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南宋時期,浙江一帶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兼營商業,形成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商業化的地主階層,他們沒有政治特權,與當時的官僚大地主有一定的矛盾和斗爭。當時北方金國統治者的割據,對于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很大的挫折,所以這部分營商業的中小地主階層是堅決主張對金作戰、反對南宋當局的屈服。南宋初期,出現了代表這個階層的思想家,這就是陳亮(生于公元1143年)和葉適(生于公元1150年)。陳亮、葉適從其兼營商業的中小地主階層立場出發,特別重視實際功效,實際利益,注意實際問題的研討,反對空談,反對玄想。他們在反對朱,陸唯心主義的斗爭中,闡發了唯物主義的觀點。陳亮和葉適的學說被稱為“功利之學”,在當時是比較進步的思潮。
陳亮沒有提出系統的哲學理論,他提出了一些唯物主義觀點,對當時的道學唯心主義展開了批判斗爭。他的基本觀點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學以適用為主。陳亮強調道在事物之中,也肯定道是客觀事物的規律,但他所謂道主要還是指古代儒家所謂的忠恕之道。他在講了“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萬轍,因事作則”之后,即接著講:如能細心研究,在情感流露上體會,就知道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不是假設之詞了。這道也就是喜怒哀樂等感情的流露恰到好處。道不能離開喜怒哀樂等感情,就是喜怒哀樂等感情發得恰當。所以他說:“夫道豈有他物哉?喜怒哀樂愛惡得其正而已。行道豈有他事哉?審喜怒哀樂愛惡之端而已。”(《勉強行道大有功論》)這樣,所謂道也就只是封建道德的基本準則,他雖然沒有把這種人生之道當作自然界的根本規律,但他井不重視對于自然界根本規律的研討。他沒有擺脫孔孟之道的束縛。
陳亮強調“事功”,強調應用。他認為判斷人才的應該以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為標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才是重要的。他又批判唯心主義學家的迂腐無能,認為,從理學興起以來,一些迂腐不懂事的人,專講靜坐,行動遲緩,讓人莫明其妙,以掩蓋自己的無能。于是士人不講文章行義,當官的不講怎樣辦理事務,終于百事不理罷了。唯心主義道學家專門從事于脫離實際的煩瑣理論,看不起具體的事物、具體的工作,其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他譏諷當時只會空談而脫離實際的人“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實際上都是“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陳亮和朱熹之間曾經展開過有名的關于“王霸義利”的大辯論。朱熹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他認為天理是“義”,而人欲是“利”,“天理”與“人欲”的對立也就是仁義道德同利欲的對立。朱熹把這種觀點運用到歷史觀上,提出了“王霸義利”之辯,鼓吹復古主義。他把歷史割裂為三代以上和三代以下兩截。他認為三代(指夏、商、周) 專行天理,是王道政治;三代以下(指漢唐以來)專行人欲,是霸道政治,所以三代以下歷史便長期陷入黑暗狀態。原因在于三代圣人的道統失傳了,因此,為了挽救社會危機,只有從“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修養入手,才能重新出現三代的王道政治。
陳亮激烈反對朱熹復古主義的歷史退化論。他認為“義” 與“利”或“天理”與“人欲”,在人類活動中從來是并存的。所謂王道政治與霸道政治在歷史上也是交雜并用,二者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根本不存在什么三代以上和三代以下的絕對鴻溝,歷史都是客觀存在的,在歷史中活動的人也沒有絕對的“圣”、“凡”之分,只是有些人對歷史和現實認識得比較完備,有些人不夠完備而已。他認為人們只要對歷史和現實有充分的認識,理想的政治就可以實現。陳亮主張“王霸并用,義利雙行”。認為事功和道德義理不是對立的,提出“功到成時,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的觀點,認為凡事只要能夠做到功成事濟,便是正確的。并認為整個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不能說一代不如一代。
陳亮的這個功利主義理論,是他的“道在物中”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揮,但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他這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
葉適關于哲學問題的言論比陳亮多,但他也沒有比較完整的哲學體系,他的基本觀點是唯物主義的,對于當時道學唯心主義的空談與玄想,展開尖銳的批判斗爭。他的基本觀點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道義不能脫離功利,他對于歷史上許多派別的哲學思想都進行了批判和評論。在認識論方面,葉適強調感性認識的重要,反對唯心主義的先驗論。他指出“見聞”是學問的基礎,他說:“古人多識前言往行,謂之畜德。近世以心性通達為學,而見聞幾廢,為其不能畜德也,狹而不充,為德之病矣”(《文集》)。所謂見指直接經驗,所謂聞指從別人聽來的間接經驗,即“前言往行”,這都是必要的。道學唯心主義,專門強調心性,講反省內求,忽視對客觀事物的見聞,便無從培育“德行”了。他認為必須詳細考察天下的事物,才能正確認識所謂義理:“欲折衷天下之義理,必盡考詳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謬。”(《文集》)要討論天下的道理而獲得正確的結論,必須盡量周密地考察天下的事物。他認為研究實事才是有用之學,追求想象的空幻的東西是沒有益處的。
和陳亮一樣,葉適也注重事功,注重物質利益問題。他認為, 所謂道德,所謂正義,不能脫離功利,如果沒有功利,所謂道德正義,都不過是空話罷了。他說:“仁人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論,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耳。”(《習學記言》卷二十三)董仲舒講“仁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只問事情應該做不應該做,不問事情是否有利,效果如何,把道德的原理原則和物質利益對立起來。葉適指出,道德不能脫離功利,而必須達到一定的功效,實現一定的物質利益;有道德的人謀利而以利與人,有功而不自居其功,這樣才是真實的道德,道義與功利是相互結合相互統一的。葉適在《習學記言》中,對于周秦以來的許多流派的哲學思想展開了批判,可以說頗有批判精神。不過他對于孔子還是抱有崇拜的態度,以繼承堯、舜、周、孔之道自居。對于孟子以下大都有所評論。但他不能分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于過去各種唯心主義流派作了比較深入的批判,對于過去的唯物主義也提出了詰難。陳亮推崇漢唐,認為漢高帝唐太宗都有“救民之心”,葉適則認為他們都不是為人民而是為自己謀利益的,他認為漢高祖唐太宗爭奪帝位,其動機不是為了人民,他們殺傷很多人民,是算不得有功的。“如漢高祖、唐太宗與群盜(污蔑農民起義軍)爭攘競殺,勝者得之,皆為己富貴,何嘗有志于民?以人之命相乘除,而我收其利,若興者,猶可以為功乎?…”(《習學記言》卷三十八)。葉適講功利,當然不是勞動人民的功利,但也不是封建帝王一家一姓的功利,而是中下層商業地主階級的功利。陳亮、葉適的功利主義是封建時代的功利主義。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唯物主義者并不一般地反對功利主義,但是反對封建階級的、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功利主義,反對那種口頭上反對功利主義、實際上抱著最自私最短視的功利主義的偽善者。世界上沒有什么超功利主義,在階級社會里,不是這一階級的功利主義,就是那一階級的功利主義。我們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所以我們是以最廣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狹隘的功利主義者。”(《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陳亮、葉適是反映南宋時代兼營商業的中小地主階層的要求的功利主義者,而道學唯心主義則是口頭上反對功利主義而實際上圖謀維護官僚大地主階層的私利的偽善者。排斥功利主義的道學唯心主義是違反歷史發展要求的;而陳亮、葉適的功利主義,也并不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但他們在和朱熹、陸九淵之流的唯心主義作斗爭中宣揚了一些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是相對進步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