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科學引領社會思潮
(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系列專論)
2010-08-12 來源: 人民日報(北京)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著眼于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的要求。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正確認識和科學引領當前我國存在的各種社會思潮,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當前我國社會思潮的新特點、新趨向
社會思潮是指在一定階層和群體中得到廣泛傳播的思想傾向,既可以是一種學術思想,也可以是一種政治觀點。社會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情況下,我國社會思潮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新趨向。
國內社會思潮十分活躍。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所有制結構是單一公有制,與之相適應,意識形態領域比較單純,馬克思主義在其中占有絕對優勢,其他學術思想、學術派別以及社會思潮盡管存在,但并不活躍,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也較小。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有制結構也從單一公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與之相適應,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和多種社會思潮并存的復雜局面。特別是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人們的思想日趨多元、多變、多樣,出現了各種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社會思潮十分活躍。
國外社會思潮大量涌入。在我國現存的諸多社會思潮中,有的是在本土出現的,也有的是從國外傳入的。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打開國門、實行對外開放之后,西方的思想觀念和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對于這些國外社會思潮,我們需要辯證客觀地分析和看待:有些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躍人們的思想,但也有些是偏激甚至是錯誤的,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們對事物的是非判斷,不利于改革發展穩定。
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織。當前我國的社會思潮既有進步、積極、向上的,也有消極、保守、落后的,還有腐朽、沒落、反動的。這些社會思潮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有的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經濟、科技方面的優勢,加緊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各種攻擊,對我國實施“西化”和“分化”圖謀。體現這種意圖的種種國外社會思潮,引起了人們思想的一些混亂,干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
形勢越是嚴峻,情況越是復雜,越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全面把握當前社會思潮的內涵和特點,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堅決批駁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和詰難,努力澄清附會和強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思想和觀點,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影響,有效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
在批駁形形色色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引領社會思潮
所謂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是指那些以各種形式反對、攻擊、誣蔑、誹謗、歪曲馬克思主義的思潮。當前,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表現形態不一,有的公開宣稱反對社會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也有的非常隱蔽,甚至披上了堅持和擁護馬克思主義的外衣。我們必須保持清醒意識,科學認識和深入剖析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本質,與其進行堅決的斗爭。這是有效引領社會思潮、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證。當前,應特別注意清除以下幾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負面影響。
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是相對于自由主義而言的,是對自由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新自由主義在經濟上主張照搬西方的經濟模式,強調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反對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政治上反對共產黨的領導,主張實行多黨制、議會制、總統制和所謂的直接選舉制度;在戰略和政策方面,極力鼓吹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新自由主義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大肆宣揚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人權等觀念,宣揚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經濟政治模式、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實際上已經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對發展中國家實行“西化”、“分化”的重要工具。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新自由主義思潮在我國也開始活躍起來。一些人大力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其實質就是想改變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性質,把我國引上資本主義道路。我們必須對新自由主義保持高度警惕,不能任其泛濫,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其提出的各種挑戰作出積極回應。
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一個改良主義派別和思潮,其思想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以后歐洲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雖然曾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受第二國際時期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的影響最深。民主社會主義的中心在歐洲,在那里具有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蘇東劇變之后,這種思潮開始傳播到我國,有人竭力宣揚民主社會主義,宣稱“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民主社會主義才是社會主義的正統”等等。我們必須看到,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一是在指導思想上,科學社會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而民主社會主義卻鼓吹世界觀中立論、主張多元化的指導思想;二是在如何對待資本主義的問題上,科學社會主義堅持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而民主社會主義取消社會制度的更替,把社會主義僅視為一種價值觀,作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無止境的價值目標追求,即不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堅持伯恩斯坦所謂“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微不足道的”思想。三是在如何對待革命和改良的問題上,科學社會主義既堅持革命、也不否定改革,而民主社會主義只主張改良、從根本上否定革命,鼓吹改良就是一切的改良主義。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各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前列,已經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我國的歷史和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走一些歐洲國家的發展道路,而只能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我國現實國情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個新的社會思潮,起源于前蘇聯。這一思潮的主要特點是貶低傳統、歪曲歷史、否定革命。在上個世紀50年代,這一思潮表現為全盤否定斯大林;在80年代表現為鼓吹“公開性”,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的歷史,宣稱蘇聯搞的是“官僚專制”、“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這種風行一時的社會思潮后來也傳播到中國。那些信奉這一思潮的人歪曲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否定一切革命包括新舊民主主義革命,認為革命只能起破壞性作用而沒有建設性意義;宣稱如果沒有革命,中國早就實現現代化了,鼓吹“告別革命”的觀點;給革命領袖人物抹黑,反過來卻美化反動統治者、侵略者和漢奸文人,叫嚷為他們平反。他們不是從歷史發展的真實情形出發去詮釋歷史,而是想當然地解讀歷史、虛構歷史、歪曲歷史、否定歷史,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尋找根本沒有歷史根據的另類“歷史規律”和“發展道路”。顯而易見,這種思潮的政治傾向十分鮮明,是一種違反歷史事實和歷史主義的反社會主義思潮。如果任由這種思潮蔓延,必將嚴重動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非常不利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對其保持高度警惕、予以堅決駁斥。
(執筆:趙曜)
(本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