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矛 盾 與 矛 盾 的 關 系
———讀《矛盾論》有感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寫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另外還提到,“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信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事物的發展。”這就是說沒有矛盾就不存在事物的發展運動,那我們分析、觀察世界就不能不從矛盾法則入手。
大千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事物,也就意味著有各種各樣的矛盾,要了解事物與事物的關系,就需要了解此事物的內部矛盾與彼事物的內部矛盾。大千世界各種事物(矛盾)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讓人看起來眼花繚亂。各種事物(矛盾)是不是有一定的規律呢?答案是肯定的,否則就會陷入不可知論。不一樣的事物(矛盾)在客觀世界里所處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各種事物(矛盾)的關系如何呢?這正是下面要闡述的。
(一)矛盾樹
《矛盾論》里提到,“各對矛盾之間,又互相成為矛盾。這樣地組成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的思想,并推使它們發生運動”。這里提到了客觀世界,整個客觀世界這是總的事物,我們就由這個總的事物來分解各種各樣的事物(矛盾)來建立一個矛盾樹。請見下圖:
客觀世界
| |
| |
——— ————
| |
| |
大自然 VS 人類社會
| |
| |
——————- ———————
| |
| |
經濟文明 VS 政治文明
| | | |
| | | |
—————- ————— —— ———
| | | |
| | | |
生產實踐 VS 消費實踐 專政 VS 反專政
| | | |
| | | |
——- ——— ——— ———
| | | |
| | | |
生產力 VS 生產關系 消費方式 VS 消費能力
在分析矛盾樹前,先分析下矛盾體諸方面的關系。在有些矛盾體中,從唯物論的角度來看,有一方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例如,客觀和主觀的矛盾,客觀是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實踐與認識的矛盾,實踐是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性作用。在上圖中的所有矛盾體中,處于左方位置的一方是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如,在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矛盾,大自然就是處于這樣一種位置。另外,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矛盾體中的另一方,雖然不是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它會轉過來表現為主要的決定性作用。針對這一點,《矛盾論》里面有詳盡的說明。在上圖中的所有矛盾體中,處于右方位置的一方就是表現為這樣一種作用。如在經濟文明與政治文明的矛盾中,當政治文明沒有發展,經濟文明就不能發展,從而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時候,政治文明就表現為主要的決定性作用。
下面就逐一對矛盾樹中的各矛盾體進行分析
(1)大自然 VS 人類社會
大自然與人類社會構成了整個客觀世界,除去這兩者別無他物。人類社會雖然產生于大自然,卻又從大自然中異化出來,成為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使大自然與人類社會構成了一對矛盾體。所以說,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推動客觀世界發展的動力來自于這一對矛盾:大自然 VS 人類社會;
(2)經濟文明 VS 政治文明
何謂經濟文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一歷史時期,人類有一定的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總的需求,在此需求水平的基礎上人類社會的生產力與消費能力,以及介于前面兩者之間的流通、協調能力的總和,稱之為經濟文明。其中涉及到的生產力的概念,我們可能通俗地理解為創造物質的和精神的產品的能力。創造的唯一途徑就是勞動(包括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那么消費能力又該怎么解釋呢?不妨可以這樣說,人們要滿足一定的需求,就要使用一些產品(這些產品中,人類的勞動物化在了里面)或服務(雖然有時,是自己提供的服務;有時,是他人提供的服務。不管是自己提供的還是他人提供的,都是勞動),這個過程當中消耗的總的勞動的越少,我們稱之為消費能力強,反之則為弱。
何謂政治文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一歷史時期,人與人之間在經濟生活當中有一定的關系(我們稱之為經濟關系)。為了保證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就需要一定的力量來約束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樣的力量,有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這些力量的總和就構成了政治文明。可以這樣說,這種總的力量越強大,說明政治文明程度越高。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機器是執行這種約束力的典型機構,國家機器的暴力程度越高,反襯出該歷史時期所表現出來的約束力越弱,政治文明程度自然就低。我們也可以說得直白一點,警察越多的社會,政治文明程度就越低。
上面對經濟文明和政治文明做了分析,那為什么說它們兩者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呢?要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單看人數的發展(如果從數量來講的話,人類遠遠比不上其他物種,如螞蟻、老鼠等),更應該看文明的發展。文明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人類社會的文明的主要構成就是經濟文明與政治文明,同時它們兩者是一對矛盾體,所以說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動力就是經濟文明與政治文明的矛盾。
(3)生產實踐 VS 消費實踐
人類的經濟活動分為生產實踐與消費實踐(介于兩者之間的流通、儲存等活動,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是歸類于生產實踐),這兩者是一對矛盾體,所以說推動經濟文明發展的動力就是生產實踐與消費實踐的矛盾。
生產實踐的發展推動消費實踐的發展,消費實踐的發展為再生產實踐提供了強勁的消費需求,使生產實踐再發展。如此這般周而復始。生產實踐與消費實踐就像后輪與前輪,不斷地把人類的經濟文明這部汽車向前推進。從這里,我們就可以有力地批判某些政治騙子,說什么“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間的矛盾”,要知道,這一矛盾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矛盾,這些騙子就是為了掩蓋階級矛盾這一主要的矛盾。
(4)專政 VS 反專政
從前面的政治文明的概念中,我們知道,政治文明是一種約束力量,有約束就有反約束,約束意味著專政,反約束意味著反專政。所以說推動人類社會的政治文明發展的動力就是專政與反專政的矛盾。
(5)生產力 VS 生產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推動生產實踐的發展,這一概念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6)消費方式 VS 消費能力
消費能力,在前面有概述過。何謂消費方式呢?就是說人們為滿足精神上或物質上的需求,使用凝聚了人類勞動的物質上的或精神上的產品所采用的具體方式,例如是勤儉節約還是鋪張浪費,是循環使用還是用了就扔,是多人合用還是獨自使用,等等。
從消費方式與消費能力的定義當中,就可以看出消費方式決定了消費能力,但消費能力又會對消費方式起反作用。富人吃一餐飯就好幾千,這夠窮人吃一年了,這兩種人消費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消費能力的對比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說消費方式決定了消費能力,而消費能力又是如何對消費方式起反作用呢?例如,有些打工的有車一族,為了降低空座率,往往會找人結伴搭車。就這是消費能力低,從而促使人們改變消費方式。
(二) 上層矛盾 與 下層矛盾 的關系
前面我們對矛盾樹中的各矛盾體做了分析,那矛盾樹中的各矛盾體的關系如何呢?上層矛盾與下層矛盾的關系如何呢?請看下面的分析。
(1) 下層矛盾是上層矛盾的組成部分
從圖形可以看出,“矛盾即事物”,下層矛盾就意味著是上層矛盾體的一方面。理所當然,下層矛盾就是上層矛盾的組成部分。
(2) 下層矛盾是上層矛盾的具體的特殊的形式
《矛盾論》里說到,“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著和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了去,向著它的對立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了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體中的一方在一定的程度上,或在一定的條件下,會生長出對立的一方的一些因素。例如,在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矛盾中,人類社會產生于大自然,大自然的某些物質或事物,經人類改造并使用后,會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同樣,人類的活動會產生出大自然的某些物質,或者人類本身死亡后會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這就是對立的雙方互相轉化,互相貫通。它們是具體如何轉化,具體如何貫通的呢?在下層矛盾體內就會發現。
“生產實踐 VS 消費實踐”是“大自然 VS 人類社會” 這一對矛盾體的下層矛盾體。人類通過生產實踐這一改造大自然的活動,創造出產品,然后用消費實踐來使用產品,使大自然的某些物質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同時,在消費后,一些人類的某些事物或人體本身的一些物質以變回大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說下層矛盾是上層矛盾的具體的特殊的形式。
(3)上層矛盾是下層矛盾的前提條件
上面我們說到,下層矛盾是上層矛盾的具體的特殊的形式,反過來說,上層矛盾就是下層矛盾的前提條件。
“經濟文明 VS 政治文明”是下層矛盾,“大自然 VS 人類社會”是上層矛盾。試想一下,如果大自然與人類社會沒有矛盾,人類社會不需要任何改造大自然的活動就可以生存可以發展,人類社會本身是不會產生經濟文明與政治文明這一矛盾。就好比方,地球上的石頭社會,它們內部是不會產生經濟文明與政治文明的矛盾的。
上述矛盾樹中的各種矛盾規定著相應的事物的發展,而這些矛盾中的諸方面在相互作用時,會表現出各種形式。這些事物(矛盾)的形式甚至也是矛盾體,這里把這些矛盾稱之為表現矛盾。下面就是矛盾樹中本質矛盾到表現矛盾的對照表。
(三)本質矛盾與表現矛盾的對照表
序號 |
本質矛盾 |
表 現 矛 盾 |
1 |
大自然 VS 人類社會 |
實踐 VS 認識 , 自然災害活動 VS 防災抗災活動 |
2 |
經濟文明 VS 政治文明 |
經濟基礎 VS 上層建筑,官民矛盾,階級矛盾 |
3 |
生產實踐 VS 消費實踐 |
生產者 VS 消費者,階級矛盾,供方企業 VS 求方企業 壟斷 VS 反壟斷,商品使用價值 VS 商品價值 |
4 |
專政 VS 反專政 |
政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官民矛盾… |
5 |
生產力 VS 生產關系 |
階級矛盾 |
6 |
消費方式 VS 消費能力 |
階級矛盾 |
針對上表,對每一行,我們來做個分析
(1)“大自然 VS 人類社會”的表現矛盾“實踐 VS 認識”
人類社會在改造、征服大自然的活動中,逐步地由淺到深地認識到了大自然的規律,然后認識到的規律繼續進行改造大自然的實踐活動,又提高認識,這樣循環往復。這種矛盾就是具體地表現著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矛盾。
(2)“經濟文明 VS 政治文明”的表現矛盾:階級矛盾
在私有制社會里,勞動人民所在的階級是創造經濟文明的主力軍,但剝削階級在政治文明里面卻占據著主要地位,這勢必會產生矛盾。
(3)“生產實踐 VS 消費實踐”的表現矛盾:階級矛盾
在私有制社會里,勞動人民所在的階級是生產實踐的主力軍,但在消費實踐卻處于十分次要的地位——過著貧窮落后的生活;而剝削階級卻正好相反,在生產實踐里,幾乎不付出勞動,或者付出很少的勞動,但在消費實踐中卻是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一首詩就是階級矛盾的真實寫照。
(4)“生產實踐 VS 消費實踐”的表現矛盾:壟斷 VS 反壟斷
在私有制社會里,某些人或集團利用手里掌握的資源,控制其他人或其他機構的生產實踐或消費實踐,要么利用所占有的生產實踐活動來控制他人的消費實踐活動,要么利用所占有的消費實踐活動來控制他人的生產實踐活動,這就是壟斷,壟斷的對立面就是反壟斷。
(5)“生產實踐 VS 消費實踐”的表現矛盾:商品使用價值 VS 商品價值
這對矛盾與“ 生產者 VS 消費者”有關,在商品經濟的社會里,生產者與消費者對商品的態度會產生矛盾,針對商品交換,生產者要的是商品價值,而消費者要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6)“消費方式 VS 消費能力”的表現矛盾:階級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開著小車滿大街竄,這種消費方式表現出來的消費能力極低,不僅如此還導致交通擁堵與空氣污染,嚴重霸占公共資源,嚴重影響了無產階級采用集約消費的形式乘坐公交車。這種事例還有很多。這是階級矛盾。
(四)矛盾樹 與 對照表 的現實指導意義
通過矛盾樹與對照表,可以使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的各種事物(矛盾)的了解更清晰更形象。要發現具體歷史事件所暴露出來的矛盾更容易,例如轉基因主糧事件,就暴露出了下列矛盾:
(1)“大自然 VS 人類社會”,人類發現基因對生物遺傳所起的作用,利用這種發現來改造某些生物;
(2)大自然內部的矛盾,物種與物種的矛盾;
(3)階級矛盾,帝國主義與反帝國主義的矛盾。因為帝國主義想通過轉基因主糧來控制壟斷全世界的糧食生產;
(4)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矛盾;
(5)壟斷與反壟斷的矛盾;
……
矛盾樹與對照表不但便于我們發現矛盾,更在于能幫助我們進行革命實踐。具體可以用下面幾句話來簡而言之:
處理某些矛盾以團結同志,緩和某些矛盾以拉攏朋友,激化某些矛盾以分化敵人,使我們掌握斗爭的主動權。為不斷地取得革命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