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思維”說“社會”(續 —— 耗散了誰?)
那天寫《“理工思維”說“社會”》,眼瞅著人民網強國論壇的版主們要下班了,所以也就草草結束了,在版主下班前遞交了我的帖子。但是關于“熵”的絮叨還是意猶未盡,所以現在再來絮絮……
筆者在那個帖子的最后段,有這么一句話:“真正的智商是‘知熵’”!克勞修斯所說的系統,是個孤立的、封閉的系統,那么“熵增”是肯定的,結果也是殘忍的,那就是“熱寂”了。什么是“理工思維”?就是在某個假設的前提下,由邏輯推理來演繹的思維模式。所以“理工思維”不僅注重邏輯,也注重前提。真正的大師更注重前提!有些大師沒來得及精細進一步邏輯演繹,人卻走了……不過,“理工思維”的人們稱他們是學科的創始人。
中國歷史的后兩千年“獨尊儒術”,所以也就缺少這樣的學科創始人,中國古代科技也興旺過,但這個功勞可不是“儒家”的。從魯班那里算起的古代中國科學家,幾乎沒有“儒家”血統,多數來自于“墨家”(墨家創始人是“反儒”的),所以在世界“三大邏輯”,墨家算一家,那就是“墨辨”。“墨辨邏輯”始終是個系統論,我喜歡看《毛選》,《毛選》一個很明顯特征就是“墨辨”,“相比較而存在,相比較而鑒別”是典型的“墨辨”,這個“相”連著系統的“內”與“外”。
走出“克勞修斯孤立系統”的是“普利高津”。再普利高津眼里,“克勞修斯”的熵(dS)以≥0開始隨時間單調上升,最后達到極大值(即“熱寂”)。那是由于克勞修斯的系統是封閉的,如果將系統開放呢?“普利高津”的熵有兩項,一項是本系統內的“克勞修斯”的熵(現在用 diS 表示),另一項是本系統外的熵(現在用 deS 表示),那么一個開放系統的熵應該是這樣的 dS=diS+deS ,deS就是內外交換的熵,可以是“+”,可以是“-”,也可以是“0”。
以地球為例,deS 是“-”,也就是太陽能(主要的)輸入給地球了,如同上文所說“地球人都頭頂一片‘艷陽天’”。然而,以國家為例,太陽能給予的大家也就不必去比較了,因為上蒼還是公平的。而其它的 deS 對于各個國家來說那就不一定了,這還要遵守“熱力學第一定理”的。
你說,美國打伊拉克為了啥?有人一語道破,為了“石油”!當然,美國佬還是嘴里還是“振振有詞”的。荷蘭為何占領臺灣?那個年代航運,跑到中途煤燒完了,要加煤是自然的,汪洋大海只有臺灣島上有,于是荷蘭就上了島,臺灣不僅有好煤,還是好地方呢,荷蘭就把它殖民了,當年的列強都那樣!這一點不是“普利高津的原創”,只不過“普利高津”把它移到了熱力學的系統論中間去了。
空下來有時翻翻給孩子買的那本《世界上下五千年》,用“熵”的觀點看,就是一部“熵”征服的歷史。也分為兩項,一項是 diS ,社會制度從野蠻無序逐漸進入文明秩序,有效發展(熵減)得到進一步發展,“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另一項是 deS 的流動過程,過去是“利艦大炮”說了算。現在“文明”些了,不過騙子多起來了……
美國的“索羅斯”們很有代表性,他可以在南美、東南亞拿回那么多美元回家,在美國他是最大的慈善家和社會行動主義分子。要不然宋鴻兵也不會去寫那本《貨幣戰爭》。有人說,國人“好賭”,而且在“美國賭館”里去賭,腰纏萬貫進去,穿著褲頭出來,見了館長還千恩萬謝呢?這些人沒有“智熵”!原因是“儒家思維” —— “克己復禮”!
“復禮”?復什么“禮”?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主導的“禮”!最有代表的就是“全球化”!從“熵”的觀念來看,就是“ deS ”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方法嘛?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那么“全”了嗎?其實,不可能“全”,也不會“全”,美國的軍火是賣給親美的!轉基因主糧、種子可以賣給你,還貼上了“美國專利”標簽,明的叫“知識產權”,暗的是不是個“套”?根據“WTO”協議,還必須開放你的市場。“復禮”,以市場換技術!換來了嗎?咋見那么多的“臟亂差”呢?典型的“熵增”!
“全球化”浪潮起源于“普利高津”的合成熵!確切地說,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這些理論提出是在冷戰時期的1969年。普利高津主要貢獻在于化學與生物,所以普利高津獲得了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然冷戰以蘇東集團瓦解而告終。冷戰結束后以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應用于國際社會。
西方第一個走出這一步的是美國的尼克松,國際上稱為“尼克松主義”,他一改往日美國所奉行的“杜魯門主義”,尼克松手里牌子就是“大外交”,“大外交”就是“系統開放”。沒有系統的開放,這個“熵流”是沒有辦法進行的。1972年初,尼克松、基辛格來到中國,這一幕不會忘記吧?尼克松在回憶錄中說,周在毛的面前像個學生。其實尼也像個學生。這就是說,毛是個大戰略家。基辛格也承認,那個時候在“人權”問題上,中國是攻勢,而美國是守勢。從美國軍事最高學府的西點軍校開設“毛澤東戰略思想”課程,就能看出這一點。
“尼克松主義”在東歐的推行,加上像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結果戈爾巴喬夫把自己連同“蘇東”都裝進了美國的“口袋陣”了,這也就是十多年時間。“杜魯門主義”也好,“尼克松主義”也罷,其實都是“美國利益主義”,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由于“尼克松主義”極大成功,才能演繹“全球化”,全球化其實就是西化。
按照“普利高津的熵流”理論的一個術語叫“漲落”,“漲落”就是“偏差”,好比“富國”與“窮國”、“富人”與“窮人”之間偏差,“偏差”越大,“熵流”越顯著。“富國”與“富人”需要“負熵流”,“窮國”與“窮人”得到“正熵流”,“知識”就是“力量”,“耗散”了誰也就一目了然了……
當然也有例外的,那就是“日本”,一度日本牛氣沖天,要買美國的“自由女神”!拿中國俗語來說:“你也想姓趙?”哈哈,他不清楚在“普利高津的熵流”理論中還有一個術語叫“突變”,沒有“突變”,這不“共產主義”實現啦?沒有“突變”哪來新的“漲落”呢?這一“突變”不要緊,把日本打回20多年前,要不是中國的開放系統,日本的日子不知道咋過?就這樣20年過去,日本還是沒精打彩的。想“脫歐入亞”?呵呵,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哪個首相不服哪個首相就得下臺!“你也想姓趙!”
問題的關鍵在于“參考系”的選定,美國佬有自己的邏輯與原則,他們的“參考系”就是自己的利益。問題的嚴重性是“貪得無厭”,結果美國還是引發了“全球危機”。關鍵時刻對日本不手軟,對歐盟也不手軟。國人有些人就眼饞美國的“得天獨厚”,一覺醒來似乎自己也是美國人了,起碼也要有這樣“做美國人”希望。奧巴馬心里明白,都“做美國人”地球咋承受得起呢?奧巴馬反對十億中國人像美國人那樣生活!全球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那就需要三個地球“有效能”,更需要八個地球來輸出“正熵流”。
壟斷的有序性來自于“漲落”與“突變”的過程,從系統的層次分析來看,都是十分清楚的。誰“漲了”?誰“落了”?那么下一個誰又要“突變”了?從最高層面來觀察,“普利高津的熵流”是守恒的,“普利高津的熵流”應用于社會,那么這個社會形態必須是“啞鈴型”,也必須是“兩極分化”的。唯有“兩極分化”才有“漲落”的“勢能”,才有“熵流”!然而不停地“突變”,形成新的“漲落”,這樣“熵流”才是源源不斷……美國佬才是這個世界動蕩的“總根源”!
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從原則上看是有序的、低消耗的、是一種好的經濟體系。但由于計劃經濟歷史太短,沒有經驗,走了彎路。然而比起同經濟水平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要好得多。這如同上文開頭說的“蒸汽機”也是從“紐可門”、發展到“司蒂德”,最后發展到“瓦特”。從“瓦特”的蒸汽機設計理念看計劃經濟的“初出茅廬”,缺啥?缺一個“反饋式的調節器”。如果給計劃經濟也安上一個“市場反饋的調節器”,那么這樣的計劃經濟不知要比“無序的市場經濟”強多少倍!
許多人搞不懂,全球的“富國”與“窮國”,國內的“富人”與“窮人”,這“兩極分化”怎么越演越烈?拿國內的“兩極分化”來說,根源是“突變”!“突變”是如何演繹的?最典型的政策就是“扶優”!這“一扶優”,那么“漲落”凸現!新一輪的盤剝就開始了……國內也叫喚“扶貧”,就是“只聽雷聲,不見雨下”……“耗散”就是從“強勢”釋放到“弱勢”的,這條路徑是十分清楚的,還需要解釋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