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立此存照:2005年部分媒體和網絡反思改革的情況

王炳權 · 2006-03-21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立此存照:2005年部分媒體和網絡反思改革的情況

王炳權

2005年,部分媒體和網絡上出現了很多反思改革的聲音,在如何評價改革、如何繼續深化改革問題上形成了爭論。有媒體對此作了如下概括:2005年是中國改革遭受質疑最多的一年,這些質疑反映了社會要求朝野重新定位中國改革的呼聲。[①]

現將所謂“反思改革”的情況綜述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不僅僅所謂“左”翼人士在反思改革,實際情況表明,“左”、中、右都在反思改革,因而以下情況涵蓋各派觀點。)

一、誰在反思

從客觀情況看,有四類主體在反思改革。

1.普通民眾在反思改革

余斌、盧周來、歐陽亮等就民眾對改革的態度問題專門做了調查。他們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屬中國發展基金會的贊助下,通過“人民網”的網上調查統計得出結論:當前,社會絕大多數人對社會公平狀況和改革局面不滿意。被調查者在回答“我們目前的社會公平狀況”時,認為目前的社會很不公平者占50%,而認為不太公平和很不公平者合計達到90%;認為基本公平的有7%,只有1%認為是非常公平的。認為社會不公平問題比歐美和其他發達地區嚴重得多的達62%,認為比歐美國家略為嚴重的占18%,兩項相加比例占到80%。[②]

此外,除少數左翼網站如烏有之鄉、華岳論壇、主人公論壇等,在諸多門戶網站如人民網的論壇上反思改革的言論非常突出。

2.一些學者反思改革的聲音在在媒體與網絡上有著廣泛反響

劉國光先生對經濟學教學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看法,對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看法,對反思改革的看法;郎咸平今年以來關于國企改革的一些演講,都在學術界、輿論界、網絡上引起廣泛反響。這也是目前思想理論界的一個熱點。

高尚全的“改革還需要取得共識”[③]、“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中國改革”[④]、不能以批新自由主義的名義否定改革的說法;吳敬璉“問題不是出在大方向上,而是枝節性的問題、執行中的問題和一些跟改革大方向相背離的逆流”的說法[⑤]也引起網絡的關注,網友紛紛撰文與之商榷。

此外,一些民間人士的言論和著述也引起網民的廣泛關注。如鐘慶的《刷盤子,還是讀書?——反思中日強國之路?》一書[⑥]就在網絡上引起強烈反響。該書強調,為了給國家盡快地積累人力資本,必須全力發展中國的科技事業,培育自己的民族產業,發展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為此付出點代價也是值得的。批評了“發展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不搞自主的研發、實行自由貿易等說法,指出這樣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實質就是要整個中國都去刷盤子而不要讀書。

留美學者文佳筠的《使少數人富起來的改革》的報告在網絡上也廣受關注。報告對改革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正處于十字路口。[⑦]

這些反思改革的聲音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路。如,樊剛在2005年8月25日美國《商業周刊》上說:最大的改革成是使國有企業私有化(The major reform achievement has been in privatizing state enterprises.),[⑧]而郎咸平卻認為,如果簡單地認為市場化就能解決效率問題,這個思維太過膚淺。[⑨]

盧周來對兩種反思的思路做了概括。他認為,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的改革已經出現了某種偏離前一階段市場與效率取向改革的“正確”軌道的苗頭,而中央政府需要做的,是“排除干擾,繼續沿著市場與效率取向推進改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改革20多年來所累積的各種社會矛盾表明,原有的市場與效率取向的改革已經再也走不下去了,中央政府必須及時調整改革策略,轉而更加強調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功能以及社會公正問題。[⑩]

鑒于在如何評價改革及如何繼續改革問題上思路不同,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大致可把反思的聲音分為兩類:深化市場化改革派和反思市場化改革派,簡稱反思派和深化派。深化派認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是因為市場化不夠,要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力度;反思派認為,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發生了一定的偏差,要對改革進行改革。

3.部分媒體、網站開辟專欄對改革進行探討

《鳳凰周刊》2005年32期設“論語·交火”專欄,發表學者張文木、王小東和楊鵬的文章,希望引起有關“中國社會發展路徑何在”的有價值的討論,為各階層、各派觀點的領軍人物提供一方話語天地。

《財經時報》2005年9月5日—9月16日,開辟了“知識分子:市場與反市場”專欄,來討論反思改革的問題。

《學習時報》2005年發表了一系列的社評,對改革進行反思。

“烏有之鄉”網站組織了“新改革開放觀”的大討論。

4.部分社會團體組織也召開規模較大的研討會對改革進行反思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在北京舉辦了以“改革攻堅的進程與建設”為主題的2005年上半年改革形勢分析會。來自國家發改委、國資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機構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會議。與會者提出,要對改革進行系統反思[11]。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最近也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經濟改革走勢與對策座談會”。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當前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問題。[12]

總的看,盡管對改革反思的角度不同,但這種反思范圍廣,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反思改革的聲音在網絡上表現得較其他媒體更強一些。網絡是反思改革更為重要的平臺。

二、為什么反思

有以下幾種主要看法:

1.改革已進行多年,應該予以總結

這是一個普遍的看法。如奚兆永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已經27年,就是說,時間都不短了,應該總結總結了。[13]

2.改革已無共識,走不下去了

孫立平的觀點廣受關注。

孫立平認為,改革共識在破裂,動力在喪失。[14]他說,從改革的動力和共識上來看,不得不承認,現在改革的共識已經模糊,1980年代關于改革的共識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如果我們不正視這種情況,盲目地、一味地深化改革,將造成很多的負面后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如果暫時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是另一選擇——暫停改革,尤其是暫停涉及重大利益調整的改革。這是在政治體制改革尚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一種理性的選擇。[15]

另外,秦暉、劉軍寧也從各自的立場出發,發表了“改革走不下去了”的觀點。

秦暉認為,改革進程已進入了又一個臨界點,是走向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還是陷入“不公平的偽競爭”與“反競爭的偽公平”的怪圈,就看我們此時的選擇了。[16]

劉軍寧認為,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死胡同!改革尚未完成,但是已經走到盡頭。改革自身已經成為爛尾樓,豆腐渣工程。因為中國的改革被迫在必須在扭曲的改革和全面叫停改革之間作出選擇。社會上的改革壓力越來越大,而改革的步伐卻越來越慢,以至完全停頓。這就是中國目前的改革的現狀。[17]

3.改革中的矛盾重重

曹錦清的表述非常有代表性。他說,在1990年的時候,鄧小平樣說過,如果出現兩極分化,那么,四大矛盾就會出現激化。第一大矛盾是地區矛盾,第二個矛盾是民族之間的矛盾,第三大矛盾是階級矛盾,第四大矛盾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他說如果是這樣,中國就會出亂子。現在,我們回顧鄧在1990年的這個講話,可以發現我們今天中國所有的問題、矛盾以及我們的焦慮,都可以概括在鄧的這四大矛盾之中。[18]

此外,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召開的“中國經濟改革走勢與對策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認為,“由于改革走了一條漸進式的道路,一些深層次的體制問題長期懸而未決,累積到目前的階段,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相互交織,致使改革的形勢異常嚴峻。”“中國改革進入到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19]

4.改革偏離方向

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并引起廣泛討論的署名田嘉力的文章“以改革的名義犧牲幾千萬人是強調邏輯”,鮮明地表達了我們的改革現在偏離了方向。文章說,我們的改革應該是雙贏的改革,是多贏的改革,那種一提改革就想要“犧牲”幾千萬人、就要求別人“付出代價”的主張,說輕一點是糊涂觀念,說重一點是強盜邏輯。以“改革”的名義“犧牲”幾千萬人是強盜邏輯。[20]

喻權域也說,“改革”就是“改進”、“改良”、“改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革除原有體制中的缺點、弊端和不適應新形勢的某些具體的規章制度;通過改革,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而不是把社會主義改變為資本主義。[21]

三、怎么反思

1.深化派的思路

總的看,主張深化市場化改革的人士在強調深化改革時,都強調實行充分市場化,并進行政府改革,最終實現政治民主化,實現“憲政”。

魯利玲認為,“在這些問題中,有些是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現的,有些則是市場化改革不到位所致。因此,真正的出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不能變,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能停止!”[22]吉力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的主攻方向在哪里?在要素市場,因為越來越突出地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體制障礙集中存在于要素市場上”,“要素市場的狀況,不僅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而且會在社會與政治方面產生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影響。這既是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質內容,又是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的交匯點,是推進市場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共同要求。”[23]

高尚全認為,“要堅持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政府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政府改革既聯系到社會改革,又聯系到政治體制改革,它處在中心的地位。”[24]

周為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之道在于更加深入地推進經濟的市場化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社會的民主化”。[25]

新望認為,“解決的出路是充分市場化和政治民主化”[26],“為什么會有對改革不滿聲音?最核心的問題是中國政府改革滯后,甚至改革到了現階段,政府基本職能差不多喪失了。如果大家要批評改革,原因在政府(廣義的政府),而不在市場化。”[27]趙曉、新望主張,“改革的趨勢就是經濟體制改革拉動社會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改革越來越向高端走。高端的改革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憲政是個水到渠成的結果。”[28]

王小東說,推進政治民主化,是實現中華民族乃至社會主義偉大復興的大機會。從步驟上說,從基層民主和高層民主兩個方向,向中間穩步前進是可行的。[29]

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在北京舉辦的“改革攻堅的進程與建設”2005年上半年改革形勢分析會上,85.6%的專家學者認為,在當前我國改革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30]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經濟改革走勢與對策座談會”上,與會專家也認為,“在法治的框架下構建和諧社會,首要的任務是要限制政府的權力。”[31]

如何實現政治民主化呢?主張深化市場化改革的人提出了具體思路:

政治體制改革,首先要從改革執政黨開始。應對黨的基本制度進行必要的反思與清理,用和平時期的現代政黨制度取代戰爭年代所形成的戰時應急制度,擴大黨內民主,確立黨的領導任期制、常任制,合理配置執政黨、人大、政協、國務院的權力,改革干部選拔的機制,等等。在新的制度基礎之上取信于民,這是維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此外還要大力培育、發展社會自治組織。[32]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經濟改革走勢與對策座談會”上,與會專家也提出了承認和發展利益主體的問題。[33]認為,“一個常識性的問題是,這些不同的利益主體為什么不能自己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非要知識分子為其呼吁,非要別人來代表?現代法治社會需要各種利益主體組織起來,成立自己的行會、協會、公會、商會等等,這些中介組織將成為聯接民間與政府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承認利益多元化的客觀現實,由不同的利益主體來談自身的利益,通過法律的程序,把各種利益公開化、透明化,通過爭論達到妥協,最后確立不同利益主體都認同的行為規則,大家共同來遵守。只有在遵循法治原則的基礎之上,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才會真正實現。”[34]

2.反思派的思路

主張對市場化改革的進行反思的人士主要強調以下幾點。

一是要對改革的指導思想進行反思。一段時間以來,這一點在媒體和網絡上廣有影響。奚兆永認為,要清除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經濟改革的影響。(葉正欣:清除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經濟改革的影響——訪經濟學家奚兆永)鄧聿文在中青報上撰文說,要警惕新自由主義改革“藥方”對我國的破壞。[35]

二是強調改革要有人民性。胡鞍剛認為,中國的改革需要廣泛的討論、公開的辯論,絕對不能為少數人所壟斷,既不能為少數政治精英所壟斷,也不能為少數知識精英所壟斷。因為改革涉及到所有人的利益,改革是要使人民受益的偉大事業。任何一種觀點、任何一種理論、任何一種改革的方案,都需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這個社會實踐一定是人民的實踐,一定是人民來檢驗。[36]

人民網著名網友云淡水暖認為,改革最終是要依靠廣大老百姓的,也最終是要廣大老百姓受益的。讓老百姓明白,才能發揮最大積極性,凝聚成巨大的創造力。“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不是說著玩的,除了政府的巨大號召力外,就是老百姓的積極性了,一定充分認識這點,發揮這點,才能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37]

盧周來認為,資本集團要懂得讓步。改革20多年累積的各種矛盾與問題的解決,肯定需要有些群體付出代價。第一階段改革的代價是由普通百姓更多地付出;顯然,如果按照成本、收益與風險匹配的原則,在下一階段,資本集團作為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在某種程度上肯定要分攤一些代價。此時,以民營企業家為主的資本集團要學會低調與讓步。[38]

張文木認為,改革不能丟掉人民的利益,中國的改革要有適合中國國情的標準,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標準,人民的標準。中國改革的底線就是不能把共產黨改革到人民的對立面;國企改革,不能改出“二七大罷工”。中國市場經濟中的資本必須受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駕馭。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必須和人民共命運。中國改革不能脫離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以人民為核心價值而不是以資本為核心價值的道路。中國的改革就必須有人民性。[39]

孫立平去提出要關注利益集團化的問題,即利益集團的生長及其對宏觀經濟社會政策的影響。[40]

    從反思市場化人士的主要觀點看,這些觀點非常符合中央關于發展靠人民、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精神。

四、深化派與反思派的爭論

1.主張深化市場化改革的人士強烈批判主張反思市場化改革的聲音

深化市場化改革派把對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的反思改革的聲音定位為反改革、反市場,要走老路。(給反思市場化改革的人扣了觸目驚心的“大帽子”,反思改革就是反改革,反對鄧小平。)

新望把目前對改革反思的聲音定位一種反改革反市場的潮流,提出要“警惕民間和高層的反改革潮流”,“現在這么多人反對市場化,必然影響改革的進程”。他認為,一股來自民間,一股是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上層人士。去年8月份的郎顧之爭,使兩條潮流通過網絡接上了頭。[41]魯利玲認為,反思改革是要“退回到集中計劃經濟的年代”。[42]吳敬璉的評判是,這種反思改革的情況,“無外乎是過去曾發生過的情況的再次出現。在90年代初期曾經出現過所謂‘懷舊’,懷念計劃經濟時期”,“這種回潮的根源,就是對1979年以來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方向的懷疑和否定。”[43]高尚全這樣評價主張反思市場化改革聲音:有人借批判新自由主義,批判改革、否定改革,說什么中國的改革是按新自由主義設定的,所以出現很多問題。我認為他們這樣來否定中國的改革是不能容忍的。因為鄧小平同志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否定改革,就是否定鄧小平同志。[44]

他還說:“我們要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排除干擾,千萬不能因為批判新自由主義而否定改革,千萬不要上當,否則會有災難性的后果。”[45]

2.反思派的對批判的回應

著名網友水生說,在“改革”和“市場化”已經進行了二十七年之際,對此全國性的社會實踐進行反思是完全必要也是及時的,不如此,后果就更加難以設想。這種反思并不是要回到過去,而要更好地總結經驗和教訓,糾正錯誤,與時俱進,更好地走向未來。有的人用“反改革”或“反市場化”的帽子壓制不同意見和拒絕反思,這才是思想僵化的表現。[46]

網友云淡水暖說,真是霸道的很,如果沒有親身體驗中年喪失工作與養老前景,沒有看不起病、沒有每年為孩子的學費流淚、自殺,誰能夠動員“這么多人反對市場化”呢,既然是“這么多人”,說明是一種大多數人的體認。

當社會發展即將進入一個新階段、改革步入深化階段、一些新老社會矛盾咋現之時,出現了一些“反思”“改革”以及“捍衛”“改革”的聲音。這很正常,很好。籍此可以好好的總結經驗、理清頭緒、把握方向、做好充足的理論準備、民意基礎和思想準備,更好的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

對“改革”具體手段的認識不同,絕對不是所謂的“反改革潮流”。對一些“改革”結果和手段的認識不同,恰恰反映了“改革”精神。這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對“改革”手段的認識,最重要的有兩點,就是“揚棄”和“創新”。在任何一項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善于總結、善于討論,同時避免犯明顯的錯誤。其次,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概念神圣化和神秘化。[47]

楚楊認為,以前的“改革開放”是一個歷史階段,對它的反思不該設置禁區:該肯定的要肯定,該否定的也沒必要捂著、掖著!不能說前人干的都要否定,后人干的都要肯定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更不是科學社會主義![48]

網友鳥影度寒塘認為,對改革開放進行總結和反思,本來是極其正常、既合理又合情的事。可是,現在我們的有些同志,卻聽不得說對改革開放進行總結和反思;一聽見說對改革開放進行總結和反思,他們就反感,就緊張起來,甚至就暴跳起來。他們甚至于不惜學著“四人幫”的樣子,動輒給人上綱上線,打棍子,戴帽子;誰要是提一下“反思”二字,他們就給人扣上“反對改革開放”,“要走回頭路”等種種的大帽子,企圖以此將別人的口封住。其實,這種認識,這種情緒,是極其錯誤的和有害的。這種認識和態度,是鄧小平同志當年所一再批評的看問題不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喜歡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半僵化”的那種思維方式在新的形勢、新的條件下的一種翻版。[49]

劉國光先生也指出,反思改革不等于反改革。[50]

孫立平認為,現在我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不是倒退到舊的體制當中去,這個危險已經很小了,真正的危險是我們建立了一個壞的市場經濟,從而敗壞了市場經濟的名聲,從而改變了市場經濟的前景。[51]

從態勢上看,主張深化市場化改革的人士以主流媒體為陣地公開對反思改革的聲音進行批判,而對這些批評的回應多見于網絡,除劉國光先生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說反思改革不是反改革外,鮮有主流媒體上發出反駁的聲音。雙方爭論的態勢是,在紙媒體上(所謂主流媒體上),深化市場化改革的人士對反思人士批評聲音是突出的,而反批評的聲音多見于網絡,在主流媒體上基本發不出聲音。)

                                             

--------------------------------------------------------------------------------

[①] 趙瀚之:《改革年演變成為質疑改革年 2005進進退退話改革》,《贏周刊》

[②] 余斌、盧周來、歐陽亮:《民調:社會不公已成眾矢之的》,《改革內參》2005年第34期

[③] 高尚全:改革還需要取得共識 《北京日報·理論周刊》11月21日

[④] 高尚全:《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中國改革》《新華文摘》2005年第24期

[⑤] 吳敬璉:《改革內參》2005年第1、2期合刊

[⑥]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9月

[⑦]烏有之鄉網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834

[⑧] 烏有之鄉網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823

[⑨]《北京現代商報》)郎咸平:迷信市場化太膚淺 將毀了教改

[⑩]盧周來:改革確實到了拐點《改革內參》2005年第25期

[11]《應對改革進行系統反思了》,《改革內參》2005年第25期

[12]《改革內參》2005年第14期

[13] 葉正欣:清除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經濟改革的影響——訪經濟學家奚兆永〈海派經濟學〉2004年第11期

[14] 孫立平:失去共識的“改革”大旗怎么扛《改革內參》2005年第32期

[15] 孫立平:共識破裂暫停改革是理性選擇,21世紀經濟報道2005年10月31日)

[16] 秦暉:中國改革的經驗教訓  三農中國)

[17]劉軍寧:改革已經走入死胡《選擇周刊》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249

[18] 曹錦清:改革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轉自三農中國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831

[19] 實陸:《尋求改革共識——中國經濟改革走勢與對策座談會綜述》,《改革內參》2005年第14期

[20] 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101

[21] 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508

[22] 魯利玲:《敢問路在何方(上)》,《改革內參》2005年第7期

[23] 吉力:《堅定改革的主攻方向》,《改革內參》2005年第30期

[24] 本文系作者2005年10月23日在中國改革論壇上的總結發言。高尚全:《貫徹五中全會精神,下更大決心推進改革》,《改革內參》2005年第33期)

[25] 《改革以來,社會平等程度降低了嗎》,《北京日報》理論周刊2005年12月5日,澗青摘自2005年10月24日《學習時報》,作者周為民

[26] 新望:《警惕民間和高層的反改革潮流》,《財經時報》,2005年9月5日—9月11日

[27] 新望:《警惕民間和高層的反改革潮流》,《財經時報》,2005年9月5日—9月11日

[28]:趙曉、新望:《當改革進入深水區》,《南風窗》,2005年8月下

[29]王小東:《只有政治現代化才能救社會主義》,《鳳凰周刊》2005年32期

[30]《應對改革進行系統反思了》,《改革內參》2005年第25期

[31] 實陸:《尋求改革共識——中國經濟改革走勢與對策座談會綜述》,《改革內參》2005年第14期

[32]《中國今后的路應當怎樣走》,《改革內參》2005年第8期

[33] 實陸:《尋求改革共識——中國經濟改革走勢與對策座談會綜述》,《改革內參》2005年第14期

[34] 實陸:《尋求改革共識——中國經濟改革走勢與對策座談會綜述》,《改革內參》2005年第14期

[35] 鄧聿文:(《環球視野》摘自2005年8月30日《中國青年報》

[36] 胡鞍鋼: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改革觀,《改革內參》2005年第4期

[37] 法治論壇

http://bbs.chinacourt.org/index.php?=2e685f5acf7cbaf775cbab8b2cbd210b&showtopic=116382

[38] 盧周來:改革確實到了拐點《改革內參》2005年第25期

[39] 張文木:社會主義是中國改革永不褪色的旗幟,鳳凰周刊2005年32期

[40] 孫立平:中國社會進入集團性利益博弈時代——中國社會階層及政治社會形勢剖析,《改革內參》2005年第1、2期合刊)

[41] 新望:警惕民間和高層的反改革潮流 財經時報(2005年9月5日—9月11日

[42] 魯利玲:《改革內參》2005年7月

[43] 吳敬璉:《改革內參》2005年第1、2期合刊

[44] 系作者2005年10月23日在中國改革論壇上的總結發言,高尚全:《貫徹五中全會精神,下更大決心推進改革》,《改革內參》2005年第33期

[45] 《2005中國改革交鋒錄》,《改革內參》2005年第31期,仲偉志摘自《經濟觀察報》

[46] 水生:反思改革難道就是“反改革”?——評《財經時報》“知識分子:市場與反市場”專欄天涯時空http://www.tianyaclub.com/publicforum/Content/news/1/57891.shtml

[47] 云淡水暖,法治論壇

http://bbs.chinacourt.org/index.php?=2e685f5acf7cbaf775cbab8b2cbd210b&showtopic=116382

[48] (楚 揚:“改革”為什么遭到廣泛質疑?烏有之鄉網站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737

[49]鳥影度寒塘:〈總結和反思改革,合理又合情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1129899&typeid=17&openfile=1

[50] 經濟學家劉國光答經濟觀察報問http://bbs.021wy.com/cgi-bin/bbs/ccb/index.cgi 2005年12月10日

[51]孫立平:中國社會階層及政治社會形勢剖析,《改革內參》2005年第1、2期合刊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8.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久久成人免费精品二区 |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五月天婷婷中文网站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三级视频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