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最有血性電視劇必是《松花江上》
司馬平邦
張晶晶、陳國軍、遠方,和伍強,讓我不得不看《松花江上》。
一看就放不下,一邊看《三國》,一邊看《松花江上》,是明顯不同的兩種味道,各有各的可品之處。
有個小子,叫草繩、呢繩或者麻繩的,在網上罵我,因為我寫了幾篇對電影《東風雨》的夸贊,影評人里,許多人覺得寫影評的最重要的業務就是罵,不罵人嘴癢,不罵人不高明,當然,咱也罵過,但說實話如果真讓我罵,我反倒不想罵,看電影電視劇,那是種人生享受,罵多了會削減這種享受,不喜歡就寫就是了,何必動肝火,罵人多了得肝炎就這么來的,不就是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嗎?有必要搞得如喪考妣一樣非得頓足捶胸才表示你用情了。
罵別人多了自己也會短壽,是負面的情緒太多郁結于胸,當然對健康大大不利,這是中醫的道理,所以,學會分享,學會建設性地吸收,對自己乃有大利。
人生走過的每一分鐘都不能重來,你是在破壞中過去還是在建設中過去的,這很重要?
有意思的是,表述古代戰爭的《三國》,現在已經被演繹得越來越復雜,這種復雜更主要表現在立意和意義上,即價值觀,《三國》之復雜既被有人稱為偏離中國“史心”,又被另一些稱為刻意創新,不管怎么說,這部《三國》確實在借古人的嘴說當代人的心事。
而另一部《松花江上》卻截然相反,依我之見,該劇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它強烈而簡單的價值取向,即以抗戰為大前提的東北人的血性。我參加了該劇在人民大會堂搞的新聞發布會,前黑龍江省的省委宣傳部長衣俊卿引此劇為中國抗戰實在是打了14年,而非8年的依據,即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日本關東軍在虎門要塞的最后一戰;這部《松花江上》或者也是僅有的一部完全以東北視角來表現抗日戰爭的電視劇,其在政治意義上大有用意。
但不管它的大意圖如何,在具體而微處,它也實現了目標,即風格上個性十足、細節處生動精致,表演者系統準確,或者本人是東北人的原因,更覺得它是《闖關東》以來最棒的東北題材劇集,你想認識什么是真正的東北人,看它,你想學地道的東北話,看它,你熱愛純粹的東北風物,也看它,就夠了。
《松花江上》以江原城和龍山的豪門大戶程、李、林3大家族的抗戰故事為鏈條,密密織就,塑造了彭興華(曹磊飾)、程子轅(王超飾)和李夢桐(張晶晶飾)等東北男人女人的典型形象。
敢愛敢恨,直來直去,大開大闔,樂生樂死。
其實,東北人的14年抗戰過程,通盤就是一場不得不演出的大悲劇,但因為有了個性張揚的東北人,這出悲劇的過程卻從來充滿滌蕩人心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尤其是劇中三大主人公程八爺、彭興華和程子轅的經典臺詞,回腸蕩氣,豪氣干云,所以,我才稱之為2010年最有血性的電視劇。
相信,它一定在東北地區有相當高的收視率,雖然,在別的地區我不敢保證。
本劇的編劇遠方和導演陳國軍以及制片伍強是哥仨兒,他們還是“草臺班子”時就創作過《追捕》、《威脅》這樣投資少水準高的劇集,2006年我曾特別寫過文章稱哥仨兒是“子夜劇王”,一到子夜時分,許多電視臺都播出陳國軍的劇集為夜貓子們提神了,不過這部《松花江上》一看規模就知不再是草臺班子水準,登堂入室,堪稱大雅,尤其服化道的水準相當之高。
張晶晶和秦海璐在《松花江上》飾演性格和命運截然不同的兩個東北姑娘,秦海璐飾演的程馨楨雖然有女一號該有的豐富故事,但張晶晶飾演的李夢桐則更有足以覆蓋全劇悲情之上的人性大悲情。
尤其是她最后為土匪所害,剖心而死的情節,讓我想起傳說中的抗聯英雄楊靖宇和趙一曼,楊靖宇的最后幾日靠吃棉絮維生,死后被砍下頭顱,而趙一曼女士更是死前受盡日本人的折磨,甚至慘不忍思。
冰天雪地,曾經埋葬了多少東北烈性男女的死死生生,看張晶晶演出的李夢桐一集一個命運,苦辣酸甜,一集一種滋味。
李夢桐,大富之女,品行善良,但性格執著,有典型的東北女人個性,但不幸的是她愛情不美好,命運又多舛,或者就是那個年代東北女性的典型代表,她的命運看著讓人心疼,張晶晶的表演,拿捏有度,收放自如,把一個身份和命運都充滿了尷尬與悲情的女子演得生情并現。
是這部最血性劇集里最柔軟的一抹淡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