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讀到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工農大眾脫節了》(2025-01-07 17:17:27來源: 紅歌會網 作者:楊虎)一文。
文章談到:“……,當這種‘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毫無關系,工農大眾基本陷入失業貧困狀態,即‘靈活就業’狀態,喪失了一切生活保障,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對他們沒有絲毫幫助時,社會主義的根基確實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削弱,工農大眾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卻無法享受到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實惠,這與社會主義追求的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目標背道而馳。”
事實上,對于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由于許多人在認識公有制時仍然按照“誰所有誰受益”的產權原則來探討公有制的性質和特征時,事實上已經陷入了產權的誤區。
在《適應按勞分配公有制生產模式的經濟范疇有那些?》一文中,我說明了適用于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生產模式的18個經濟學范疇。這18個經濟學范疇,基于社會主義生產主體一一勞動所有者。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就是“勞動人”。
當我們說到勞動者這一概念時,它包括了以生產資料個體所有的小生產(例如自耕農,個體手工業者)、除了勞動力外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一一即勞動力所有者和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勞動所有者。第一種勞動者對應于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生產方式;勞動力所有者則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對應,這里的勞動者是雇傭勞動者;勞動所有者則是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對應,這時的勞動者是主體勞動者或報酬勞動者,他們是以社會主義生產主體出現的。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一個區別,就是“勞動人”與“經濟人”。
“經濟人”的概念來源于斯密,它是資產所有者或資本所有者的抽象,其本質特征是追求盈利最大化。資產階級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的所有理論,都是以這個“經濟人”為默認前提的。從資產所有者或資本所有者出發,一方面我們可以形成資產所有權、產權制度、剩余價值生產方式、按資分配、資產實體、資產階級法權、業主制、股份制等一系列范疇;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以資本為基礎的工資、成本、盈利等范疇體系。
“勞動人”的概念來源于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它是勞動所有者或工本所有者的抽象,追求的是盈余(消費價值)最大化。社會主義經濟學或勞動階級經濟學的所有理論,都是以“勞動人”為默認前提的。從勞動所有者到勞動所有權,從勞權制度到勞動階級法權,從按勞分配到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從勞動實體到工分制等;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以工本為基礎的公資、成本、盈余等范疇體系。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其根本區別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因此,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特征的關鍵是要清楚地認識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所引起的生產力性質與發展要求的根本變化、引起的生產主體及權利要求的根本變化,引起的經濟實體性質的根本變化,從而引起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基本區別是實現了普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那么,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引起的第一個變化是:單純的資產所有者已經被消滅,勞動者在占有自己勞動力的同時成了資產所有者。但是,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因此,單個勞動者作為資產所有者是不完整、不獨立的;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單個勞動者作為勞動所有者是獨立完整的。只有獨立完整的勞動所有者,沒有獨立完整的資產所有者,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一個基本特點或特征。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引起的每二個變化是:由于生產資料是公共所有,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至少在同一個企業,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因此,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已經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勞動者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投入方面存在著差別,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滿足由此差別決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成為社會主義生產能否正常發展的關鍵。因此,在公有制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或特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的第三個變化是:由于公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單個企業已經不可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⑵;另一方面,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無論是以個體方式存在,還是以集體方式存在,在勞動所有方面都是獨立的,在生產資料公共所有的條件下,是可能而且必須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只能以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能以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三個基本特點或特征。生產資料公有制由于它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社會生產主體;由于它消除了人們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的差別,它使企業生產發展的要求直接表現為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即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而勞動所有權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也就是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勞動者按勞分配的權利。因此,傳統公有制的本質就是勞動所有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傳統公有制的建立本質上使勞動所有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成為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人們對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認識,并沒有走出產權的誤區。例如,在改革中,我們對公有制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這一說法所以流行,是因為對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認識依然停留在“誰投資誰所有”的產權觀念上,而完全不了解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為了消除資產者的主體地位,為了消除產權存在的根據,是為了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利益要求,是為了實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之所以不能真正進入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消費價值生產方式或工本生產方式)的大門,反而陷入了產權和資本的誤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沒有著眼于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變化和特點。勞權社會主義理論的基于正是建立在對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的三個基本變化的基礎之上的。
社會主義所以要進行革命,所以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為了消滅原有的資本生產方式,包括消滅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產生產權形成的基礎,從而能夠確立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的地位,為按勞分配的實現創造現實條件。但是,人們在觀念上并沒有能夠走出產權的誤區,站到勞動者的立場上來認識公有制作為勞動所有權實現形式的性質和特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