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體育思想與中國體育
孫大光
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同志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這一題詞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同志鮮明的體育觀,體現了毛澤東體育思想的核心。60年后的今天,我們以新的思維、新的視角重溫這個題詞,倍感親切。它不僅體現了體育的目的和本質功能,也成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
60年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發展方針,像一個不滅的燈塔,始終照耀和引領著中國體育發展的方向。體育為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事業更加蓬勃發展,群眾體育進一步普及,人民體質不斷增強;競技體育成就輝煌;特別是進入后奧運時期,體育已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毛澤東體育思想的集中體現。毛澤東體育思想不僅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體育事業的指導思想,也是在新時期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行動綱領。
一、深刻領會毛澤東體育思想的豐富內涵
毛澤東的一生,有深邃的體育思想,也有豐富的持之以恒的體育實踐。毛澤東
體育思想的深刻內涵,與其對體育的真知灼見和豐富的體育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他一生中最早正式發表的文章是《體育之研究》,這篇85年前的不朽之作,在今天讀起來,仍然能夠感到它的睿智和遠見卓識。
毛澤東體育思想有一條主線,那就是體育關系著國家民族的盛衰和興亡。《體育之研究》不僅是一篇體育學的論文,也是一篇充滿辯證思想的哲學論文。
從24歲發表傳世佳作《體育之研究》,到新中國建立初期寫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光輝題詞,這些都深刻揭示了體育的性質、目的以及體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毛澤東體育思想的精髓和本質內容。
1916年12月,毛澤東在寫給朋友黎錦熙的信中就提出了“德智體應全面發展”、“體弱可以變體強”、“身心可以并完”的辯證的體育思想;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毛澤東同志在中央會議上提出:“體育是管六億人民的大事”;50年代初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口號;到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毛澤東充分揭示了體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的辯證關系和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1938年,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提出:“廣泛發展民眾教育,組織各種補習學校……體育運動……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與民族覺悟”;1942年在延安提出“鍛煉身體,好打日本”的口號;50年代他號召全國人民學習游泳,提倡打球、跑步、爬山、打太極拳等各種體育運動,并多次接見在國際賽場獲得好成績的優秀運動員,號召運動員要向為新中國奪得第一枚國際游泳比賽金牌的運動員吳傳玉學習,“要超過吳傳玉,要安心終生做體育工作”;毛澤東同志不僅把體育與“打日本”結合起來,并且把體育與發展民眾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強調體育的人民性和廣泛性,同時重視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結合。
從1965年為徐寅生同志《怎樣打好乒乓球》批示,到1971年運籌帷幄,親自導演“小球轉動地球”的震驚世界的乒乓外交;從20多歲自創“六段運動”到73歲高齡還暢游長江30里……透過深邃豐富的內涵,我們看到,毛澤東體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體育文化體系,是指導中國體育不斷發展的大體育觀,是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中國體育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寶庫里永遠綻放的奇葩。
二、毛澤東體育思想指引中國體育取得輝煌成就
1952年,是新中國體育史上值得大書的一年。在毛澤東“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的指引下,中國體育開始揭開新的一頁。6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正式成立;同月,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成立;7月,新中國第一個體育代表團參加了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5屆奧運會;11月,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正式成立,新中國體育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基本確立。60年來,在毛澤東同志光輝題詞的方針指引下,中國體育不斷發展進步,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新中國建立伊始,面對百廢待興的國內局面和復雜的國際局勢,國家推行了《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暫行條例和項目標準》,簡稱“勞衛制”,掀起了新中國第一個群眾體育熱潮;1951年公布了第一套廣播體操,1954年公布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廣播體操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每天,從學校到幼兒園,從工廠到農村,從機關到部隊,祖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百萬人伴隨著收音機里定時播放的樂曲,在音樂伴奏下做廣播體操的巍巍壯觀的場面,形成新中國一道獨特風景線。
1959年,新中國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同年,容國團獲得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此后中國乒乓球隊榮獲三連冠;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1971年,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多年中美之間僵持的堅冰,打破了國際反華勢力的封鎖;1979年,我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席位,創造了著名的奧運模式,中國體育開始走向世界。
1984年,中國運動員獲得了第一塊奧運會金牌;1990年,成功舉辦了北京亞運會;1991年,中國正式宣布并開始第一次申辦奧運會,全面開啟了中國體育面向世界的大門,并且鍥而不舍,歷經10年,兩次申奧,終于在2001年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中國體育以全新的面貌進入了新世紀。
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奧運爭光計劃》、《體育產業發展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標志我國體育進入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其空前宏大的規模、精彩紛呈的競技、絢麗多姿的文化、海納百川的胸懷在人類奧運百年史冊上書寫下濃重的一筆。中國通過舉辦奧運會,不僅收獲了51枚閃閃發光的金牌,還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把中國體育帶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人們對體育的理解更加深刻,體育不僅僅是一種競技,還是一種文化,一種思想和一種境界。
據統計,目前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有3.4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8.2%;全國有各類體育場館已近100萬個,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0多倍;人均體育場地1.03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0多倍;60多年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奧運會金牌172枚,獲得世界冠軍2671個,創超世界紀錄1236次。同時,在體育文化、體育產業、體育科教、體育對外交往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60多年的中國體育,是一座極其豐富的寶藏,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些輝煌成就歸功于廣大人民群眾和歷代體育工作者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方針指引下的辛勤工作和共同努力,也是歷代黨和國家領導核心始終堅持這一發展體育事業正確方針的結果。
三、毛澤東體育思想是新世紀體育發展和建設體育強國的思想綱領
毛澤東體育思想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上的,因而符合體育發展的自然規律。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60年的歲月絲毫沒有磨滅毛澤東“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育方針的光芒。歷史已經證明,“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不僅是新中國60多年的體育方針,也是新世紀體育發展和建設體育強國的思想綱領,是新時期不變的體育航標。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方針,表明了黨和政府對待人民群眾的基本態度和滿腔熱忱;體現了執政為民的政府工作職責;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際是一致的;與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走向是一致的。
毛澤東體育思想對現代體育有多方面的啟示。在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變革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了現代化、信息化、自動化和全球化的進程,給人類生活帶來莫大益處,同時也帶來更多的現代文明病。科技的高速發展,越來越顯現體育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同時,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解決后,對體育的需求越來越突出;體育強國的建設需要我們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體育,用世界的標準衡量中國體育。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加凸現堅持毛澤東體育思想,堅持“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育方針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幾代黨和國家領導核心都繼承發展和豐富了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寶庫,延續和保證了新中國體育事業正確的前進方向。鄧小平同志不僅繼承了毛澤東熱愛體育的傳統,親身參加體育鍛煉,還對體育工作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早在1952年,他為西南區第一屆人民體育運動大會題詞:“把體育運動普及到廣大群眾中去。”
江澤民同志1996年在接見中國體育代表團時說:“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對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作用。”1997年他為體育工作題詞:“全民健身,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胡錦濤同志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我們要堅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實現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這一講話,為中國體育提出了新的目標。
60年的輝煌不是終點,北京奧運會不是結束,而是中國體育的一個新的開始。面對新時期體育發展和建設體育強國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我們滿懷信心,乘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持“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方針,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入推進體育體制改革,切實發展體育運動,真正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國民素質,讓體育帶給人民群眾更多的健康和快樂,真正成為群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