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陳云同志是科學發展觀的先驅者
劉國光
·
2010-03-13
·
來源:烏有之鄉
劉國光:陳云同志是科學發展觀的先驅者——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
2005-05-21 |
我今天講的是,陳云同志是科學發展觀的先驅者,建國以來,陳云同志長期從事經濟工作,他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對我們的經濟發展需要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正確的方針政策,今天回過頭來看,凡是按照陳云同志的意見去做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的需要遠見著實,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意義。
這就提示我們要思考這其中的原因,挖掘他經濟思想的科學基礎,我深深地體會到,陳云同志的經濟思想中,貫穿著我們今天才充分認識的發展觀,從這個角度可以說,他是提倡科學發展觀的一位先驅者。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當代中國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的思想,正是陳云經濟思想的核心和出發點。在陳云提出的一要吃飯,二要建設,這個樸實而深刻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觀點。首先強調的就是,發展生產的目的,他強調國民經濟建設的最后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他又說經濟體制改革也是為了發展生產,逐步改善人們的生活。
所以建設也好,改革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這是陳云同志的經濟思想中核心的內容,他是一直堅持并且要求在經濟工作中體現這一原則的。
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是要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要發展就必須解決怎樣才能真正的發展?怎么才能科學的發展,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處理好各種經濟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動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處理好這個區域型當中的各種關系,才能使它協調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處理好各種關系,大家都知道,陳云經濟思想中,處處都是要講要處理好各種關系,他的主旨解決是各種經濟關系,經濟變量,實現基本的平衡,因為,只有實現基本的平衡,才能實現發展的協調性,只有協調的發展,才能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比如在積累和消費的關系,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經濟關系,他涉及到生產的目的,又聯系到如何發展生產的問題。陳云同志特別注意處理這兩者的關系,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要始終不斷地提高人民的生活,就要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他說這里包含著一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則界限,我們只有這么多的錢,不能夠一下子提高,必須做到一能夠吃飯,二能夠建設。
陳云同志說的提高人民生活的原則界限,我認為要受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受社會可提供的消費資料的數量、質量、品種和人民需要相適應程度的制約。也就是說,為了不斷地滿足日益增長、不斷提高的需要,不進行的積累、擴大再生產也是不行的,你還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說,受到投資和消費,依照現實的經濟條件,確定積累和消費的最優比例,是一個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大問題,他之所以強調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建設,他是從實踐中概括出來的。當然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體制下,處理積累和消費關系的機制,凡事會有很大的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這個問題復雜多了,他不僅僅從收入分配的狀態,以及分配政策指導相聯系,而且在政府部門和財政部門要有經濟建設型轉變為公共服務型,用于財政支出的投向和公共福利,公共服務的狀況緊密聯系,從當前來看,我覺得,控制收入差距的擴大、兩極分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重視社會公眾,共享發展成果,是比較突出,必須重視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已經在一些文章都談過,希望大家共同研究。
為了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陳云同志提出了建設規模要和國內相適應,他反復強調,建設規模要和國內相適應,是建設的一個客觀規律,因為建設規模首先不能擠掉人民生活,這是國內的第一條件因素,這個思想本身還有極其深刻的含義。首先他是強調了經濟穩定的重要性,1957年,他針對上一年的經濟工作中出現了急于求成的問題指出,建設規模的大小,必須和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適應還是不適應,是經濟穩定和不穩定的界限。像我們這樣一個有6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穩定極其重要,建設的規模超過了國家財力的可能就是冒進了,就會出現經濟的混亂;兩者合適,經濟就穩定,當然如果保守了,妨礙建設應有的速度也是不好的。
他認為基本建設規模過大,是造成我國經濟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實踐證明的,陳云同志的意見,長期在實踐中沒有得到貫徹,建國以來,幾次大起大落,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以外,都是和盲目擴大基本建設分不開的,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近年來,投資規模又過度擴大,國民生活消費下降,這就造成了資源的緊張,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值得我們關注。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怎么樣防止經濟過熱,控制投資規模過大?但是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指導意義是存在的,這是陳云同志長時期以來對經濟工作的又一個指導思想,保持經濟的協調發展,早在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過程中,他深刻地認識了比例和平衡的關系,他說按比例關系發展是必須遵守的,在各個國家,甚至在一個國家的各個時期都是不會相同的,一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當時的經濟情況,來規定計劃中應有的比例,究竟是幾比幾才是對的,這很難說,唯一的辦法就是看,是不是平衡,平衡了,大體上也會合比例的。
為了使國民經濟能夠按比例的平衡的發展,陳云對于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比例和綜合平衡問題,進行了長期的基礎調查研究,比如人民生活和經濟建設的關系,當前怎樣進行基本建設的問題,積累和消費比例關系問題、產業結構關系問題,以及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問題,重點建設與一般建設關系問題等等。他對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重大問題,都提出了切合實際的重要意見。
陳云同志綜合平衡的思想也是非常豐富的,在處理上述各種比例關系的基礎上,陳云同志提出三大平衡的構架,就是財政收支平衡,銀行信貸平衡,物資供需平衡,這四大平衡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確實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核心問題,這四大問題相互之間搞好了,我們整個國民經濟就能夠按比例的平衡發展。近幾年,我們的綜合平衡很少有人提起了,除了這些文章,經濟工作上很少提起,好象我們現在有了宏觀調控這個新名詞,綜合平衡就可以不要了,離不開四大平衡,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陳云關于按比例和綜合平衡的思想,對于今天的經濟工作也有現實的意義,科學發展觀還包括科學的改革觀。因為要發展,必須要有動力,有活力,這就要求經濟體制能夠調動人和國內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涉及到經濟改革的問題,發展市場條件的作用。減少企業的指令性,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增加地方的機動財力,還提出了國家集體經營和個體經營,計劃生產和自由生產,國家市場和自由市場相結合的三主體的重要思想,總之要用正確的方針,正確的指導下,把經濟搞活,把市場搞活,可以看出,陳云的思想是非常有洞察力的,他實際上在思想并且回答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順利以后想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他實現了多種經并存的經濟模式,為以后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理論政策的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陳云同志進一步提出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想法,引起了中外人士廣泛的興趣,現在看來,陳云同志是我國經濟體格改革的倡導者和先驅探索者之一,而是非學者的身份是最高領導人最突出的一位。
完全不同超越時代的限制,因此評價一個人的思想,主要是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所達到的高度,應該說他的思想,達到了他那個時代一般人難以啟及的高度。陳云同志的思想,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他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科學預見力,是由于這個思想貫穿的科學的發展觀,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結果。因此,我們學習陳云的經濟思想,不能夠僅僅限于他提出的有關經濟建設的觀點,以及由此形成的方針政策,更重要的是學習他不為上,不為書,只為實,這是沉淀經濟思想的根基。雖然,社會和歷史是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但是,建設這種科學的精神,是永恒的。只有具有了這種科學精神,才能在社會時代不斷發展中,始終使認識達到時代所要求的高度,推動我們的事業不斷地向前發展,謝謝大家! | |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