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雨》:意外之喜,扼腕之憾
這又是一部死了很多人的電影,就像《十月圍城》一樣。寫這點文字之前,我曾經想給本文擬個題目:無題。因為本片讓人很難為其下一個準確的評價,有很多優點也有不少缺陷,并且是優點讓人喜出望外,缺點讓人扼腕痛惜。——不是題記的題記。
很讓人糾結的電影,從它的攝影、音效、配樂以及某些場面調度來講,比去年的票房大片《風聲》有過之而無不及,可算得上一部制作精良的電影,非常有誠意也非常有野心。但是,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太想一鳴驚人的野心作祟,導致在整個影片的情節鋪陳和故事建設方面用力過度甚至做的是無用之功,沖淡了影片的整體節奏,導致了在影片的不少段落顯得啰嗦拖沓和不知所云。
意外之喜
【驚喜的開篇】
作為柳云龍的電影處女作,看的出來《東風雨》的確是讓他下了大工夫的,關于他拍攝本片時一天休息兩個小時的說法應該不是假話。影片開頭的舊上海風貌無論是在具體場景還是整體氛圍上都刻畫得十分到位,小細節上一絲不茍,大場面上又氣度恢宏,開篇氣場頗為豐沛,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影片開頭的兩場事關人物生死的動作戲上也顯得用心和講究。激烈而極富視覺沖擊力的賽狗場面和交通員王寶強的被刺的兩個場景一明一暗一動一靜地交替推進,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隨后劉璇扮演的情報員從高樓上一躍而下,以慢鏡頭追拍,于殘忍之中透著凄美,給人留下強烈的視覺印象。可以說《東風雨》的開頭會叫人大吃一驚,柳云龍第一步棋堪稱完美。
【開闊的視野】
在最近兩年的一窩蜂的跟風諜戰戲中,很少有像《東風雨》這樣的把諜戰背景放置在重大歷史背景(太平洋戰爭的觸發)之下,并且把涉及到的日本、美英、國共兩黨以及蘇聯甚至猶太人等各方角逐勢力都具象化,彰顯出了歷史質感,視野十分開闊,這其實算是一個不小的突破。國共兩黨之間、美英之間、日本內部以及中共內部情報人員之間無一不存在著交融和對立,形成了一個犬牙交錯盤根錯節的復雜局面。更為重要的是國共兩黨情報人員建立了超越諜報職責以外的愛情、日本籍中共黨員的堅貞信念以及面對暴露危險而對同志痛下殺手等情節的植入,都十分大膽和正面,或多或少表明了對政治歷史的客觀態度,這些都讓這部諜戰影片有了新的格調,也可以說柳云龍讓諜戰戲又有了質的提升。
【深刻的主題】
以往的諜戰片無一例外的只是講述敵我雙方的勝負博弈,涇渭分明,過分注重娛樂性。而《東風雨》中的諜戰實際上是為了一份早已失去時效意義的情報而展開的,對于中共所取得的關于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的重要情報,各方反應態度上玄機重重,已經進行到政治謀略、軍事戰略等較大較深的范疇上了。影片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死了,各自為了不同的主義和使命而死去,再加上在珍珠港事件中死亡的人,這無數條生命其實都是死于政治和軍事謀略,所有的人其實都是軍事政治戰略中的棄子,很多人死得都很冤枉。有跡象表明英國方面其實早就掌握了日軍要偷襲珍珠港的情報,之所以秘而不宣就是為了逼美國參戰,而美國高層主戰派也似乎預知了日軍計劃卻拋棄了珍珠港的士兵,為的就是打壓主和的保守派,而國共兩黨的情報人員也為這個不被當事人“重視”的情報付出巨大犧牲。這里就提出了一個以往沒有提過的命題,即:為了整體布局是否要犧牲很多個人?在政治權謀面前,個人的生命到底有多大價值?這個主題很值得去深思。
【含蓄的酷刑】
這點是我比較欣賞的地方。有諜戰,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拷問情報和酷刑逼供。如果說《風聲》中的各類赤裸裸的酷刑是為了吸引眼球和制造噱頭的話,那《東風雨》中這類情節就處理的十分含蓄和耐人尋味。李小冉扮演的郝碧柔遭受了嚴酷的刑訊逼供,但是影片壓根沒展示這個過程,只是用她和歡顏的對白(“我的腿還在嗎?”以及“我沒挨過打,我以為我會說出來,等打完我,我才知道我沒說”)來意會整個受刑過程的慘痛,這樣的處理手法我認為十分高明,更讓人為之動容。
扼腕之撼
【拖沓的節奏】
影片開局相當漂亮,但是中間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里就陷入了電視劇式的散慢特征之中,不緊不慢地交代著各方人物和背景。可以理解的是導演想讓代表不同勢力的角色的性格都有一個逐漸鮮明的塑造過程,可忘記了這類影片必不可少的一點就是緊張的氛圍,為了塑造人物和交代背景而放棄了諜戰片應有的壓迫感,其實是得不償失,這也是電視劇導演在電影領域的短板。
【繞人的情節】
《東風雨》還有一個缺陷是某些情節很模糊,語焉不詳,這可以說是本片最致命的一個缺陷。懸疑片中的懸念和留白是必要的,但是必須讓一般人都能看明白,可以肯定的是對于缺乏相關歷史知識和觀影經驗不足的觀眾而言,本片有好多地方會讓人看不懂的。畢竟就目前的市場狀況而言,提升票房的關鍵還是需要大量普通影迷,至少要讓大家看得明白痛快,才會生出樂趣,在觀影過程中給觀眾太多的思考不是這類影片應有的特征。
【詩意的對白】
很難說這算不算缺點。影片中的很多對白都具有詩意的特點,而且單拿出這些臺詞來看雋永而有感染力。喜愛文藝片的觀眾可能會去仔細揣摩這里面的意思,但是我想這不太符合大多數人的觀影習慣,盡管媒體上柳云龍解釋這是為“諜戰世界加上一抹溫情”,而且這也是為了“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云云。我們可以理解柳云龍的初衷是美好的,是想給諜戰戲注入新意,但是他忘記了一點,電影是大眾化的視聽方式,必須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標準和認知習慣,也必須照顧觀眾的具體感受。投資一個億難道僅僅是為了給觀眾享受一場帶有文藝氣質的諜戰戲?真金白銀的票房才更有說服力。而《東風雨》是一部很美的電影,但是受眾可能會有局限性,只適合某一部分人看,對于很多數人而言,恐怕有曲高和寡之嫌。
【僵化的表演】
由于導演執意要走詩意版諜戰片的路子,就導致了安明和歡顏這兩個主要角色成了游吟詩人式的革命者,深沉有余而激情不足,柔媚過頭而剛性不夠,特別是第一主角的柳云龍太過深沉溫婉和不急不躁。也許直到最后那唯美而不失慘烈的對決才提醒觀眾,這本來就是柳云龍要給大家展示的詩化了的斗爭故事,這就是他刻意追求的格調,那一刻我似乎明白和理解了他的用心良苦,可是廣大觀眾能理解嗎?
《東風雨》是很難用“佳作”或者“爛片”來定義的,個人認為這是一部不能僅僅用好和壞來衡量的電影,特點非常鮮明,幾乎是每一個優點都達到了令人贊嘆的地步,而每一個缺點也叫人覺得十分可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