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共產主義”這個詞,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烏托邦”。不妨換個提法——你認同“地球村”的概念嗎?或者說,你認同"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這個理念嗎?這樣問也許大多數人會認同。可實際上,這就是“共產主義”的基本理念,至少廣義上是。否則,如果按財產“私有”的原則,人們根本就不能對別人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等行為說三道四,因為在私有制理念下,這些都應是個體的合法合規行為。除非你認為整體的資源環境是大家共有的。
這樣看來,“共產主義”的理念還是客觀存在的。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批判“共產主義”的呢?尤其是在網上,而且尤其是年輕人。我想,對“共產主義”的批判,一般會有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共產主義”很邪惡,因為它要剝奪人的私有財產,違背了基本的人性(在他們看來,自私才是人的本性,所以制度必須迎合這種自私的人性);還有,“共產主義”都是集權專制的,違反基本人權。這種觀點一般是較簡單化思維或歷史情結造成的,當然是錯誤的。首先,“共產主義”要消滅的只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并非生活資料私有制。馬克思本人并沒有對未來的‘共產主義’做很明確的規定,他只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 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利,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利。…… 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已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我認為馬克思的基本定義是科學的,勞動創造價值的總體規律不可否認,剩余價值規律、經濟危機規律也是不容忽視的,應值得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們永久深思(各國推行的“遺產稅、所得稅”等社會調解手段也正是廢除資產階級私有制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現代社會所面臨的資源濫用、環境惡化等新問題,客觀上更需要人類社會趨向于一種‘共同家園’理念、“地球村”理念,趨向于一種‘共同協調’的管理模式,這本身就是新時代環境中的“共產主義”理念。所以,“共產主義”理念不存在所謂違背基本人性的問題(而且,也正因為人有自私的本性,才更需要有社會化的公共調節機制來制約)。 其次,權力組織與分配是具體的政權組織形式,與“共產主義”理念本身無關,“共產主義”的權力系統也可以用選舉制度分散各級權力,而且可以更高效;第三,人的本性更多的還是趨向善的一面,不然為什么歷史上會有這么多人畢生追求向上并堅信各類“大愛”的信仰呢?(說明一下,這里的“信仰”指的是正能量的,心中充滿“大愛”,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的,比如,儒家、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等。)
第二種批判觀點是,“共產主義”雖然消滅了剝削,但因為沒有了經濟利益競爭,就失去了個人發展的動力,不利于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不利于整體經濟發展,也就不利于生產力發展。這種觀點我認為是有道理的,所以,現行和今后的“共產主義”發展方向,應該是將“共產主義”社會的大方向和“市場機制”的大原則緊密結合在一起,兩者可以而且應該盡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不斷朝向更科學、理想化的社會方向,循序漸進、和平的過渡發展。從大的“公有”意義上說,“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概念可以放寬,可以從較大的層面考量,比如土地、山川、河流、礦產等,尤其是一些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行業和資源,至于普通民用的行業,還是應注重發揮個體單元的活力,堅持用市場機制的原則調節——除非國家、社會面臨共同危險的困境或敵人。這里可以遐想下遙遠的未來,如果真的在全球范圍內,面臨了共同的困境或敵人(比如嚴重資源危機或外星生物入侵之類的),不得不要求各國統一起來,自然實行“共產主義”基本原則,形成"生產資料"基本公有制(不是"生活資料"公有制)的社會,我想,存在的主要缺陷也就是世界性的“生產技術”發展減緩而已(也未必是“生產力”發展減緩),還不至于出現像某些人擔心的那樣失去競爭、生活倒退甚至滅亡的景象吧?到那時,人們內部的競爭也可以從“蘋果幾代三星幾代"轉向諸如體育、文化、智力等的良性競爭了,也可以避免各類型公司無休止的“關停并轉倒閉”浪潮,人類因無休止地追逐物欲發展、技術競爭而產生的工作生活壓力又可以減少無數,而且,資源、環保等問題也可以得到更科學、可控、有效的緩解。也許這樣 ,反而有利于社會生產力(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生產技術的無盡比拼……從這方面看,毛澤東時代國家步子過快地進入“共產主義”方向,一方面可能是理論政策、形勢判斷的失誤,另一方面原因也可能是當時國家確實面臨了共同的危險困境,比如居民基本生存資源的危機以及被他國武裝顛覆的危機。還有現在的朝鮮,之所以要堅持封閉性的社會主義原則,其中的因素也許會與美韓日的軍事壓力有關吧。另外,說到這里可能會有更激進些的觀點,比如說在沒有嚴重外部壓力的情形下,可否直接朝向“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方向和平地邁進?我認為現實上仍是不可能的,因為必須承認,物質世界以及科技的發展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這也是以往的歷史經驗和個人的生活體驗得出的結論。如果物質技術競爭被限制或阻止,人的欲望也會轉向其它領域,比如:軍事武力…… 所以,市場機制這個“潘多拉漏洞”,和平時代是無法回避的,但需要時刻保持警惕與合理的約束限制……
第三種批判觀點是,有些人認為“共產主義”很美好,但就是因為太完美了,不符合人性,不可能實現,所以不能相信。網上有這樣的說法:"不完美的人性戰勝了完美的主義。換言之,不是共產主義太壞而被人類拋棄,是人類配不上共產主義。它的失敗不是因為它的邪惡,而是因為它的崇高;不是因為它不道德,而是因為它不可能"。我認為這話不正確,正因為人性的不完美,才需要較完美的主義或方向去引導(當然,不是去“適用”),而絕不應該是相反或者倒退。人類歷史的進步是緩慢甚至曲折的,但總體上,還是朝文明方向發展的。而且,既然認可一個主義是崇高的,為什么又要逃避呢?如果崇高也算逃避的理由,那么,各種宗教思想不就更不應該被推崇了嗎?換句話說,就像“世間永遠沒有絕對的公正,但公正一定是我們追求的永恒理念”一樣——基本道理是一致的。
第四種批判觀點是,許多人認為“共產主義”是個謊言,不可能實現,因為一方面:“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以及“共產、公有”原則并不符合人的自私本性;另一方面,目前為止還沒有現實的科學證據,所以“共產主義”只是個“騙局”。
這個問題也是本文的重點,下面將詳細闡述。
對于第一方面:我認為人的本性并非只是自私——人性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共通、團結、友愛的一面,兩者是辨證的統一;也正因為人有自私的本性,人類就更需要用團隊的理念來管理和制約它,從而促使人類社會不斷走向文明,走向進步和發展。
對于第二方面:真的沒有“共產主義”存在的科學證據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我們每個人身體內,許多人家庭內部,以及某些企業、團隊內部等,實行的正是“共產主義”。
人的身體構造夠科學了吧?難道它不是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嗎?難道它不是一個“財產共有“的綜合體嗎?還有,家庭是在人類發展歷史中自然形成的,是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基本‘團隊’,他們中的優秀‘團隊’內部難道不是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嗎?難道不是一個“財產共有“的綜合體嗎?(家庭內部,如果是‘按勞分配’或‘按資分配’, 老人或小孩子們就無法面對,因為他們既沒有勞動競爭的能力,也沒有天然的資產保障,尤其是小孩,他們需要最基本的競爭基礎條件,比如教育、醫療、交通、住宿、基本食品衣物等)……
“共產主義”,正是適合每個相對獨立體的、最科學的團隊管理模式——能讓團隊的利益或幸福最大化。在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內部,實行的一定是‘共產主義’基本理念(當然,也包含有合理適當的競爭機制),而不是赤裸裸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市場競爭理念;但對于一個超級‘大家庭’——國家來說,情況就要復雜的多,‘共產主義’理念也只能是一個長遠的發展“方向“,因為各國地域性、科技性變動對比以及人性的弱點等各種原因,更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長遠過程,在沒有共同的嚴重外來危機下,甚至可能永遠也無法完全實現理論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完全公有性質)共產主義社會。
對于國家“共產主義”的理解和探索,我認為可以參考人體和家庭團隊的一些基本規律(當然,不可能完全適用或達到人體、家庭的和諧狀態)。
比如,人體就是一個“共產主義”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共產、分產”、“公有、私有”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相對于“人”的綜合管理層(如大腦、心臟)來說,為達到集體效益最優化,是把“人”看成一個整體的。身體各部分“財產”在面對共同的重大利益問題時,都可以屬于“公有”的“共同財產”;而相對于身體各部分獨立個體而言,如手,腳,胃等,包括大腦自身單元等等,它們的“財產”又是相對“私有”的“財產”,各有各的特點和利益,并存在合理適度的競爭。例如右手比左手勞動、鍛煉的更多,右手獲得的養料供應也會更多,就會比左手更粗壯;如果身體受到異物侵害時,身體各部門會共同抗爭;如果身體不健康時,身體各部門間也會出現種種矛盾沖突。健康的人體,身體各部分會達到非常默契、和諧的狀態,也就不會有內部不良沖突,但存在合理的競爭和適度的“斗爭”(如鍛煉中肌肉的酸痛等),以激勵各部分機能更趨優化。在健康的狀態下,大腦和心臟是身體的最高管理系統,對全身資源(如血液等)實行最優化管理、協調。
許多人對“按需分配”無法理解,因為他們認為“按需分配”就是要按照“個體的需要”來分配,這當然不可能。舉個例子,你因病要禁食,雖然肚子很餓,腸胃很想獲取食物,但你的大腦會考慮到整個身體的健康而暫時禁止你取食(當然,最基本的營養還是有的)。 所以,“按需分配”其實是從“整體社會的需要“出發,結合“個人最合理的需要”的綜合性分配,不是無限制的按“個需”分配,是綜合“整體與個體的最優效益”,結合了“按需”和“按勞”原則的最合理的社會分配,這才是“共產主義”概念下的“按需分配”。
“共產”的本意既是“共同財產”,也是“共同生產”。如果把人體看成一個國家,大腦就相當于一個國家的“文化界”,起著收集、分析和傳達整體信息的作用,提供精神知識資源并掌控整體精神與知識,它的基本原則是“真、善、美”;心臟及整個血液循環系統相當于一國的“政界”,服務、平衡調控人體各類營養物質同時制約著各個人體器官,它的基本原則是“公正、規范、協調”(并非“平均”),在身體各器官尤其是大腦的制約和協助下,它必須維護好自身機體功能及血液的健康與更新,以保障全身資源的“公正”暢通;呼吸、消化等系統相當于一國的“經濟界”,提供各類營養并控制著營養物質交換過程,它的基本原則是“效率、效用最大化”。三大類系統無法相互替代,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及相互促進的,在共同的理念影響下,維護整體的和諧與健康發展。
所以,“共產主義”,其實就存在于每個人體的內心深處。沒有它,我們的身體早已“四分五裂”。
舊的資本主義社會理念容易把“人”變成“機器”,北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理念就是希望把“機器”盡量還原成“人”。事實上,現在的世界文明國家也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只是說法不一樣而已。
從人體發展過程來看,三大類系統是通過神經系統等(類似一國的各種媒體、網絡等信息渠道),聯合身體各器官經過長期發展和進化,最終各部分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健康、智能、完整的“人”。其中,“大腦”意識與“心臟”意識統一與否決定了科學系統能否基本建立,也就是說,文化界和政界意識的統一與否是理想社會建立的前提(“文化”與“政治”也分別代表了國家的“知”與“行”,“知行合一”,國家才能和諧發展);當然,這一過程的成功也只是個起步,就象一個剛誕生的‘嬰兒’,他是否健康,不僅需要“文化界和政界”的長期健康,還有賴其“經濟界”——身體上其它各類器官的成熟;能否健康成長,還需要外部客觀世界環境的許可,以及需要三大類系統及其它各類器官的相互配合和不斷發展。尤其是那些 “基本供給”類器官,類似于社會上供給基本食品、藥品、住房、交通通訊和教育培訓等產品服務的行業,需要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后才具備向“公有”方向轉化,轉化后,才可保障社會的整體公正與協調,才可避免不合理的內部競爭及環境資源的浪費。隨著物質技術競爭的適當減少,人類的競爭還可以更多的轉向體育、智力和文化的競爭,這也將是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較理想方向。
一位微軟公司的網友曾與我探討過:在微軟公司內部,其管理模式與我提到的‘共產主義’模式有驚人的相似,我想這是不無道理的。不僅是微軟,許多優秀的公司管理模式,都有著‘共產主義’的深層理念(比如華為等等)。正因為“個體”的逐利、競爭行為是本能的,群體的協作意識才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共同協作”的理念,是這個群體能否向前發展和長期進步的重要保證。
為什么毛澤東領導出的團隊能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用低劣的武器裝備打敗各類對手,并打敗最強大的西方聯軍?——因為他的團隊是個有機的整體,已經接近于“人”,至少是個有機的“大家庭”;為什么龐大的蘇聯會在短短幾年間土崩瓦解?似乎至今歷史學家沒有提供完整、透徹的解釋,我想,解體的根本原因應在于這個團隊的“大腦”和“心臟”已經非正常運轉——以溫情戈氏為領導的“心臟”已經喪失了“共產主義”的信念,哀莫大于心死,“心臟”都停止了跳動,“人”還不解體嗎?所以,蘇聯這個團體就在動蕩中煙消云散了,當然,這是其它國家“團隊”希望的結果。
說到底,“共產主義”就是一個基本的利益共同體,與中國傳統的“大同理想”本質上是相通的,是符合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的。當然,對于小部分人而言,對于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部分民眾來說,這種“整體利益共同體“是不符合他們愿景的。
五千年的文明,同一種語言環境,同一套“系統網絡”,演化出了今天的“中國龍”,巨龍能否真正騰飛,需要每一系統的發展成熟,尤其是各個系統的關鍵部位。現代文明的大融合大交流,共同的社會難題和曾經的傷痛,為人類社會形成共同的思維理念提供了歷史基礎;而現代社會互聯信息網絡的大發展,也為‘共產主義’理念社會的發展鋪上了現實的‘神經系統’(在建立理想社會基本條件這一點上,新理學家馮友蘭先生也在晚期著作中預示過)…… 我想,如果真的未來會有不可預測的共同災難,“中國龍”一定能昂首走在世界的前面,即使“共產主義”永遠只能是個大方向,它也是個正確的方向。我們既不能急于求成走極端的發展道路,也不能因噎廢食,走另一種極端的倒退道路。畢竟,人類社會文明是循序漸進、雖然曲折但又不斷向前發展著的。
一人一世界,一國見如來。修身,齊家,治國,很多道理是相通的。1000多年前,有位叫百丈懷海的禪師,在他的禪院里自耕自食,以勞動精神為貴,即使到了老年也勞作不息。一天,弟子們掛念年邁師父的身體,把師父的勞務工具藏了起來。百丈找不到工具,于是毅然入室斷食。弟子們問道:“師父為什么要斷食?” 他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在這種理念下,懷海制訂了《百丈清規》,其中就規定了僧徒平等、無私有財產、共同勞動和平均消費的禪居基礎。我認為這種精神境界,其實就是早期的“共產主義”理念,并且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建國后佛教名譽會長虛云大師建立的禪院生活也是基本類似的)。也正是懷海的這種革命性舉措,在當時的“滅佛”大環境中,延續并發展了禪宗乃至佛學。
禪院的思想是深遠的,國家層面的“共產主義”也是較遙遠的,但在我們的身體內部,許多人的家庭內部,許多團隊的內部,奉行的正是“共產主義”理念,雖然不能說很完善、很科學,但我堅信這個準則—— 因為對個體與團體的愛。
二O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