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美國思想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剖析了現代西方文化的內核邏輯,并且在與古希臘和基督教文化的對比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最致命的問題:將生存片面化和淺薄化。
尼布爾認為,現代西方人性哲學繼承并轉化了古典的希臘羅馬世界的人性觀和基督教人性觀,這兩種人性觀在中世紀天主教思想中融合在一起,卻在近代由于宗教改革的影響而解體,并且最終在世俗化的歷史浪潮中以古典人性觀的勝利而收場。
古典人性觀以理性主義為主流,伴之以狄奧尼索斯宗教崇拜與赫拉克利特開創的生機主義。古典理性主義有兩種形態: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斯多亞等的“唯心的理性主義”,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主義的理性主義”。希臘人性哲學的這些傾向在中世紀天主教思想中被吸收、綜合和內化,形成充滿張力的中世紀基督教人性觀。然而,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后,這一人性觀最終徹底分化。自然主義的理性主義占據上風,并向社會學、倫理學和歷史哲學等向度延伸,形成現代西方人性哲學的框架。
尼布爾認為現代西方文化從唯心的理性主義傳統那里繼承了兩點:以理性為人與世界的本質規定性和以抽象普遍的形式秩序與法則為理性的內容。其代表人物為笛卡爾、康德乃至黑格爾。隨著近代數學及實驗科學的發展,古典時期居于旁支的自然主義漸漸成為現代文化的主流。所謂“自然主義的理性主義”是以人與自然共享的因果律來理解人的精神,將人的精神維度還原為未分化的“意識流”,或歸結為純神經傳導活動,從而取消了唯心的理性主義傳統一直維護的精神的超越性。
由此,現代西方主流文化的人性哲學有三個主要基點:以理性自主性為人的本質及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支撐、以自然因果理性為人之理性的本質、以經驗分析與抽象計算為理性認識的主要方法。三者涵蓋了現代西方主流人性哲學的內涵、動力和方法。
建立在自然理性主義人性哲學之上的西方現代文化對人類的共同生活抱以樂觀的信念。在尼布爾看來,霍布斯、洛克、盧梭和康德等的社會理論屬于自然理性主義,雖然哲學立場大相徑庭,但在社會源起上,卻都采取了契約論論證模式,這是文藝復興對古典理性主義傳統的推進所致。西方現代社會的一個根本性轉變就是,曾經由神話和信仰扮演的確立生命價值與目標的功能,被“思辨的歷史哲學”所接替,人類開始嘗試從自然歷史進程本身來理解生命的意義。
在尼布爾看來,西方現代文化吸取了古希臘文化對理性能力的信任,以及基督教文化對人生歷史進程的肯定,形成了新型的“完善的人”的觀念。人具有完善的自然理性能力,將在人生歷史的進程中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完善整體。傳統生存闡釋模式中欲望及人性中的沖突等因素,都被視為理性不及的后果,從而取消了其他闡釋角度和模式的可能性。該種模式在資產階級的上升時期還具有一定闡釋力,但隨著歷史向前推進,新的問題產生,社會的復雜性越來越呈現時,其闡釋力便漸漸失去,最終,這一“垂死的”的資產階級文化雖然以“現代性批判”的形式展現出一定的反省力,但是卻無力再建構新的闡釋模式。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