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圈歌舞升平不正常:既得利益者“超穩定結構”的存在是改革的阻力
作者: 中國青年報
日期: 2004-09-03 14:31
中國青年報曹林:經濟圈歌舞升平不正常
www.hexun.com 【2004.09.02 07:44】中國青年報/曹林
一席針砭時弊指名道姓的批評后,受到公眾熱烈支持和聲援的同時,孤軍奮戰的郎咸平遭遇了一些經濟界名人前所未有的冷漠———
顧雛軍說,要用包括法律在內的手段來對付他;張瑞敏不回答他;李東生說,郎咸平是誰?有經濟學家則說:要善待為社會做貢獻的企業家。而更多經濟界同行,沉默。
表面上看,郎咸平的批評得罪了幾個具體的人。實際上,他可能得罪的是一個群體,以及群體背后的“潛規則”。
在這個“潛規則”中,有些經濟學家眼中少有公共利益,多是資本利益。《望東方周刊》曾對“經濟學家與資本關系”進行過調查,把近年來一些著名經濟學家與資本關系列了一個表,經濟學家、任職企業、曾或現任職務、職務年薪,利益關系一目了然:
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擔任著9家上市公司的顧問或獨立董事,一位經濟學家身兼15家公司的企業顧問,享受著每家公司3萬元~20萬元不等的職務年薪。這些人多在各級政府咨詢部門中身居要職,其言論對高層的決策可能或多或少地產生著影響。
在有的所謂主流經濟學家的帶頭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資本的懷抱中,拿他們的錢,為他們論證,為他們研究,替他們代言。
如此利益關聯中,有的經濟學家的研究和表達便染上“資本”利益的色彩,經濟圈內部分人有這樣的默契:在幕后老板的利益面前,誰也不比誰更高尚,道德批評上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如此便有了“潛規則”的第二個層次:部分經濟學家多言利,而少言道德和良心。
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經濟圈的學術自由和學者的自由表達的萎縮———這是“潛規則”的第三個層次。試想一下,當為資本利益代言成為一種具有霸權性質的話語時,哪里還會有其他聲音的表達空間,哪里還會有學術自由的環境,黨同伐異的主流壓力自然會不斷同化頑固的異議者,更多人逐漸被塑造成庸俗的經濟學人格:為稻粱謀。
正是在這個潛規則的維護下,資本、權力、經濟學家的合作,可能形成一個既得利益者的超穩定結構,形成分食改革利益的同盟,無權、無錢、無話語權的平頭百姓被排斥在分利之外。
正是在這個潛規則下,當相對身處圈外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未按“常理”出牌時,他觸動了潛規則的神經,觸動了那個潛藏于背后的超穩定結構。
于是,郎咸平的學術自由和自由表達被涂抹上了“惡意攻擊”和“炒作出名”的污跡。有人說他是“妖魔化、丑化整個中國企業家隊伍”;他的道德和良知被解讀為“別有用心”。有人指責說,他的行為“滋生市場的恐慌氣氛,造成投資者的緊張,從而引發股價的大幅波動”。
這種批評的背后,是怕亂,怕“超穩定結構”被打破,怕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而招致自身的利益受損———這也是經濟圈內的歌舞升平與一團和氣派想竭力維護的。而這是不正常的。
從社會公平和改革利益的分享來看,一個既得利益者“超穩定結構”的存在是改革的阻力。要破除這個結構,作為“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有必要堅守良知的底線,堅守不媚資本的學術自由,從理論研究上為公眾利益吶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