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道德的階級性與繼承性
作者:王偉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其道德基礎,使得道德的階級性與繼承性關系問題又一次進入了當前理論爭論的視野。解放以來,倫理學界關于道德的階級性和繼承性的討論說到底無非是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在階級社會中,相互對立的或不同的階級有沒有共同的道德;二是剝削階級的道德能否繼承。歸根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正確方向。回答這個問題,單憑道德現象例證的羅列,或者只就某個側面進行邏輯的推演,是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只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對道德現象進行系統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關于道德的一般結論
首先,需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對道德現象進行定性定位的一般分析,從中得出關于道德的一般結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道德的形成、發展和變化,都是受人們的社會生活條件諸因素的制約,是由歷史發展規律所決定的。第一,社會的物質經濟條件是道德的基礎,道德的形成、發展、變化受其制約。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條件、自然地理環境、物質生產的謀取方式,是人類的道德觀念所賴以存在的基礎。人們生活環境的不同(其生活環境則是由自然地理條件、生產力所決定的衣食住行等條件所決定的),會形成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形成不同的道德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存在永恒不變的道德戒律。如穿袒胸露背的服飾在熱帶非洲是正常的道德風尚,而在東方則相反。
當然,在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生活諸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基礎。原始社會的維護共同利益、熱愛勞動、團結互助、血仇、群婚等道德原則與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相適應;奴隸主殺奴、鄙視勞動、自私等奴隸主階級的道德同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相一致;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忠君孝親、男尊女卑、三綱五常、厭惡勞動的道德同農民階級的要求平等、勤勞節儉之間的道德對立是與封建社會的經濟關系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原則是同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相一致的;無產階級集體主義原則是與大生產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相適應的。……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了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道德思想范疇。例如倫理學界經常列舉的“勿偷盜”的道德范疇,只不過是基于私有制這種經濟關系的道德現象。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財產公有,偷盜問題不存在,何謂“勿偷盜”的道德規范?到了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物質極大的豐富,由私有制誘發的偷盜動機已不復存在,“勿偷盜”的道德規范也將歸于滅亡。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偷盜動機已被消除的社會里,就是說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頂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會偷竊的社會里,如果一個道德說教者想莊嚴地宣布一條永恒真理:切勿偷竊,那他將會遭到什么樣的嘲笑啊!”
再有,很容易被人們看成永恒道德的婚配關系上的道德也有其發展過程。在群婚狀態,有婚配關系的男女的離異是合理的,在對偶婚狀態男女離異也不能看作是不道德的;只有在私有制出現,產生了一夫一妻制,離異才被看做是不道德的(當然這種道德是建立在女子因經濟原因不得不委身于某個男子的基礎上的)。到了共產主義,夫妻雙方因感情不和而離婚恰恰是道德的,而因其他原因虛偽地保持夫妻關系反而是不道德的。可見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一定的道德觀念,當經濟條件發生變化時,道德觀念遲早也要隨之而變,適合一切條件、一切時代、一切階級的永恒的道德原則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甚至不同時期的人處于相似的社會生活條件、相似的經濟條件中,那么為社會所共同接受、共同遵循的道德也能存在,但無論如何這是相對的,因為任何經濟條件只是在一定條件、一定范圍內相似。如人類的階級社會都是基于私有制這個共同的經濟基礎,但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私有制發展為不同的階段,即便是同一階級的道德也具有差異性。例如先公后私、公而忘私,這是在私有制以來的社會中為不同的階級所共同倡導的道德規范,這種道德規范之所以為各個階級所倡導,在于每個階級都存在如何處理個人與本階級整體利益的關系,因而每個階級都要推崇本階級先公后私的突出人物作為典范。然而,這種道德規范的共同性是相對而言,首先,不同階級的大公無私的內涵不同,剝削階級作為歷史上的統治階級,其大公無私首先是為鞏固其階級統治服務的,而勞動人民的大公無私則更多地體現了扶貧濟困、舍己為人的人類美德,無產階級由于把消滅階級作為其階級要求,因而其作為一個階級就是大公無私的;其次,即便同是剝削階級的大公無私,在不同階級和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公”的具體內容也不盡相同,如基于血親關系的封建統治者更看重“忠孝”,而基于金錢力量的資產階級則更推崇“拼命掙錢”的新教倫理。
第二,道德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除經濟關系以外,其他社會關系也給予道德的形成、發展、變化以深刻的影響。而且往往作為直接呈現的事實存在于具體歷史進程中。道德作為反映和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行為規范的總和,是與人類社會共在的,道德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僅包括生產關系,而且也包括其他廣泛的社會關系,像家庭關系、朋友關系、民族關系等,這些關系一方面受制于經濟關系,另一方面也具有獨立性。因此,作為社會存在反映的道德,不僅直接受經濟關系的影響,或通過其他社會關系而受經濟關系的影響,而且也受除經濟關系以外的社會關系本身相對獨立發展的影響。如果把一切道德觀念的形成都簡單地歸結于經濟關系,那是一種并不能說明問題的解釋。例如尊老攜幼,這是人類發展史上處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的重要道德原則,這種道德是直接同人與人自然藩衍的共同利益相適應的,產生于人與人的自然關系,當然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尊老愛幼也有不同的客觀內容。再如不要隨地吐痰、文明禮貌,這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以來所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則,是同保持人類良好的環境、保持人類的身體健康的共同利益有關的。可見,基于人類共同生活中的一些關系和共同利益也會形成某些為一定時代、一定的階級所共同的道德。但是這仍然是相對的,即使不準隨地吐痰,也不是永恒的,一旦人們自覺地承擔這種責任,這種道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第三,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觀念一經產生,也有其相對的獨立性,道德觀念的發展也受其自身內在規律的影響,也有其自身的邏輯發展規律。從道德本身的邏輯發展看,當一種道德體系不適應已經發展的歷史條件時,人們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慢慢地約定俗成,兼收并蓄舊道德的合理成份,形成新的道德規范,然后由思想家加以概括形成道德理論體系。把道德概念這種本身的邏輯發展僅僅解釋成“語言沿用”或“抽象繼承”是不對的。道德的這種邏輯發展當然包括某種共性的東西。如愛國主義,這不單單是名詞沿用,也不是抽象繼承,它始終含有人們對自己祖國所擔負的道德責任,這種道德的邏輯繼承性包含著共同性。無論哪個時代的愛國主義,無論具有何種階級內容、何等的階級局限性,都包含熱愛祖國、為道德獻身的道德責任。同樣清楚的是,愛國主義所共同具有的這種道德責任,總是和具體的國家形態相聯系的,沒有抽象的愛國主義,只有具體的愛國主義。那種聲稱只愛“上下五千年”的中國,不愛社會主義中國的說法,理論上就站不住。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得出關于道德的一般結論:道德是歷史的范疇,適用于一切時代、一切民族、階級,適用于一切條件的超歷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定的道德只不過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但是囿于共同的歷史條件、共同的公共社會關系、共同的道德邏輯發展的規律,也會形成適合于一定時代、一定條件、一定的對立或不同階級的共同的道德。不過這種道德的共同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這就是道德的個性與共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二、關于道德的階級性與繼承性
其次,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道德的一般結論,說明道德的階級性和繼承性及其相互關系。
1.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階級的道德,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階級社會不過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經濟關系必然制約影響整個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當然包括道德。各階級由于在生產中所處的階級地位不同,階級利益必然不同。這種不同的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決定了不同的人們的生活實踐的差別和對立,從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對立的道德觀念。各個階級從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出發,一方面需要把道德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另一方面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階級利益決定了為本階級所特有的道德體系。因此,在階級社會中,各個階級都有各自不同的道德。對立的階級有相互對立的道德,不同的階級也有不同的道德原則,所以階級社會中一切道德理論體系都是有階級性的。
但是,不可否認,在階級社會中,也存在為對立的階級或不同階級所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其表現形式有二:一是同一道德具有階級性和共同性的二重性;二是社會公德。這是因為:一是由于道德是受經濟基礎決定的,所以在同一個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各個階級的道德,都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有共同的歷史背景,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如處于一個共同的經濟基礎的社會中,有共同生活風俗習慣的民族,盡管分成不同的階級,但是都有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風俗;二是由于各個階級既然生活在一個共同社會中,都要進行相互交往,那么必然會形成不同于階級關系的其他社會關系,必然會有一些起碼的、必要的、共同的社會公德;三是由于道德自身的邏輯發展規律,道德必然表現出某種承繼性、某種共同性。盡管如此,道德的共同方面也或多或少、直接間接、不可避免地受社會發展經濟狀況的影響,在階級社會中受階級關系的影響。某一道德準則盡管為各個階級共同接受,但每個階級對這一規范的理解不同,所取得立場不同、態度不同,實行的程度也不同,或多或少地摻加了本階級的解釋。
總之,在階級社會中最基本的主要的道德范疇、以理論體系形式存在的道德體系是有階級性的,是階級的道德。但不可否認現實中也存在為對立的階級、不同的階級接受的共同的道德,但這些道德或多或少地受階級關系的制約、局限和影響。
認清道德的階級性必須弄清這樣幾個問題。(1)認清剝削階級道德的超階級的虛偽形式及其實際的階級實質。歷史上剝削階級道德體系往往具有超階級的虛偽性,不能誤以為這就是道德的共同性。例如平等觀念在階級社會中有鮮明的階級內容,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平等觀。資產階級的平等觀就披著超階級平等的外衣。(2)把道德的理論體系和具體道德準則、社會公德區別開來。在階級社會中任何道德思想體系都是階級的。而某些具體的社會公德卻可以是共同的。(3)把道德的階級性和道德受階級影響區別開。道德的階級性就是說道德是階級的道德,其本質是階級性。而道德受階級影響,是指某些社會公德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但是在階級社會中要受到階級關系的滲透和影響。(4)勿把偶然的、特殊的、脫離一般規律的特例當作普遍現象來看。“單獨的個人并不‘總是’以他所從屬的階級為轉移,這是很可能的。”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特例是存在的,某個人不以本階級道德規范為準則而采取另一個階級的道德的現象是存在的,但這是特例,不能說明普遍的規律。(5)在歷史上有許多道德規范,像“忠”、“勇”、“孝”,等等,無論哪一個時代,哪一個階級都曾使用,這是不是名詞上的沿用,或是抽象的繼承呢?如果這樣,那么或是否認了道德之間的聯系和繼承性,或是抽去了道德的具體歷史內容。實際上任何道德規范都包含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特定的內容,“忠”只不過是相互忠誠信任的特定的道德責任,在不同的歷史條件運用到不同的具體關系。(6)社會主義社會不同于其他階級社會,是一個階級走向滅亡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越發展,道德的共同性成份越多。我們不能用社會主義社會的情況說明階級社會的道德現象。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的階級性在其性質上、程度上都與階級社會大不相同,不能用社會主義社會道德的共同性來說明階級社會中道德的共同性。
2.關于道德的繼承性。
道德的階級性問題一解決,道德繼承性問題也會很好地得到解決。人類共同的社會歷史條件發展的共同性、連續性,人類共同的生活利益的一致性,道德本身邏輯發展的繼承性,必然造成道德發展的繼承性。剝削階級的道德同樣具備這種條件,同樣也有可繼承的一面。(一)任何一個剝削階級在其上升時期總是有順應歷史、代表新生產力的積極方面,該階級順應歷史發展、適應新的生產力的道德范疇必然有可以繼承的一面。(二)在一定的社會中互相對立的階級共處一個社會,那么對立的階級之間在一定條件也存在共同的社會利益,剝削階級處理這種共同社會利益的道德規范也有其可取的一面。如當民族國家遭受外族侵略時,民族存在對任何階級都是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統治階級的愛國情操也可以批判繼承。(三)統治階級內部也分上、中、下、左、中、右不同階層,一般地說其下層往往接近人民、同情人民,他們可以從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多少能反映勞動人民利益的要求。與此相適應,剝削階級道德在與勞動人民道德根本對立的前提下,在一定歷史時期,具有與勞動人民道德一致的方面,這些成份也是可以批判繼承的。(四)任何統治階級在其順應歷史、接近同情人民的某個側面上表現出來的道德規范必須繼承前人道德體系中的積極成份,這種道德體系的繼承性是不可否認的。
必須明確,我們說道德的繼承性,前提是承認社會主義道德的進步性,亦即其高于并終將超越資本主義道德的歷史趨勢。如果把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的道德視為“普世價值”,那就不是道德的繼承性問題,而是道德的顛覆和價值觀的扭曲,就不能僅從道德的角度加以探討,而必須從世界觀、歷史觀方面去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 普世價值”問題本質上不是價值觀問題,而是立場和世界觀問題。
總之,無產階級應當依據基本的歷史事實確定對歷史上剝削階級道德的具體態度。一概否認或一概肯定都是錯誤的。在批判否定的同時,又要對其多少反映社會發展要求,與勞動人民利益一致、對無產階級社會實踐有積極意義的成份加以批判的改造,目的是促進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也只有持這種態度,才能正確解決對剝削階級道德的歷史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
(摘自《高校理論戰線》2009年第8期,原文標題為《關于道德的階級性與繼承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