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爭論之后我們該做點什么?
從2004年8月郎咸平炮轟國企改革開始,關于改革的爭論已經有兩年多時間了。在今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與胡錦濤總書記就改革問題先后表明了態度:那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到此,關于改革的第三次爭論似乎可以劃上句號了。
于是,我們應該“堅持改革”,開始進一步的改革了。
然而,正如孫立平先生所說,在目前改革共識已經破裂,改革動力基本喪失(《改革反思的幾種主要觀點》,作者佚名,http://chinareform.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13)的情況下,反思改革是推進改革的基礎。也就是說,要想順利推進改革,成功完成改革,必須首先對改革進行全面科學的反思,然后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改革共識與動力,才能真正達成改革的目標。
因此,目前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全面科學地進行改革反思的問題。
第三次關于改革的大爭論雖然也涉及到了改革方向的問題,但與前兩次的爭論性質是有所不同的。前兩次爭論可以歸結為意識形態方面的,傳統觀念與創新思想的碰撞,可以歸結為要不要改革的問題,而這一次爭論則是由于改革造成了人們利益差別引起的,郎咸平的演講不過是起了導火索的作用而已,如果不是扭曲了的改革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不滿,僅僅有郎咸平的演講,又怎么可能掀起這么大的風浪呢?也就是說,第三次關于改革的爭論是基于利益得失而對改革方向的爭論。這種爭論所以會產生,恰恰是由于改革發生了重大偏差。因此,如果不進行全面科學的反思,明確改革偏差所在,如果不能有效地糾正偏差,所謂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話,而且可能形成比蘇聯東歐更嚴重的后果。
關于改革所發生的偏差,還是有經濟學家關注和警惕的。吳敬璉就是一個。在2004年“10月30日,他在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25周年而舉行的論壇上,就大聲疾呼‘要在轉型過程中努力保持機會的平等和起點的公正,防止陷入權貴資本主義的泥坑’。在我的印象中,自1990年代后期以來,吳老幾乎每年都發出類似的呼吁,無奈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并沒有見到大的改善。”(東亞經濟評論 http://www.e-economic.com )
連吳敬璉先生都在呼吁防止陷入權貴資本主義泥坑,這說明我國的改革不僅出現了偏差,而且是出現了嚴重的偏差。我國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現在出現的不僅是資本主義,而且已經是壞的資本主義--即權貴資本主義。這種偏差難道還不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種偏差難道不需要糾正?
據說(《又見經濟學家 2005中國改革交鋒錄》作者:仲偉志 來源:經濟觀察報 發表日期: 2005-10-9 ,東亞經濟評論 http://www.e-economic.com),在今年3月24日中國經濟學獎頒獎典禮的當天,劉國光先生曾經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完整的概念,是不容割裂的有機統一體。好像這些年來,我們強調市場經濟,是不是相對多了一點;強調社會主義,是不是相對少了一點。在說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則強調它發展生產力的本質即效率優先方向,相對多了一些;而強調它的共同富裕的本質即重視社會公平方面,相對少了一點。這是不是造成目前許多社會問題的深層背景之一?”很顯然,劉老實際上也指出了改革中所發生的偏差。
吳敬璉人稱“吳市場”,而劉國光也曾被人們稱為“劉市場”。兩位研究市場經濟經濟的專家都明確地指出了改革所發生的偏差,我們還能對這種偏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嗎?對于改革要不要反思的問題,難道還需要爭論嗎?
在第三次爭論中,堅持改革不動搖的聲音幾乎特別有力,從高尚全的“排除干擾,堅持改革”到皇甫平的《堅持改革不動搖》。而且得到了黨政領導的的支持。但是,當改革已經發生了嚴重偏差,而且這種偏差已經導致廣大民眾對改革極為不滿的情況下,在改革共識破裂,改革動力喪失的情況下,又如何“排除干擾”,如何“堅持改革”呢?如果在改革事實上發生了嚴重偏差的情況下,我們又要堅持什么樣的改革不動搖呢?又如何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和成功呢?
很顯然,在目前情況下,堅持改革不動搖是必須以對改革的全面反思為基礎和前提,必須在全面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改革的。
從本質上說,關于改革的第三次大爭論,就是從學術界開始的、范圍廣泛的對已有改革的大反思運動。只是這種反思的主體既不是行政當局,也不是起主導作用的經濟學家,而是起非主導作用的學者和體現廣大民眾利益要求的網民。場外的學者,在改革過程中經受了利益變化的廣大勞動者,他們從另外的角度,對改革進行了反思,發表了他們的意見。而在這一過程中,在改革中起主導作用的經濟學家則是被動的和被迫的,他們是無可奈何地面對廣大民眾對改革反思所提出的問題的。
那么,接下來應該對改革進行認真反思的就應該是起決策作用的政府了。一直以來,改革是以主流經濟學家的設計為思路的。但是,這種思路出現了偏差,而且這種偏差引發了關于改革的大爭論。而這一爭論為重新認識原有的改革思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是封建社會的政治家所懂得的道理,對于今天在我國改革中起決策作用的政府也是十分適用的。如何根據廣大民眾的意見來反思已有的改革,也就成為政府所必須思考、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對改革實踐進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僅僅有這一個方面的反思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對改革的理論進行反思,還需要經濟學家們的反思。在這里,我十分贊成吳敬璉先生的意見。他說,在這個時刻,每個經濟學家都有責任為這種反思和規劃提供自己的專業性思考(《改革反思的幾種主要觀點》,作者佚名,《http://chinareform.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13)。我國的改革雖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具體的改革又都在經濟學家們的參謀下設計出來的。因此,在改革過程中起作用的經濟學家都應該對自己的、別人的改革理論作出相應的反思。只有這樣都有可能總結經驗教訓,糾正理論上的錯誤和實踐中的偏差,從而為順利推進改革、完成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