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他真的像中國的魯迅。尤其是《我彌留之際》,我認同關于這部小說是象征手法的說辭,深刻揭露了值得同情的小民的惡劣本性和深度剖析他們的道德本質,這與魯迅的《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等的作品中反映的“哀其不爭,怒氣不行”是何等的相似!是的,在用文學作斗爭方式的這方面,他們如此相似,只是一個是用小說作載體,而另一個用更為直接的雜文作載體,用筆桿作武器,用對社會對人民的良知作動力,作鋪墊,他們的作品中都充滿了辛辣的諷刺、嘲弄、丑惡,都有對人性的鞭笞,但正如他們都曾說過的那樣,這不是不愛,而是“愛之深,恨之切,感之苦”,用直接揭示傷疤,直接戳其短處的方式,暴漏弱點,喚起麻木的靈魂,如果沒有對家鄉、對祖國、對人民深切的愛和切膚的感受就不會有深刻的思考與尖銳的挖掘,他們都是時代的精神統領!
怎樣知道福克納的呢?還是前一天在與朋友談起今年諾貝爾文學得獎的土耳其作家帕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時,說到了他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我驚嘆其獨特的多視角反映同一故事,變換角色展開情節,多個側面反映主題時,朋友推薦我讀??思{的作品,但沒有告訴我作品的題目,只說了作品的大體意思。昨晚在書城外國文學的大廳里,《我的名字叫紅》還是擺在醒目的位置上,他是今年的主角,對于已經過時的諾貝爾獎作品我得仔細查找。最后,終于在書柜的一角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看到了福克納幾本薄薄的冊子,書皮已黯淡發灰了,大體翻了一下,不是我要的那種文體的作品,就在要離開時,瞥見了底下一層靠壁櫥邊兒上,還有幾本??思{的作品,《我彌留之際》就這樣找到了,果然其手法就是《紅》所采用的,只是這部書比《紅》早了五六十年,通過簡介我知道了??思{非常擅長用這種寫作手法,其作品大都是采用意識流、內心獨白的方式反映主題,這應該是他的開創。不可否認帕幕克在形式上雷同于??思{,或許這也源于帕幕克對于這種手法的偏愛,雖然這對于《紅》的評價打了一點折扣,但我還是認為《紅》可以推薦,帕幕克的作品也值得品讀,畢竟一種新的文學形式的創新不容易,不是任意一個作家都具有創新的天賦,如果這個作家能夠以為社會為民眾的貢獻為己任,他所反映的東西對人民的思想起到好的作用、好的影響,他就應該算是個好作家,作品也稱得上是好作品了。我是在看完《我》的序言后,寫下了文章的第一段。
今天查找了福克納的詳細資料,與魯迅一比較,他們還真的有許多更相似之處,或許只是巧合,又或許都是時代的造就。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活了55歲,威廉•??思{(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活了65歲,魯迅長??思{十六歲,兩人都不是長壽的人,都生活在戰亂時期,??思{經歷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并在彌留之際趕上了美國的南北戰爭,而魯迅則經歷了中國最黑暗最痛苦的蛻變時期,從清末到鴉片戰爭、帝國侵略瓜分、民主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中國最動蕩的時期。戰爭是歷史不可調和的矛盾下的產物,所有矛盾的實體,戰爭雙方的弱點都暴露無疑,尤其是在對民眾、對國體的重創之下,所顯露出的民族劣根、人性的丑惡和社會的毒瘤,這是一個作家最致命的素材,也是一個作家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充分顯現。他們的確都做得很出色,很睿智,很有力地看到并分析記錄,他們是民族的英雄!
一個真正的作家,就應該是社會的良知、人性的啟發者和精神領域的指引者,如果他做不到這些,那他必須是一個現實的描摹者,真實的反映人民的生存狀態和社會的痼疾毒瘤,贊頌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靈、美好的人品。一個偉大的作家,他必須站在世人精神之上看問題,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分析的更透。對于世人來說,風花雪月是不可少的,迎合大家口味的低俗類文藝小品也是必備的,這都是生活的佐料,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但現實的社會,似乎這樣的東西太多了,以至于開始泛濫。商業的社會,什么東西打上了商品的烙印。難道人們需要什么,什么東西能帶來利潤價值就投其所好做什么嗎?眾人皆醉時,作家必須是清醒的,一片汪洋的混亂中,必須要一份偉大,一份高雅,一份崇高,我們需要能夠給這個時代的人們以追求的喚醒,給這個時代的社會以精神指引的統領作品,哪怕只有一位,哪怕只有一部,哪怕力量微弱,也會給這個死氣沉沉的社會吹一縷清風,啟迪一片還有良知的作家。
不止一次的思考,文學走過了過去如此輝煌的年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巔峰,橫觀世界文壇的現在,好久沒有出現能夠振奮人心的作品,商業大潮下作家逐漸被同化,文字被高科技逐漸替代,文學逐漸被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所替代,21世紀的文學要何去何從?21世紀的文壇何人來統領?網絡上一波又一波的狂潮,多多少少的還牽扯了關于文學關于作家的炒作,難道要讓文學成為追逐商業價值的鋪墊,讓作家成為商品社會的筆桿吹捧者?這是不是作家的悲哀?是不是文學的悲哀呢?我們的文學是不是已經或者正在偏離軌道呢?
不可否認,文學自古以來就是反映社會的一種形態,他總是要以社會現實或者人們的思想意識為基準,社會走到了現在的形態,文學要從現實中攫取什么?反映什么?我感覺到“一場文學風暴”到來的必然,21世紀,我們已經邁入,誰將會掀起這場風暴,什么時間掀起?當“矛盾達到不可調和”時!也許,現在還不夠混亂,還無法沖擊文人的神經,或者說現在還屬于安逸的享受期,當有一天發覺這種狀態開始腐蝕,人的精神開始糜爛,自然而然就需要文學來指引。好,那這就算是挑戰書吧!我寧愿趟進這渾水,攪亂,攪亂,攪得更加凌亂,讓這場“革命的風暴”快些到來,讓偉大的作家趕快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