有能力和條件去根據交響樂隊實際演出效果做出必要的調整,因此,在和聲、織體、配器上尚存在不算太少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籌備成立全國文聯時,準備在成立大會上演出《黃河大合唱》,但苦于沒有一個好的版本可供使用,于是便請冼星海的學生,作曲家李煥之出面整理出了一個版本。

李煥之在以“延安版”為基礎,“莫斯科版”為參考的情況下,做了以下的修正;新版的前奏與樂曲中間的過門不能隨便改掉;著重在和聲、配器上的獨特性;中間過門過長或者是效果欠佳者,按延安版本適當的修正;配器方面,有的低音過重或和聲渾濁影響其合唱或獨唱情緒時,也可適當地減輕其和低音;有的配器織體中,銅墻鐵壁管樂器用得太突出而妨礙了整體協調感的部分也刪除或改為木管取代;在調性面局上,如有音域過高以致于難以演唱的部分可適當移調,以發揮歌聲的有效表現力為準則;有是一時看不清其效果上是否動聽的部分可暫且不用,仍以延安版本為基礎。《序曲》中刪除了低音黑管和低音大管聲部,木管組的織體也做了調整。《黃河之水天上來》保留了“莫斯科版”的主要內容,但作了一些刪節,卻使音樂比朗誦短,演出效果不佳。《黃水謠》換成了降E大調,親將“莫斯科版”中的女聲二部合唱改成了戰斗力極強的混聲合唱并重新進行了配器。

此版在1950-1960年代影響很大,1955年總政還以此版拍攝成了電影,后來中國唱片公司發行的第1張慢轉唱片(M-001)也是這個版本。


 

1975年,恰逢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逝世40周年和30周年活動,當時的國務院文化組調集了北京各路精兵強將進行排練,中央樂團組成了由嚴良堃為首的修訂小組,以“延安版”為基礎,參考“莫斯科版”和鋼琴協奏曲《黃河》通盤考慮進行修改。

首先刪去的是“莫斯科版”中增加的《序曲》。《黃河頌》沒有作大的修改。《黃河迷水天上來》有了二個較大的改動,將“延安版”中的三弦改成了琵琶,另就是重新配器后的樂隊氣勢更大,改變了“莫斯科版”中仍以樂隊撥弦為主的伴奏方式。《黃水謠》寫成了混聲合唱。《黃河怨》作了相應的調整,在“莫斯科版”中多次轉調,此版沒有轉調,同時也刪除了“莫版”中的女聲伴唱,恢復了“延安版”形制。《保衛黃河》在“莫斯科版”中使用了四部輪唱,此版改為三部輪唱,第四部輪唱用樂隊演奏了一遍。《怒吼吧,黃河》在最后“向著全世界的勞動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一句時反復了四次(“延安版”是三次,“莫斯科版” 是五次),調性與和聲也作了一些改變與調整。

“中央樂團版”影響深遠,至今仍是舞臺演出的通行版本,三十多年的舞臺實踐令其日臻完美,奠定了權威地位。效果好,表現力豐富樂隊的演奏員演奏的時候感受非常順手,讓人熱血沸騰,起到了言語難以表達的作用。它有強在的凝聚力,團結了各派人士,讓中華民族的子孫感到做中國人的自豪,增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對于這段朗誦,后來由于人們嫌其太長,大多刪去不演,久而久之竟成了約定俗成,其結果是《黃河大合唱》被剜走了詩的特性,歌曲詞意和情緒中斷。對于這點違反藝術規律,脫離藝術效果而不計的做法,我個人是極其反感的。而中唱上海分公司出版的這套CD中,二個版本都沒收入這段《黃河之水天上來》,不知為何。

 

  

 

《黃河大合唱》

 

冼星海,生於一九零五年六月十三日(農歷五月十一日),原籍廣東番禺,父親冼喜泰是一個船工,在他出世時已去世,母親黃蘇英是一個農村婦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歲時祖父去世,隨母親到南洋,進了一所舊式學校,攻讀四書五經。后轉到英國人辦的英文學校,攻讀英文。十一歲轉到華僑辦的高等小學,讀了兩年,回到廣東,進嶺南大學附中,又升入大學,一直以半工讀來維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學習結束,做過打字員、工人、夜校教員和嶺南大學音樂教員。二十一歲那年到北京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理論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翌年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一九二九年離開國立音樂院,加入田漢所組織的南國劇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歲的冼星海出國到法國巴黎,隨奧伯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進過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創辦的音樂學校,做過飯店堂館、修指甲和咖啡店的雜役和音樂師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風》(三重奏),明顯地受到當年他跟從過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響。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國,改變了創作方向,參加了洶涌澎湃的國防音樂運動,開始寫作第一交響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與公司意見不合而辭職,轉入新華影片公司任《壯志凌云》《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片的音樂指導。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為《日出》《大雷雨》等劇作曲配音。“八·一三”事變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年底留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與張曙等共同主持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翌年十一月,第三廳工作受阻礙,奔赴延安,出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創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離延安赴蘇聯深造音樂,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國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歲。冼星海在蘇聯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樂作品,包括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圣之戰》、管弦樂第一組曲《后方》、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交響樂《中國生活》、中國舞曲三首、小提琴與兩架鋼琴合奏曲《阿曼蓋爾德》,而《中國狂想曲》則不幸成為他的“天鵝之歌”。注:冼星海譜曲,光未然寫詞。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最大的中文视频网站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中文一区蜜芽 | 亚洲色一色l噜一噜噜噜 | 亚洲无吗大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 | 亚洲欧美精品中文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