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從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偉大領袖,以他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chuàng)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傳統(tǒng),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建立的豐功偉業(yè),他的科學理論、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風范,已經在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關于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和指導意義,鄧小平在中國進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之時,有許多重要論述。鄧小平在強調確立毛澤東歷史地位的同時,強調“要正確地評價毛澤東思想,科學地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今后還要“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不僅寫人了黨的歷史問題決議,而且載人了黨章和憲法。
對于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的旗幟,歷史早已作了結論,鮮有公然否定者。對于今后還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鼓吹者竭力加以低毀、攻擊和否定,企圖砍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并以此為突破口,搞亂人們的思想,動搖立國之本。那么,怎樣看待毛澤東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為什么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還要繼續(xù)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堅持毛澤東思想呢?對于這樣一個重大的理論原則和政治原則問題,需要理論工作者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多角度、多方位地進廳論述。本文僅從宏觀的視角加以討論。
一、毛澤東思想莫定了我們黨的思想理論基礎
毛澤東思想奠定了我們黨的思想理論基礎,對于黨的理論、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
鄧小平明確指出:“在戰(zhàn)勝了使中國革命遭到嚴重失敗的王明‘左’傾路線以后,毛澤東同志總結了這次斗爭的教訓,在一九三六年和一九三七年寫下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一系列不朽著作,奠定了我們黨的思想理論基礎。毛澤東思想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得到系統(tǒng)總結和多方面的展開而達到成熟,并在之后繼續(xù)得到發(fā)展的。這里說的“奠定了我們黨的思想理論基礎”,是指以“兩論”為代表、貫穿在毛澤東重要著作中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式表現出來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這個理論基礎問題至關重要,對于確立黨的正確路線具有決定性意義。恩格斯說:“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這一“新的科學的觀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從理論源頭上講無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基礎。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huán)境,并在實現“結合”、解決中國的“時代課題”中,以人民群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才能為廣大干部群眾所掌握,才能真正奠定黨的思想理論基礎。正是以毛澤東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出色地、成功地開創(chuàng)了這一特殊困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yè)。
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奠定了黨的思想理論基礎、作為中國革命經驗之哲學總結和升華的《實踐論》、《矛盾論》,深人闡明了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深入闡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相互連結的唯物辯證法的精髓,從認識論和辯證法的角度,對于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及實現結合必須遵循的思想路線、基本方法,進行了充分可靠的哲學論證;同時,從哲學高度深人揭露和批判了否定“結合”的“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這對于全黨端正思想方法、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確立科學的思想方法論,從而對于在正確的思想路線之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形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傳統(tǒng),對于黨的理論以及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長遠的、無可估量的意義。也唯其如此,中國共產黨人才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道路上實現了新的飛躍,在黨的旗幟上寫上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我們在前進道路上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二、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永遠要堅持的立場、觀點、方法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方法,也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永遠要堅持的立場、觀點、方法。
這種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點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把黨的思想理論基礎運用于黨的全部工作、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必然要求。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這一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一個有機整體。鄧小平在談到毛澤東講的實事求是時說:“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這一評價,也完全適用于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總體評價。堅持這樣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是怎么評價都不為過的。
比如,用這樣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看待我國的道路選擇,必然得出結論:適合中國情況、特點的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只能由中國人民自己來選擇、創(chuàng)造和決定,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自己來處理,任何國家、任何人都無權把自己的模式或主張強加給我們。我們也尊重別國人民自主選擇的權利。事實上,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絕對的、普遍適用的政治或經濟模式。中國人民既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中國實際出發(fā),贏得了革命的勝利,選擇了社會主義,就有權根據中國的情況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模式和發(fā)展道路。一些人把西方國家的制度模式宣揚為必須遵循的“普世價值”,要求中國也遵照實行。這既背離了人類文明歷史發(fā)展的邏輯,也背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立場、觀點、方法。
再就群眾路線來說,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是黨長時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環(huán)境里進行革命活動無比寶貴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它把群眾路線同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統(tǒng)一起來,把群眾路線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識論和辯證法統(tǒng)一起來,把它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把到最基層的村干部和村民中間聽取意見稱為“接接地氣”,用生動、簡潔的比喻再次說明了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傳家寶。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安泰,只要不離開大地母親,就有無限的力量,不可戰(zhàn)勝;一旦離開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被人殺死了。對共產黨人來說,這個大地母親就是人民群眾。“接地氣”就是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脈相連、聲息相通。有的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一些領導干部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突出,其嚴重危害就在于它們會切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黨“不接地氣”,失去力量的源泉和生存的基礎,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三、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中的許多原理、原則具有長遠指導意義
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中包含的許多基本原理、原則、觀點不僅回答了當時實踐提出的問題,而且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歸納為六個方面,即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關于政策和策略、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關于黨的建設。在這些方面,毛澤東思想以獨創(chuàng)性的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如在建黨學說方面,毛澤東從提出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把黨的建設總結為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到成功解決在一個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艱巨任務;從闡明黨的建設必須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到闡明要著重從思想上建黨,解決好思想人黨問題,經常注意用無產階級世界觀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從倡導和培育黨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到創(chuàng)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從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到闡明依靠方針政策的正確和黨員的模范作用才能實現黨的領導;從闡明共產黨員應有的黨性修養(yǎng)、理想信念、品格風范和在復雜環(huán)境中保持共產主義的純潔性,到強調勝利后要繼續(xù)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作風,替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以及針對歷史上黨內斗爭中存在的“左”傾錯誤,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團結一批評一團結”的公式,其豐富內容和重要價值,就像鄧小平所說:“把列寧的建黨學說發(fā)展得最完備的是毛澤東同志”,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完備的建黨學說,才“使我們建立了這么一個好的黨”,其中的許多原則和內容對于黨的建設的普遍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就如何才能發(fā)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來說,在毛澤東看來,除了要有依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制定的正確的綱領、路線之外,還要依靠黨員干部隊伍的表率和道德人格的示范、激勵和教育作用。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不久,毛澤東就在紅軍大學的講演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斗的經歷,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英勇干部的流血犧牲,在全民族幾萬萬人中間起了偉大的教育作用。因此,“現在共產黨說的話,比其他任何政黨說的話,都易于為人民所接受”。一個當時處于強大敵人包圍中的共產黨,竟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不僅突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歷史的前進方向,因而生機勃勃,也突出體現了它的革命理想、英勇奮斗凝結成的偉大道德旗幟,對于人民的凝聚和教育作用。這個歷史經驗極為深刻。目前,我們正在從事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能否始終堅強有力地發(fā)揮好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共產黨人道德人格力量的任何削弱或缺失,都會削弱、危害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基于對這個問題的清醒認識,黨中央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部署在全黨深人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縣處以上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為重點,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解決“四風”問題和各種違背黨的性質宗旨的不正之風,以順應人民的期盼,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這是十八大以后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重大決策,是發(fā)揚黨的三大作風、用整風精神解決存在問題、用作風建設的新成效推動事業(yè)發(fā)展的重大舉措。
四、毛澤東著作闡明的中國人民道路選擇的歷史邏輯,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提供了重要啟示
毛澤東著作中揭示、闡明的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邏輯,以及中國人民的道路選擇的歷史邏輯,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根據。
早在1939年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就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前途和中國革命的兩重任務,闡明了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必然性,指明了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歷史必由之路。在《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中,毛澤東站在新舊時代交替的高度,以深邃的歷史洞察力,總結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經歷千辛萬苦尋找救國救民真理和道路的歷史軌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先進的中國人先是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以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但是,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民學西方的迷夢,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不斷增長的懷疑中驚醒,經過十月革命的介紹,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無產階級宇宙觀,并將其作為重新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隨之,中國共產黨成立了。自從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開啟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推進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文化覺醒的歷史軌跡,也是中國人民道路選擇的歷史軌跡。
牢牢把握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以來中國人民道路選擇的歷史軌跡,我們對前進道路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找到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很不容易。這條正確道路就是上述中國人民道路選擇的歷史繼續(xù)和必然發(fā)展。正如胡錦濤所說:“事實充分證明,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歷史和實踐也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我們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歷史根據和實踐根據。無視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道路選擇的必然邏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自信,盲目迷信西方模式,是沒有出路的。有人否定中國人民的道路抉擇,鼓吹回轉“五四”以前自由主義的起點,重新走以英美為師的資本主義道路,顯然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了。
五、永遠要繼承和發(fā)揚的為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問題不懈探索的精神
毛澤東思想中為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不懈探索的精神,永遠教育和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
這種探索精神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于中國具體實踐的必然要求,同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傳統(tǒng)密不可分。就新民主主義革命來說,由于中國的國情具有極大的特殊性,中國共產黨人遇到的許多問題,是全世界馬克思主義者所沒有提出過和解決過的問題。如依據中國特殊國情需要進行什么樣的革命,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并使得民主革命的結果同社會主義的前途相連結?要進行這樣的革命,需要采取什么樣的道路才能獲得成功?中國革命在走這條道路中又有什么基本特點,如何據此制定正確的戰(zhàn)略策略、方針政策?毛澤東的探索和革命實踐同反對盲目追隨外國模式的傾向相結合,多次從危機中挽救了黨,取得了偉大的成功。這一探索的理論成果,集中體現在他創(chuàng)立的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中。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毛澤東就探索如何鞏固人民政權,尤其是在恢復國民經濟、開展有計劃經濟建設的同時,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雖然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中也有缺點和偏差,但整體來說,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yè)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這的確是歷史性的偉大勝利,是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即將轉人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之時,毛澤東率先覺察到了蘇聯建設模式的弊端,提出要“引以為戒”,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道路。這次探索圍繞著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集中體現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及在對“大躍進”的反思所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中。他創(chuàng)立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給馬克思主義增加了新的內容,開啟了人們認識的新境界,為社會主義的改革提供了基礎性的理論指南。這次探索也留下了沉重的、深刻的教訓,黨的歷史問題決議已對此作了分析。學者們把這次探索看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歷史和邏輯的起點。毛澤東作為“第一次結合”的主要代表并在取得輝煌成就之時,通觀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提出光有“第一次結合”還不夠,帶頭探索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這是多么非同尋常的馬克思主義探索精神!可以設想,如果沒有毛澤東的艱辛探索和探索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的積累,黨就不可能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如此迅速地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六、富有啟迪和教育意義的戰(zhàn)略思維、革命風格、領導藝術
毛澤東思想中體現的高瞻遠矚、腳踏實地,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善于斗爭、善于勝利的戰(zhàn)略思維以及革命風格和領導藝術,永遠激勵和教育著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以1947年為例。1947年2月1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作出了革命的新高潮就要到來的預言。當時的形勢十分嚴峻,蔣介石用160萬大軍向我解放區(qū)發(fā)動的全面進攻受挫后,又轉人重點進攻,用20多萬大軍突襲延安,企圖一舉消滅我黨中央。對于迎接革命新高潮的提法,當時不僅一般干部難以理解和接受,在高級干部中也存有疑慮。那么毛澤東是根據什么作出革命新高潮就要到來的預言呢?主要是根據兩方面的事實:一是解放區(qū)人民自衛(wèi)戰(zhàn)爭的勝利,二是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人民運動的發(fā)展。毛澤東戰(zhàn)略思維的杰出之處,就在于能夠善于通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對局勢作出清醒的判斷,預見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前途,因勢利導,組織調動一切力量,一步一步引領中國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為了促成這種轉變,在放手發(fā)動群眾,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特別是在解放區(qū)農村解決土地問題,使人民解放戰(zhàn)爭獲得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支持的同時,毛澤東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決策,是在黨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后,他和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部分人員仍堅持留在陜北,指揮全國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毛澤東堅持留在陜北,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給予了全國人民尤其是處于患難中的陜甘寧邊區(qū)人民以極大鼓舞,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不可征服的。在險象環(huán)生的千里轉輾陜北途中,毛澤東每當行軍間隙,就接收各解放區(qū)發(fā)來的電報,隨即作出指示。到1947年7月,各解放區(qū)已共殲滅進犯解放區(qū)國民黨軍隊總兵力的近一半,這預示著軍事形勢正在發(fā)生重要變化。毛澤東在黨中央撤離延安后作出和實施的又一個戰(zhàn)略決策,是決定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這時國民黨軍在數量上尤其是裝備上還占著優(yōu)勢。毛澤東通觀全局、審時度勢,作出了出人意料的決策:不是把部隊集中到內線來,在完全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后,再向前推進;而是把我們的主力打到外線去,直插敵人的縱深,實現由戰(zhàn)略防御向戰(zhàn)略進攻的歷史轉折。終于,劉鄧大軍于1947年6月底強渡黃河,拉開了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這樣,不僅迫使向陜北、山東重點進攻的國民黨軍回援,而且?guī)茁反筌娍v橫馳騁于中原腹地,造成了向全國進攻的態(tài)勢。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1947年這一年形勢的變化,不僅使我們的敵人目瞪口呆,也出乎一些高級干部的意外。回顧黨的歷史中的許多富有啟迪和教益的篇章,我們會深感中國革命的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我們將永遠從毛澤東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zhàn)略思維、革命膽略和敢于勝利、善于勝利的領導藝術中,受到深深的教育和激勵,增添奮發(fā)向上的正能量。
七、防止和平演變的戰(zhàn)略思想和新形勢下的歷史課題
毛澤東關于防止和平演變思想的戰(zhàn)略意義已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所證實。在新形勢下如何防止和平演變、堅持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
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防止和平演變的問題是在1959年11月12日同華東各省、市委第一書記的談話中。他分析了杜勒斯鼓吹希望“蘇聯世界內部起變化”、實行“和平轉變”的幾個材料,說:“和平轉變誰呢?就是轉變我們這些國家,搞顛覆活動,內部轉到合乎他的那個思想……就是說,他那個秩序要維持,不要動,要動我們,用和平轉變,腐蝕我們”,這也就是隨后毛澤東在一個提綱中所說的“準備用腐蝕、演變方法消滅社會主義。”1964年,毛澤東鄭重提出了為保證國家不改變顏色,就要培養(yǎng)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的問題。他語重心長地說:“帝國主義對我們第一代、第二代大概沒有指望了,但他們寄希望于第三代、第四代和平演變,杜勒斯就是這么公開說的。因此我們要準備后事,要培養(yǎng)革命接班人。毛澤東當年的許多思考,直接是由蘇聯的嚴重教訓而引發(fā)的。自那時起到蘇東劇變,國際共運的實踐證明了毛澤東防止和平演變的戰(zhàn)略思想的正確性、深刻性和重要性。而這種和平演變,是以意識形態(tài)上的腐蝕和演變?yōu)橥黄瓶诤拖葘У模爬账顾^的“把人們塑造成我們需要的樣子,讓他們聽我們的”,“只要把腦子弄亂,我們就能不知不覺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并迫使他們相信一種經過偷換的價值觀念”,露骨地表明了這一點。
對這樣一個于社會主義的命運生死枚關的問題,歷屆黨中央都極為重視,并在深人總結毛澤東防止和平演變實踐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架構內,把這個問題作為重大的歷史課題提到了全黨面前。鄧小平指出,同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zhàn)略呼應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他在南方談話中指出:“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yǎng)人”,“我們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蘇東劇變后,國際敵對勢力把搞和平演變的重點指向了社會主義中國,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zhàn)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進行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在我們國內,也還存在著企圖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因此,新形勢下如何防止和平演變、堅持和發(fā)展社會主義,不能不是一個長期的、嚴峻的課題。不久前,習近平到河北調研、指導工作時,再次到西柏坡參觀革命舊址,強調:“全黨同志要不斷學習領會‘兩個務必’的深邃思想,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實事求是、一心為民,始終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這為全黨同志解決好防止和平演變、保證黨和國家永不變質的歷史課題,注人了新的動力。
八、毛澤東人生價值理論久遠的導向功能
毛澤東思想體系中的人生價值理論闡明了正確理解和實踐人生價值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對于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接班人,具有久遠的導向功能。
偉大、艱巨、復雜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切工作都是要人去做的,尤其是需要共產黨員、先進分子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因此,在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問題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人生的價值問題。作為中國革命、建設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的毛澤東思想,也就必然地包含著人生價值的理論。這一理論并不獨立存在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之外,而是貫穿、交融在毛澤東思想的各個組成部分之中。
這種人生價值理論,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理論基礎,根據我國近現代歷史和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邏輯,融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和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于一體,包含著正確理解和實踐人生價值的一系列基本原則,以及各方面豐富的人生哲理。這些基本原則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崇高人生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人生價值的基本主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當前階段實踐的統(tǒng)一—共產黨員、先進分子人生價值觀的精髓;投身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對社會歷史進步的貢獻—衡量人生價值的基本尺度;等等。這些基本原則連同在幸福觀、苦樂觀、生死觀、榮辱觀、個性觀以及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等方面的豐富哲理,構成了系統(tǒng)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理論。這一理論是千百萬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光輝實踐的結晶,凝聚和體現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崇高精神。
應對黨面臨的“四個考驗”、化解“四個風險”,最根本的思想保證,就是廣大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解決好為什么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的問題。對共產黨員來說,也就是要解決好增強黨性的問題。要用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保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人,保證科學發(fā)展的實現。用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黨的正氣堅決抵制和反對一切向錢看、以權謀私、權錢交易,以及把人格和良心同金錢相交換的腐敗丑惡現象。有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作風。結合新的實際,實踐毛澤東人生價值理論,必將對黨的整個思想作風建設起到巨大作用。廣大有志青年從毛澤東人生價值理論和眾多先進人物的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必將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他們自己造就成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以上對于毛澤東思想現實指導意義的論述還不全面,但僅以此說明,這種指導意義是實實在在的,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事實上,毛澤東開創(chuàng)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傳統(tǒng),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以及毛澤東思想多方面的原理和科學內容,已有機地融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之“脈”。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舞臺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的“第二次結合”,系統(tǒng)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所以,它同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本文著重論述毛澤東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是為了更好懂得鄧小平所說“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以及習近平所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的道理。黨的理論的內在邏輯告訴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才能更好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作者:馮虞章,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