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教授選擇的三篇文本分別是毛澤東的《矛盾論》、《新民主主義論》和《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張教授認為,《矛盾論》是毛澤東為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所做的哲學準備。1949年以前,毛澤東主要黨內的兩種思想作風,即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兩種思想作風背后,實際上有著哲學上的理論基礎。只顧及經驗,即忽視規律,忽視矛盾的普遍性;只固守教條,則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以及矛盾所蘊含的量變與質變的辨證統一。張教授在此對比了毛澤東與尼采——左派在思想上的最大敵人之一——的觀念差異,毛澤東講“變”,而尼采講“不變”,也即人們津津樂道的“永恒的復歸”。在盧卡奇看來,尼采的“永恒的復歸”,實際上是“永恒的剝削”,即資產階級的哲學觀,要求保持現狀。
而毛澤東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蘊含著矛盾,都會發生變化,天底下沒有不變的事情。張旭東教授特別強調毛澤東關于“質變”的認識,即質變只能由內部產生。這與中國革命的道路息息相關。一個國家的革命不能由外界決定,也無法由外界決定,不論日本或蘇聯,都無法解決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況。這不是民族主義,這乃是革命原理自身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毛澤東的矛盾論沒有片面地追求中國的特殊性,而是打開了事物的內部矛盾,分析國內各個政治勢力的復雜關系,從而認識到共產黨人能依靠誰、該反對誰。革命斗爭的政治策略,與“形而上”的唯物辯證法,充滿了理論與實踐的張力。而毛澤東對中國革命中各股勢力之間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內部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的分析,在張旭東教授看來,至今仍然有效,后來比較成功的歷史著作,例如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都是《矛盾論》中的觀點的具體演繹。
毛澤東的理論必須放在中國革命的歷史語境中去理解,張旭東教授始終強調,要重視毛澤東理論文本中所舉的具體例子。但這不等于去挖掘政黨內部的所謂歷史“秘聞”,否則就是無歷史感的歷史主義。例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的前提是站在延安的立場上,為根據地、解放區的文藝生活提供基本的文化產品;而該文的對話對象,不是普通讀者,而是革命隊伍內部的文藝工作者,以及來或沒來延安的進步文藝青年,后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文藝工作者和“不屬于”革命隊伍的人。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今天我們如何讀?張旭東教授拋出若干問題:個人與人民大眾相結合的問題,人民大眾不是給定的,是被生產出來的。那么群眾到底存在嗎,存在的前提是可以接受的嗎?群眾在哪里?個人與群眾結合的可能性的問題:單向的改造,還是雙向的作用?個人與黨的關系是螺絲釘與齒輪,人民被內在化,成為國家的有機部分。怎么做螺絲釘和齒輪,自律性的保證如何發揮作用?黨與個人之間的生產關系,誰生產誰?革命內在的活力在哪里,基本細胞如何形成?造血機制何在?文藝生產的具體基礎是什么?張教授坦誠,最后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找到,未完成,甚至有點兒空洞化。而一旦實體化,則出現了物化、異化,官僚化,也即普遍性的體制問題。
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出了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任務,這個新的啟蒙運動高于傳統意義上的啟蒙。毛所說的“普及與提高”,已經不再是知識分子去啟蒙大眾,而是用工農兵自己的東西提高——新人和新文化自我創造,階級用自身的政治、文藝構想新的社會出現的可能性。文藝是小政治,政治是大文藝。提高的基礎是什么?——有待生成的東西,自己為自己不斷奠定的基礎。革命“新人”意味著新的物質生活和新的文化生活。在這個新的文化運動中,被啟蒙者對自己進行啟蒙。所謂“文藝服務于人民大眾、服務于黨”,實際上是一個互相提高的過程,而不是現在人們所臆想的、被政治壓抑掉的文藝。
文藝工作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情感。而《講話》提出以后,對個人情感的認識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文藝的個人性不再是不言自明的東西,張旭東教授引用毛澤東的話:“政治,不論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不是少數個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個人的內部情感世界不再優先于“外部的”政治,相反,兩者以某種中介的形式打通。階級社會中的階級不是抽象的,文藝也就沒有抽象。
張旭東教授認為,《新民主主義論》的任務有兩個,一是解釋為什么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二是分析革命的性質。兩者論述的根據都是中國的國情。首先,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世界史的性質,從此,由于有了蘇聯,世界各地區的左翼革命運動都不再是民族國家內部的政權更替問題,而是在客觀上歸屬于世界革命這一總體格局的一部分。具體到中國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是“替資本主義掃清道路,替社會主義創造前提”。新民主主義,從性質上講,是一個過渡時期。張旭東教授將其與“改革開放”并列,兩者都具有不確定性,“改革”本身不具有規定性。改什么革,需要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不斷地反思發展方向。但有一個不變的思考立場,即始終為中國革命的總體目標考慮。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哲學,始終保持著在地思考,而非從理論到理論的經院哲學。如何在哲學和政治理論的層面上把握、吸收和運用毛澤東思想,這仍然是對當今新左派的一個挑戰。
(本文為發言綜述,未經張旭東教授本人審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