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直在瞧《血色浪漫》這部電視劇,覺得很有些很有意思,這是一部“紅色貴族”或者叫“革命新貴”后代在文革中和改革開放時期生活經歷的電視劇。劇中有幾個很重要的人物鐘躍明、張海洋、周曉白、秦嶺、鄭桐......
我先按身份和地位來分析一下劇中人物的背景,
這部電視劇中,背景最好的是周曉白。周曉白的父親,在文革中沒有受到沖擊,管著幾個軍,一直管到文革后和改革開放才離休。這一級別相當于軍區集別的領導干部,周曉白的父親是55年受官銜的中將,按期級別似乎,在文革前后還達不到管著幾個軍的職位,這寫的有點不太可信,但也是有可能的。
同時,還有另一個人物李援朝的父親的地位也好象很高,因為他是高干子弟們的頭,既然是頭,受人尊敬和擁護,成為“紅色貴族后代”中的領袖,那定他的社會背景,也就父親的地位一定是位列朝班、權高位重的重量級人物。因為從殺死“小混蛋”的戲中就可得出這個結論。
張海洋的父親在解放戰爭中軍參謀長,周曉白的父親當時是軍長。
袁軍的父親和鐘躍明的父親好象是同一級別的,都是軍師級的干部,不過袁軍的父親在袁軍參軍前也解放了。
鐘躍明的父親的歷史比較復雜,每次運動都要被審查一下。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父親是紅四方面軍西路軍的,是兩萬多西路軍中幾百位幸存者中的人。紅四方面軍西路軍的失敗,是一個復雜的歷史問題。
既然叫《血色浪漫》這當然是一部那個年代的愛情戲,主線是鐘躍明、張海洋、周曉白三個人,鐘躍明在一次感情游戲中碰到了周曉白,周曉白從煩到好奇,再到對鐘躍明產生好感,再到死心塌地的愛上鐘躍明。張海洋一直暗戀著周曉白,但是周曉白對張海洋沒有什么意思。鐘躍明、張海洋都喜歡周曉白,但是鐘躍明明顯沒有多少自信心,盡管表面很樂觀,實際上還是有自悲心理,這是那個時代的烙印。這不光是有自悲心理,還有社會地位和舊思想中“門當戶對”在作怪,每個人從出生以后就帶上了自已的階級烙印。
按這個道理也就能解示通了,原則上周曉白應當找一個“門當戶對”男友,在這一方面,張海洋占有一些優勢,因為張海洋的父親和周曉白父親關系更近,而鐘躍明的父親還和周曉白父親差著至少三級以上。盡管這些兒女們都是紅軍的后代,可是在頭腦中還殘存著很強的等級意識,等級意識好象一只無形的手,最終導致了鐘躍明和周曉白沒有成為伴侶。如果換一下社會地位,那么鐘躍明和周曉白之間還是有可能成為夫妻的。
最終張海洋和周曉白成了夫妻,這和他倆之間的“門當戶對”的結果,周曉白本身是當時是中國社會頂層人物的子女,因為社會地位太高了,沒有幾個紅軍后代的子弟能配得上周曉白,這本身就是一個迷局,張海洋在這方面顯然是靠近周曉白最近的男人,所以最終張海洋和周曉白成了夫妻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張海洋和周曉白都順利的參了軍,鐘躍明則差了一些,到陜北當了知青。在陜北,他認識了另一個女子秦嶺,秦嶺的媽媽是省歌舞團的一名演員,父親可以是一名普通干部。秦嶺和鐘躍明是有可能成為夫妻的,秦嶺是一個受命運擺布的底層人民的子女,盡管她愛鐘躍明卻不能相信這種愛情會有什么結果,因為雙方的社會地位差太大了,鐘躍明是被命運捉弄的人,但是他還是能主導自已的命運,而她則要受命運的擺布。也就是說,鐘躍明到此地是偶然性的,只要父親解放就會離開此地。而秦嶺到此地是必然性的是大多數人的命運。
毛澤東同志發動文化大革命,本來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人們頭腦中的等級意識和階級意識,可是實際上,在階級社會里,這種意識是很難打破的,人們的愛情、婚姻還在受到這些意識的制約。上升為統治階層的紅軍后代子女和平民階層的子女之間隔著一道無形的墻,只要不打破這道無形的墻,很多愛情悲劇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通過婚姻是得到社會地位上升的一個比較便潔的道路,無論是古代,還是在革命以后的毛澤東時代好象都是如此,這也是婚姻的另一個用處。處在社會高層的高干子女有對配偶的無限選擇權,而處在社會底層的子女則沒有那么多的選擇權。
中國革命并沒有打破社會的一些舊文化和舊規律,毛澤東同志發動文化大革命,也沒有取得更理想的結果,想打破這些東西,只能是取得了完全的經濟、政治平等之后的事情,否則我們再說婚姻上的自由、平等也是沒有用處的。中國革命消滅的只是拿著槍的敵人,而沒有拿著槍的敵人并沒有打倒,這些敵人就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想打倒沒有拿著槍的敵人,那只能是消滅我們自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