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南帆:文學要給普通人騰出空間

南帆 · 2007-12-10 · 來源:作者博客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南帆:文學要給普通人騰出空間(圖)


(2005-04-18 17:46:56)

 

南帆:文學要給普通人騰出空間

 

  南帆[二○○四年度散文家獎]

  「授獎辭」

  南帆的批評文字綿密而深邃,他的散文也充滿智性的光澤。他的冷峻和理性,來自于他對生活真相和思想疑難的不懈追問,如同他隱忍、深微的生命體驗,往往通過智慧的細節解讀和符號分析,走向清晰、透徹和寬廣。他活躍的探索精神,拓展了散文的文體邊界;他沉靜的語言,既有思索的歡樂痕跡,也有洞悉事物本來之后的感傷。他出版于二○○四年度的《關于我父母的一切》,通過描述一段正在消失的父輩的人生,有力地呈現出渺小人群與巨型歷史之間的裂縫和錯位,并對個人的創傷記憶、時代的內在迷亂給予了真切的意義關懷。他所揭示的時代對人的微妙影響,以及人與歷史互相改寫的復雜境遇,既是對親人的沉痛追思,也是理解當代現實的重要參照。

  南帆簡介

  本名張帆,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75年下鄉插隊,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198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1984年在福建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現任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同時為福建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帆主要從事現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與感悟》、《沖突的文學》、《闡釋的空間》、《文學的維度》、《隱蔽的成規》、《雙重視域》等學術著作。

  南帆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涉足散文寫作,頗有成就。在理論研究之余,他寫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與植物》、《追問往昔》、《自由與享用》、《叩訪感覺》、《沒有重量的生存》、《關于我父母的一切》等多部散文著作,并且主編有《美文典藏》與《七個人的背叛》等現當代散文選集。有多篇散文獲獎。

  南帆的散文是“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認為,南帆獨立創造了一種散文風格。他以一種冷峻的目光,對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軀體做文化的思考。如《文明七巧板》對生活中的“證件”、“謠言”、“名聲”等幾十種事物進行文化分析;《叩訪感覺》則在自己的軀體背后,發現文化對軀體的種種限定。這種“智性散文”不是以抒情或幽默為目的,而是以追求智慧和理趣為主。

  ●關于獲獎

  意外,但很開心

  記者:作為國內著名的評論家,你這次獲得的是年度散文家獎,而不是評論家獎,這個結果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意外。你自己的感覺是怎樣的?

  南帆:對我而言,確實有些意外。我個人的工作,大約80%的時間、精力、寫作的數量以及帶研究生的教學工作都集中在文學研究和理論研究上,文學創作只能算是“業余”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散文能夠獲得這個獎,我十分高興。從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出發的非職業化寫作能夠得到這么一個有威信的文學獎項肯定,我當然很開心。

  記者:其實孫紹振老師早就說過,你的散文成就快要超過你的學術影響了。這句話雖然帶有玩笑的成分,但也足以說明你在散文方面的影響和成就不可小覷。

  南帆:(笑)他有時甚至和我開玩笑說:你的散文肯定可以留下來,文學研究的地位還很難說。我并不是對散文進行一番研究以后開始寫作。我覺得某些事、某些經驗需要另一種文體的表達,于是選擇了散文。我理解,孫老師的意思是說我的散文里有些特殊的地方,就是思想含量比較豐富。

  ●關于這本書

  不僅是審查父母,也審查我們自己

  記者:對于《關于我父母的一切》能夠獲獎,你事先有沒有想到?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作品,你很認真地想去探尋父輩的命運。

  南帆:對于我個人而言,這的確是一本比較特殊的書。就像我在序言里說的那樣,以后恐怕再也寫不出這樣的書了。關于我父母的那一段經歷,我的確深有感觸,很早就有寫出來的念頭。

  寫完了這部作品,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一下子輕松了下來。剩下的技術性問題就不太關心了。這本書出來以后會產生什么結果,遭遇何種命運,會有哪些讀者,基本上漠不關心。我甚至不太愿意送給朋友。一些普通的熟人索要這本書,我盡量不答應。并非舍不得書。我始終有一個疑慮,這本書的內容是相當私人、相當內心的,是一個兒子對于自己父母的感情和想法,其他人能夠充分理解嗎?當然,這本書的獲獎很大程度地打消了我的疑慮。

  記者:你為什么會有這種責任感,覺得自己一定要寫這樣一本書呢?

  南帆:父母這一生的蹉跎歲月,真的讓我非常感慨。以前我曾經覺得,如果讓我選擇,我肯定不會選擇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但是,年齡慢慢大了以后,我開始有了另一種理解。我的父母并不是有三種或者五種選擇,他們走錯了一條路。他們根本沒有什么可選擇的。人生中常常會有這種狀況: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而且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走錯了。可能你只是覺得不如意,但你的生活和思想從來就沒有呈現出另外一種可能性。文學研究之中曾經流行過一個概念:“審父”——審視上一代人的生活。這本書要表達的是另一層意思——不僅是審查父母,也審查我們自己。回過頭想一想,如果處在他們的位置上,我們難道就會更聰明嗎?所以,這不是他們的個人問題,而是歷史與時代。

  記者:就像你在序言里說的那樣,父母命運的背后處處能看到“時代”這個大詞。

  南帆:這本書里面,我想關注一個時常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對上世紀50年代的反思。對于我們來說,50年代好像已經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時代。那個時代確實有過一些透明的、生機勃勃的東西。這些內容現在完全消失了,甚至變成了一個笑話。這些內容真的沒有一點價值嗎?如果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我肯定不會提出這個問題,或者,我自己就會給出一個否定的答案。但是,到了現在,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因為年齡的增長,我會重新思考:他們那些理想化的內容有沒有意義?現在,我常常在生活之中感受到勢利,甚至非常勢利,即使在知識分子之中。“理想”已經是一個可笑的詞語。可是,在我父母那個年代,理想一點也不可笑,理想是非常真實的。

  ●關于父親

  什么力量改變了他?這讓我最感慨

  記者:父親知道你寫這本書嗎?

  南帆:(笑)寫作的過程沒有告訴父親,他不知道我在寫這么一本書。剛才我談到的這些問題,他們這一代人能不能理解,能有多大程度的溝通,我沒有多少把握。如果讓他們回到歷史當事人的情境中,也許很快就會被一些具體的事件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可能會集中到某些細節上去,而不會超脫地評判一個事件。

  記者:寫完以后給父親看了嗎?他如何反應?

  南帆:他看了,但他沒有說什么。沒有說對,也沒有表示反對,我猜他也會想一想我所關心的問題。我知道他是很喜歡這本書的,但他未必會深究這里面的很多內容。也許,我的許多想法可能超出他的思考和興趣范圍,不見得是贊同或不贊同這么簡單。這并非表明我的聰明,而是因為我和我父親的歷史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

  記者:很有意思的是你寫到對父親的一個認識過程。小時候你希望父親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能干有力的人,但你又意識到父親好像是一個內向而懦弱的人,這兩種形象奇怪地交織在一起。

  南帆:小時候我自己比較頑皮,包括打架胡鬧嘯聚街頭。那時我企圖把父親納入我的視野,希望他是一個強悍的人。但是,父親沒有這種形象。當時我看到的父親是一個遭受驚嚇的形象,一切都小心翼翼。后來,我在父親陸陸續續的敘述片斷中發現,他也曾經活潑好動,也曾經喝酒胡鬧——和我當年的性格相近。為什么他變得這么多?人的性格不太可能完全消失,只會是被掩埋了。被什么掩埋了?我的很多觸動是從這里開始的。從父親這一代人的回憶中可以了解到,他們當年的理想曾經許諾了一種新的、火熱的、生機勃勃的生活。但是,當他們投身那種生活之后,身上的活力居然消失了。他們變得謹小慎微,戰戰兢兢,見什么都怕。究竟是什么力量改變了他?這是讓我最感慨的地方。

  傳統的觀點認為,無產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一窮二白的無產階級只能選擇起來造反。但是,大學里的情況不一定如此。當時能夠上大學的都不是窮人,但是大學里那么多學生都參加了革命。包括父親在內,他們衣食無憂,家境富裕。事實上,他們是懷著對底層人的關注,懷著對生機勃勃新生活的向往而參加革命的。可是,這種生機勃勃的東西慢慢地被消磨殆盡。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我覺得必須探索他的精神世界。我一直喜歡說一句話,“他們那一輩人身上隱藏著一些我們這輩人仍然必須分擔的歷史之謎。”

  ●關于文學

  文學必須給普通的大多數人騰出空間

  記者:你在結尾這樣說“在某種意義上,父親的故事已經夠多了。”這該從什么角度來理解?

  南帆:我想,我父親的人生經歷和故事情節并不算復雜,但他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打擊已經夠多。他不是偉人,他的容量有限。他所適合的生活就是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他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無意中被卷入一場歷史的大漩渦,然后又被甩出來。

  我父親與王蒙、張賢亮這些人是同齡人,如果回到50年代初期,他們是非常相像的一批人。但是,我父親沒有他們那種思想高度,他所遭受的打擊也沒有那么嚴重。他們經過大挫折之后還能有大的反思,取得新的成就,我的父親沒有。他飽受驚嚇,奇怪的是,他并不明白歷史加諸他頭上的罪名究竟是什么。他所能做的只是保護自己的妻子和幾個小孩,盡量不要讓自己的高度近視的眼睛太快瞎掉。他根本無暇再考慮那些宏大的政治概念。這些難堪成為歷史往事之后,他已經不再有什么人生高度。我在書中曾經說過,像我父親這樣的人甚至連罪名都沒有撈到一個。他只是被嚇得半死,一晃幾十年就不見了。后來的平反也和他無關,由平反所帶來的那種榮譽、那種文化英雄般的禮遇也與他毫無關系。歷史又一次從他的身邊滑過。

  記者:事實上,像你父親這樣的人才是那個時代和社會中的大多數。

  南帆:是呀。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他們在精神上遭受很多打擊,但他們的悲劇沒有故事情節。一點兒也不生動。多數歷史著作中,這些人只是零頭,可以忽略不計的。我在書中也寫到,“歷史仿佛都被偉人霸占了。勢利的歷史學家只記得帝王將相,母親這些卑微的人是擠不進去的。”普通人在歷史著作中沒有名字,就像消失了一樣。我覺得這樣的歷史是不真實的,他們必須被納入思考。當然不是納入歷史著作,歷史著作還是留給那些帝王將相和各種偉人,但是,至少文學必須給普通的大多數人騰出空間。

  ●關于歷史

  我們的社會正濡染大面積的健忘癥

  記者:你在書里說到,我們的社會正在濡染著大面積的健忘癥,這也是你要寫這本書的一個原因。

  南帆:這是我相當有感觸的一種現象。談到“進步”時,我們可能會產生這種想象:我們對某些問題產生了分歧,然后坐下來共同討論,達成了共識,于是對問題的認識就深入了一步。這就是進步。其實,這只能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式。還有另外一些方式——譬如遺忘。

  在某一段時間,我們可能對一批問題產生激烈的爭論,甚至無法達成共識。然而,過了一段時間,這批問題整個地消失了!所有的人都不再提起,徹底遺忘。社會像甩包袱一樣把這批問題甩到腦后,然后輕裝向前發展。許多人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離他們不遠的歷史事實,一些年輕人對于歷史的漠然令人吃驚。當這些年輕人長到四十歲的時候,那一段歷史是不是就完全消失了?上一代人經歷過的血也好,淚也好,自豪也好悲傷也好,下一代人完全不知道,也不關心。我理解,下一代人有他們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也要看到,歷史正在被迅速遺忘。

  記者:歷史也有一個代溝的問題?

  南帆:這是因為中國近現代一百多年以來社會的轉折非常大。此前的很長時間里面,中國的社會形態非常穩定,傳統一直是代代相傳的。而近現代社會的巨大轉折基本上是一個丟失傳統的過程。即使是從我祖父、父親到我這么三代人,生活的邏輯太不一樣了。你讓我講一講我祖父、太祖父的生活形態,他們是什么人,我的家族是怎么回事,我一點都不知道。我父親年輕時就離開家讀書,參加革命,沒有繼承祖父的任何遺產。到了我這一代,祖父的資本家身份成為一個巨大的恥辱和傷疤,給我的生活帶來無數的麻煩,躲都來不及,潛意識里就是想徹底把他們忘掉。現在觀察我的兒子,他的生活又完全不同。整天上網QQ、BBS,使用電腦就像使用自己的身體器官一樣靈活。就像我不關心我祖父的問題一樣,我想他們也不關心我父母這一代的問題。

  遺忘的后果是不可預料的:一方面社會固然可以甩掉包袱輕裝上陣,另一方面就是迅速地將上一代人的生活丟棄了,包括其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現在的年輕人如果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他會尋找很多新的資源來改善。他們甚至會追溯到孔子、孟子和莊子那里,但他不會考慮到我父親那一代人中間尋找。說到中國傳統,我們馬上跳回孔子、孟子和莊子的時代,祖父和父親的那一段生活無論怎樣都不會被提到。他們沒有歷史嗎?他們沒有傳統嗎?他們一輩子的生命好像完全被抹掉,只配被后人嘲笑。

  ●關于散文

  目前最常見的毛病仍然是平庸

  記者:有評論者認為你開創了“智性散文”這種文類,其特點是“講求理趣和審智,而非情趣和審美”,你自己是怎么看的?

  南帆:這大約指的是,我比較習慣將思考、思想跟形象的敘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這可能與職業以及個人的性格都有關系。我這個人可能不太擅長抒情。對于事物的觀察,我的著眼點往往不在抒情段落上,而是對思想或者意義更有感覺。

  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跨度,就是如何從具體的形象跨到思想,思想又要能回來落在具體形象上。隨便舉個例子,譬如羅蘭·巴特就曾經將艾菲爾鐵塔寫得那么精彩,讓人驚嘆他怎么會有那么多聯想,既是理論的,又是形象的。我個人不覺得思想與形象之間有一個艱難的跳躍,二者的過渡輕松自如,這也許就是我習慣的寫作方式。

  如果告訴我一個生活場面,我不會像小說家那樣想象一個有著前因后果的情節,而是會自然而然地對這個題材產生思考和想法。日常經驗中的很多事物都能引起有意思的想法。我在十年前出版過一本文化隨筆集《文明七巧板》,內容就是對日常生活的各種事物進行文化分析,例如分析“證件”、“謠言”、“名聲”、“面容”等,一共四十個題目。這是從日常直接進入思想,不必太多形而上學式的理論過渡。一些讀者開玩笑說,這像是不需要助跑,隨時都可以起跳。

  記者:你寫的這一類文化分析文章,文采斐然。你覺得它是散文嗎?

  南帆:我覺得它就是。現代文學理論告訴我們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類文體,但這不過是一種人為的分類。古代就不是這樣分的,《文心雕龍》就是另一種分類。文體是專業化的產物。專業形成特定的規范,但也可能產生狹隘和僵化教條的弊病。所以,文體也存在更新的問題。

  現在的四種文體中,戲劇有舞臺限制、詩歌有韻律要求、小說有內在的故事情節,只有散文的邊界最寬泛,幾乎沒有什么限制。有了好的想法,自然表達,我覺得這就是散文。

  記者:那么你認為散文的關鍵在哪里?

  南帆:散文最關鍵的問題并不是文體規范,而是在于寫得的好不好。散文的特殊之處就是沒有門檻,中學生寫的一些記敘文就是散文。人人都能寫散文,但是人人都能做的東西易學難精,因為它沒規矩。圍棋是所有棋類中最沒有規矩的,把棋下在棋盤上的任何地方都不犯規。軍棋的規矩極為復雜,但是,我把它的規矩學完以后就已掌握了80%,剩下的自由發揮空間不過20%。圍棋給你100%的空間,反而很難做得滿意。散文的規矩簡單之極,問題不在于會不會寫,而是寫得好不好。大門一下就進去了,但好與不好之間天差地別。目前散文的最常見毛病仍然是平庸。

  ■獲獎作品簡介

  《關于我父母的一切》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責任編輯:杜麗

  長篇敘事散文《關于我父母的一切》是南帆對自己父母坎坷一生的追憶,也是與父輩的歷史和時代的對話。文中講述了父親的家世,少年時父親背叛家庭、投身革命,父母充滿激情、幼稚又悲劇連連的上世紀50年代,直至父親的衰老,母親的病痛與死亡。從頭至尾,作者的文筆從容淡定,很少有強烈的情感表達。但在平靜的講述之下,卻不難感覺內里深摯的哀傷和嘆息。

  我們是否真正面對過長輩們的歷史?在一個人人都愿意輕松遺忘的年代,父母那由血淚和歡笑壘起來真切的人生歷史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他們的歷史正在喪失重量而變成一抹輕盈閃爍的倒影,大面積的社會遺忘癥正在蔓延……

  然而南帆認為,作為普通人的父母的人生雖然遠談不上驚心動魄,但從他們身上我們依然可以發現“時代”這個大詞。“他們身上有一些我們必須分擔的歷史之謎”。自己對祖輩的歷史為何如此陌生?父親為何改變了自己的天性,從一個生機勃勃的青年變得膽小怕事?諸多的感慨和迷惑,是促動作者去探究父輩歷史的最大動力。

(新京報)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7.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8.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9.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10.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AV在线中文字幕高清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