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價值革命與人類精神結構大變革
——當代最偉大的普世價值的歷史基點
(六)
譚偉東
中美戰略研究院 總裁
一、 經濟民主:勞動大眾與社會主義的一切權力基石與核心保證
二、 政治自由:人民當眾社會主義的統治意志與無產階級專政的價值取向
1·四大自由是政治自由探索的開始,網絡空間自由是當今政治自由的虛擬大世界回聲,大眾傳媒和文化學術陣地的合宜開放式互動自由是政治自由的深度考驗,現實空前真正自由理念與世界建構有待于全力推陳出新。
2·政治自由是同人民民主專政的雙重職能相一致的,是統一紀律與個人心情舒暢雙重一致的。(已分別在一、二、三部分中刊出)。
3· 社會主義人民大眾的政治自由權是憲法與法律賦予的政治斗爭權與政治訴訟權,理所當然應當超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結社自由、罷工自由、信仰自由,具有更加廣泛的社會空間和法理-法統-法規-法序的堅實保證。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最高集中體現是指導思想和國家魂靈與旗幟。這只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任何馬列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創新,都只能百川歸大海。
5·信訪制度急需一元化領導下的深層創新,強制維穩必須讓位于來自人民大眾自覺的真正和諧。
6·新聞輿論和廣義的言論自由不來自于資本操縱的文化產業化。(上述已經刊出)
三、文化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家園與文化陣地的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必須立足于民族性和自主特色文化之上。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普遍性是寓于在特殊之中的。國際主流的世界普世的文化藝術恰恰是植根于各國、各民族最很厚的文化土壤中的特色文化藝術精品。
紅色經典是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老祖宗和世代相傳的經典。紅色經典中的人類最偉大的獻身、犧牲與革命精神風骨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是人類精神文化家園里的永世寶藏。一切詆毀、歪曲、顛覆、邊緣化紅色經典的卑下和骯臟的把戲,都不僅僅道近了當代藝術、藝術家的淺薄,而且在背后蘊藏著國際第五縱隊的極大的文化政治陰謀。
紅色經典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允許而且推陳出新,都歡迎時代性、大眾性和高雅性,但對抽去文學性的藝術性,對抽掉了歷史精神墮入歷史虛無真空的娛樂致死,對任意貶值、糟蹋勞苦大眾,竭盡吹捧、美化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虛偽高雅,對淡化削弱革命脊梁,逢迎、美化小資情趣,張揚權貴大官大能,卻不能給以任何的自由,甚至寬容。
1·特色文化不是平淡的齊平化,低級的多元與大眾文化,是具有文化結構、層次,擁有脊梁風骨,催生人類奮進的人民解放與奮進暢想曲。
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多元文化,同樣有其它主旋律和經典文化合成。其表面上的平等多元,一般形式上的稀松平常和特色傳播時段上的抵擋與媚俗,和混雜著各種小眾文化與市場的文化區隔,形成了龐大和資本文化產業集群,這是宣揚大資本的個人英雄主義主打與個人出人頭地的開放階層夢幻,迎合中產階級、小資情趣和沾沾自喜,再以紙醉金迷,聲色犬馬,荒淫無道的低級下流的法定紅燈區、合法花花公子類的“成人藝術”,形成看起來自由開放,實則為真賣身假賣藝的資本操縱的文化與精神乃至身體的掏空。這種巧妙的多元文化借助于公眾一時搞不懂、理不清的由所謂“無冕之王”們的新聞鼓噪(虛假的變形的言論與輿論自由的新上帝聲音),使得西方文化仿佛繪聲繪色:真是各種貨色齊備,各有各的用處。
文化思想戰線上,從來就沒有風平浪靜過。看似喧鬧、娛樂甚至就是單純祥和的文化享受,其實處處浸染著文化價值和精神血液,飽含著情感取向和社會追求的價值天平,煥發著散播著憎愛分明寓教于樂的藝術審美情趣。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立四新”看起來風煙滾滾,其實基本只是觸及了皮毛,連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水平都沒有達到。但文化大革命傳遞了一個震撼世界的新文化與新文明聲音,那就是世界性的無產階級的現代性文化朝代就要取代資產階級與一切剝削階級的統治,形成新型的人類文化范式和藝術把玩。
文化中有階級較量,娛樂中散發著富貴還是貧窮,貴族還是平民,高高在上還是腳踏實地,腐朽糜爛還是威武不屈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追求。文化大革命把這種文化藝術理念和藝術美學思想原理滲透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心田。正是由于這樣一種鋪天蓋地的文化思想和藝術價值理念大革命,才使得中國精英們,特別是以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全盤西方化為己任的偽精英們搖唇鼓舌、歇斯底里三十年,依然在人民大眾的審美心靈勝地無法播種下任何的特色理論和垃圾藝術。人們在不得不接受的被春晚的同時,以堅守的審美陣地,呼喚并大規模地自發和自覺地投入到紅歌、紅色回憶、紅色經典。新時代一個偉大的紅色藝術大潮起于江西革命老區,會聚到湖南偉人故里,回蕩在山城江姐的家鄉。
2·特色文化不是唯原生態文化是從,而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大眾性的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民情民俗、民歌民曲、民舞民藝、民詩民詞。當然不是越土越好,更不是越俗越好。不是刻意追求所謂的原生態,而是植根于人民大眾,閃耀著民族傳乘與智慧的光芒,傳揚著人民大眾的審美情操和高尚追求。
藝術或文化藝術從來就沒有純文學、純藝術,也沒有僅僅為藝術家個人把玩的藝術。因為,藝術主體或審美主體是以社會性存在而存在的。這就注定了藝術的時代性、群眾性、階級性、歷史性和社會性。這當然不是說藝術家的在創作、藝術家的審美風格和藝術風骨不重要,也不是說藝術家或人民藝術家職能充當黨和國家的傳聲筒、應聲蟲、錄音機,而是說藝術作品、藝術家真正的意志與精神自由,恰恰不在于藝術家本我、小我的如何、如何,而是藝術作品靈魂與深層究竟能夠多大程度上再現時代的大潮、人民大眾的心聲,并且通過不朽的悲劇、昂揚的喜劇,通過偉大傳世經典的色彩、造型、構圖、意境、情節,通過引人入勝的構思、出神入化的鋪陳、充滿懸念的包袱、蕩氣回腸的人物精神、巧奪天工的故事梗概,感染著、感動著、激發著、歌頌著、吸引著、滿足著人民大眾。
靠吸引眼球,憑低級趣味搞賣點,借下三爛炒作,無論是什么樣的大碗、何等的大片、怎樣的大師、那方的大家,統統過不了民心、民意真情實感大關,更經不起歷史老人的終極時間檢驗。
文化大革命是工農兵藝術與文化的一次舉國性的大擴散與大嘗試。八個樣板戲從任何的藝術品位來說,都堪稱紅色經典,具有永恒的文化精品價值。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任何階級的藝術文化精品,甚至科學研究本身,都在一定意義上必須是主題現行,能夠讀懂大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的就會明白,非難理論猜想指導和主題現行把關的,根本就不懂現代理性科學和文化藝術規律。文化大創新與工農兵文化大普及,在文革中確實發生了走向臉譜化、公式化、簡單化問題,但瑕不掩瑜,文化大潮的主體確是在新中國甚至革命戰爭年代就已經開始的新文化創新運動。就其廣泛性、普及化,也就其大批的經典傳世作品而言,其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不多見甚至是僅見的高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