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千:用語言撕扯記憶的大腦皮層
——話劇《我們走在大路上》觀后
呈×型的兩條白色“大路”上,夢游般踽踽行走著各色人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漂亮的平庸的,高貴的卑微的,壯碩的瘸腿的,模特般優雅貓步的和病人般拖曳無力的……他們在時間的長河中走啊走,有高視闊步的,有目光迷離的;有奮力跋涉的,有趔趔趄趄的;有歡歌蹦跳的,有東倒西歪的;有推搡扭打的,有勉力扶持的……他們在中國社會發生一系列巨變的30年間,一路走來——
由中國社科院學者黃紀蘇編劇、畫家王煥青導演的多媒體網絡劇《我們走在大路上》舞臺版,自10月27日在北京朝陽文化館首演以來,很快引起學者圈、媒體圈的關注和網上的熱評。號稱反映中國“30年社會心理史”的這部話劇,共由 21位專業和業余演員出演,但觀眾看完長達兩小時40分鐘的話劇,卻叫不上來任何一個角色的名字。這部劇里的角色沒有名字,他們是30年間中國大地上沒人叫得上名字的蕓蕓眾生。
簡單的舞臺布置——道具除了用板子拼鋪的兩條象征性的交叉大道,就是間或混在觀眾席中的演員們坐的折疊椅,再有就是背景銀幕上朦朧的畫面,和不同階段時間年代的文字提示。搖滾歌手侯牧人的歌聲,在你被話劇的語言“暴力”沖擊得大腦應接不暇時,會適時地“搖”出來使你思維的急流變得舒緩些個。
沒有劇情,沒有主角,沒有什么舞美布景,只有激瀑噴濺般充滿張力的成串、成摞、成堆、成捆的語言饕餮,沒有劇情的“劇情”在語言和流動的雕像中,讓經歷過這個年代的人,感到熟悉、會意,進而引發思索和質疑。
據說這是繼話劇《切·格瓦拉》之后,劇作者磨礪4年捧出的又一披肝瀝膽之作。被學界歸類于“新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黃紀蘇,在演出后的討論會上說:“坐在小劇場的燈光下,好像對整個空間世界的感受,對自己,對周圍,對這個世界的感受都非常特殊。大家今天在這兒發言,有比較喜歡這個戲的,有不太喜歡的,有的完全不接受,我還真有一種感激的心情。即便大家觀點立場不一樣,但是有一種共同的東西,對中華民族的命運,有一種共同的關懷?!?/p>
用一出話劇展現“30年社會心理史”,僅僅想想就頭大,有種“老虎吃天”的無力感。而編劇犀利地或者說巧妙地抓住一些“關鍵詞”,使親歷過這個社會歷程的觀眾不至于找不著北。
比如說“接軌”——
新長征跟耐克鞋接軌
正義路跟華爾街接軌
二十四史跟二十六個字母接軌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跟芭比娃娃接軌
百城煙水千峰萬壑皇天后土跟美國簽證處接軌
雨窗秋燈翠堤春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跟戛納電影節接軌
救死扶傷跟紅包接軌
強身健體跟黑哨接軌
孤有所依老有所養跟末位淘汰接軌
人人有書讀有學上跟教育創收接軌……
說“文化環境”——
長城,您講話,不就一道豬圈么!
黃河,您講話,不就一條臭溝么!
中國,您講話,不就一口五千年大醬缸么!
說語言內涵的社會變遷——
說你“老實”可不是夸你
說你“邪性”可不是罵你
說你“本本分分”可不是抬舉你
說你“乍乍呼呼”可不是數落你
說你“人挺可靠”是說發家致富靠不上你
說你“混蛋一個”是說將來混得好的可能還就是你
還有說“一步到位”,說“出國熱”,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現象的關鍵詞,撕扯著人們記憶的大腦皮層。當然,在憤世嫉俗般的語言之后,結尾處應該“撥云見日”:
握著他的手,不管他智商多低
握著他的手,不管他能力多差
握著他的手,不管他模樣多慘
我們是曠野上的一趟車,是苦海中的一條船……
我們一起死
我們一起生
我們一起唱
我們走在大路上……
不管怎么說,質疑、反思、棒喝、弘揚、疾呼……都是有價值的,僅此一點,就應該向參與創作的所有成員表達敬意。
雖然,誰也不敢說能對中國社會開出畢其功于一役的藥方來,誰也不敢說世上真有能“一起走在大路上”的桃花源社會。但是,我們是人類,不能沒有追求不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