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落后的國家率先進入新社會
――中國不需要補資本主義的課
羅興廉
有些人說:中國資本主義還不發達,不能搞社會主義,要補了資本主義的課后,才能搞社會主義。毛澤東在資本主義不發達的情況下,搞社會主義就是“民粹主義者”。
說這話的人們,有三不懂:一不懂人類社會發展模式是多樣的;二不懂馬克思主義;三也不懂什么是民粹主義。
實際上,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往往率先進入新社會。
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事實勝于雄辯!
從舊社會向新社會發展,
相對落后的國家,
往往捷足登先。
請看歷史、事實和實踐。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有三種模式,即:順序模式、跳躍模式和后來居上模式。
順序模式。
順序模式,就是依次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
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從社會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
其實,依次更替的五種社會形態,是就全世界、全人類而言,并不是說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必須依次經過這五個社會形態。現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真正完全按順序模式發展的國家并不多。這是客觀事實。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的:“無論那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一些人就是用馬克思這句話來反對前蘇聯和中國的社會主義,他們說: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在落后的蘇聯和中國搞社會主義就是最大的修正主義者。但他們忘記了馬克思緊接說:“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3頁)
請注意!馬克思在這里說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這就說,物質條件還不完全成熟,正在形成過程中,也能建立新社會。1949年中國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有民族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也就是說,有一定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革命勝利后,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財產,贖買民族資產階級的財產,再加之全國人民節衣縮食逐漸建立起來的物質基礎,這就是馬克思說的正在形成過程中的社會主義物質條件。因此,毛澤東不是民粹主義者,而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也不需要補資本主義的課。
1882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又說:“現在來看看俄國吧!在1848——1849年革命期間,不僅歐洲的君主,而且連歐洲的資產者,都把俄國的干涉看作是幫助他們對付剛剛開始覺醒的無產階級的唯一救星。沙皇被宣布為歐洲反動勢力的首領。現在,沙皇已成了革命的俘虜,被禁錮在加特契納,而俄國已是歐洲革命的先進隊伍了。”
請注意!落后的“俄國已是歐洲革命的先進隊伍了”。這就是說,先進與落后不完全由經濟來衡量。
馬克恩還說:“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末現今的俄國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30—231頁)
再請注意!俄國當時的土地公共所有制還屬于原始社會狀態。如果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了,這種土地公共所有制就不需要再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所有制,可以直接成為共產主義的起點。
如果照有些理論家觀點,不僅毛澤東是民粹主義者,馬克思也早就是民粹主義者了。
從有些理論家的言行來看,他們既不懂馬克思主義,也還不知道什么是民粹主義。
跳躍模式
跳躍模式,就是在一定條件下,有的民族、有的國家沿著五種社會形態的方向跳過一個或兩個社會形態,直接進入較高的社會形態。這類民族和國家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以及中歐、東歐、北歐和美洲的許多民族和國家都先后跳過了奴隸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在公元六至八世紀內,現在德國境內的居民還處在部落聯盟階段,即原始社會階段。德國是從公元八世紀開始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跳過了奴隸社會。
(參看原蘇聯瓊圖洛夫著《外國經濟史》第114—131頁,196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眾所周知,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時,現在的美國還處在母權制時期。歐洲人把大量奴隸帶入美國后,奴隸制在美國南方有所發展,但沒有在全美國占統治地位,美國沒有形成完整的奴隸社會。美國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它跳過了發達的奴隸社會階段和整個封建社會。
按有些人的邏輯,美國1776年就不該建立資本主義社會,應該使奴隸社會在美國高度發展了,再建立封建社會,使封建社會在美國高度發展了,再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可是,美國并沒有按有些人的邏輯發展,而是按跳躍模式發展的。
大量歷史事實說明,跳躍模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種模式。可惜,現在許多人還不知道有跳躍模式。因此,有些人就利用人們的這一弱點,鼓吹中國要補資本主義的課,甚至說毛澤東在五十年代就在中國搞社會主義是“民粹主義者”。
但要注意!跳躍模式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模式,不是唯一模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按哪種模式發展,要看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當時的內外條件,跳是有客觀條件的,不能主觀地想跳就跳。跳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有一個艱苦的漫長過程,往往還會出現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
后來居上模式。
后來居上模式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表現是同一社會形態,后建立的比先建立的發展得快些、好些,如現在的美國、日本和德國的資本主義就比最老的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得快些。
二種表現是,向新社會發展往往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先進入新社會。各個國家和民族不一定都按論資排輩的順序模式發展,從人類已走過的歷程來看,最早進入新社會的國家,不一定是歷史悠久的發達國家,往往是在舊社會里歷史不怎么悠久不怎么發達的國家。如埃及進入奴隸社會是公元前3200多年,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是公元前1800多年,埃及比中國早1000多年進入奴隸社會。 但中國公元前201年就先進入封建社會,而埃及公元四世紀才進入封建社會,中國比埃及早500多年進入封建社會。
從現有的歷史資料看,中國的封建社會是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之發達是其它封建國家望塵莫及的。中國宋神宗時期(11世紀)經濟就相當發達了,宋代的錢已成為世界流通的硬通貨;被馬克思譽為“資本主義到來的曙光”的“三大發明”已經定型;宋代還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是商品經濟順利流通的重要條件,可以說紙幣是中國古代的第四大發明;1078年中國的鋼鐵已達15萬噸。公元1295年,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把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傳到歐洲,中國在經濟上的成就使歐洲人目瞪口呆,使許多歐洲人對中國垂涎三尺,就像今天許多中國人對美國垂涎三尺一樣。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就是歐洲人想往中國,想從海上找一條水路到中國的意外發現。
2007年《黨員文摘》第12期,在《天朝王國錯失歷史機遇》中說:“1583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踏上了大明王國土,在隨后長達27年傳教生涯中,利瑪竇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帝國充滿了贊賞。他在《中國札記》中描述:‘凡是人們為了維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東西,無論是衣食用品還是奇巧物與奢侈品,在這
個王國的境內都有豐富的……”
“實際上,利瑪竇所看到的一切,在中國歷史上,并非曇花一現。15世紀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據西方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生計算,公元1000年,中國的GTP占世界的22、7%,隨后就一直保持在20%以上,到1820年達到32、
9%。”
“著名學者弗蘭克在其代表作《白銀資本》中也指出,中國長期占據世界經濟的中心地位,其經濟問題一度占到整個世界的50%以上,而在經濟極為繁榮的宋代,這一數字曾高達90%,的確,作為中國歷史上工商業最發達的朝代,大宋王朝在當時世界上居絕對領先地位。據文獻記載,當時中國的城市化已達到30%,人民生活達到歐洲大城市18世紀初的水平。宋朝還在造船航海上取得巨大進步。到12世紀末,中國已取代阿拉伯人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海上優勢,中國商人遍布
東南亞及印度各港口。
“明代時,中國再次成為世界中心。在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大明王朝都保持著絕對優勢。它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江南地區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當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45%。如明代的鐵產量為北宋的2、5倍,永樂初年年產量高達9700噸,而當時歐洲產鐵量最多的俄羅斯也唯有2400噸。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上軍事力量非常強大。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明代海軍比任何國家都出色,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當時,全球1/3的鋼鐵產量用于明帝國生產兵器。在對外貿易方面,明代也走在世界最前列。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的百余年間,由歐亞貿易
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1萬噸,占當時世界白銀總是的1/3。”
“ 1405年7月11日 ,鄭和率船隊轟轟烈烈下西洋。到1433年,鄭和船隊先后遠涉太平洋、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程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船隊規模龐大、裝備精良、技術先進,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反響強烈。鄭和的遠航,使世界認識到中國在各領域的巨大優勢。鄭和最大的寶船長達 135米 ,排水量近2萬噸,而當時西方最大的船只排水量不過1500噸。87年后,當哥倫布于1492年橫渡大西洋時,其旗艦‘圣、瑪得亞’號排水量僅為
233噸。”
大量事實說明中國在宋代、明代和清代就具有發展資本主義的物質基礎和生產力了。而英國1066年才進入封建社會,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后,18世紀搞工業革命時,鋼鐵才3萬多噸。英國的封建社會經濟不僅落后中國封建社會許多年,就與法國和德國的封建社會的經濟相比也很遜色。但英國1649年就捷足先登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1949年前都沒有建立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
按照有些人的思維,英國17世紀就不該搞資本主義,因為它的封建經濟比中國的封建經濟落后許多,英國應當等中國發展了資本主義后再搞資本主義,或者趕上中國的封建經濟之后再搞資本主義。可是英國并沒有按有些人的思維發展,而是按自身的規律發展的。
俄國1861年改革才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俄國資本主義比英國晚200多年,經濟也比英國、法國、德國落后許多,但俄國卻在1917年就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開辟了人類社會的新紀元。現在俄羅斯復辟了資本主義,不全是經濟出了問題,主要的是政治出了問題,是意識形態出了問題,是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等人背叛了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造成的。
歷史證明,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都率先發生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某個國家(請注意!是相對落后的國家,不是最落后的國家;是某個相對落后的國家,不是所有的落后國家)。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三種途徑來看,要辯證地認識和處理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經濟發達只是舊社會向新社會過渡的重要條件之一,不是唯一條件,單憑經濟發展,是不能進入新社會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治和意識形態也是向新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只有發達的經濟,沒有與其相適應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是不能向新社會過渡的。中國和英國的社會發展實踐證明,這個論點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在11世紀,經濟就比英國17世紀建立資本主義社會時的經濟發達得多,但中國遲遲不能建立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原因就在于當時中國只是經濟相當發達,沒有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的資本主義政治和意識形態,沒有為資本主義搖旗吶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英國的封建經濟雖比中國的封建經濟落后,但它有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政治,即資產階級的政黨和議會,有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即人文主義,有洛克那樣的資產階級思想家,有克倫威爾那樣的資產階級的政治家。所以它能提前建立資本主義社會。
英國在1848年就具備了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但它沒有與社會主義經濟相適應的政治,即沒有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沒有社會主義的文化,馬克思主義沒有在英國生根。中國在1949年雖比英國的經濟相對落后,但中國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已把中國拖進資本主義的行列。中國1949年取得政權后,沒收了官僚資本,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初步有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就是馬克思說的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在形成過程中”。更重要地是有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治,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協商制、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有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即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是出類拔萃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社會主義的改革家。
現在,中國社會主義在經濟上還落后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必大驚小怪,自暴自棄,自慚形穢。新社會建立后,在經濟上比舊社會還要落后一段時間是常有的事,不僅中國社會主義建立后是這樣,英國資本主義建立后也是這樣。英國資本主義建立于1649年(17世紀),它的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19世紀初(1800年)工業革命才完成。英國是資本主義社會建立后才搞工業革命的。英國工業革命后,它的經濟也還落后于中國,中國清朝清嘉慶5年(公元1776年),中國制造業總值是英法總和的4倍,中國仍舊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力,經濟效率、出口能力均為世界各國所不及,世界貨幣,即白銀讓中國吸收了一半。1700——1820年間,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的比重由23·1%提高到32·4%,年增長0·85%;同一時間,歐洲僅從23·3%提高到26·6%,增長率為0·21%。不管是經濟總量還是經濟發展速度,英國工業化后的資本主義經濟都還落后中國封建主義經濟兩百多年。(詳見《中流》2000年12期,第13頁)
為什么歷史悠久的、經濟又發達的國家往往不能率先進入新社會,而歷史不怎么悠久、經濟又不怎么發達的國家往往率先進入新社會呢?
這是一個很復雜、很深奧的問題,現在還不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大家來研究這一社會現象。我的初步理解是,歷史悠久的、經濟發達的社會,它的上層建筑也很發達,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鞏固比經濟基礎自身的能量還要大,特別是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的繼承性作用更大,一旦經濟基礎遭到破壞,意識形態的修復能力也就特別強。如中國的封建社會,由于它的歷史悠久,經濟又發達,因而它的上層建筑也很發達,特別是它的封建意識形態特別發達,因而它對封建經濟鞏固的作用也就很大。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里,多次發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即農民的大起義,使社會遭到嚴重的破壞。而這時,由于沒有新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來提高生產力中的農民的認識能力,起義的領導者或新的統治者,只是給農民做出一些讓步,還是用舊的封建意識形態來維持新的統治,于是又復辟了封建社會。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經濟發達,它們的上層建筑也就很發達。由于上層建筑很發達,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突出時,上層建筑的應變能力和修復能力就強,必要時他們也可向無產階級做出一些讓步。如美國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幾乎癱瘓,而比較多的美國人民也喪失了信心。1932年羅斯福上臺后實行“新政”,對無產階級做出一些讓步,對大資產階級做出一些限制,使美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大大得到緩和。而這時美國的一些目光短淺的大資本家看不到羅斯福從根本上是維護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還罵羅斯福是共產主義者。
歷史不怎么悠久的、經濟也不怎么發達的國家,往往它的上層建筑也不怎么發達,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鞏固能力也就弱,因而也就容易被推翻。而這時如果有先進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指引,那么,新社會也就可能會出現。
眾所周知,馬克思說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也就是說,先進的思想武裝了群眾,就是物質力量,就能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
恩格斯說:“如果政治權力在經濟上是無能為力的,那末我們又為什么要為無產階級專政而斗爭呢?暴力(即國家權力)也是一種經濟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86頁)
馬克思和毛澤東都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還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古代的絕大多數科學技術都是中國發明的。為什么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不能推動中國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呢?特別是被馬克思譽為“資本主義到來的曙光”的中國的“三大發明”,為什么沒有照亮它的出身地,在它的出身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推動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而是跋山涉水,不遠萬里,遠涉重洋到歐洲去安家落戶,成為歐洲發展資本主義的曙光呢?
眾所周知,前蘇聯的科學技術是和美國平起平坐的,經濟僅次于美國,而古巴和北朝鮮的科學技術和經濟根本無法與前蘇聯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相比,就是現在中國的科學技術也還落后于俄羅斯。為什么二十多年前,蘇聯就土崩瓦解,全面復辟了資本主義,而古巴和北朝鮮的社會主義現在還穩如泰山呢?原因就在于古巴和北朝鮮有社會主義政治和意識形態。前蘇聯之所以亡黨亡國,全面復辟了資本主義,那是因為在它們黨內出現了戈爾巴喬夫那樣一批政治人物,背叛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推行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意識形態。
不能輕視戈爾巴喬夫這類人物的破壞性,這類人物比帝國主義的核武器還要可怕。蘇聯社會主義剛一誕生,14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進攻,沒有把蘇聯搞垮,二戰時,窮兇極惡的希特勒沒有把蘇聯搞垮,二戰后,與頭號超級大國進行的幾十年冷戰也沒有把蘇聯搞垮,而戈爾巴喬夫、葉利欽、謝瓦爾德納澤和雅科夫勒夫等人,幾年之內,就把一個強大的、令頭號超級大國望而卻步的第二個超級大國蘇聯搞垮了,并使資本主義在原蘇聯地區全面復辟 ,使原蘇聯地區的社會倒退幾十年,給蘇聯社會主義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難道不是資產階級的政治和文化的強大作用的結果嗎?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三種模式來看,要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資本主義必然要滅亡,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任何產生的事物遲早都要滅亡,資本主義也不例外。但資本主義國家不會很快一齊滅亡,資本主義滅亡是長期的。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可能滅亡得快些,有的可能滅亡得慢些。有的資本主義國家滅亡后可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有的資本主義國家滅亡后還可能跳過社會主義社會,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因為發展是絕對的,發展的道路、途徑和模式是多樣的。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三種模式來看,要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現在,社會主義社會遭受了重大挫折,很多社會主義國家都復辟了資本主義,但失敗是成功之母,社會主義要勝利是必然的,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要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過去認為社會主義很快就要在全世界取得勝利,這種認識既與現實不符,也與歷史不符。歷史上,除原始社會而外,奴隸、封建、資本三種社會都沒有在全世界完全取得勝利,每種社會都只在部分國家各領風騷數百年。資本主義雖然用大炮幾乎占領了全世界,但并沒有在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建立起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作為完整的資本主義國家,過去是少數,現在也是少數。歷史證明,每種社會產生以后,新社會在世界上要與舊社會并存相當長的時間。社會主義社會也不例外,它也要與資本主義并存相當長的時間。所謂社會主義的勝利,并不是說所有的國家都要建成社會主義,而是說社會主義要在全世界占優勢。現在,社會主義社會要在全世界占優勢很不容易,前進的道路是漫長的、艱苦的、曲折的。現在,社會主義國家要馬上在經濟上趕上和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很難,需要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帶領全體人民艱苦奮斗、無私無畏地忘我奮斗幾百年才能實現。因此,社會主義現在遭到嚴重挫折,不必悲觀。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中國的現實來看,中國不補資本主義的課也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原因是:一是中國搞社會主義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生產力正在形成;二是中國搞了五十多年的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成就是輝煌的,有目共睹的。毛澤東不是民粹主義者,更不是最大的“修正主義者”,而是創造性的、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毛澤東領導新中國的27年,不是烏托邦的一段插曲,而是為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后來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49年建國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不及比利時,而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已是世界第六大經濟大國,還有要武揚威的“兩彈一星”,把二戰后由美蘇的兩級世界變成為美蘇中三級世界。特別是他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不僅是空前的,而且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絕后的。毛澤東晚年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新認識,是“未雨綢繆”,“高瞻遠矚”,“見微知著”,“未卜先知”,火眼金睛,看破紅塵,猶如“哥德巴赫猜想”,如要防止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問題,要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問題,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問題,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問題,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危害問題,資產階級就在共產黨問題……。這些認識和措施都是為了鞏固社會主義。歷史和現實證明這些認識和措施是完全正確的。毛澤東思想的真正精華在晚年!
毛澤東逝世后,為什么中國沒有像蘇聯那樣很快就全面復辟資本主義呢?原因就在于毛澤東培養了一批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干部和群眾,這批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克星,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遭到了這批人的頑強抵抗 。在中國搞資本主義復辟的人,是不敢公開打著復辟資本主義旗幟的,他們只能用打左燈往右拐,只做不說的策略,在中國搞資本主義復辟活動。
2008年7月1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