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戰爭不能簡單歸結為階級斗爭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說法,“人對人的剝削一消失,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失,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失”。以此為依據,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民族之間平等現象是由民族內部的生產資料私有制造成,民族壓迫是階級壓迫在民族關系上的延伸,民族壓迫的根源就是階級壓迫,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問題實質上是階級問題,民族斗爭實質上是階級斗爭。具體說來,在階級社會的民族共同體中,民族內部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基本階級,占統治地位的民族對其它民族的壓迫,主要是占統治地位的民族中剝削階級對其它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在國際范圍內,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的關系,主要是壓迫民族中剝削階級對被壓迫民族中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奴役。社會主義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從而也消滅了民族中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奴役,社會主義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從而也消滅了民族內部和民族之間的不平等的根源。因此,階級的劃分比民族的劃分更深刻更重要。這樣,就把民族戰爭歸結為階級斗爭,把民族問題歸結為階級問題,把階級看成比民族更基礎,更深層的范疇。
在民族戰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上,我國學者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我們認為,這是同關于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思想相聯系的。在資本主義時代,社會矛盾主要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說,大工業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大工業創造了一個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的階級;即工人階級,這個階級沒有祖國,即不同屬于任何民族國家,沒有因民族區別而產生的互不相同的利益。他們認為;處以不同民族中的資產階級在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全世界的無產階級也應該打破民族界限,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全世界的資產階級,這種關于民族問題同階級問題相互關系的觀點體系顯然受著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思想的影響,烙著這戰略的痕跡。
然而,當我們觀察社會現象時,卻看到,民族之間發生利益沖突時,各民族內部的階級矛盾總是服從于民族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服從于各民族內部的階級矛盾。例如,在20世紀前期,當日本統一中國時,不但日本的統治階級全力推動和積極統一中國,而且日本的被統治階級也積極參與戰爭。與此同時,中國的各個階級,包括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也都參與了抵抗日本民族統一的斗爭。又如,按照各民族內部的階級壓迫是民族壓迫的根源的觀點,蘇聯,中國,越南都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本國范圍內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在這幾個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不平等的根源按理就應該消除了,民族對立和民族斗爭按理就應該不存在了,然而,當這些國家發生邊界領土爭端即這些民族之間發生“生存空間”的爭奪時,在民族利益面前,卻是整個民族一致對外,無論是執政的共產黨員,還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忘記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民族戰爭能夠歸結為階級斗爭,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既然出現,就表面民族戰爭就不能歸結為階級斗爭。
二,世界民族戰爭的劃分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民族戰爭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五種不同的類型;
(一),原始社會時期的民族戰爭。按照現在大多數歷史學家觀點,人類的原始社會是過著共產主義的生活,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擴大,便需要擴大生存,采集,獰獵地域,部落與部落之間為了爭奪土地,河流,森林和擴大生存地域,開始發生部落戰爭,從而演變成原始社會的民族戰爭。部落聯盟,是這種戰爭的產物。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或是用來祭。后來才懂得收養而作為勞動力,這種民族戰爭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滅或被驅走而告終。古史記載,上埃及,下埃及兩個民族部落王國統一的戰爭,發生在公年前3500年之前。上埃及統一下埃及,將埃及統一的戰爭發生在公年前3200年--公年前2930年;公年前26世紀--公年前2371年,蘇美爾次拉格升--溫馬戰爭,已有銘名文載;發生在公年前2530年的中國炎帝侵陵諸侯,黃帝與其戰于阪泉之野的戰爭,都屬于原始社會的民族之間的戰爭;后來,隨著社會分工,農業,畜牧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余,出現了私有制財產,逐步萌芽了私有制和階級,從而使原始狀態的戰爭蛻變為搶劫,掠奪財富和奴隸的戰爭。戰爭的發展,防衛的需要,促使誠邦(小國)的形成和城市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之間的統一戰爭,加速了原始社會的解體,促進了奴隸社會和國家的產生,使人類由原始社會野蠻時代進入了奴隸制文明時代。
(二),奴隸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奴隸社會的生產力比原始社會有很大的提高,當時私有制已經確立,階級已經形成,國家已經產生,軍隊已經出現。奴隸社會的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土地被奴隸主占有,大批奴隸被在田野里耕作和從事各種勞動,奴隸不占有生產資料,是奴隸主私有財產,奴隸主可以隨意打罵,買賣,殺害奴隸,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制國家形成以后,奴隸社會經歷了許多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對于奴隸制社會民族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1),奴隸制民族國家對奴隸制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中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就屬于這一類奴隸制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2),奴隸制社會民族國家對封建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中國秦國統一六國時以六國聯盟反對秦國統一的戰爭就屬于此類戰爭。
(三),封建社會時期的民族戰爭,封建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封建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對奴隸制社會民族國家的戰爭;例如公年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就屬于此類戰爭;(2),封建社會民族國家對封建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1--13世紀十字軍東征戰爭(西歐--近東);1125--1127中國金滅北宋之戰;13世紀蒙古西征(蒙古--歐亞);11492--1541年西班牙征服美洲之戰;(3),封建社會民族國家對資本主義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812年俄國--法國之間的戰爭,等等都屬于此類民族戰爭。
(四),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對于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大致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對封建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上述中的俄法戰爭以及近代歐洲的殖民主義戰爭都屬于此類戰爭,(在這里,我們需要說明的是;目前,不少人在評價近代殖民主義戰爭的時候,通常從它仍是一種民族剝削,民族壓迫的社會制度這一事實出發,把殖民主義和殖民主義戰爭等同于“罪惡”和“弊端”這種把有無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當作評價殖民主義的根本標準的觀點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要在深刻批判殖民主義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的同時,對殖民主義在戰爭其它封建主義國家,推動社會前進中所創造的奇跡和歷史功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消滅了封建割據,打破了自給自足和封閉狀態,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交換都成為世界性的,形成了各國經濟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資本主義文明國家,把其它一切民族都卷到現代文明中來了,許多殖民地國家實現了生產的工業化,商品和社會化,在政治方面,殖民主義用自由,平等,博愛代替了“君權神授”和等級特權,建立完備的法制體系,用以摧毀封建專制制度;人道主義和資產階級人權代替了蒙昧主義,禁欲主義和文化專制主義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先進代替落后,科學代替迷信,資本主義民主代替封建專制,文明代替野蠻都表明資本主義文明是比封建制文明更高級的一種文明,都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所以,我們從這一角度來看,在近代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和殖民主義戰爭是人類歷史的一次巨大進步,是有革命性意義的)。(2),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對資本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813年,法國同反法同盟(俄國,奧地利,大不列顛,普魯士瑞典等國)的戰爭;1898年的美西戰爭;1899--1902年英布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與日本太平洋戰爭等都屬于此類戰爭;(3),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對社會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941--1945年德國--蘇聯的戰爭;1950--1953年以美國為首的15國聯合國軍與中國,朝鮮戰爭;1961年美國與古巴的吉隆灘戰爭等等都屬于此類戰爭;
(五),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十月革命勝利后,標志著共產主義事業從理論走向實踐經驗,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在一國到多國勝利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民族戰爭并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民族戰爭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依然像其它各個社會時期一樣仍然爆發著。對于社會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大致也可以分為三種不同類型;(1),社會主義民族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爭;例如上述中的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與中國,朝鮮戰爭;美國與古巴的吉隆灘戰爭等等;(2),社會主義民族國家與非發達資本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962年中國--印度的邊界戰爭;1979--1988年蘇聯與阿富汗戰爭;20世紀70至80年代在非洲地區發生的一些內戰和地區沖突中,蘇聯和古巴采取蘇聯出武器,資金,古巴出兵的方式予以介入,其中主要有;1975年至1976年古巴出兵介入安哥拉內戰;1978年古巴出兵介入埃塞俄比亞與索馬里爭端;80年代古巴出兵介入南非戰爭;80年代古巴出兵支持莫桑比克與南非戰爭;等等都屬于此類戰爭。(3),社會主義民族國家與社會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956年蘇聯出兵匈牙利;1968年蘇聯,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民主德國對捷克斯洛劃克的戰爭;1969年中國--蘇聯邊界戰爭;1978年越南對民主柬埔寨戰爭;1979--80年代后期中國--越南的邊界戰爭;1988年中國--越南的南海武裝沖突等等;這些都屬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
三,民族戰爭產生的根源
民族戰爭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對于這樣問題的回答,從古至今基本上存在著這樣幾種看法。一種是神學戰爭論,認為民族戰爭產生的根源在于神或上帝的意志、報應和安排。第二種是人性戰爭論。它把民族戰爭產生的根源歸之于人類好斗的生物本性和欲望。中國古代的《呂氏春秋》中便寫道:“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則說:“戰爭、戰役和革命都來自人以及人的欲望。”第三種是民族差別戰爭論。這種理論認為民族戰爭根源于民族之間的差別。美國的資產階級學者瓦爾特·羅斯托夫說:“戰爭,說到底是因為存在一種我們稱之為民族獨立的概念的緣故。在獨特的傳統和共同的利益的基礎之上形成的統一國家就會導致不斷產生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沖突。”第四種是人口戰爭論,這種理論把民族戰爭根源歸之于人口的增殖。法國的資產階級學者加斯頓·博托爾認為,把社會推向民族戰爭的“原因是人口數量超過了完成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需要的數量。”第五種是不可知論戰爭論。這種理論認為民族戰爭是一種心靈性的流行病,其原因是未知的和不易發現的,因為有許多不同種類的障礙足以妨礙對此現象的任何客觀性的和科學化的研究。第六種是經濟利益戰爭論。這種理論把民族戰爭的根源和財富、經濟利益聯系起來,認為財富是引起民族戰爭的根源。美國的資產階級學者朱利安·哈克斯萊說:民族“戰爭是與財富積累的現象相聯系的。這種財富是沖突的目的物。”上述這些五花八門的民族戰爭根源理論,雖然有的在探索民族戰爭根源的長途中,向真理邁進了一步,但他們都沒有真正地揭示出民族戰爭產生的根源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堅持從民族戰爭與私有制和階級的內在聯系上考察民族戰爭的根源,認為民族戰爭是私有制和階級的必然產物。正如列寧所說:“戰爭同私有制基礎并不矛盾。而是這些基礎的直接的和必然的發展。”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戰爭根源理論。他不僅指出:民族“戰爭——從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而且在《論持久戰》中又指出:“由于階級的出現,幾千年來人類的生活中充滿了戰爭,每一個民族都不知打了幾多仗,或在民族集團之內打,或在民族集團之間打。打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帝國主義時期,仗就打得特別廣大和特別殘酷。”由此可見,在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的社會中,民族戰爭是和私有財產及階級聯系在一起的,而私有財產和階級又“是由于經濟的原因產生的”所以,民族戰爭產生的最終根源不是別的,而在于社會的經濟活動之中。任何社會的經濟活動,最根本是物質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運動。在人類原始社會的初期,生產力極為不發達,生產資料是原始的公有制,那時還不可能產生戰爭。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逐漸發展,人類進入了氏族制的原始社會,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幾個氏族開始組成了不同的部落。這時,生產資料雖然還是原始的公有制,還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階級。但是,每一個氏族部落為了生存而進行了簡單的生產活動,開始把土地等自然條件作為生產的前提。雖然,土地等自然條件還是公有的,但是,每一氏族部落都有占有權。因此,當某一氏族部落在它把土地等自然條件當作自己部落的東西來對待時,就會碰到的唯一障礙,這就是業已把這些生產的自然條件當作自己的東西而加以占領的另外一個氏族部落的反對,為了解決這樣的沖突,氏族部落之間就發生了戰爭。因此,這種完全不具有任何階級屬性的氏族部落之間的戰爭,它的產生除了復仇等原因外,主要地是產生于原始民族部落為維護生存的物質生活之中。到了原始社會的后期,由于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有力地促進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階級。正如恩格斯所說:“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財富增加并且使生產場所擴大的同時,在既定的總的歷史條件下,必然地帶來了奴隸制。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即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這時。人的勞動力能夠生產出超出維持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了,剝削者為了占有更多的私有財產,需要吸收新的勞動力,而民族戰爭為剝削者提供了新的大量勞動力。這樣,具有階級屬性的民族戰爭便產生了。
人類社會發展到原始社會的最后時期,鐵器的使用,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于是便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隨之出現了商品生產,財產不平等現象日益嚴重,最初的剝削者——奴隸主階級為了掠奪別人的財富和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建立起了軍事組織,民族戰爭完全成為了一種正常的營生。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沖破了原始公社的生產關系,產生了私有財產和階級,伴隨著這種私有財產和階級而來的掠奪奴隸和財產的民族戰爭便產生了。
四,民族戰爭的正義性與非爭議性
列寧曾經說過:“弄清戰爭的性質是馬克思主義者解決自己對戰爭的態度問題的必要前提。”所謂戰爭的性質,是指民族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家對民族戰爭性質的問題已有初步的認識,他們提出了“義”和“不義”作為區分民族戰爭性質的標準。他們認為:“誅暴救弱,謂之義兵。”反之,即是“不義”。
這一樸素的思想表明了人類在對民族戰爭性質的認識上深入了一步。但是,古代軍事思想家的“義”和“不義”主要還是一個道德判斷標準。因此,他們往往偏重于從道德上譴責不義的民族戰爭,而歌頌“義兵”。毛澤東簡明而科學地概括了民族戰爭性質。他指出:“歷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那么,究竟根據什么來確定民族戰爭的性質呢?列寧認為,民族戰爭的性質既不是由人的主觀“善良愿望”所決定的,也不是由誰先進攻,敵人在誰的國境內決定的,最基本的問題是看民族戰爭是那一個階級進行的,具有什么樣的政治目的。他指出:“決定戰爭性質的是戰爭是繼續的是什么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由哪一個階級為了什么目的進行的。”這就表明,民族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并不是單純的道德標準,而首先是反映一定階級利益的政治標準。民族戰爭的性質主要決定于民族戰爭的政治目的和內容。
我們共產黨人反對一切阻礙進步的非正義的民族戰爭,但是不反對進步的 正義的民族戰爭。對于后一類民族戰爭,我們共產黨人不但不反對,而且積極參加。這就說明,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籠統地反對一切民族戰爭或擁護一切民族戰爭。我們反對的是一切反動統治階級進行的掠奪、鎮壓、奴役各國人民的反革命的非正義的民族戰爭,反對的方法,在戰爭未爆發前,極力阻止其爆發;既爆發后,只要有可能,就用正義的民族戰爭反對非正義民族戰爭。我們擁護的是各國人民進行的革命的正義民族戰爭,擁護的方法是積極贊助和必要時直接參加。
對于民族戰爭的社會作用,民族戰爭也和生活中一切事物一樣,除了有消極的一方面外,還有積極的方面。從消極的方面說,民族戰爭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種種的慘禍、暴行、災難和痛苦,從積極的方面說,民族戰爭能夠喚醒群眾,加速革命發生的進程,促進人類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對于極端有害和反動的社會制度,戰爭對它起著一種破壞作用。正如列寧所說:“正象木乃伊在接觸空氣時立即解體一樣,戰爭給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社會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決。”
五,研究民族戰爭的目的在于統一世界
共產黨人為什么要研究和從事民族戰爭呢? 無產階級研究和從事民族戰爭的出發點,區別于其它一切剝削階級。它不是為了掠奪或擴張而進行民族戰爭,而是為了消滅民族戰爭,實現人類永久的和平,這是無產階級研究和進行民族戰爭的最終目的。這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戰爭的目的在于消滅戰爭”的科學含義。這一目的是同無產階級最后消滅階級,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和一切國家,實現人類最偉大的理想——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怎樣才能消滅民族戰爭呢?毛澤東認為,由于民族戰爭產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階級以及國家。因此,要最終消滅民族戰爭,必須首先消滅私有制和階級并最后消滅國家。他說:“人類社會進步到消滅了階級,消滅了國家,到了那時,什么戰爭也沒有了,反革命戰爭沒有了,革命戰爭也沒有了,非正義戰爭沒有了,正義戰爭也沒有了,這就是人類的永久和平的時代。”(《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74頁) 那么,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才能使民族戰爭消亡,實現人類的永久和平呢?
“人口戰爭論”提出了一種“自我調節論”。他們認為,民族戰爭既然是由于人口增殖而引起的。“戰爭可以吸收這種人口‘過剩’,造成一定的‘人口陷落’。 當民族戰爭發展到國家不能為前線提供足夠數量的人員補充和生產無法滿足前線需要時,武裝活動就會停止,于是出現了和平。”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家提出過“以戰去戰”的思想。他們認為:“殺人安人,殺之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這是一種主張用民族戰爭消滅民族戰爭的樸素認識。
共產黨人認為要使民族戰爭消亡,必須首先消滅私有制和階級并最后消滅一切國家,實現人類最偉大的理想——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這樣才能夠實現人類的永久和平。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國家作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現象,最終必然會滅亡。階級的消滅是國家消失的必要前提,只有消滅剝削階級,消滅一切階級和階級差別,徹底鏟除階級產生和存在的根源,國家才會滅亡。那時,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階級差別消失,分配領域實行“按需分配”,對人的統治將被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到那時國家便滅亡了。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國家的滅亡是同世界統一有著密切的聯系。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寫道:“工人沒有祖國”,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共產主義革命將會首先在發達國家獲得勝利,能后還會在全世界所有落后的國家獲得勝利,當全世界共產主義革命實現以后,他認為,就可以“取消國家”從此人類社會將過渡到“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馬克思所說的“自由人聯合體”的最高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世界統一”性共產主義社會。
列寧也是和馬克思一樣都是認為國家滅亡后必然會被“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列寧并且把他的的這一思想附注實踐,十月革命勝利后,由列寧創立的“第三國際”就是這一理論的重要體現,列寧在創立第三共產國際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就明確指出;“共產國際要使所謂國家利益服從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體現各國無產階級的相互支援”,他認為,“世界共產主義必須建立一個共同的戰斗組織,使各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利益服從世界革命的共同利益。”列寧在這次大會的閉幕詞中還宣布,“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已為期不遠了”,很明顯,列寧所創立的第三國際即建立國際蘇維埃共和國就是為了將來取消國家實現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建立起來,在第二次共產國際代表大會通過的<<共產國際章程>>中宣稱;“共產國際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裝斗爭),為建立一個作為完全廢除國家的過渡階段的國際蘇維埃共和國而進行斗爭”。從這段文中,我們可以更明顯地看出,列寧是倡導實現“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只不過他把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稱為“國際蘇維埃共和國”而已。按照列寧當時的設想應該是這樣的;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在共產國際組織的領導下,通過武裝斗爭,消滅一切國家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當全世界無產階級勝利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在共產國際組織的領導下,宣布取消一切國家,最后實現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統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