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共同富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一、社會和諧必須有賴于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富裕
社會和諧有賴于社會結構的協調,社會結構合理與否是影響乃至決定這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指標。社會結構一般包括人口結構、家庭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各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階層結構。社會階層結構一般都應和經濟發展結構相適應,有什么樣的經濟結構,就應有什么樣的社會階層結構。現代化社會既要有現代化的經濟結構,也要有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公認的一個事實是,現代化社會的階層結構一般都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社會結構。社會中處于優勢地位非常富有的階層和處于底層的貧窮弱勢的人口規模都比較少而社會中間階層的人口規模為大多數或較大多數,這樣的社會,才是比較穩定健康,也就是和諧社會。
原因何在?因為社會結構的協調有賴于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協調,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協調又有賴于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富裕。沒有全體人民的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沒有社會各階層之間利益的合理調整和良性互動,沒有社會各基層的共同富裕,就沒有什么和諧社會可言。“橄欖形”社會結構就是一個社會各階層基本上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結構。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我們已經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提供了實現公平和正義的和諧的社會保證。但在事實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在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示范效應下打開序幕的,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經常看到的只注重效率而忽視平等、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沖突與局部不和諧現象在我們這里也能經常見到。如果在當代中國仍然存在著基于社會權力、社會資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會地位以及富裕程度之間的巨大不平等,那么,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不協調也就始終存在著。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不協調是引發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社會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大難題。
有沖突就要控制沖突。在階級對抗社會中,人民所追求的以公平和正義為基礎的合作與互利的和諧,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為了實現這種和諧,必須實行社會革命,以對抗的方法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只是局部的不和諧,而不是社會整體的不和諧。解決局部的不和諧的方法和手段,不可能采取階級對抗社會中的一方采取暴力的手段壓制另一方的手段和方法,應該盡可能選擇協同,而決不可能選擇對抗。西方社會沖突理論曾提出“安全閥”的概念,主張把沖突控制在一定限度內,維護社會的穩定。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差異的發展不超越“安全閥”,那它就不會產生沖突,危害社會的穩定。而一旦超越了“安全閥”,差異就會轉化為沖突,就會威脅社會的和諧。把沖突控制在“安全閥”之內的選擇,就是要逐步消除基于社會權力、社會資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會地位和富裕程度的巨大不平等,實現各階層之間的共同富裕。因為這種選擇涉及到了每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人民大眾和諧理想能否實現的重大問題。如果我們不致力于解決這種不平等,不致力于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消除引發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社會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一句空話。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在我國現階段,整合社會階層關系,主要就是整合我國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也就是要正確調整好、正確處理好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共同富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實際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由于共同富裕是與社會的和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從這一意義上說,社會各階層之間走上和諧是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展開的必然結果,也是這一本質特征的客觀要求,更是這一本質特征的題中應有之義。
什么是社會主義?從價值論的視閾來考察,社會主義應該是以社會的整體發展為自己的價值本位,這是相對于以資本的個體占有為本質特征的資本主義來講的。它是在對資本主義給人類文明帶來的貧富差別和不和諧現象的批判中以及對資本主義的揚棄中,并以理論、運動和制度形態所體現出來的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對理想社會的探索和對人類文明的終極關懷。社會主義精神就是追求和諧。[1]而最能體現社會主義精神對和諧追求的先決條件就是共同富裕。
盧梭曾經說過:“按照賢明的洛克的格言:在沒有私有制的地方是不會有不公正的。現代社會存在不平等是必然的”。在洛克看來,私有制的存在是人類不公正的根源。但他又說:“我們可以斷言,在自然狀態中,不平等幾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類能力的發展和人類智慧的進步,不平等才獲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長起來;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終于變得根深蒂固而成為合法的了。此外,我們還可以斷言,僅為實在法所認可的精神上的不平等,每當它與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稱時,便與自然法相抵觸。這種不相稱充分決定了我們對流行于一切文明民族之中的那種不平等應持什么看法。因為,一個孩子命令著老年人,一個傻子指導著聰明人,一小撮人擁有許多剩余的東西,而大量的饑民則缺乏生活必需品,這顯然是違反自然法的,無論人們給不平等下什么樣的定義。”[2]盧梭在這里主要是批判私有制的弊端的,但是他也指出絕對平等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即使在自然狀態下也是這樣。
雖然和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盧梭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同,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把公正放在一定的歷史長河里,放在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進行考察是毫無疑義的。恩格斯指出:“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3] “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歷史的產物。”[4]這就是說,平等是與一定的經濟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社會結構密切相連的。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把公正放在一定的歷史長河里,放在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進行考察,但是有一點要特別值得注意:他們對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從來沒有動搖過,就是說,他們對社會主義精神對于和諧追求的這一先決條件從來沒有放過。他們曾講過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5]但與此同時,他們又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是說,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正如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一樣。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馬克思就指出,在新社會制度中,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這就說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總是把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消滅剝削當作未來和諧社會的根本條件。就是說,只有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才談得上構建和諧社會。
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才談得上構建和諧社會,這還是由社會主義精神的內在特質所決定的。如上所說,資本主義是以資本的個體占有為價值本位,對資本個體最大化的追求必然導致人們富裕程度的巨大差別和社會的裂變。社會主義是以社會的整體發展為價值本位,其精神是追求和諧,而最能體現社會主義精神對和諧追求的標志就是公有制。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勞動人民才能從總體上保持平等的經濟地位、平等的社會地位和平等的人格,用列寧的話來說,“全體公民在同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關系上處于同等的地位,這就是說,全體公民同樣可以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公有的土地、公有的工廠等進行勞動。”[6]這就排除了個人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無償地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產品的可能,從而為消滅壓迫、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進而為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奠定了基礎。所以,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條件。
但是,在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里,和諧關系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出現。比起以往的階級社會,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公平得多的社會,但它脫胎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既面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又要為消除舊社會殘留的以及由于自身的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原因產生的不公平現象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對于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進入社會主義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在社會發展中,由于能力等因素必然會造就富裕程度的不同。問題在于這種由于能力等因素必然會造就的富裕程度的不同并不能否定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價值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問題在于這種富裕的不同的程度和限度,以及我們所制定的的政策和制度如何來限制這種差別或兩極分化。
總之,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消滅了許多不公平現象,特別是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這種最大的不公平現象的社會,但又是一個仍有一些不公平現象有待克服和消除的社會。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只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要使其成為現實,還需要通過艱苦的工作,要通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決出現的矛盾,消除不和諧因素。但是,所有這一切,并不妨礙黨和政府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形成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體系所體現出的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價值原則。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價值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特點是中國特色。離開中國特色談社會主義,現實的社會主義體制必然會走向僵化;離開社會主義談中國特色,中國特色也就遠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價值目標,或者變成了名義上的社會主義實質上的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根本要求和價值目標。作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著探索性貢獻的毛澤東始終是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他在1957年發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之間的現實關系,揭示了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并提出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等思想。毛澤東所揭示的這些人民內部矛盾是一個廣泛的復雜的社會問題,但歸根結底,它是一個利益分配和調適問題,實質上是關于共同富裕和公平問題。
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根本要求和價值目標的是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開創者,鄧小平說過,我們為社會主義而奮斗,不但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它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的經典表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7]我們是不是應該這樣理解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物質前提,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是必由途徑,達到共同富裕是最終目標。只有這三個方面的任務全面實現了,社會公平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解決。
問題是,今天學界有人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核心。鄧小平確有很多關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8]“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的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9]的言論,但是我們切勿忘記,鄧小平從來就是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共同富裕聯系在一起,他談的最多的還是共同富裕問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0]“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1] “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12]就是晚年他也仍然在關心共同富裕這個問題,總怕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捅亂子。從總體上看,鄧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是:第一,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或長期兩極分化,那就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生的資產階級,我們就真的走了邪路了;第二,共同富裕是合法富裕,富裕的前提是勤勞致富、合法致富,不是非法致富,更不能用以權謀私的手段去致富;第三,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和分配政策改革調整,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所得,調節過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第四,如果不堅持共同富裕,生產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發展;第五,共同富裕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局部地區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13]可以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最大的亮點,是帶有根本性的,而共同富裕論又應該是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核心。它重塑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其它剝削社會的目的根本區別開來了,講清楚了在發展生產力以后成果到底歸誰享有的問題。
歸納起來,在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里,對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來說,“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是手段和途徑,而對“共同富裕”來說,“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也只是手段和途徑。只有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最終目標。我們可以這樣比喻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整體思維特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固的根;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漫天枝葉;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則是通向根和枝葉的堅實的軀干。[14]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都是達到共同富裕的手段。
我們已經看到,由鄧小平設計,億萬中國人民正在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走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續深化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解決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問題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它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開始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應有目標和基本原則及重大任務。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我們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根本指導,按照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正在通過建立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機制,運用政治、法律、經濟和行政等手段,妥善處理在新形勢、新條件下的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化解社會沖突,使得社會各個階層人民都能共同富裕,和睦相處,使整個社會和諧。科學發展觀既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價值原則和本質屬性,同時又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它必將在實現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常宗耀.社會主義精神與和諧—基于精神價值論的一種闡釋[J].甘肅理論學刊,2008,(6).
[2] [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14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6.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6] 列寧.列寧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9.
[7][8][9][10][11][12][1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16,137,364,373,208,172.
[14]常宗耀.鄧小平社會主義和諧思想的方法論及其意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公正地占有社會財富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追求的第一要義——重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一點認識
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精神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以資本個體為本位。以資本個體為本位的資本主義精神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最大價值就是追求個體財富最大化。對個體財富最大化的價值追求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最大弊端又在于它造成財富的兩極分化和社會不和諧,因為資產階級在社會財富或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上占壓倒一切的優勢地位,工人階級所創造的社會財富被資本家無償地占有了。如何消除這一對財富不公正占有現象是社會主義者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對社會主義者的最主要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的最重要的理念。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眾多空想社會主義者所追求的理想中的和諧社會,首要的要求就是公正地占有財富。為此,他們開出了種種公正地占有財富的具體方案。但由于他們不是從客觀規律出發,而是從頭腦中設計的理念出發,從空想出發,這就使他們設計的方案不免流于破產。但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對和諧社會的精神價值追求,給科學社會主義者以重要的啟示。
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馬克思早年對經濟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往往就是基于對不公平占有財富現象的不滿,如關于林木盜竊法問題的討論,就是一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異化現象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不公平的財富占有現象以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尖銳對立。在后來寫的《共產黨宣言》、《雇傭勞動與資本》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原理,通過對許多經濟范疇間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的分析,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財富占有的本質,從而透過種種物的外殼展示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抗關系,展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性。
那么,在社會主義社會,財富應該如何公正地占有呢?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關系是公有性質的關系,它與私有性質的關系是根本對立的,“廢除私有財產,代之以財產公有。”[1] “私有制必須廢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共同協議來分配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2]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指出過,私有制作為公共的、集體的所有制的對立物,只是在勞動資料和勞動的外部條件屬于私人的地方存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對財富的公正地占有,是以廢除所有制為前提的。但是,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公共占有,并不意味著個人的生活資料也歸公共占有。“對任何一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3]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生產資料的公正占有,并不是去剝奪個人的生活資料。
其次,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正地占有,是全社會性地占有,而不是小集團似地占有。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的各種合作公社時說,社會所有制是以消滅一切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前提的。“國家真正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即以社會的名義占有生產關系。”[4] “使社會(即首先是國家)保持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這樣合作社的特殊利益就不能壓過全社會的整個利益。”[5]馬克思設想未來的社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人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就是對生產資料全社會性地占有的經典性地表述。
第三,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全社會性地占有,是消滅剝削、發展生產力,使人們過上共同富裕生活的根本保障。恩格斯在給1891年出版的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單行本的導言中寫道:“在這個制度下,當代的階級差別將消滅,……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得到生產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許的資料。”[6]在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條件下,“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7] 這就是說,生產資料全社會占有,是人們獲得幸福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獲得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
馬克思后來發現,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由于它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還保留著等價交換的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這樣,平等的權力會產生消費生活的不平等。因此,這些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在舊式分工和腦體勞動對立消失之后,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在這里,馬克思同那些物質匱乏條件下的絕對平均主義也劃清了原則界限。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7卷,3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7卷,2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3卷,4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3卷,6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6卷,4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33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3卷,6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盡可能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規定。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創造出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物質前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應“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發展速度上,更重要的還表現在經濟效益上,即以盡量少的勞動消費取得盡量多的勞動成果。馬克思曾把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看成是未來新社會“首要的經濟規律”,[1]并指出這種時間的節約就等于發展社會生產力。馬克思后來看到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命題。因為,社會主義只有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使人民富裕起來,也才能最終取代資本主義。
生產力的發達雖然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標志和取代資本主義的重要條件,但是生產力的提高是以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為前提的。這樣,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借助于實踐的平臺,成為了整個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一個中心內容,其本質實際上是強調圍繞人類活動來再現的一種意義關系。如果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不協調甚至遭受破壞造成諸多人間災難,那么,即使在社會表面繁榮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提出的關于人類社會的理想目標,如實現社會公平,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極大豐富,每個人和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等等,都將成為泡影。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以及《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他認為,以人的勞動實踐為中介,人所把握和支配了的生活過程依然是一種自然關系,在生產的一切形態中,人的勞動力“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人的社會歷史才表現為一種“自然的歷史過程”。德國哲學家A·施米特認為,“把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從一開始同其他種種自然觀區別開來的東西,是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會—歷史性質。馬克思認為自然是‘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就是說,他把自然看成從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動相關聯的”。[i] 這是因為:第一,從本體論的角度來說,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第二,從實踐和認識的角度來說,自然界是人類實踐和認識的場所,在實踐中人類認識了自然也掌握了自然的規律,從而促進了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延續。第三,從人類活動的價值評價角度看,人的價值評價具有客觀性,它能夠把主體的內在尺度投射到外在的對象中去,因此人能夠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形成人和自然的完美統一。第四,從人類活動的道德倫理角度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還存在著倫理關系的價值取向。馬克思曾在《手稿》中,從“異化”勞動的角度思考人和自然的倫理關系。異化勞動使得人和自然界處于隔絕的狀態,自然界由于“工業的奇跡”而成為人的對立物。社會倫理與自然倫理是有機的統一體,人只有善待自然才會在人與自然關系上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資本主義開創的世界歷史雖然使人類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它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分離越來越明顯,工業文明的每一步向前發展都招致了自然界對人類的瘋狂報復。因此,馬克思不僅總是站在人類文明整體進步與世界和諧發展的高度來理解作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人的自由與解放中的重大作用,不僅總是從歷史發展的過程與現實的密切關聯中去認識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重要性,而且又總是從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歷史條件出發,深刻地揭示了造成這種現象的階級根源和社會根源。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階級根源上,資本主義精神的資本個體本位價值觀必然導致資產階級的貪婪和惟利是圖,只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和高額利潤,而置其行為的長遠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后果于不顧,加劇了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支配著生產和交換的一個一個的資本家所能關心的,只是他們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時要獲得利潤,成了唯一的動力”,“在西歐現金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這一點表現得最完全。”[ii]在社會根源上,到目前為止存在過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顯現出來的,由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發生影響和作用的進一步的結果——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生存環境的污染,則是完全被忽視的[iii]。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對于“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和“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iv]是破壞生態平衡和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的社會根源之一。在這里,“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是指人們應用技術的盲目性和短視性;“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則是指工業發展中的盲目性和短視性以及工廠城市的擴大和資本主義工業(作為污染源)的集中只追求最直接和最近的有益的經濟效果,而不考慮技術應用和工業發展的長遠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后果,甚至不惜以破壞生態平衡和污染自然環境作為換取利潤的代價。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分離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乃至沖突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英國生態社會主義者哈維也說,資本主義生產是“以無限價值擴張為目的的,它絲毫不考慮這種擴張所帶來的政治的、經濟的、地理或生態的后果”。[v]要徹底解決人與自然的分離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和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靠資本主義精神本身是不可能的。社會主義所體現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發展觀,在解決人類生態文明危機方面至少可以做到對資本主義文明的以下幾個方面的超越:
第一,社會主義文明的整體發展觀能夠用有限的物質生產代替無限的物質生產。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要進行有限的物質生產,就必須拋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必須按照社會整體對產品使用價值的實際需要作為我們生產的根本出發點,使生產與社會需要直接結合起來,把寶貴的資源用在人類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社會主義文明的整體發展觀有利于建立起有利于人類的全面發展的生活方式。人不僅有一種物質消費,而且還要有一種精神消費。精神消費對于提高人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心理素質、審美情趣等方面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社會主義的文明整體發展觀不僅要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消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健康的精神消費,開發巨大的精神潛能,豐富人們對生命意義的體驗,深化人們對生存價值的認識,培養人們對人類文明終極關懷的崇高精神品質。
第三,社會主義文明的整體發展觀有利于對資源利用、人口增長和社會生產實現計劃調節。也就是說,要解決生產無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就必須進行有節制的物質生產,以為使用價值而生產代替為價值而生產。與此相適應,對資源利用、人口增長和社會生產的調節手段也要相應改變。
第四,建立公有制,消滅階級和民族利益的對立是社會主義文明的整體發展觀的最終體現。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公有制,是生產資料由社會全體成員平等地占有的形式。它的建立,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起來;生產完全是為了滿足整個社會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各生產單位的局部利益服從全社會的共同利益;不同的部門、企業和職工之間將由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聯系起來,而不再互相對立。資源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和人口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根本問題,是全人類利益的根本利益。所以,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解決這三大問題的經濟制度保障。
第五,社會主義文明的整體發展觀能消除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在新的社會生產方式下,科學技術被資本利用的性質也將被徹底消滅,它可以真正地按自然規律和人類合目的來生產和消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利用資源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原本未列入資源范疇的會成為新的資源,甚至是使用價值更高的資源;人類控制和治理污染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使污染的破壞力度永遠低于生態系統自身的平衡能力。
總之,社會主義所體現出來的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對自然的利用不僅能夠按照“實然”的標準去實踐,而且還能夠按照“應然”的標準去實踐。那種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只顧人的生存和發展,單純把自然界視著獲取生活和生產資料的對象而不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的做法已經不存在了。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能自覺樹立生態倫理意識,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規律,以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統攝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使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實現預期的目標,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i] A·施米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2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ii] 轉引自王樹恩《試析馬克思恩格斯的環境哲學思想》,載《哲學研究》1996(6)。
[iii] 轉引自王樹恩《試析馬克思恩格斯的環境哲學思想》,載《哲學研究》1996(6)。
[iv]《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版,第3卷,334、3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v]【英】哈維:《后現代化的條件》,180頁,劍橋,波力第出版社,1990 。轉引自段忠橋主編:《當代國外社會思潮》,25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