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福利國家制度具有重大意義
許博士系列短論之七
福利國家制度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產生和形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個意義就在于它啟動了商品價值通過福利收入的形式而不斷地轉化為社會福利的歷史進程,從而使得社會福利這個決定現代企業運行的主要規律登上了社會經濟的歷史舞臺,這就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乃至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這個方向和趨勢就是聯合勞動對于商品價值的變革和改造,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轉化和發展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福利收入是聯合勞動在本質上的存在形式,是聯合勞動對于社會生產的支配和占有。社會福利的決定規律也就是是聯合勞動時間量決定福利收入量的規律。這個規律的主要要求和內容是:生產一個商品的聯合勞動時間量決定該商品包含的福利實體量,福利收入的分割和提取分配必須符合聯合勞動時間量的規定和要求。由于社會福利是在商品生產條件下進行的聯合勞動的等量交換關系,所以一個商品所包含的聯合勞動時間量在其總量上(包括轉移的積累福利即物化聯合勞動量)是與生產這個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是一致的,社會總和的福利總量與價值總量也是一致的。聯合勞動既需要轉化為商品價值又需要還原為勞動時間,即一方面需要以模擬形式表現為抽象勞動而不斷地轉化為商品價值,另一方面又要還原為同一具體勞動,也就是不斷地變革和改造商品價值,使商品價值轉化為社會福利的收入形式。所以,社會福利的決定規律就是聯合勞動時間量支配和決定福利收入的規律,是聯合勞動對于商品價值進行革命性限制和改造的本質關系,是商品價值量還原為具體勞動時間量的核算方法和表現形式,也就是商品價值轉化為福利收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聯合勞動對于壟斷資本主義進行的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改造正是從福利國家制度開始的。
商品價值之所以必然轉化為社會福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也就是社會生產力由分工形式發展為協同形式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福利與價值一樣,都是人類勞動所采取的一定的社會歷史形式,是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形式。人類勞動在原始社會時期是直接的具體勞動的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原始社會末期產生社會分工,于是,人類勞動采取了抽象勞動進行等價交換的方式,價值關系就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社會分工經過封建社會的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形式,因此,價值也發展為剩余價值。歷史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后,社會生產力便由社會分工發展為它的對立面,即協同生產力。在協同生產力時代,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關系僅僅是舊的分工的遺跡和表現,已經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了,而必須轉化為福利交換關系。價值交換關系之所以需要轉化為福利交換關系,是因為福利關系是與協同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形式。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根本矛盾,就是資本主義市場已經無法容納現代協同生產力的發展了,只有把商品價值還原為具體勞動時間量的形式,把價值轉化為福利收入的形式,才能形成廣闊的福利交換市場,從而極大地促進現代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國家的在福利制度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正是因為國家福利制度形成的等價福利交換市場,為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比較穩定和逐步擴大的市場,從而促進了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后的較大發展。這就是說,戰后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實際上是社會主義福利經濟的因素在壟斷資本主義內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興起和發展,而絕不是因為資本主義還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當然,福利國家制度還僅僅是以勞動力的聯合所有制為基礎的,還是范圍有限的和不確定、也不穩定的聯合勞動的等量交換形式,因此還是福利關系簡單形式和福利制度的初級形式。但是,福利國家制度是對于福利收入分配關系的初步表達形式,是根本不同于資本制度的、以公共等價福利為核心的新的社會分配制度的代表,是新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萌芽形式,從而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標志著現代資本主義私有制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公有制全面轉化的新時代。這個轉化之所以發生,就是福利國家制度與資本利潤制度的矛盾已經發展為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主要矛盾,而福利國家制度又構成了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是說,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條件下,生產資料的資本所有制限制了福利國家制度的發展,使得福利分配關系只能局限在剩余勞動的分割形式上,而難以跳出流通領域的狹小范圍。只有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消滅了以剩余價值的占有為目的的生產方式之后,社會福利的分配形式才能擴大到必要勞動的范圍上,成為社會生產的一般形式。
以勞動力的公共聯合所有權為基礎的福利國家制度產生和發展,表明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因為,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本來是由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各種價值交換市場構成的,而福利國家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則催生了一個嶄新的社會福利交換市場,即福利收入與商品之間的交換所形成的市場。這個福利交換市場是勞動者以福利收入的形式對于自身活勞動和社會生產所進行的初步的支配和決定,它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必將沖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藩籬和牢籠,把福利分配的范圍擴大到整個聯合勞動的形式上。總之,社會協同生產力的廣泛發展和日益擴大,要求福利分配的范圍擴大到生產領域,要求以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的生產形式來充當社會保障的手段和條件,也就是要求變革舊的資本利潤的生產制度,實行社會福利的生產制度。這就是說,福利分配絕不會局限于福利國家制度現有的分配形式和分配范圍,而是進一步要求掌握國家政權,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極大地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把福利本身作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和主要目的。
所以,只有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才能從根本上建立起保護和保障人民全面的福利分配的經濟制度,福利國家制度也才能發展為以福利分配為生產目的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能獲得生產資料所有權形式的保障和社會生產形式的保護。
版權(知識產權)聲明:以“許博士”或“京城許博士”署名在烏有之鄉發表的所有文章,文責均由許博士負責;版權由許博士(人大經濟學院)及烏有之鄉共同所有。特此聲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