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昌明:論馬克思主義的ABC
——談談“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這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ABC(基礎知識),必須清楚。
干社會主義,如果連“什么是社會主義?”也沒有搞清楚,這叫什么?這叫:“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它“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敵人也承認的。”(列寧:《卡爾·馬克思》)當然,馬克思主義也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教條,可以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然而,這種發展決不能改變它的本質屬性。否則,這就不是“發展”,只能是一種背棄。
任何事物都擁有很多屬性,但必有一種是其特有的本質屬性。事物的性質是由其本質屬性決定的。比如一張書桌,它有幾何形式的屬性(如方的、圓的、長的等),也有材料性能的屬性(如木質的、鋼質的、鋁質的、塑料的等),還有功能作用的屬性(如飯桌、茶桌、辦公桌、書桌等)。然而,要界定書桌而不是飯桌或其他什么桌子的,則必須是它特有的功能屬性。于是,功能屬性也就成了書桌含義的本質屬性。
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事物的本質。它是某一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固有屬性,也就是該事物所特有的——非其它事物所能共有的屬性。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這里講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實質上就是指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有人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粗一聽,這一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但稍加推敲,問題就來了:
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社會制度——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要科學界定某一社會制度的性質(本質),只能從社會制度本身結構中——生產關系上去尋找。非如此,必然言不及義。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些算什么?能算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其他社會制度特有的本質屬性嗎?
很明顯,這一表述,根本沒有觸及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充其量,這只是涉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要求。無非是講:社會主義革命所要達到的部分目標。因此,它不可能是對社會主義社會本質屬性的科學概括。
何謂“解放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當原有的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直至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社會革命就會發生。通過革命,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社會制度),使生產關系重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近代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歷史就是如此。
所以說,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會議上的講話》)但是,“社會主義革命目的”并不能等同于“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這是兩碼事。
“發展生產力,”這也與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本質屬性不沾邊,它只是所有社會制度的共性。道理很簡單,因為無論是什么社會(不管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只要當生產關系尚未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生產力總是在向前發展的。
“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部分價值目標。具體的講,就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并逐步向共產主義社會(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過渡。
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提出一個“過渡時期總路線”?為什么要提出“一化三改”(完成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為什么要到1956年后才宣布進入社會主義?因為當時中國的主要經濟成份就是三類私有制經濟,需要對它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是公有制經濟(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因為社會主義占主流的生產關系是不能容納私有制經濟的。
再從歷史上存在過的社會制度看,人們判定某一社會形態的性質,也無一不是從該社會的經濟基礎——即社會生產關系——這一特有本質屬性上考慮的。
生產關系是指適應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建立起來的物質的社會關系,是社會的經濟基礎。主要表現為:社會對生產資料(包括工具、勞動對象)和對勞動者的占有狀況。
社會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了社會的本質屬性,也就決定了社會的性質。
已知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五種比較主要的社會形態——社會制度,這就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比較這五種社會的生產關系,人們就可從中看到各個社會本質的異同。現列表如下:
五種社會制度生產關系比較表
社會形態 |
統治階級 |
生產資料 |
勞動者 |
原始社會(公有制) |
原始公社 |
公共占有 |
平等、協作 |
奴隸社會(私有制) |
奴隸主階級 |
占有 |
占有 |
封建社會(私有制) |
封建主階級 |
占有 |
不完全占有 |
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 |
資產階級 |
占有 |
不直接(間接)占有 |
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 |
全民與集體 |
公共占有 |
平等、協作 |
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是原始公社所有制。這是遠古時代一種公有制的社會制度,生產資料為原始公社成員所共有。勞動者之間是平等、協作的關系,共同勞動;產品公有,公社成員共同享有勞動成果。
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是奴隸主所有制。它是一種私有制的社會制度,奴隸主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奴隸);奴隸被強迫勞動,勞動成果為奴隸主階級獨占;奴隸只是奴隸主的財產和“會說話的工具”。
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是封建主所有制。它也是一種私有制的社會制度,封建主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占有(農奴有些許工具和一定的人身自由)勞動者;并迫使農奴以勞役和實物的形式向其交出所創造的大部分勞動成果。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所有制。它是近、現代歷史上一種私有制的社會制度,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和不直接(間接)占有勞動者;通過雇傭勞動制度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
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它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所建立的近、現代公有制社會。社會主義國家通過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形式占有生產資料,有計劃地組織勞動者進行社會生產;勞動者之間是平等、協作的關系;產品為全民與集體所有,實行按勞分配。
如果對以上五種社會制度的生產關系進行比較,人們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一、原始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是相同的,都是公有制的社會;所不同的只是兩個社會所處的時代不同。經過五千年歷史的發展,兩者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明水平也大不相同。
二、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這三個都是私有制社會,生產資料都由不同的統治階級(奴隸主、封建主和資產階級)所占有;所不同的是剝削階級對勞動階級人身占有的程度是有差異的:奴隸主對奴隸的占有是“完全占有”(掌握著生殺大權),封建主對農奴的占有為“不完全占有”(農奴雖依附于封建主,但已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是“不直接占有”——即通過雇傭勞動制度實現間接占有。因此,盡管從所有制角度來講,三種剝削制度本質上沒有差別;但從勞動者的人身自由程度不斷寬松來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
原始社會所以被稱為“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因為它的生產關系是“原始公社所有制”;
奴隸社會所以被稱為“奴隸社會”,就是因為它的生產關系是“奴隸主所有制”;
封建社會所以被稱為“封建社會”,就是因為它的生產關系是“封建主所有制”;
資本主義社會所以被稱為“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因為它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所有制”;
同理,社會主義社會所以被稱為“社會主義社會”,難道不是因為它的生產關系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嗎?
結論:只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
無產階級專政不可丟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社會主義,則是整個共產主義學說中的一部分。對此,毛澤東的理解是:
“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新民主主義論》)社會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一個思想體系與社會制度。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在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奪取政權以后,不可能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而需要有一個過渡時期,即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
這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有明確的表述: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單行本第22——23頁)
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性社會。所謂“過渡”,就是不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創造實現共產主義的各項條件。為了保證這一“過渡”,社會主義時期在政治上必須實行“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
那么,社會主義時期為什么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呢?馬克思認為:
“我們這里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筆者按:即社會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同上,第12——13頁)
因為有“舊社會的痕跡”,這些“痕跡”需要逐步清除;而共產主義社會又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形成新社會的條件需要不斷創造,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是無法實現的。馬克思在描述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景時指出:
“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況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同上,第14頁)
要實現上述條件,需要在社會主義階段從經濟的、社會的、思想的、文化的對整個社會實行全方位的變革,這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誰能擔當這一歷史重任呢?
“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余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
“過去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宣言》)
只有無產階級能擔任這一歷史重任!因此,社會主義時期,只有實行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才能保證實現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
共產主義運動——蘇聯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上述的理論的正確性。
回顧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難道不正是因為沒有正確地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不時地犯有“左”的或右的路線性錯誤),特別是從蘇共20大推行“全民黨”路線以后——徹底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從而使社會主義社會被“和平演變”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嗎?
回顧中國60多年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難道不也是因為未能正確地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的無產階級專政),先后也犯過“左”的或右的錯誤,從而使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困難與挫折的嗎?
可見,社會主義國家能否在政治上正確地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確實是鞏固、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
有人以“與時俱進”、“發展”馬克思主義為由,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自以為是的概括,但實際上曲解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任何人,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只要是曲解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其客觀結果必然是背棄社會主義。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要堅持社會主義,就得在政治上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也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有人鼓吹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怕談無產階級專政,其結果就是背棄社會主義。這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