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大學課本通用教材
一: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作出新的界定。
由于所處的時代所決定,馬克思《資本論》中重點考察的是物質生產部門,認為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是生產性勞動并創造價值,而絕大部分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屬于非生產性勞動,不創造價值。在當今時代,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服務性勞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生產性勞動應當包括大部分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服務性勞動。因此,應當在理論上充分肯定服務性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以利于推動第三產業更快的發展。
二: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總體工人”論述中,對腦力勞動(包括科技人員和管理者的勞動)給予了肯定,認為這些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但他重點研究的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在當今社會,在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越來越重要的條件下,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等腦力勞動,不僅作為一般勞動在價值創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作為更高層次的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要大大高于簡單勞動。因此,應充分肯定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創造價值中付出的勞動,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們的勞動報酬與其勞動貢獻相對稱,以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造中作用的認識。應該堅持馬克思關于人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原創這一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同時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加使用價值和價值行程中重要作用。科學技術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但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可以使勞動對象的范圍更廣、性能更好,從而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科學技術還可以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學技術的人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所以,應當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作用,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擺到重要的位置。
四: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價值創造屬于生產領域的問題,而價值分配是屬于分配領域的問題。價值創造是價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價值創造也就沒有價值分配;但價值分配又不僅僅取決于價值創造。在世紀經濟生活中,價值分配首先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體現一定的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就有什么樣的分配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