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劇《星火》取得高收視率談起
何延鋒
32集電視劇《星火》于2007年1月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這部劇的播出,不僅得到了廣泛的好評,還獲得了空前的高收視率。據央視索福瑞統計,《星火》單集最高收視率達12.16%,平均達8.93%,不僅遠遠超過中央電視臺要求一套黃金時段電視劇平均5.29%的標準,還創造了近年收視率的新高。它的單集最高收視率超過了2005年紅遍全國的24集電視劇《亮劍》(11.58%),平均收視率超過得到上級褒獎的45集電視劇《喬家大院》(8.01%)。
隨著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電視臺的數量龐大,上星頻道日益增多,每個省、市、自治區幾乎都有一個可覆蓋全國的衛星頻道。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央電視臺一統天下的盟主地位早已不是那么牢固了。太多的頻道,提供了更多的節目,中央臺播出電視劇使全國人民街談巷議的年代已經成為歷史。自從有全國收視率調查這一統計后,我們縱觀其數字變化就會發現,電視劇的收視率呈下降趨勢。以2000年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22集電視劇《突出重圍》為例,該劇的最高收視率為10.49%,平均為9.31%,在當年中央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16部電視劇中位列第四,其他15部除《西游記》、《女子特警隊》分別高達30.08和12.71%外,多數平均收視率在7%-9.32之間,只有兩部在5%以下。到了2001年,在播出的17部電視劇中,排在第一的是40集的《大宅門》,最高為17.74%,平均為14.97%;第二是20集的《大雪無痕》,最高是13.18%,平均是11.06%,在7%-9%之間的僅有5部,而在5%的就達7部2002年除31集的《天下糧倉》、18集的《劉老根》分別最高達11.58%和13.45%,平均為10.65%和10.09%外,其余18部平均收視率都在8.3%以下,而4%以下的就有6部。2003年共播出25部電視劇,平均收視率沒有一部超過10%,排在前三名的是21集的《榮譽》9.12%、23集的《軍歌嘹亮》8.97%和20集的《公安局長》7.84%,其余均在2.81%-7.26%之間,5%以下的有13部。
而2005年播出的25部劇中,平均收視率能超過5%就是一年中比較好的成績了,有14部在5%以下。到了2006年,在播出的24部電視劇中,只有8部達到或超過中央電視臺對一套黃金時段電視劇平均收視率5.29%的標準,其余均在此標準之下,最低的只有2.3%。這組數字說明,當今的觀眾有太多的選擇,幾年前,我們認為尚不盡如人意的百分點,到了今天卻成了可望不可及的高度。在這樣一種情勢下,2007年播出的《星火》,其平均8.93%的成績又是多么難能可貴。
《星火》播出后,很多人用“意想不到”這個詞來表示對其高收視率的驚奇。不少人認為這部劇題材不時髦,講的又是當今時尚人士不以為然的農民革命,導演不是人們視野內的大牌,演員沒有炙手可熱的大明星……這些外在的條件,在今天某些衡量電視劇的標準中,無一占得先機,這部戲怎么就贏得了如此不凡的播出成績呢?事實上,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星火》具備了一部優秀電視劇所應有的特點。
一般來說,如果一部作品的內容為廣大人民群眾所關注,反映了大多數人的內心感受并能引起共鳴,那么這部作品自然會得到觀眾的喜愛進而獲得不俗的收視成績。若離人們的生活太遠則不行,像2007年四月播出的《鑒真東渡》就是典型的例子。但這并不表明題材能夠贏得一切,電視劇不同于論文,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就有價值。關鍵是不論何種題材,你都得將其表現好,否則,再好的題材,也引不起人們的興趣。比如現在的獨生子女教育問題,這是個關乎千家萬戶的大眾話題,有孩子的家庭一定會關心這個內容。但為什么迄今為止沒有一部這類題材的電視劇獲得成功?《炫年華》是這樣,《陪讀》也是這樣。原因就是這些電視劇沒有把這個題材寫好,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淺薄的,沒能找到根源所在,只是把一些現象羅列在一起,雖然占得了一個大眾關心的題材,卻引不起大眾的共鳴。再比如婚姻愛情這個永恒的主題,眾多此類題材的電視劇還不是泥牛人海般沒了聲息。通常,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只能完成宣傳、教育、紀念的任務,普通民眾并不真的關心,但2001年播出的《長征》,恰恰由于它很好地體現了共產黨人鋼鐵般意志的長征精神,再現了那段光輝的歷史,不僅圓滿地完成了宣傳任務,也贏得了普通觀眾。在當年的收視率排行中位列第三,平均達9.16%。
再說((星火》,雖然這部戲的題材看起來與當下人們的生活聯系得不是那么緊密,但也并非十分遙遠。我國十幾億人口中,農民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我們的上一輩或上兩輩大多都有像《星火》中立秋和梅春的生活經歷,那么這種回顧歷史和革命史的題材,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也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最主要的是,《星火》把這樣一個過去了的,土地革命時期的題材,農民革命的故事表現得非常好!全劇將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現狀反映得真實可信,讓人們看到農民在地主、封建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壓迫下,過著怎樣悲慘的生活,以及他們覺醒后的反抗。可以說該劇反映的是那個時代最主要的生活,關心的是那個時代最廣大民眾的疾苦。與前些年蜂擁而上的“紅色經典”相比,《星火》尊重了歷史,尊重了大多數人們的感情,拍出了人們心中認同的革命故事和為理想獻身的革命情懷。這也許就是《星火》為什么比所有“紅色經典”電視劇及那個時期風花雪月的作品更勝一籌的原因。
除此之外,《星火》的戲劇性很強,從主要人物梅春一家被地主何八爺逼得家破人亡開始,到梅春作為童養媳受盡折磨,到梅春在立秋的啟發下逐漸覺醒,到與立秋并肩成為農會骨干投身革命,全劇情節始終緊張曲折,人物命運跌宕起伏,愛情驚心動魄。劇中幾個年輕人的愛情,其濃烈程度和動人程度,遠遠超過那些專事男女之情的“鴛鴦蝴蝶”式作品。舉最主要的一對人物為例,立秋和梅春從小要好,稍大即兩情相悅,無奈梅春早已被買到燈籠家作童養媳,身為“窮鬼”的立秋面對燈籠爹開出的天價贖身錢,絲毫不退縮,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把梅春救出來。當梅春要被地主婆何太太活埋殉葬時,立秋只身沖向有持槍把守的墳場,在無法救出梅春的情況下,立秋縱身跳人墓穴,發出“要死就死在一起”的誓言。幾年后,立秋和梅春都投身農民革命,立秋初衷不改,與受盡屈辱,生過孩子的梅春結合了。最后,立秋犧牲了,梅春在鄉親們的見證下,與立秋的遺像舉行了婚禮。這種與大時代息息相關的愛情,是那些“鴛鴦蝴蝶”式作品中官宦子弟、富家小姐的無病呻吟無法相比的。在節奏上,《星火》全劇十分緊湊,每集內容飽滿而不拖沓,在32集的篇幅中,沒有任何一部分有注水現象。這在今天的長篇巨制中是很少見的,也是難得的。在這樣一個篇幅中每集注些水或注幾集水是比較容易的。還說題材,有人認為,《星火》是一部久違了的革命故事,也許,在今天眾多的偶像劇,情感劇,都市劇,皇上劇中,這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一部,這種與眾不同,恰恰是一種獨到,這種獨到也是觀眾感興趣的因素之一。
《星火》的導演兼編劇之一劉毅然,乍看的確沒有很大名氣,至少他不在公眾的視野內。但熟悉八十——九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人大多都知道這個才華橫溢帶點叛逆色彩的青年作家,特別是后期作為小說和電影《搖滾青年》的作者廣為人知。與眾多同行不太一樣的是,作家后來熱衷于導演,特別是熱衷于心中的理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不停地將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搬上屏幕,一個人滿懷豪情地開始了在電視上普及中國現代文學名著的工程。前后拍攝了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郁達夫的《春風沉醉的晚上》,劉云若的《紅杏出墻》,林語堂的《風聲鶴唳》等等,中途還拍攝了一部歌頌五十年代沖破美國封鎖毅然回國的知識分子的《我親愛的祖國》,此番的《星火》更是改編自現代文學史上著名左翼作家葉紫的三部小說《星》、《火》、《豐收》。從這位“作家導演”的創作軌跡我們可以看出:第一,他不是毫無準備,不具備能力,靠撞大運蒙出了一部優秀作品,而是他本身已具有成就優秀作品的水平,只是還不為人知。第二,該導演有很強的愛國情懷,關心普通大眾的生活,熱愛勞動人民。同樣是民國這個年代,有多少編劇、導演、電視臺創作并推出了那么多“鴛鴦蝴蝶”派的風花雪月故事,即便不是“鴛鴦蝴蝶”派的東西,也要拍出鴛鴦蝴蝶味兒,而關心那個時代洪流的,體察百姓疾苦的作品少之又少。只有對勞動人民懷有感情的人,才會滿腔熱情地來拍農民革命的電視劇,才會將故事拍得如此激動人心。
《星火》中的演員,除飾演老地主的梁冠華較為有名外,其他演員的名氣尚遠遠不夠。特別是梅春、立秋、何少爺、燈籠、啟明等主要演員,且不說不是炙手可熱的大明星,就是觀眾的熟悉程度也不算高,但這并不代表這些演員不具有一流的表演水平和一流演員的氣質。梅春的扮演者外型靈秀,不僅同時飾演母女兩人不露痕跡,還將梅春這個受盡壓迫的勞動婦女演得真實可信;立秋的扮演者將人物那種倔強、血性以及后來作為農民領袖所具有的堅定的革命性,把握得準確到位,突出的是臺詞抑揚頓挫,很好地塑造了人物;何少爺的扮演者游刃有余地演出了這個地主少爺出身的知識分子純真善良但缺少革命性的復雜感覺。這些都說明,大明星并不是成就一部戲的必然,重要的是,所用演員必須具有一流的水平,哪怕暫時還不具有一流的名氣。這方面到是有不少例子可以佐證:《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石光榮的扮演者孫海英此前并不為人所知,但誰能不認為他在該劇中的表演是成功的、是一流的呢?再比如2003年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鏗鏘玫瑰》,也是如此,不僅得到好評,同時創造了當年驕人的播出成績。這部戲播出前,一套黃金時段持續了半年的收視低迷,播出的11部劇中,最高能達到5%就是相當喜人的了。《鏗鏘玫瑰》在前部戲只有5.51%的情況下,一舉將收視點拉到9.17%并超過了當天的《新聞聯播》。這部劇的成功與《星火》有相同之處,同樣是將所選題材表現得很好;故事的戲劇性很強;節奏明快;演員沒有一流的名氣但有一流的表演水平和一流演員的氣質。
以上分析說明,一部作品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總結經驗,可以使我們能更好地生產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電視劇。
¬——載《中國電視》2007年第九期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影視部主任編輯)
(責編大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