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剩余價值的規定
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實體。什么叫剩余勞動?剩余勞動是勞動者全部勞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假設勞動者一天勞動十個小時,其中用于生產自己或家人的生活資料的勞動是六個小時,那么超出其上的四個小時勞動就是剩余勞動,這四個小時的勞動產品就是剩余產品。這個剩余產品是勞動者所沒有消費的,如果他把這個剩余產品消費了,那么就不會存在什么剩余勞動了。
勞動者不僅生產自己的體力和腦力,還要生產剩余勞動。在資本主義世界,勞動者向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資本家出賣勞動力,資本家強迫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生產剩余勞動,從而生產剩余價值。如果勞動者占有了生產資料,那么可以不做剩余勞動嗎?剩余勞動是人類社會前進的物質基礎,沒有剩余產品就沒有發展的資料,就談不上物質生產的擴大,就談不上勞動者人數的增加。問題的關鍵不是工人做不做剩余勞動,而是誰占有這個剩余勞動,誰從剩余產品的利用中得到利益。
(二)剩余價值量的決定的二個因素
α.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劃分
1.必要勞動量和剩余勞動量資本所能占有的剩余價值受二個因素制約。首先是在單位勞動日內所能占有的剩余勞動時間。我們假設勞動日長度不變,例如為十個小時,資本占有的剩余勞動受必要勞動制約,剩余勞動加上必要勞動就是整個勞動日,例如必要勞動為六個小時,那么剩余勞動就是四個小時,二者相加是十個小時,又如必要勞動為四個小時,那么剩余勞動就是六個小時。必要勞動為剩余勞動設定了一個可以活動的最高限度,必要勞動時間可以無限減少但不可能等于零,剩余勞動時間可以無限增大但不可能為100%。必要勞動時間就是生產工人必要的生活資料的時間,也就是把工人和他的家庭成員消費的一切生活資料所用的生產時間加起來的總和,這些資料有食物、衣服、住房、交通費用、醫療和教育費用等等,必要勞動時間按不是不變的量而是一個可以變動和處于變動之中的量,工人的生活習慣和歷史傳統都會影響必要勞動時間。
2.必要勞動隨著勞動生產力的增加趨于下降,隨著勞動生產力的下降趨于上升
隨著生活資料生產部門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必要勞動的量也會隨之變化。如果勞動生產力增加了,那么生產工人消費的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減少,這些商品的價值隨之減少,同樣數量和質量的商品以前包含六個小時的價值量現在可能只包含五個小時,四個小時等等……。在工人的生活水平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必要勞動時間就相應變為五小時、四小時等等,相應地工人提供的剩余勞動就從四個小時變為五個小時、六個小時等等。勞動生產力增長的果實就這樣落入資產階級的口袋,轉變為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被資本家占有、分配等等。甚至在工人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況下,必要勞動可以減少,剩余勞動也可以增大。
工人得到的生活資料多了,但是在總勞動中占有的更少了,資產階級占有的更多了,以前工人占60%,資產階級占40%;現在工人只占40%,資產階級卻占60%。工人工資高一點,生活得好一點,這些在根本上不改變他們受剝削、被壓迫的階級地位。
如果勞動生產力下降了,這可能是工人熟練程度的降低、生產熱情的低落、怠工等等,或者可能是自然的出產率減少了,例如土地變得貧瘠了,遇到了自然災害,也或者是重要生產資料的破壞等等,那么生產同樣數量的生活資料就要耗費更多的勞動,生活資料的價值就增大,工資就要上漲,但工人的消費水平可以保持不變,工人在一個勞動日中占有的部分更多了,剩余價值減少了,但工人的生活可能會下降。
從資本的本性來說,剩余價值總額減去資本家個人及其家庭消費的余額要加入到生產中去,即轉變成資本,這個新資本和原有的資本合并形成一個更大、更多的資本,這個資本將推動一個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β.工人總數和可變資本
決定剩余價值的第二個因素是資本同時雇傭的勞動力總數。假設單個雇傭勞動者提供的剩余勞動時間為a小時,工人總數為b人,那么剩余勞動的總額c=a*b小時,這就是剩余價值總額的實體。
剩余價值轉變成資本或者說資本的積累,在現有的生產方式、生產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其中的一個部分將轉化為可變資本,另外一個部分將按照比例轉化為生產資料,所以擴大的再生產有擴大工人總數的趨勢,但不是說剩余價值全部都會轉化為可變資本即工人,可變資本的增加將要在一個小得多的程度上增加工人人數,這要視當時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要視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三)剩余價值向資本的轉化
我們假設第一種情況:
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1:2,剩余價值率為50%,可變資本總額為 2a,那么剩余價值m等于a。我們假設資本家只是資本的代理人(在這里不計資本家消費的剩余價值),按照同樣的比例,剩余價值m將做如下分解,可變資本c=2/3a,這一部分轉化為工人的生活資料,工人總數隨之擴大;不變資本v=1/3a,可見剩余價值并沒有全部轉化為可變資本,它的一部分即1/3要轉化為原料、輔料和機器等等生產資料。
第二種情況:
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1:1,剩余價值率為100%,可變資本總額為2a,那么剩余價值m等于2a。按照同樣的比例,剩余價值m做如下分解,可變資本v=a,不變資本c=a。同樣的資本分解為可變資本成為驅使勞動力的部分減少了,或者說資本的有機構成增大了(資本的有機構成這樣定義s=c/v)。現在同一個勞動力加工的原料增加了,驅使的生產資料增加了。
第三種情況:
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2:1,剩余價值率為150%,可變資本等于2a,那么剩余價值m等于3a。按照同樣的比例,剩余資本做如下分解,可變資本v=a,不變資本c=2a。同樣的剩余價值只有更少的部分轉化為工人的生活資料,整個資本中生產資料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同樣一個工人能夠驅動的生產資料越來越多,現在的勞動能夠驅動越來越多的過去勞動。從相對量上說來,工人被不斷地從生產領域排擠出去。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時資本積累的結果,即資本的積累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同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進行伴隨著剩余價值率的提高,在同一個勞動日中歸工人占有的越來越少,例如十個小時的勞動日其中四個小時歸工人占有,工人四個小時勞動的等價物可以購買他的整個家庭的生活資料,剩下的六個小時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從而成為剩余價值。
我們回顧一下資本積累的整個過程吧!資本主義生產產生初期,生產資料還很不發展,勞動生產力還不發展,工人一個工作日中大部分是為自己勞動的,資本很小只是在形式上占有工人的勞動,剩余價值率并不高,資本處于國家保護的幼兒狀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勞動越來越成為雇傭勞動,勞動者越來越屬于資本。社會處于這個生產方式下,生產力出現巨大的躍進,工人生產的剩余勞動在勞動日中占有的比例逐漸提高,工人的勞動轉變成剩余勞動。這個過程同時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破壞自然的過程。
剩余勞動在本質上是自由的。作為舊勞動的生產資料轉移到產品中去的部分必須要得到補償,首先要從物質形式上得到再生產來彌補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紡織機械消滅了,它將價值轉移到產品衣著上,但是如果一個社會下一年還能得到同樣多的衣物,它就必須要重新生產出同樣多的生產資料來彌補消失的部分。剩余價值不一樣,它是發展生產力的主要的物質基礎,所謂發展生產力就是生產規模在原有基礎上的擴大和在質上的發展,我們經??梢钥吹劫Y本家在不斷地擴建生產線,資本不可能只在量上擴大生產,在一個時期以后就會用新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取代舊的生產方式。所以剩余勞動是發展生產力的源泉,沒有這個物質基礎就不可能有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就不會有生產方式的依次更迭。
勞動日不變,剩余價值的增加要以必要勞動的減少為前提。必要勞動的減少又要以工人消費的生活資料變得便宜為前提,在工人的消費資料質和量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首先必須發展生活資料生產部類的生產力才能做到這一點。改進原有的紡織方式更新織機可以減少單位長度布料里的勞動,從而使工人的衣物變得便宜;建立工人宿舍、食堂等讓工人過集體主義的生活可以減少工人吃飯的成本和住房的成本從而節省的工人的生活費(我們在以后還要分析剩余價值的占有者不一定是剩余價值的最后所有者。);剝削農民壓低糧食價格可以減少工人的食物開支增加自己的剩余價值,資本靠剝削農民、犧牲農民的利益來增加自己的利潤(關于農民階級在最近幾十年的變化我們將要專門分析一下,在那里我們將要指出農民的破產是和小農生產方式的消滅同步的,我們還要指出這個轉化是不可逆轉的。)。一句話不斷變革現有的生產方式,從而減少必要勞動為剩余價值的增加創造可能性。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前幾種剝削制度不同的是剩余勞動主要轉化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料,資本主義時代發展的生產力比過去所有時代發展的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這是資本主義的歷史功績。
(四)資本積累的內在矛盾
α.生產過剩的矛盾
1)對東方的侵略和海外市場的開拓
不斷擴大的剩余價值必然帶來生產的擴大,同時工人的消費只限于必要勞動所劃分的范圍內,這就導致生產的無限擴大同工人的消費之間的矛盾。我們看看資本是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的,一方面資本通過開拓海外市場,靠堅船利炮打開處于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大門強行推銷自己的商品,摧毀這些國家的舊有的手工業,同時也就將這些國家卷入資本主義生產的全球體系中去,改變著這些國家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資本不得不在危機爆發時消滅大量的生產力好使自己不致被發展的生產力憋死,資本就是在這種痙攣狀態中發展的。
海外市場總有枯竭的那一天,同時別的民族也在保護關稅甚至通過民族革命發展出資本主義生產,不久世界市場上到處都充斥著無路可去的商品
β.剩余價值生產生產資料
世界市場充斥著生活資料這本來就與資本榨取最大的剩余價值相矛盾。生活資料是只能用于個人消費的,如果剩余價值被資本家消費掉,那么就談不上生產的擴大也就沒有什么生活資料的增加。
生產規模的擴大起源自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其中一部分要轉化為可變資本,在工人消費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就表現為工人人數的增加,在這個意義上說工人只是生產工具的一種,這種生產工具可以生產剩余價值,這是他不同于生產資料的區別。所以生產的擴大一方面表現為工人人數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資料的增加。生產僅僅在數量上增加,這還只是生產的一個方面,是生產在原有條件下的發展。
生產的擴大還表現在另外一個方面,即生產方式的變革,這主要由于生產資料的發展和單個工人推動的生產資料的增加,工人勞動生產力的增加使同樣使用價值的產品包含的社會勞動時間減少了,產品變得便宜了。剩余價值劃分為不變資本的比例增加了,劃分為可變資本的比例減少了,工人人數的增加與資本的增加相比減慢了,工人相對減少了。
在資本發展的初級階段,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占有一個較大的比例,但是同時這時剩余價值率也比較低,一個工作日中可能有6個小時為工人自己生活資料,只有4個小時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
隨著勞動生產力的增加,特別是生活資料的生產變得便宜減少了必要勞動增加了剩余勞動,資本的積累加速進行,新機器的采用、新的生產方法、新的勞動部門的出現,所以這些都使資本的有機構成逐漸提高。這是再生產在質上的發展。
從單個工人來說,同樣的生活資料價值減少,剩余價值率就會提高,他受的剝削加深了。剩余勞動產品要求轉化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料,擴大的再生產就會生產出擴大的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又與工人相對下降的消費產生矛盾。所以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必然要生產出生產過剩,這是資本的內在規律。
γ.資本為了生產而生產
那么資本是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的。從資本的整體利益來說,資本要求減少必要勞動,要求生產便宜的生活資料,擴大剩余價值率;另一方面資本要擴大生產,將更多的人變成雇傭勞動者,成為生產工人即生產剩余價值的人;其三,相對來說工人對于生產資料又必然要減少,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表現,單個工人推動的生產資料越來越大。
要解決這個矛盾只有使剩余價值轉到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而且生產的生產資料不可能用于擴大生活資料生產的資料。資本本身就會抑制生活資料的生產,否則生產過剩的危機就會摧毀它,但同時生活資料部類又是生產剩余價值的一個部門,對此類生產的抑制就是抑制剩余價值的生產。生活資料生產部類維持簡單的再生產,這些生活資料用于維持所有工人的生活,一部分工人生產生活資料,這一部分工人應當減少到一個必要的最低的數量,這些工人生產所有工人的消費品(包括生產資料部類的工人),將最大數量的工人變為生產生產資料的工人。
這些工人又進一步劃分為生活資料部類生產服務的部分,顯然這一部分要盡量減少,其余部分生產生產資料本身。這個生產資料脫離了工人的生活消費,變為生產純生產資料。我們可以假設一下這種社會,譬如社會的60%的工人生產了供全部工人及100%的工人人數的生活資料以及相應的所需的生產資料,那么我們可以說其余的40%工人就是完全自由的人,社會不需要他們投入到任何必須的生產部門。他們就是社會的自由因素的表現,例如社會根據這種自由時間的多少可以安排工人的休假,可以用于生產發展的資料即現在立即不用于生產的資料,例如進行想美國六十年代的登月活動,這是社會撥出一定的發展資料用于科學探索活動而這種活動在當時只是物質和人力的毫無回報的消耗,但是這種活動對于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是必不可少。我們在以往的社會都可以看到這種活動的萌芽,原始社會第一個磨制石器工具的人就是這樣的自由人,氏族其他成員生產了生活資料,他占有一份而生存,可是他自己并不去打獵而是吃晚飯就在那里磨制石器,這是社會里出現的第一個工具,等到他完成后,這個工具就可以用于生產變成生產的一個可以循環的一部分。
一句話,資本主義生產到最后就是為了生產而生產,它不生產別的生產資料,因為別的物質資料對它毫無用處。它只是生產出武器生產出戰爭來掠奪別國、別的民族的勞動,這也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的最后階段吧!
這是一出無比荒唐的生產方式,資本被它自己生產的剩余價值窒息而死。資本在歷史占有這樣的一個地位即毫無顧忌的發展生產力,直到它被這個生產力所摧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