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主體批判與客體批判《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2017修訂版尾論作者許光偉】過去對《資本論》的解讀,基本上是從客體的角度,把資本主義社會當做客觀事實。讀過許先生文章,給人予啟發。讓人們多了個角度看問題。
商品的基礎是其使用性, 是人類把其主觀刻畫、想象成功的復制在自然物體上,是對物質自然的改造。主觀刻畫的基礎是客體觀,對物質自然的觀測。勞動產品的出現,證實了人作為主體對客體的觀測接近了對象的本質,主觀刻畫、想象符合客觀。這樣的認識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多次的實踐過程,物質生產是客觀多次矯正自己觀測的誤差,主觀矯正自己的想象與實際的誤差過程。認識論上的知識是人對客體的意識思維,是靜止膚淺的觀。物質生產活動過程中的認識是主客觀的全面認識,檢驗著客觀與物質自然存在的差距,主觀刻畫與想象是否合理。
商品的交換價值是人的社會性表現,用馬克思的話說是物質生產的交往;對物權的不同擁有規定下,不同分工的勞動者與資產者的交往性。?這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的分離,物質生產分工的自然分離,涉及到抽象勞動的評估,圍繞著評估軸心上下波動的不同行業交換,以及資產擁有者靠剝削其統治下的勞動者獲得的抽象勞動等價物=貨幣進入交換市場。商品交換存在著等價與不等價。馬克思在1850年前,主要進行主體批判,此后以客體批判為主。
商品對于最終的使用者來說,目的是使用性=獲得肉體維持性,其讓渡的是手中等價或等時的勞動代表物=貨幣。?而享受物質與肉體必要維持關聯不緊密,更多的與精神需要相關。比如茶酒跟肉體有些關聯,但非必要性。有些不是肉體的直接享受,而是人的精神享受需要,比如字畫。而珠寶與肉體需要毫不相關,純粹是為了精神上的炫耀。享受類產品是人們交往中的需要品,與生活必需品的精神與物質輸出呈現相反的比例。
對于商品的制造主持者,需要的不是使用性,而是交換價值=貨幣。對于規模=工業制造主持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交換價值增值,貨幣的增加和繁殖=資本。資本的滾動、增值即是他們的目的,也是他們維持自身生命、存在價值的需要。資產階級的存在只關心資本的擴張,主觀的需要,與物質自然的客體認識基本?脫節。如果關心客體,那也只是為了資本的需要。他們認為一切都可以通過貨幣資本來購買,不關心自然環境,不關心作為同類的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精神等生活狀態。當我們把資本作為客體觀察時,資產階級的精神狀態為資本的存在規律鎖定,失去了主體觀,是一群為資本性占有的行尸走肉。而他們利用社會賦予他們占有的權利,占有的自然與人造物,把勞動變成了勞動者的謀生手段,人類發展本質成了動物的機能,勞動者也成了行尸走肉。
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方面是人造物的增加,一方面是勞動者的相對貧困。一方面是個體意識的逐漸覺醒,一方面是全人類的精神貧乏,主體認識與客體認識的撕裂、對立與矛盾。筆者認為《資本論》是19世紀對人類生存本質的揭示,從物質自然客體認識、到人類主觀上對存在價值的深刻思考。《資本論》考察的主客體對象范疇目前沒有改變,本質沒有改變,《資本論》本身的價值也不會改變。
?生產勞動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自然關系體現為勞動產品的使用性,也是人類勞動的歷史永恒性。社會關系體現為人與人的倫理關系,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從屬關系,由此產生的對自然物的占有權利,對生產工具的擁有權力,使用分配關系。在各個階段表現為人的依賴關系,通過物對人的支配關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從主客體兩方面展開了批判。當古典經濟學家說勞動是財富的本質,他們沒有說明勞動需要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物權關系是勞動的前提,勞動工具與對象的占有者也占有了勞動者的一般勞動,財富是有一般勞動經過交換形成的。擁有財 富者絕大多數是由于他們占有了勞動工具,勞動的對象材料、原料。交換價值表面上是由于分工,這只是對勞動者而言,而對于資本私人擁有者來說,他們獲得社會產品的使用權,不是由于勞動的自然分工,而是由于他們擁有勞動工具,勞動原材料,他們可以占有本分工行業里、他能管轄的勞動者哪里榨取剩余價值。勞動者和資產者,獲得的使用權力和交換權力,即使物品相同,但不是同一個內容和性質。 物權的擁有階級與方式變化,是各個社會形態的差異,也是勞動的個體性與集體性的的差異。進入文明社會后,個體的勞動形式都在物權擁有制度制約下。對于絕大多數無產者來說,勞動致富是個虛妄,勞動只能維持生存。
正像許先生所說,?《資本論》采取客體=商品的運行方式,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需要明確的是馬克思早就開始了主體批判,《手稿》與《形態》就是這樣的篇章,但是未能發表。發表的是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基本上是以主體的批判形式為主。評價馬克思對比中國之不足:缺乏主體批判顯然不能成立。
《資本論》的研究方法,是借助于科學的方式,從特殊到一般然后再到特殊。科學是物質自然的特殊示例,推演出新的假設理論,然后從特殊擴展到物質自然有限的一般= 經驗感覺到的一般。就本質上說此一般還是有限性的。從17世紀勒內·笛卡爾開始的近代哲學,是人類活動的思維反映,科學的推動。科學的發展給予人類巨大的震撼,科學的研究方式稱為最有力的的說服人的方式。對于朦朧自為的勞動者、人類,這種客體研究的方式=科學的方式是最為適宜的學科方式。但其統攝的哲學不是客體觀,而是馬克思的 唯物質生產歷史觀,通過人們的現實生活說明人的物質發展和精神發展。這是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寫成后,馬克思遵循了這樣的思維方式,進行深入的社會和經濟學研究。唯物歷史觀恰當的解釋應該是唯物質生產歷史觀。
馬克思的唯物質生產歷史觀與唯生產力論有何區別??唯生產力論只是從物質力上解釋人類發展,從人的物質輸出對象物說明物質發展的重要性,解釋人類歷史發展的因素沒有思維意識的存在,拋棄、忽略思維意識發展傳承對人類的影響,把社會存在只理解為物質存在。唯生產力論把人的創造對象物,物質力量輸出改造物,不是看作在主客觀刻畫與認識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思維方式與費爾巴哈的物質自然客體觀有著一致性,在社會觀上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思維方式。客體觀的唯物論是個翻板,一到社會觀上就產生唯心主義,歷史唯心主義。唯生產力論的歷史觀,是思維的直觀與推斷,人類的發展簡化到工具發展歷史。而馬克思的唯物質生產歷史觀,是從人的存在基礎、本質活動=物質生產勞動創造與交往來說明人與自然的對立和統一,維持被動物質需要與主動生產,思維與肉體的存在與發展關系。馬克思與黑格爾都是從人作為主體出發,但是馬克思從人的現實生活,感性活動=勞動創造出發,而黑格爾是從抽象的人、人的自我意識出發。
筆者認為從主體與客體的兩個角度還不能說明馬克思哲學的特征和本質,必須從勞動作為本體方面才能區分馬克思哲學與客體唯物論和主體唯心論的區別。?馬克思的唯物質生產歷史觀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第一,存在對于意識來說的優先地位;第二,作為認識,意識的本質性是從人們的存在中發源的。第三.主觀意識參與著改造現實環境的過程【《1844年手稿》53頁中關于人按照需要和美的規律來構造】馬克思:“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 ”(《德意志意識形態》馬恩選集1995版第一卷72頁以下簡稱《形態》)意識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發展與矯正。因此,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意識又參與了生活的改造。意識不是人的單純被動反映,意識對于勞動者改變自己的現實環境有重要影響。由于馬克思1850年后基本采取的是客體批判借用科學的方式,并且強調是科學 ,馬克思歷史觀的第三方面的主體觀不適合走到前臺,一些后繼者借此抹殺了主體的能動性,勞動學說成了唯生產力論的附庸,勞動本體論名存實亡。
而這第三方面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作為肯定黑格爾勞動辯證法的重要成果,同時馬克思加以改造,用物化于勞動對象完善了勞動本體論和勞動辯證法。也就是說第三方面是馬克思哲學即辯證法的重要構成。通常人們解釋馬克思的唯物歷史觀是沒有第三方面構成因素的。這涉及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體=無產階級勞動者,本體=勞動創造過程的全面解析。沒有思維能動性的參與勞動,主觀對勞動對象的想象與刻畫,產品不可能實現。拋棄這一點,勞動者如同給了吃喝就勞動的牛馬,勞動創造世界沒有理論根據。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有高人一等,俯視憐憫勞動者的優越感,口頭上尊重實際鄙視。革命后許多管理者蛻化變質,除了環境地位的影響,與他們的哲學認識也有密切關系。
?由于馬克思1850年后基本采取的是客體批判借用科學的方式,馬克思歷史觀的第三方面的主體觀不適合走到前臺,造成對唯物生產歷史觀的曲解,對“經典論述”的誤讀。
《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年?序言】,馬克思重申了《形態》中的類似歷史觀。但有一個重要的節點是人們忽略的。馬克思說“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在考察這些變革時···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序言敘述的對象是資本私有社會,意識是指資產階級把持的上層建筑。面臨變革時,資產階級不會贊同推翻自己的統治,他們會極力維持,維持異化勞動。時間節點與變革對象都是特殊的,與《形態》論述的普遍勞動過程、勞動辯證法不一樣。在《1844年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沒有發表以前,列寧看不到馬克思相應的歷史觀論述,以這篇序言作為理解接近馬克思哲學觀的本源。差異在于原理與歷史特殊節點、變革對象的結合。在上述兩部著作出版后,還是堅持“經典論述”,不去學習原著認真比較,而是以革命導師沒有機會閱讀這兩部著作的評價做依據則是教條、懶惰的表現,對一般與特殊的論述不加區別。
馬克思說:“但是,同樣,無論勞動的材料是作為主體的人,都既是運動的結果,又是運動的出發點(并且二者必須是出發點,私有財產的歷史必然性就在于此)。因此,社會性質是整個運動的一般性質;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活動和享受,無論就其內容或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
〔VI〕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決不僅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動和直接共同的享受這種形式中,雖然共同的活動和共同的享受,即直接通過同別人的實際交往表現出來和得到確證的那種活動和享受,在社會性的上述直接表現以這種活動或這種享受的內容本身為根據并且符合其本性的地方都會出現。
甚至當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種我只是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直接交往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人活動的。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本身,都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因此,我從自身所做出的東西,是我從自身為社會做出的,并且意識到我自己是社會存在物。···
“作為類意識,人確證自己的現實的社會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維中復現自己的現實存在;反之,類存在則在類意識中確認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為思維著的存在物自為地存在著。”
······
可見,思維和存在雖有區別,但同時彼此又處于統一中。”?(《1844年手稿》2014版單行本80-81頁)
人是自己勞動創造活動的產物。社會存在不能剝離意識的存在。進入文明社會后,勞動創造是思維意識同在,變化發展的過程。 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是物質與思維、思維與勞動創造的統一,社會存在概念并非單是物質遺傳與存在?,還包括思維的存在、思維的傳承,是人能成為單獨活動的個人,個性成立的前提。這種社會存在是人類勞動的結果,又是人類下一個歷史循環的起點。可見馬克思雖然承認物質自然先于人類存在,但他解釋人類的發展與存在不是從客體方面解釋,解釋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也不是從抽象的主體=人的自我意識,而是從勞動、從物質生產過程來解釋。
許先生關于主體論與勞動的關系有論述,對傳統本體論?也有批判,認為其排斥了社會現實的存在,這是值得贊賞的。光從主客體方面比較還不夠,還需從本體論方面進行深入,對勞動本體與社會實踐二者關系還存在含混。馬克思認為一切社會現實都是實踐的,如果以實踐為本體怎么找出于勞動發展本質的差異?沒有差異批判從何處著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