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派改革理論的分水嶺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中使用了“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
概念。我個人理解,這不是簡單的措辭變換,而是體現著改革理論的深化。它向人們
宣示:要適應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經濟必須以完備的資本形態發展
。這個問題已成為當前各種改革理論流派的分水嶺。
一、公有制經濟的主體部分自始就是資本形態的
1976年9月9日,偉大導師毛澤東去世。之后是四人幫倒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否
定文革與“繼續革命論”。從這些變動中人們至少明白了一個事實:毛澤東失敗了,
而且他是有錯誤的(不然為什么會失敗?)。文革失敗標志著一段歷史的終結。所有
前第三國際的黨在理論上都已走到了盡頭。
但毛澤東的立場沒有錯!一切都由歷史發展規律使然。新理論必須從馬克思、列寧、
毛澤東最后的足跡中找到起點,在新的實踐中去探索。所謂“最后的足跡”,我指的
主要是資本論第三卷(特別是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那一章)、列寧的新經濟
政策以及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論述。
問題的全部答案都存在于現實社會的經濟運動中。唯一客觀的合乎邏輯的結論竟然是
:我們常說的所謂“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主體部分,其實自始就是資本形態的!
而且正是這種資本形態經濟的各種內在矛盾,構成建國以來歷次政治運動(包括文革
)的主要動因。
事實上,從馬克思到列寧,都沒有否認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經濟的資本形態。在
共和國成立初期,沒收官僚資本和改造民族工商業所消滅的,僅僅是私人資本,而非
一切資本形態。資本的所有制關系改變了,由私人所有制變為國家所有制或集體所有
制,我們習慣地把它改稱為“公有資產”。而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資本的一般形態,
如勞動力的商品形態(V),剩余產品的價值形態(M),資本有機構成形態(C+V+M)
,資本的運動形態(G-W-G)等等,一直都是存在的(雖然其本質已發生變化)。用毛
澤東的話說:“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所不同的是所有制變更了”。
所謂“經濟形態”,指的是生產關系的組織形式與生產力要素的組合形式。生產關系
的組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要素的組合形式,而生產力要素的組合形式又是由生產資
料技術屬性決定的。
生產資料技術屬性是一個帶根本性的決定因素:它決定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和深
度,決定社會生產總量與需求總量,決定人們的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決定經濟的結
構、規模與規范,決定生產效率與投資效益,決定勞動就業與社會文化教育水平。可
以說,它決定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總體水平。
工業時代的生產資料,為其技術屬性所決定,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它是有限的社會
化生產的產物,只能被有限的社會所占有,并在有限的協作勞動中使用。由此決定社
會的強制性分工、相互獨立的生產者、生產條件在他們中間的分割、以及他們之間的
協作與交換關系;二、這種生產資料的使用仍然大量地依靠體力,生產效率相對低下
,擴大再生產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剩余產品的分配仍從屬于生產條件的分配。
對于多數人來說,勞動仍然是謀生的手段。由于這一切,社會生產的普遍形式只能是
商品生產,從而生產力要素具有價值,并依賴于對活勞動的強制性積累而不斷增值就
成為必然的事情。這就是資本形態,工業時代社會經濟的一般形態,或者說,商品經
濟的最高形態。只要現時代生產資料的技術屬性沒有質的改變,以勞動力商品形態和
剩余價值形態為特征的資本經濟形態就不會消亡。
資本形態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所必經的、不可逾越的經濟形態。在這個由生產資料技
術屬性所規定的歷史階段內,不管是由什么政黨或集團執政,不管他們帶著怎樣的社
會意識的色彩,都不能拒絕這種經濟形態,否則只會導致他們自己的失敗。“四人幫
”的垮臺和鄧小平的成功,都只是這一規律的戲劇化的演示。
公有資本當然也存在多種特殊形態和具體表現形式。它們與私人資本不同的原則是:
一、資本屬于聯合起來的勞動者;二、管理者即作為代表的勞動者;三、資本形態下
的按勞分配。它的社會條件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化生產(這不同于以私有制為基
礎的社會化生產),而它的歷史前提仍是資本形態,這兩個方面構成了新社會經濟的
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是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基本矛盾解決之后的直接延續。現實
中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計劃與市場的矛盾;勞動與管理的矛盾;公有制與等級制
的矛盾(包括中央財政、條條塊塊和基層生產組織之間的權責矛盾)。
前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還有一個顯著特征,即官僚體制與資本形態的結合。整個國
家經濟體制是按照典型的等級制原則組建的。在傳統的政治國家旁邊,形成了一個與
之并行的經濟國家,一套龐雜的國家經濟管理機構。經濟管理干部——從廠長經理到
中央各部官員,他們作為國家資本的代表而擁有巨大的權力——同無產階級的其他部
分區別開來,并且與他們所領導的下層群眾發生矛盾甚至對抗。從蘇聯社會的演變中
,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只要稍不注意,資本主義制度就會復辟,而且必然是壟斷資
本主義。因為資本形態和商品生產都是現成的,只要推行全面的私有制,資本主義復
辟將水到渠成。
在完成早期的原始積累之后,資本形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經過市場,而市場的前
提就是相互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在中國,由落后的產業業態和參差不齊的生產技術所
決定,還必須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商品生產者。這就是說,公有資本的發展不僅要取
得完備的個別資本形態,而且要在有利于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容許部分私有制經
濟的存在。以前由于缺少這兩個條件,我國的公有資本形態是單一的和不完備的(這
種情況部分地是為了迅速實現原始積累和奠定基礎的需要)。1979年開始的經濟體制
改革,就是圍繞著這兩個具體目標展開的:建立完備的公有資本形態,實行有限制的
經濟多元化。新時期的社會經濟形態不僅要能夠適應在國內市場的發展,而且也適應
于世界市場。有人把整個改革過程稱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化”,是很有道理的。
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
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
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經濟形態一定要適應生產資料技術屬性的發展。資本形態的
消亡,或者說被一種更高級的經濟形態所取代,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
中,公有資本形態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形態。只有采用這種形態,才能有效地組織
生產和發展生產,才有利于新的生產關系的正常發育和自我完善。對于從資本統治之
下獲得解放的無產階級來說,這是他們反過來統制資本進而最終消滅資本關系的必經
之路。堅持公有資本的主體地位,使之臻于完善并不斷發展壯大,就是堅持社會主義
方向。
二、各派對于公有資本形態經濟的基本態度
從最初的探索到今天,二十五年過去了,這段時間不算短。在一連串的事件中,中國
各種政治的和經濟的改革理論流派都有充分的表演。在所有這些流派中,哪些是進步
的,哪些是反動的?哪些是真馬克思主義,哪些是假馬克思主義?過去,人們常用的
標準是列寧所說的“無產階級專政”這個試金石,而今天我要說,是公有資本形態的
經濟!真假無產階級專政也只有用是否保護與發展公有資本形態的經濟這一點來鑒別
。在今天,只有承認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承認公有資本形態的人,才是真
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列寧、毛澤東在他們的晚年都看到了公有資本形態的端倪。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一
個去世過早,一個未能正確地認識與對待公有資本形態。毛澤東最大的失誤,就是把
公有資本形態混同于一般資本形態,認為只能“加以限制”。他沒有意識到:這里正
是他的第二座“井岡山”!
鄧小平同志“摸”到了真理,帶領黨和人民開始了新的長征,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
績。但他也未能從歷史的高度,依據改革實踐對這個問題做出完整的合乎科學的理論
闡述。而他的“先富論”、“貓論”與“不爭論”,卻成為后來各種敵對勢力向公有
資本形態經濟發起進攻的口實。
用抽象的政治口號和空泛的說教來代替對具體社會形態的科學分析,即便百分之百地
“正確”,也決不是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的生活現實面前,這些口號和說教顯得那樣
蒼白無力,在敵人的歪曲與挑唆下,它造成了更大的思想混亂,導致整個社會迷失方
向。
公有資本形態的經濟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廣大工人、農民
、職員、軍人、學生以及一切正直的、擁護社會主義的人們,無疑都是公有資本形態
經濟的受益者與堅定擁護者。即便是那些自改革開放以來真正經過誠實經營致富的私
營業主,他們的經營本身就是對公有資本形態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同樣也是公有資
本形態經濟的受益者與擁護者。
只有那些資產階級政客及右派學者,官倒分子、貪污腐敗分子,惟利是圖的不法奸商
,黑社會勢力與國際資本主義勢力,才堅定地反對、并千方百計地削弱和破壞公有制
經濟。他們清楚地知道,要恢復私人資本的統治,必須搞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而只要公有制經濟停滯在它的原始狀態,就必然走向崩潰。兩種情況都會使他們夢寐
以求的自由天堂重返人間。
應當說在最近十幾年里他們戰果累累。公有制經濟真的被他們弄到“接近崩潰的邊緣
”、甚至大部分崩潰了!在上世紀末的這場對于公有制經濟的全球性大圍剿中,體制
內的資產階級政客及右派學者充當著主帥和先鋒的角色(其中代表性人物,如前蘇聯
的戈爾巴喬夫,中國的曹思源之流)。一切復辟的罪惡勾當都是借“改革”的名義進
行的。他們甚至心懷叵測地指公有制是“滋生腐敗的溫床”。而實際上,就對公有制
經濟的危害程度而言,全國所有的貪污腐敗行為加到一起,也不如一項倒行逆施的政
策或法令。
在反對公有制經濟的陣營中,還有一批打著左派旗號的“馬克思主義者”。
這些“左派”以“公有制經濟”的保護神自居,也“批判”那些破壞公有制經濟的敵
對勢力,但同時始終把矛頭對準旨在建立完備的公有資本形態的改革。他們不假思索
地把公有資本形態斥之為“復辟資本主義”,但對于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對于消除資
本形態的負面影響卻提不出任何有實際意義方略。其中有些人過去就是革命的對立面
,今天又是改革的對立面。他們曾經是蘇式官僚體制的狂熱追隨者,現在拼命要保住
那種等級公有制下的既得利益。
他們有一個奇怪的邏輯,認為“生產要素實行完全的商品化,特別是產權和勞動力商
品化,就是完完全全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中央說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一回事
。”(鄧立群)——他們能夠容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卻不能容忍這種生產的必
然的現實形態,更反對它的發展!——在這些人看來,生命是美好的,但蛋白質容易
腐敗;孩子是可愛的,但性交與生殖可恥;進化是愜意的,但物競天擇過于殘忍。
“左派”們用天使般的語言頌揚“計劃經濟”時代,意在打壓市場化的改革。但“計
劃經濟”是什么呢?那不過是公有資本經濟的一個暫時的原始階段。它的進一步發展
必然要在以下二途中選取其一:或者是自然地蛻變為蘇式官僚資本經濟,或者是通過
改革成長為強大而完備的公有資本。——只有前者才是這些人追尋的天國。
這些“左派”把自己打扮成“無產階級專政”的衛士,也高喊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的口號,但他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只是一件件誰都可以借用的外衣。
什么是“無產階級專政”?“左派”們總是用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比如“人民”、
“革命”、“進步”之類)來注解,或者以執政者的階級成份來證明。但是,按照歷
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上層建筑的性質只能從其所保護的經濟基礎得到證明。無產
階級專政的基礎只能是公有資本形態的經濟。看一個政權是不是真正的無產階級專政
,最基本的就是看這個政權是否保護和發展公有資本形態的經濟。
如果說無產階級專政是從資產階級那里學來的“沒有資本家的資產階級國家”,那么
,公有資本形態的經濟就是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那里學來的“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
經濟”!只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和這樣的上層建筑才是相互適應的!加上由這種經濟與
政治產生的意識形態,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除此之外,世界上不存在其他
任何現實的社會主義!
這些“左派”自視為人民的救世主,常常裝出悲天憫人或者憤世嫉俗的樣子,意欲借
人民的力量“撥亂反正”。他們的著述,極類似馬克思所描繪的那樣一種“社會主義
文獻”——“其中半是挽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回音,半是未來的恫嚇;它有時
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評論刺中資產階級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現代歷
史的進程而總是令人可笑。”“為了拉攏人民,貴族們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做旗幟
來揮舞。但是,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的章紋
,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用一句話概括這些“左派”的全部理論,就是:“保護公有制,反對一切資本形態!
”而歷史的實踐卻毫不留情地把它直譯成:“消滅公有制,官僚資本主義萬歲!”
“公有資本形態”理論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到了證實和深化。既然我們承認公有資
本形態經濟的現實性和它的歷史的合理性,我們就應當循著它固有的規律促進其發展
。最近人們在股份制改造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問題上的爭論,雖然所涉及的已經不
是公有資本的一般形態,而是一些具體形態了,但爭論的焦點仍在于公有資本的基本
任務與原則。可以預見,這一類爭論將長期深入地進行下去,并將貫穿整個社會主義
初級階段。
對于共產黨人來說,“資本”這個詞太臭,一聽就覺得不舒服,而且事實上公有資本
形態還包含著許多“壞的”東西,但我們必須接受它——如果我們真想干社會主義的
話。現在,我們已經擺脫了過去那種“憎虎仇貓、憂狼厭犬”的惶惑心態,完全不必
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我們可以公開宣布——包括對我們的敵人:公有資本形態正是
我們終于發現的、能夠最后消滅一切私有制經濟形態的武器。而這個武器也是從資產
階級那里學來的!
綜觀共產黨人一百多年奮斗的歷史,這種“學習”一直沒有中斷過,“學習”過程中
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那最重要的結論便是
——凡是反對無產階級學會用武裝的形式戰勝資產階級武裝的人,都不是真正的馬克
思主義者;
——凡是反對無產階級學會用資產階級國家形式取代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的人,都不
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凡是反對無產階級學會用資本形態消滅私人資本乃至最終消滅私有制的人,都不
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2005/9/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