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
讀半二十八畫生的《所有制與經濟運行形式矛盾的成熟度是判斷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唯一標準 》一文,覺得有些話有必要與作者探討一下,雖然作者的理論功底很明顯地是要比我高出很多的,不過,我還是想在一些問題上與作者進行討論,因為這個命題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提出,而且我特地為此寫了一篇不怎么樣的上萬字的文章,特寄給南方日報社,當時不知南方報已是如此的無用之報了,只是以為南方是開放的地方,應該是言論上更開放,誰知是只對極右開放,不對共產主義者開放的,后來由于自己有了電腦,學會了上網,那時不知有這么多的紅色網站,就自己開了博客,將這一些發在自己的博客里了,之中一個根本點就是社會主義沒市場經濟。只有商品經濟。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特定的上層建筑,社會主義只有計劃商品經濟,而沒有市場經濟。當然有人認為不對,如半二十八畫生的論述就是如此,他認為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特定本質。理由是社會主義也有商品經濟,而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是這樣嗎?另一種是因為社會主義不應有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是這樣嗎?這都是不正確的。
在這里我不想過多地引用馬列經典了,我只簡單地說說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基礎上所劃分的歷史階段的情況加以分析。
原始社會,有人說是產品經濟,也有人說是自然經濟,不管是那種形式,總之是一個無階級的社會的經濟形態。我所要說的主要是階級社會的經濟形態。而且是對社會有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形態是什么?我個人認為,在階級社會里,有兩大經濟形態,即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自給自足經濟形態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形態。而在這兩種經濟形態的具體表現中,又因各社會形態的具體運行機制不同,而有所不同,奴隸社會是大農經濟形態,而封建主義社會是小農經濟形態,但他們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同是自給自足經濟形態,但大農經濟形態卻只能是奴隸社會所特有,同樣小農經濟形態也只能是封建主義社會所特有。同樣,在商品經濟形態的發展中,市場經濟形態是資本主義的特定表現形態,而決不是社會主義也有的,盡管社會主義也有商品經濟,但絕不是市場經濟形態的表現,而是計劃的商品經濟形態。在這里,有人提出商品經濟不僅是資本主義所獨有,在原始社會解體時就已經出現,在這里,經濟形態與經濟現象是本質不同的,不能把歷史上的經濟現象與經濟形態混淆,歷史上是有商品經濟出現,但僅僅是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出現,而不是作為一種起決定性的經濟形態存在,所以是不能這樣混淆的。就象資本主義有市場經濟,而奴隸社會與封建主義社會也有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現象的出現必有市場,為什么不說是都是市場經濟呢?道理就在這里,任何事物要看本質,現在我國有很多所謂經濟學家一古腦子地說中國是五千年的市場經濟社會。真是令人笑掉大牙。為什么說社會主義有商品經濟呢,馬恩列斯毛都有過精彩的論述,但有一點是毛主席所說的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過渡社會時期,是一個存在階級與階級斗爭的長時期,商品交換是階級出現后的產物,而在原始社會盡管有交換,但絕不是具有商業性的商品交換。只當物的交換不僅僅是為著地區的差異而進行,而是為著一種利益目的而進行時,交換就具有了商業性了。而這種商業性只在階級出現以后才會出現,如影隨形。而它的消滅也要等到階級消滅才會徹底消亡。在這里,毛主席說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階級只消滅了居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而不居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仍在以另一種形態存在著,這就是社會主義仍然存在著階級與階級斗爭的原因。也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基礎。我們的社會主義建立的公有制經濟與舊有的私有觀念的斗爭始終在社會主義階段是存在的,這種存在決定我們的產品分配只能是實行按勞取酬,按勞取酬本身是存在著不公平的,而這種不公平是建立在勞動者的勞動的公平上的,這是需要保護的。那么這就產生有勞動者之間分配上的不平均,差別顯然是存在的。那么這種差別是有什么樣的方式表現出來呢?有物的方式還是貨幣的形式呢?如果是有物的形式表現出來,那么勞動者在取得相當數量的物的前提下,可以懈怠不勞動。因為他已經有了足夠的物保證他的生存,即使出門遠行,也不可能帶著大量的物在身邊,只能帶少量的物,故物的分配形式不能成為普遍形式,那么就只有貨幣形式了,貨幣不僅可以儲存,而且還可以遠行帶在身邊,所以就成為了勞動者都樂意的了。而這是資本主義的勞動力的購買形式,但在社會主義卻是勞動者按勞取酬的形式,繼承了資本主義的外在表現形式,而性質完全不同了。但仍然具有隨時向資本主義倒退的可能。由于社會主義還主要地是實行貨幣分配形式,因此,貨幣分配就必然性地用于購買。購買什么?商品啊。因此,社會主義不得不實行商品經濟形態。但這種商品經濟形態必是在社會主義的計劃指導下或指令下進行,至于用指導性計劃還是指令性的計劃,這完全取決于經濟的具體發展階段與層次。
因此說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只是手段,完全是胡說,是根本上不讀馬列書,不弄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表現,只能說商品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但市場商品經濟絕對是資本主義經濟。市場經濟是什么都是市場化,包括勞動者與勞動者的勞動力。而商品經濟就不一定如此,比如,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商品經濟活動中,勞動者雖然也出賣勞動力,但這種出是短暫的,主要是以學徒的形式出現,當學徒一結束,他就成了師傅,就是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以某一方面的技能而獨立謀生。或者說是家庭作坊中,商品生產只是一種副業,不存在出賣勞動力的問題。當然在一些大的官方的作坊中,勞動者的勞動力是被征用而不是出賣的。性質也不相同的。因此商品經濟不一定要勞動者的勞動力都出賣。而市場經濟就必須是勞動者的勞動力都出賣才會存在,否則它就失了基礎。今日的中國現實是不是如此呢?
所以我以此文,向作者請教并就教所有的真正關心共產主義理論探討的同志們!
王雪松2008,5,11。于廣州。
共產主義的前景
心情一直不是很好,雖然很久以前一直在預備寫這篇文章,但鑒于無法沉下心來,始終未能動筆.今天來寫它,主要是認為總是停留在想的成份上也終不是個事.哪怕是寫得顛三倒四,總好過什么也不做,于是就開始了此文的寫作,以求探討.
自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巨變之后,科學共產主義實踐已進入了一個新的低潮時期.自從科學共產主義理論與實踐一直在反對與鎮壓中曲折中前行.也同樣地在與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作著斗爭;更是與披掛著"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修正主義作著斗爭.歷史的車輪走著今天,前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再一次證明,科學共產主義的發展與實踐并非一帆風順,激烈的斗爭始終在或明或暗中較量.任何一個科學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者都要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前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的時候,那些對于科學共產主義的堅定反對者們歡欣鼓舞,"共產主義失敗了",這是他們的心聲,"共產主義實現不了."這是他們的結論.而無產者們,他們也迷惘了,而多少科學共產主義的信仰的戰士也對前途迷茫,十分的無措.
"共產主義真的失敗了?"任何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的回答是:"不"自從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鼻祖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告訴我們:社會的歷史發展必然要向共產主義方向前進的時候,我們的科學共產主義信仰者們一直堅信,共產主義一定能實現!還是在機器大工業的年代,馬克思已經為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欣喜不已,他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非常的充裕,人人按需分配,各取所需.在其后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也是科學共產主義的最偉大實踐者列寧更是指出,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已經是它的最高階段,也是最后階段.然而,生產力從十九世紀的普通機器代替人力高速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今天的智能機器代替人力更是高速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間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不僅沒有衰落,反而俞來俞煥發出了它的生機.于是有人說:馬克思過時了!共產主義不能實現.
真是這樣嗎?不,不是這樣的!
那么,共產主義的前途又在哪里呢?
(一)
在要談到共產主義前影之前,首先我們必須對當前的共產主義運動的低潮必須要有最基本的把握,同時也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與事物,把握事物脈絡的方法有最基本的了解。
目前,世界共運的發展是處于了低潮,但這不是共產主義運動徹底失敗了,這只是共產主義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暫時挫折。如果略懂一點歷史,用眼光往回溯望: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我們會明白,一個在本質上同屬于私私有制經濟制度的新經濟制度的確立,尚且遭遇了復辟,請問私有制與公有制兩個本質完全不同的經濟制度廢存,其激烈當會如何呢?兩種本質上同屬于私有制經濟制度的新興經濟制度確立在遭遇復辟后,不是徹底的失敗,而是在新興的階級力量面前,復辟的舊有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仍然要讓步于新興階級。所謂君主立憲,只不過是新興階級的軟弱而給予的舊有統治階級退出歷史政治舞臺的一個體面罷了。而舊統治階級的頑固與囂張最多也只是在軟弱的新興階級面前爭得一點舊有的無論是經濟`政治的各個方面的一點殘余的痕跡保留而已。那么,作為全新的經濟制度,一個全新的統治階級走上歷史政治舞臺的確立,道路將更為曲折,斗爭更為激烈,也就不足為奇了。歷史的必然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倒退只是暫時的。倒退只會為加速前進提供了更加有用的長長的起跑助跳線而已。
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觀點是: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而這種歷史的必然是與歷史的循序漸進的發展相一致的。是與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請注意是整個全世界整體的社會生產力)但是在某一階段,某一地區,某一民族,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能與整個世界的社會生產力發展不通用同步,發達的生產力必然要影響不發達的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影響會促使不發達的地區的社會變革,即其經濟基礎的構建,而這種經濟基礎的構建主要取決于發達的生產力影響下的階級力量的強弱,而不是再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但當一新的經濟基礎構建以后,社會的前進仍將回到普遍的原則之下,循序漸進。這又是特殊與普遍的關系。因此,在不發達的地區或民族特定階段,越過一種經濟制度,確立一種更為先進的經濟制度,誠如一些不發達的地區越過資本主義而確立更先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一樣,是符合這一唯物辯證法的原理的。但當社會主義確立之后,它必須遵循經這種經濟基礎構建為基本前提下的循序漸進方式--即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普遍原理。對于那些高喊著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人而言。如果說是幼稚,毋寧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知。雖然能一時激起人們的激情,卻完全毀滅了人們對于共產主義的信念!
而這恰是所有科學共產主義信仰者所應到把握的,把握不當將導致整個共產主義事業的倒退,甚至功潰一匱。今日的歷史即為明證。而更多近百年共產主義者為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奮斗的過程中對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把握不當所造成的損失更是多得很,這當是另一個話題。
(二)
現在我們仍然 回到共產主義前景這一點上來。
在我們談到共產主義前景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是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前景的展望。
自從十九世紀蒸汽機發明以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一方面,機器在許多領域代替人力工作;而另一方面,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又因蒸汽機的發明,衍生出新的工作領域,新的工作部門,甚至到電力代替蒸汽機以后,新的工作領域與新的工作部門的擴展,更是速度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廣闊。因此,一方面,機器代替人力,卻將勞動力拋向失業的街頭;但另一方面,不斷新增的領域與部門,又不斷吸收勞動力,從而在一定的時期,勞動力總能在一個相對溫和的社會性環境下,找到出賣的地方。(有時這種出賣是在作為壓迫和剝削其他不發達地區或民族的幫兇而存在)
蒸汽機的發明,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也徹底地翻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嶄新一頁。更是實現了人類以機器代替人力作功的夢想。使人類有可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它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盡管這一步,對于勞動力出賣者而言,是一種痛苦,甚至是一劑毒藥。但是,就整個人類生產力發展而言,居功甚偉!然而這僅僅是關鍵的一步而已。人類仍未能徹底地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勞動力的出賣者仍然靠出賣廉價勞動力而生存,他們并沒有更多地分享到人類生產力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即使到了電力代替蒸氣作功,也同樣如此。機器作功,仍然只是普通的機器,它的功,更多的表現在,代替人力作功的勞動工具的集成作用之上。而這種集成仍需人力操控。直到今天,智能化的機器的誕生,盡管更加高度集成,更加高度智能,但仍是未能使人類徹底地繁重的體力勞動。而更多的體力勞動者不是更多地分享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成果,更多地被排擠在生產力發展的之外,更為悲慘,勞動力更為廉價。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市場價格可以很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就體體力勞動力而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是越來越有市場,而是越來越沒市場;不是越來越有價值,而是越來越貶值,這是不言而喻的。
前面說過,機器發明以后,不斷的衍生出新的社會工作領域與新的部門,那么,為什么勞動力會越來越貶值呢?
既然體力勞動力如此,那么,一般的勞動腦力勞動又如何呢?腦力勞動相對的市場價格會有一些提高,但絕對的價格卻是下降的,價值也是下降的。只是其趨勢相比體力勞動要緩慢一些而已。但它的成本卻是越來越高的。而且智能機器,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勞動者的操控;另一方面,它又排擠更多腦力勞動者。它不象普通的蒸汽機時代,可以迅速地擴展社會工作領域來吸收勞動力,它的擴充是有限的,隨著機器的智能化不斷提高,速度會越來越慢,直到幾乎徹底地排擠所有的勞動力。由此可知,勞動力總體是沒市場的。這可能嗎?那我們人類的存在豈不是成了廢物?
(三)
馬克思曾經說過:要讓勞動不是為求生存,而是要成為人類一種自覺行為.但是人類至今勞動都是在為求生存.只是人類原始共產制下的勞動,是隨心所欲的,也是愉快的.當人類進入私有制度以后,人類勞動不僅不愉快,而且是痛苦的,也是粗鄙的,而那些不勞者卻是"光榮的"`"幸福的".一切不勞者的勞動解放是建立在勞動者的痛苦之上的,是一種可恥的追求.勞動者的生存,是被迫于人類自身的扭曲,不得不痛苦地為求生存而勞動,盡管他們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卻是最不能分享勞動成果所給予社會發展歡愉.盡管這一過程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也盡管它只是人類發展長河中的一瞬間,(相對每個個體而言太漫長了)但卻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最血腥的一瞬間.因此它將一閃而過.
勞動,要作為人類的一種自覺行為,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天的到來的端倪.
不管是蒸汽動力機器,還是電力動力的機器,都只是普通的機器而已.它在代替人力作功上而言,仍然是很有限的,相比人類每一次勞動工具的發明而言,它是質的飛躍,但就整個人類發展而言,仍是有限的.倘使我們回到二千年前,準確地說是回到鐵發明的時代,試想一下,勞動的艱辛可想而知,勞動效率也可想見.但是鐵冶煉成功,并被制成勞動工具大量使用之后,勞動是如何的一種輕松啊.勞動效率又是如此之高.它的發明,無異于十九世紀機器的發明,但是當今天我們看鐵的發明,根本不覺得怎么樣了.所以人類盡管今天為機器的發明,不斷頌揚的時候,不要忘記它仍只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一次很"普通"的發明而已,而真正改寫人類勞動歷史的,將是下一次具有質的飛躍的發明.而現在我們仍然 在期待中.機器仍是我們主要的人力代替 者,它還是不能完全代替人力,即使智能的機器也是如此,比如電腦的發明,它不可謂不智能的了,但仍只是智能機器而已.
在許多的全自動化的機器上安裝上芯片,在操控室就可完全遠程操控機器,大大節省了人力,極大地排擠了勞動力.但仍然需要勞動者的操控,智能化機器在更大范圍更深度地排擠勞動力,卻還是不能完全代替人力.
但是由此也可看到,智能化所給予我們的啟示:不斷發展的智能化,終有一天,會徹底地代替人力作功.參與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勞動.而這一天的到來,要依賴于機器人的完全智能化的發明的到來.只有智能化機器人進入生產領域,生活領域,人類才有可能完全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完全不再為生存而勞動.勞動也成為了一種體育,也成為了一種娛樂的時候,勞動才真正是幸福的.而這一切不僅是依生產力的發展可實現,而必須率先實現人的自主身份時才能實現,因而,社會變革是所有人到那時的強烈訴求!
(四)
文章寫到此,今天看到<<廣州日報>>A16版珠三角新聞中一條消息,十年后機器人服務普通人.具體內容是講能幫人干活,能與人進行簡單的情緒交流,能夠制作上萬種中式菜肴的世界第一臺自動烹飪中餐機器人,能夠做各種人性化動作的藍牙機器人,能夠清理集裝箱的消毒機械人等昨日亮相第八屆高交會.專家預測:今后10-15年內,智能服務型機器人可以走進我國普通市民的生活,進行日常服務性利用.
其實早在去年以前,我也曾看到報道,德國的機器人展示已然進入普通家庭幫忙干一些簡單的家務活了.但是至今德國的機器人仍未能對德國的生產`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這一切說明了什么呢?而今中國的機器人又能對中國人的社會生活與經濟活動產生什么樣的響呢?
這兩條新聞,不管現在的實際社會性效果如何,對于一個堅定的科學共產主義者而言,是非常振奮的消息.
嚴格地說,今日的機器人只能是高級智能機器而已,離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據報道世界各國正在進行仿人體材料的試驗.一旦仿人體材料試驗成功,將來機器人外形上將與人類真人仿真.且具有幾乎一樣的動作靈活性.至于智能化芯片方面,目前已有的技術其實都是足夠支撐的.當然要向更高級的全仿真的擬人化智能型機器人發展,不僅芯片技術,還有相當多的如生物`醫學`能源等等還需要大力提高技術含量,才能實現.
目前的機器人,除了在展臺上,讓我們充滿期待以外,還不能讓我們真正感受機器人帶給我們生活或生產活動中的好處,也不能對社會產生什么大的影響.
今日的高級智能機器或者說普通機器人,一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它的仿人體真實性.如何才能徹底解決,而解決好它,事關機器人向更高級更具靈活性方向發展.目前的機器人仍停留在機械性不太靈活的狀態下的活動.所以它的出現,首先進入社會服務領域或部門受限制很多,不能真正發揮機器人的功用.其次是動力的長效問題,假若一個機器人不能像"真人"一樣具有連續不斷的一段時期(最少幾價目小時以上)的動力供給,那么機器人的作用也將受到很大局限.我們知道假如一個"人"拖著一個長長的供電尾巴,恐怕是如同蒸汽機以前的任何在當時相當先進的機械設備發明一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有限.(例如風力`水力為動力帶動的設備運轉)
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我們只有期待科技工作者的辛苦鉆研與勤奮了.
(五)
十年后的普通人將得到服務型機器人的服務,這無論如何,實在令人遐想.
首先,假若這些服務型機器人能為普通人服務,成為現實的話,那么,它首先是以怎樣的一種方式來服務呢?是私人購買還是服務領域購買來進行商業運營服務于普通人.這兩種方式如果是第一種,那么機器人應當很廉價;如果是第二種那么說明機器人造價不菲.當然我們希望是第一種.第一種的前提是機器人造價不高,普通人消費得起.這里的普通人,到少是指中產階層能買得起.如斯那么我們可以設想:一般的服務業也能買得起,并大量運用于商業運營.讓更多的普通人體會服務型機器人的服務.如是第二種呢,那就只有服務業買得起,情況略有不同.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我們推想:當中產階層能買得起機器人,同時服務業也能購買機器人進行商業運營的時候,社會將會發生一糸列的變化.
首先,中產階層作為一個巨大的群體(這里也包括富裕階層)相當一部分的家政服務將排擠掉一部分人力的服務.一部分以家政服務為生計的人將面臨失業;另一方面,服務業也將排擠掉一部分人力的服務;因此,勞動力市場將發生很大變化.盡管這種服務型機器人能夠在多大范圍提供服務仍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認,一旦投入社會,勞動力市場必然發生變化,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功能會越來越強大的機器人將陸續發明.因此純粹的社會市場功能是不可能實現社會的勞動力的安置的,也無法調節好這種科技與人力的矛盾的沖突.(盡管一開始不會有太多影響)
第二種情況,略好一點,但影響也很大.
因此,我們有理由設想,倘若機器人在規模進入生產領域與服務領域業,將出現怎樣的情景!
任何一個地區或民族都將面臨一個現實:即勞動力的休閑狀態,無事可作.盡管新技術將開辟新領域,但新技術也將使機器人生產更成熟,而更成熟的機器人生產技術將以極快的速度迅速占領新開辟的社會領域與新增部門,到那時 企圖以新增領域或部門容納失業的勞動力,將變得越來越不可能.但是,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程度還遠沒達到充裕.所謂的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還是不能實現的.那么人類歷史將怎樣的抉擇呢?
在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下,是能夠很容易解決的,計劃的商品經濟制度構建,使它能很好地組織勞動力有序管理商品化生產.勞動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能否爭取到機會.相當一部分功能是對機器人的管理而已.更多人將成為社會的公共利益機構的公益性勞動或公益的管理`服務等等.
但是在資本主義的市場商品經濟制度構建下,將會怎樣呢?要么是資產階級政客繼續利用其比封建皇權階級更為具有兩面性的本質適應在這種構建下的桎梏縫隙中生長出來的新的經濟制度的萌芽的不斷成長,以茍延資產階級的政治歷史生命.就像君主立憲一樣保留體面的退出;要么就是徹底地不顧一切的將被大量地拋在街頭的失業者置之不理,繼續他們的奢侈與窮欲.但不管是前一種,還是后一種,都將面臨著無產階級的堅定性.盡管自從資產主義制度確立以來,以市場商品經濟為基礎構建的資本主義上層建筑,在最初的幼年混沌到中年的如日中天,到而今的帝國主義囂張,其中無不淋漓盡致地演繹了資產階級政客比任何一個私有制度的維護者代表更具兩面性與更具趨利性的動物本領的展示.到了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更是如此.在資本主義如日中天的中年,市場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可謂不一日千里,蒸蒸日上.但是隨之而來的大 蕭條,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將資產階級拋進了冰窖,不寒而栗.市場商品經濟就是如此殘酷.市場的調節功能是如此有限,它不是萬能的.越是經濟發達,生產力不斷提高,市場之手俞是無力,曾經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出現的壟斷,是如何讓資產階級歡欣鼓舞.生產將更有序了,盡管它帶有計劃的有序生產管理的痕跡,卻遠遠不是計劃生產的萌芽,但是資產階級由此發現了計劃生產的萌芽,即"國家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是典型的在市場商品經濟基礎的桎梏的縫隙中生長出來的計劃有序生產的萌芽.資產階級不是掐死它,而是利用它.因為它能給市場商品經濟基礎構建下的經濟活動注入強心針.其中美國羅斯福的新經濟政策是最為成功的一例.老牌的英國更是在一戰后,為挽救工業的頹勢,在國家干預下建立壟斷組織,如1921年,政府通過法案將在戰前就已走向壟斷化的鐵路公司進一步合并為四個壟斷聯合組織,且英國政府為了給壟斷組織提供更有保障的利潤,還局部推行國有化政策,1926年實行電力輸配國有化方案.國家出資修建了名為格里德的高壓輸電網,并成立了國家中央電力管理局,統籌電力的購買和分配事宜.所這一切表明所謂的市場商品經濟在生產力俞是不斷向前發展,它俞是表現得力不從心,不得不摘下一切由市場為話語權的面紗.而這一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更是表現得尤為明顯.盡管它在某種時候會阻礙市場的自由的發揮,但這種阻礙一旦觸及了資產階級 的根本利益之時,資產階級會毫不留情地棄掉它.近幾十年來,西方私有化浪潮就是明證.
因此,當機器人全面進入生產`生活的社會各個領域或部門的時候,資產階級會如何應對呢?是在一輪又一輪有規經濟危機后痛下決心,極不情愿地運用計劃的萌芽嗎?而且這再也不是計劃萌芽所能解決得了的,在更在大范圍更深程度上,運用計劃的商品經濟構建,就必須徹底地觸動整個食人階級的利益,能做到嗎?它的絕對趨利性是絕不允許的.
因此,擺在無產階級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條,暴力將之趕下歷史的政治舞臺.因此,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為他自己準備好了掘墓人的預言即將實現了.
(六)
從今日的報道來看,似乎資本主義制度會很快崩潰,也好就在今夜吧.但這只是一種幻想,一種左派沖動.且不說服務型機器人要到十年后,即使十年后服務普通人,影響有多大,仍待觀察,而完全進入社會各個領域與部門的機器人,仍未見雛形.因此,等待仍是焦心的,但又是必須的.所有的堅定的科學共產主義信仰者都必須積極地面對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并積蓄好你的激情與力量去迎接它,去擁抱它.
那么,資本家會不會因此而停止它的研制呢,因為一切的社會資本與技術力量都已被他們幾乎全部掌控.既然如此對他們不利,那就停止對它的研發,然而問題是,本質的趨利性是不可克服的.他必將竭盡全力去搶得這一杯頭啖湯.利潤`利潤`還是利潤,誰趕在前頭,誰就搶得最大的利潤,誰又愿意落在最后呢,他們只會不斷注資,催促一般勞動者加緊研發,以爭得最大利潤.
這一點絲毫不用擔心,機器人一旦進入社會各領域或部門,并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他們逼出歷史的政治舞臺.誠如當初在封建制度下生長起來的資產階級一樣,他們也生長了那么久,一直沒有對封建制度構成毀滅.只有僅只有到了不得不為本身利益而忘乎所以地破壞了封建制度下根本時,才使得封建統治階級感到了威脅,才強力鎮壓,意欲徹底扼殺.才導致了暴力革命.
機器人,尤其是全仿真人的機器人的發明,只能告訴我們:革命的前夜已經不遠了.
資產階級會掙扎,會使出各種花招,但是,機器人的出現,將是它最具利潤空間的發明,他將在一相當長的時期沉浸在這一發明所帶給他的歡愉之中,自我陶醉,自我麻醉!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陶醉后是掘墓人的行動!
在今天,發達的資本帝國主義,以其幾百年的原始積累(包括海外殖民地掠奪)無論是資本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支撐力而言,還是在人力資本尤其是先進的科技的掌控,都是空前的.正因為如此,它也就俞是囂張.且看如今的電腦的普及,所帶來的世界性變化,就可見一斑.
電腦,最初只是一些政府部門尤其是軍事部門的懷抱之物.但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的體積的小型化,計算功能的超級運算力增強,電腦的服務功能是日臻完善.此時商業寡頭嗅到了商機,最初是個人使用給他們的超級享受,再由這種享受所引起的趨利聯想.電腦,走進普通人家的電腦就是在這種趨利聯想中被推向大眾.資本家在幾百年間由趨利性所培養起來的對利潤的敏銳是無與倫比的.今日電腦的風行,所帶給老牌的資本帝國主義的滾滾財富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而與此同時,由之所擴展的社會新領域新部門,在今日全部成了新寵.而為老牌帝國主義創造財富的勞動力出賣者又找到了新的容納之處.資產階級政客又可以在此驕傲地宣稱,失業率再次下降了3個百分點抑或5個百分點.
腦力勞動者或一般勞動者所出賣的勞動是如此地為老牌帝國主義豁命!以至他們在這種新興的行業里,讓資本家從這一行業里得到的利潤像變魔法似的幾乎是一眨眼間堆滿了資本家的金庫,而腦力勞動者的勞動力市場價格呢,真正一線的研發人員不過年薪幾萬十幾萬罷了.絕大部分的一線一般勞動者的勞動力市場價格相當于這一技術革命帶來的經濟效益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相對的看起來,勞動力市場價格是提高了,但這是由于教育成本的更大支出,而且支出與收益是極不相稱的.即便如此,這一點也還是由于新發明最初帶來的商品高于市場價值出售商品所得到的超額利潤中掰出的一點點而已.任何一種新發明新技術都會有這種暫時的高于市場價值出售的情況發生.當整個市場培育起來并成熟后,新發明的商品市場價值偏離市場價格的情況才會改變.而這一切源自于利潤爭奪.
資本帝國主義就是在依賴曾經的殖民的血腥榨取低廉勞動力的原始積累與科技操控,一而再地渡過了一個個經濟危機大關,也使老牌的資本帝國主義更具有了日薄西山的回光絢麗.
由于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純粹的殖民地榨取已經變得很艱難.因此,老牌的資本帝國主義依靠資本輸出與先進技術所生產的商品輸出對海外擴張,從而實現更為隱蔽的也更具欺騙性的對他地區或民族的剝削.從而不斷地鞏固本地區本民族的市場及增加資本再增值.一方面海外市場的搶占為本地區本民族的勞動力出賣提供機會;另一方面通過資本輸出更直接地榨取海外勞動力的剩余價值,從而達到增加本地區本民族的資本累積.因此在今天,全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民族的勞動力出賣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因這種隱蔽的"殖民"而存在著.而如何協調仍待解決.
無論是從本地區本民族還是海外市場掠奪而言,競爭迫使資本家運用新手段`新機器尤其是一般勞動,從而才能在偏離市場價值很高的水平上以較高市場價格獲取一般商品所不能獲得的超額利潤.
因此未來生命科學`新型能源`太空探索`光腦`機器人等等,一切新的科技尖端手段的運用將是資本家繼電腦之后的新超額利潤競逐場.我們有理由相信,一般勞動力將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普通的無論簡單還是復雜勞動相比,將出現一個快速上升的時期.新領域`新部門將比以前以更快的速度擴展`增加.而這些新的增加與擴展,一方面大量地需要高智能化的機器的協助;另一方面這些新增加與擴展使得一般勞動的勞動力市場價格在資本家看來,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度,從而在一些在他們看來并不是很關鍵的工作上,寄希望有智能化的機器人代替,就像運用普通的機器替代勞動力一樣,節省可變資本的支出.(今天的電腦就是在很多方面替代人工智能析出一些人的智力勞動)未來光腦將更為先進,將在更多方面替代人的智力而著稱.更重要的是,這些增加與擴展,更進一步為機器人的生產提供更為可靠的先進的技術支持,使得機器人的生產變得更為容易了.
這一切迫使資本家利用已有的技術支撐與科學理論架構以求在社會的更為全面的各個方面更多地析出勞動力,達到人為的人口過剩,勞動力過剩.進一步的降低勞動力市場價格.越來越多地析出勞動力始終是資本家所追求的.也正是革命積蓄力量所必需的.整體的資產階級退出歷史舞臺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這就是共產主義未來的前景!
題外的話
就整個生產力發展而言,資本主義的壽終正寢將要等到那一天的到來,但是,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具體情形卻是不一致,因此,社會變革在這樣一種生產力發展的大趨勢下,是如此循序漸進的.但卻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個地區`民族的社會變革,都是在這樣一種大前提下,隨著各地區`民族自身的要求的強烈程度而決定,這就是每個堅定的科學共產主義組織的領導者們具體把握的.在堅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的具體的戰略戰術與策略是靈活多變的.
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持股淺析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雇傭工人持股對他們的社會屬性有何影響呢?
首先,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以私有占有為終極目的的社會,工人始終只是勞動力的出賣者,他只占有自己,并擁有權力出賣他自己的勞動力,得以生產自己.
"勞動力的價值包含再生產工人延續工人階級所必須的商品價值."(<<資本論>>第一卷P295)
以個人占有為終極目的社會,只有掌握了生產資料的人,才會達致終極占有社會財富的目的.無產者--現代工業發達的時代,則是那些沒有掌握生產資料者,而不再是單純的沒有插足之地的貧民,誠如奴隸因奴隸主給予他們牛欄棚屋居住同樣不能改變奴隸的社會屬性一樣,沒有生產資料的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社會屬性,并不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就像石器時代原始人居住石屈巖洞一樣,盡管生存環境惡劣,但是他們是比奴隸更具有人的社會生存狀態.
因此,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只要還依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維持本身手生存與再生產,無論在別的方面有怎么樣的變化,工人始終是受剝削的和被勞役者.故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持股也不能改變其社會屬性,不能改變其受剝削`勞役的命運.
不錯,資本以其發展生產力的歷史使命高速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這也是它歷史地存在的必然性.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價值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勞動力的價格取決于生活資料的總和和市場上勞動力的過剩狀況."生活資料的總和應當是以使勞動者個體能夠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自己."(<<資本論>>第一卷P194)這個總和還必須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的子女的生活資料,只有這樣,這種特殊的商品所有者的種族才能在商品市場上永遠延續下去"同樣,"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而這就得花費或多或少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隨著勞動力的性質的復雜程度而不同." 勞動力的價值""隨著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即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量的改變而改變"(<<資本論>>第一卷P195)
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生活必需資料的生產所需勞動時間量大大地減少了,從而生活資料的價值減少了.因而,勞動力的價值也隨之降低了,這種降低不是反映在勞動力價格上--工資額的大小上,而是在整體的社會生產力所達到的階段的生存所必需的社會平均生活資料的需求上.就像最初手工工場時期的資本家雇工幾十個人已經算較大的資本家了,而在現在,也許根本上談不上資本家的稱謂.僅僅只是普通的城市小工工商業者而已.在資本主義萌芽與生長的初期,工人能掙得生存的一口飯吃,一件衣穿,甚至能有棚屋棲身,而不遭受禁止流浪的法令的嚴厲制裁是最必需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所需勞動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改變,無產階級也在不斷的壯大和覺醒,勞動力價值不斷降低,但維持勞動力的生活資料質量并不因為所需要勞動時間量的減少而降低,反而是提高了,就像谷物的生產,種植隨著機械化,自動化,資本主義農場集約化,數量是越來越多,質量是越來越好,但價格越來越低.所以,工人的生活資料是越來越廉價了.但質量是隨生產力的發展而有所提高的,盡管這種與生產力發展是極不相稱的.
"由于總體工人的各種職能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低級,有的比較高級,因此他的器官,即各個勞動力,需要極不相同的教育程度,從而具有極不相同的價值"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勞動力的等級制度,與此相適應的是工資的等級制度"勞動力的價值也與極不相同的教育程度相關,但是現代工業的發展,從"手工工場手工業時期起,就已"靠犧牲整個勞動能力使非常片面的專長發展成技藝,同時又能使它沒有任何發展成為專長","并 由于職能的簡化,學習費用比手工業要低"(<<資本論>>第一卷P386--388)是的一個操作普通機器的工人,培訓費用是非常之低的.曾經的一個手工業時期的學徒學習一門技藝要三年五載的,現在不用幾天就可以了,機器的服侍的簡單使得勞動力的價格也是非常之低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此的,否則,資本家就失去了動力,資本的增殖總是在已有的技術面前總是有限."在一定量的資本所提供的剩余價值的兩個因素中,機器要提高一個因素,要提高剩余價值率,就只有減少另一個因素,減少工人人數,"這又不得不"重新推動資本拼命延長工作日,以便增加相對剩余勞動,而且增加絕對剩余勞動,來彌補被剝削工人人數的相對減少."(<<資本論>>第一卷P446--447)但是工人的工作日的延長,隨著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時時遭遇極大的反抗.因此,資本不斷尋求更新機器.追求最大的剩余價值的剝削.故在勞動過程分解產生了曾經生產中沒有過的"或者是在同樣大的范圍內有過的新的綜合職能時,由學習費用的消失或減少所引起的勞動力的相對貶值,直接包含著資本的更大增殖.因為凡是縮短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的時間的事情,都會擴大剩余勞動的領域"不斷地更新的機器就能達此目的.(<<資本論>>第一卷P388--389)
這里只是普通工人的壯況,不斷的新的發明,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生產關糸的不變,工人并沒有任何改變,生產力的價值一直隨生產力的發展而降低,而貶值,直到今天智能化的電腦的操作也是如此,通過幾天十幾天的培訓就可以上機操作作了,而由此節省的勞動力支出是無可比擬的.相較于生產力的發展,在等級工資的等級制度中處于上層的雇傭工人,學習費用卻是不斷上漲的.這種所謂的學習,不是為工人子女的全面發展而設,而是成為教育產業,成為教育產業資本家的"發財之路,在人人都能接受教育的幌子下,,工人的子女在剛剛呀呀學語時就已開始了為資本增殖而努力了.他們必須片面地發展某一專長,否則就沒有生存之地.盡管他們哪怕花光了父母的積蓄,甚至借貸,為了生存,他們還是不得不接受這種教育,同樣地,高昂的教育成本,換來一定的相較于普通低級工人勞動能力高一些的工資,生存質量有所改善.但這種改善與他們的支出及勞動力的片面發展的能力所產生的資本增殖所應得的勞動力物化在商品中勞動量是極不相稱的,是極其低廉的.
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為主流的生產組織時代,無論是股份制還是曾經的托拉斯抑或今日的全球跨國公司,同樣也包括轉化為國家財產的國有公司,都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愈 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愈 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系并沒有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P318)生產力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不得不以這樣或那樣的更具有生產的社會化組織進行生產管理,也"迫使資本家階級本身在資本關系內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內,愈來愈 把生產力當做社會生產力看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P317).但是資本家在這樣的一種生產力面前,總是顯得力不從心,無法駕馭,縱觀今日的無論發達的或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地區,越是生產力發達,資本家越是"悠閑",越是置身生產之外了.資本家靠"拿紅利`剪息票,在各種資本家相互爭奪的彼此的資本的交易中進行投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P436).這就是資本家最主要的功能作用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大的生產機構和交通機構向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國家財產的轉變就表明資產階級在這方面不是不可缺少的,資本家的全部社會職能現在由雇傭的職員來執行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P436).這也就是今天的所謂資本主義的福利社會性質,把教育當成一種產業來對待,在過去只是由貴族,有錢人子女才能上得了的大學也一并開放,讓更多的工人子女進入,這不僅是為資產階級培養資本增殖的"看守員"計量員",更是一條資本增殖的教育產業之路,在普遍接受教育的旗號下,為資產階級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產業管理專門人才,即所謂社會的"白領"`"金領".很顯然,這些"白領"金領"無論如何也還不是資本家,僅僅是靠出過賣自己的勞動力的人,他被資本家雇傭的性質仍然未能改變,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完全凌加于普通工人之上.金領是幾乎脫離生產而存在的一些人,白領卻是既與一線工人相聯系又與一線工人相對立的.在這兩種人中,他們具有資本家的社會職能,卻又是被資本家雇傭.由于要擔負資本家的一些職能,就與一線工人相對立.另一方面,由于其始終且本質上不能擺脫受雇傭的性質,又與資本家相對立.這樣,就出現了資本家為了能完全獨立于生產之外,不得不對他們籠絡,就像封建時代主人對仆從一樣,仆人忠心,干得賣力,主人賞賜一盤珍肴,仆人受寵若驚,"奴才多謝了"珍肴再好,奴才就是奴才.他們是專業人才,說白了就是資本家的資本增殖的職能人才,如果沒有他們,資本主義社會性化生產幾乎難以進行.在今天的電腦這一行業中,以電腦為中心的技術性專門人才,幾乎構成了一家公司的生存的根本,資本在這些最尖端技術所開辟的生產領域只是中醫藥所說的"藥引"而已,專門人才的創意,技術上的某個局部的突破,都可能成為資本增殖的可能.因此,資本家不僅在購買這些勞動力時,不得不在市場普遍"規范"的原則下,給予相對于一線生產工人較高的工資.但這當然是不能讓他們滿意的,.這些白領`金領既然能夠擔當起資本家的社會職能,當然也更清楚資本增殖的秘密......因此,他們是不會滿足于勞動力的市場價格,他們要求更多,在一些還不很發達的地區,這種情況是比較少的,但一旦出現,卻是非常地尖銳.但越是發達地區越是如此.資本家在整個社會還不能像提供一線工人那樣,提供大量的這樣的人才.資本家的產業教育還不能迅速地培養起擔當資本家社會職能的人才,這可不是機器的服侍那么簡單,易于培養的了.所以,資本家一方面加大產業教育的投資力度,促使這種人才更多更快地培養起來,另一方面,資本家也不得不在"人才"短缺的情況下,除了以高于一般市場價格購買以外,以所謂業績掛鉤的年終分紅`持股獎勵等來籠絡住人才.這樣,一批持有公司股份的工人出現了.他們或少量持股,或有一定數量的持股.有些是公司直接賣給這些人的內部股,有些是通過年終分紅等獎勵從市場購買的股份.但不管是哪一種情形,共同點是他們仍然還得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生存.因而他們仍不能擺脫雇傭工人的地位.改變不了受雇傭的性質,.當且當他們依靠股息投機而生存時,那么他們就已經從一個資本家的代理者轉入了資本家的行列.當且當他們擁有公司股份到一定的比例,其股份的變動足以影響到本公司的營運的時候,哪怕他們依然擔負著資本家的社會職能,領著雇傭工資,這只不過是他們的外衣罷了.是大資本家雇傭小資本家的雇傭罷了.他們的雇傭工資不僅能保證他們的生存,且能保證他們與一般資本家一樣地窮奢極欲.但是在愈是生產力發達的地區,教育產業愈是發達,盡管教育成本不斷攀升,一樣地"人才"過剩.誠如服侍機器的工人一樣地過剩.這樣愈 是發達地區,金領白領的生存也是愈來愈困難了.他們的勞動力價格也不斷地下降了.
當然,股份制在資本主義生產的今天,是普遍的,股份制的改革也是花樣層出的,無論小公司還是大公司,將總股份的一部分,極小的一部分分配于員工,讓員工購買,從而,一線生產工人也有了持股,這與資本家在勞動力市場上以或高或低的市場價格購買勞動力一樣,一個熟練工人的價格稍高,并不等于他們的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降低,而是這樣的熟練工人可以在社會一般勞動的基礎上,能更多地創造剩余價值,曾經的勞動力購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工人熟練程度的提高,純粹的由勞動力市場價格來迫使勞動者走進工廠為資本家的資本增殖報務雖不是很困難的事,但卻不能更多地讓工人為資本家的資本增殖更為積極更為主動地工作,因此,股份分配不過是把工人與資本家的資本增殖捆得更緊一些而已!
對于那些在證券交易所里掏光了積蓄買這個買那個公司的股,不斷地投機的一般閑散市民也罷,工人也罷,都只不過是叫化子揣著討來的活命錢走進賭場碰一回運氣罷了,做著一夜暴富的夢想.如果他們賭輸了,命運會更慘;賭贏了,就轉入資本家的行列.但更多的是只輸不贏的,不輸不贏的是很少的.因此,他們也許窮其一生也不能擺脫他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固有社會屬性.股市的投機性,有時會像漩渦一樣把他們吸進去,再也沒有生命的蹤跡.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多少所謂的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被拋進了雇傭工人的行列,就是明證.更別談持股散戶的血本無歸了.所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只要由資本掌控的社會生產力本性未變,工人持股與不持股,只要不能像資本家一樣靠紅利`剪息票生活,其身份本質是一樣的,并不因為持股而改變,就像資本主義的國家資本主義一樣,都不能改變其為資本家報務的性質.
標簽:科學院,西安,俄羅斯,北京,
再說舊的經濟殘余1
在《斯大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論剖析》中,我一再強調商品經濟不獨資本主義生產所獨有。作為一種經濟形態一種決定社會經濟性質的經濟形態,它是階級社會的最高級經濟形態。而作為一種普通的經濟形態,階級社會一經確立,它便也跟隨而來,相伴相生了。對于這一點,幾乎是任何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所應承認的基本常識,在這里我要再次強調的是,各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經濟形態中,不同的社會的經濟形態總是包含著從前的社會形態的經濟形態殘余。而且在一個新的社會形態要確立之前,總是在舊的經濟形態的胞衣中孕育新的經濟形態最低級最基本的雛形。如果一個社會經濟形態向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跳躍式地邁進時,它必然地要保留相當多的一部分舊經濟形態的軀殼,而這種舊的軀殼能在多大程度上在新的經濟形態的實際運動中起多大作用,完全取決于新的經濟形態所處的生產力水平與生產關系變革的要求強烈與否。任何純粹的由生產力或生產關系單方面決定舊的經濟軀殼靈魂的復活,都是違背經濟歷史正常運動的。如果說生產力發展不夠而要更多地使舊的經濟軀殼返魂,那是否認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悖論;如果由生產關系單一地決定經濟形態的運動,徹底地否認舊經濟軀殼毫無作用,那么就是過分夸大了上層建筑的作用,使之脫離了經濟基礎運動的連續性與新的經濟形態的臍帶關系。當然,生產關系已是全新的了,所有的僅僅是舊生產關系的映象與影子
一切必須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中去實證,馬克思從來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列寧毛澤東也都是這樣做的,并且成為了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偉大大領袖。
埃及是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國度之一,從已知的考古資料可知。拋開原始公社分解不談,單就古埃及奴隸制確立的美尼斯(公元前3100年)早期王國開始,奴隸制的古王國仍有大量的原始社會經濟殘存,法老“對全國的土地享有最高支配權。”“不但自己占有大片土地,而且還將大片土地賞賜給他的親屬、官吏、神廟。”“使王室、官吏、神廟經營的莊園迅速地發展起來。在這些莊園里一般采用奴隸勞動,但也利用農民為他們服務。對農民繼續保留了公社的份地制度。由公社管理者負責統計戶口,丈量土地和定期分配土地,獲得耕地的農民每年要將五分之一收獲物交給國家作為賦稅。”直到古埃及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686年)農村最基層的單位是農村公社,直到新王國時期,奴隸進一步用于農業,手工業,公共建筑和家庭勞動,且奴隸主還有奴隸出租。產生了租佃奴隸的剝削方式。甚至于發展起了奴隸主出租土地給奴隸,領取了份地的奴隸可獨立地從事耕種,奴隸隸制發展到了頂峰,(《世界古史簡編》劉明翰,海恩忠山東省出版社)
從上看出,“農民”服役,這里的農民是原始公社的耕地公民,他們是受剝削的一部分,但同時他們卻是具有“人”的身份的。他們是奴隸主眷顧的一個階層,因為他們都曾經是一個階級,只是貧富分化才將他們下降到了被剝削的地位,卻還不到失去人身自由的地步,在王國的初期,這些人還相當多,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奴隸制雖已確立,但還發展得不充分。因此,原始公社的殘存就保留得比較多一些。這主要是奴隸生產關系建立后,奴隸主階級是由原始公社的舊經濟形態的生產關系的胞衣中生長出來的,這時雖已出生,但還與母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他還暫時未能掙脫這種聯糸。因此,一個新的統治階級的興起,能否堅定地掙脫舊的生產關系的胞衣臍血的絆索,決定了新的經濟形態下的舊的經濟軀殼有多大的返魂。但是生產力的發展將使奴隸制不斷發展完善起來,從上面也可看出,它同時也在走向解體。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要求新折生產關糸與之才能相適應。因此生產力的發展不是消除舊的經濟殘存的最佳手段,它只提供消除舊的經濟殘存的條件和可能性,卻不是必然性與一定性。那么只有統治階級——奴隸主掙脫原始公社母體的關聯才是唯一的最佳途徑。只有不斷的分化,使農民變得一無所有,成為奴隸,才有可能消除舊的經濟形態殘存,而這一過程都全部地無例外地由奴隸主階級的巧取豪奪完成的。而絕不是生產力的發展所能發生作用的,生產力的發展當且只當發展到一個應有的高度的時候,一切變革只能由生產關系的革命才能完成,而這便是社會革命的主要任務。社會革命總是在人民的推動下,最后由統治階級奪取了領導權,強行按照他們的意愿完成最后的社會變革。這也就是為什么每一次社會革命總會出現情況千差萬別的不徹底性。完全取決于新興階級的社會革命立場堅定與否。
如果埃及還不能全部地說明問題,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兩河流域。
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城市國家里,奴隸制是不很發達的,這主要是生產力不發達導致的。因為奴隸被大量地殺死殉葬即為明證。生產事業還不能利用較多的奴隸。直到漢謨拉比建成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君主專制的國家。奴隸制才完全發展起來,但主要是中小奴隸主。盡管國王擁有大量土地,不過他不同于烏爾第二王朝那樣大規模集中經營,而是分散經營。不是在這樣的一種發達的奴隸制下。公社的殘存仍存在著。到加特時,仍有農民被組織在“比圖”(農村公社)中。
再看印度,印度的哈拉巴文化,目前尚無法解答。因此早期的演變已然無法知道。但到孔雀帝國時期,奴隸制已經很發達了,但在廣大農村仍有農村公社經濟為主體。奴隸主要是作家務勞動和生產上的輔助勞動。
印度的社會進程既有它的典型性又有它的特殊性,統治階級還是要擺脫與舊的胞衣關聯,而是完全保全這一胞衣,在這舊的胞衣里繼續孕育新的生命。生產力不管如何發展,也未能摧毀它。封建社會依然如此。生產力不從心發展固然能使舊的經濟殘余有所瓦解,但若在生產關系的鞏固上不能發揮更大作用,新的統治階級要想擺脫這種舊的經濟殘余是很難的。這也諒是在美國如此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還要有為廢除奴隸制而進行的南北戰爭爆發,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在希臘斯巴達這個典型的農業奴隸城邦國家,將全國土地劃分為均等的若干小塊,交給斯巴達公民使用,這種份地只允許公民世代相傳,不準轉讓與買賣,以防止斯巴達人內部分化,但斯巴達公民不從事任何勞動。各家的份地全由希洛人耕種,這種國有的奴隸主所有制稱為“希洛制,”這是典型的由原始公社轉化為奴隸制社會,奴隸主階級是由原始公社成員轉化而來,這樣,原始公社的殘存就非常多了,如國有制的土地曾按著公社時的方式分成若干塊,交給農戶使用,這與公社時的集體占有生產資料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階級的產生讓這一切都變得性質完全不同了。只是那時中氏族公社所有,現在變面國有,再交付成員使用。但它與印度不同的是,印度公社成員不是作為一個完全統治階級,斯巴達人卻是作為一個完全統治階級。
而奴隸制在中國的發展,在夏代由于史料不多,不好說,但至少在商代,已有相當多的奴隸。商代已有井田,即集中的奴隸勞動,從已知的資料看,直到周朝,土地仍實行類似希臘國有制,不同的是王權大為加強了,井田制仍殘留著很多公社的痕跡。因此夏啟時代應當有一個相當近完備時期。因為直到周代仍由周人(氏族)作為一個統治階級來統治,具有很強烈的氏族主體概念,同樣地,中國史學界對封建社會劃斷一直爭論不休,主要是認為在東漢或南北朝時期都有奴隸的大農農業經濟存在,從此也可看出,大農經濟是在封建社會的殘余了,(實際上這種爭論完全沒有必要,就象美國有奴隸制一樣,但它卻是發達的資本主義)
羅馬王政時代更是典型的奴隸制確立時期,完全是氏族公社的“聯盟。”實施的是軍事民主制,到后來發展為共和國制。羅馬統一意大利后,奴隸制高度發展,在世界古代奴隸制各國中是一個典型。非常的發達完備。但是古羅馬卻有大量流浪無產階級,最多達三十萬之眾,他們靠羅馬國家和奴隸主施舍過去時活,這些無產者實際上是曾經的氏族成員,在奴隸制發展的過程中破產了,從而成為國家的“救濟”對象,直到公元前133年羅馬保民官提比略。格拉古實行土地改革法案時,還把土地分給無地農民,可見曾經的公社主體概念伴隨奴隸制的發展綿延了很長的時期。
故而我認為:任何新社會的確立,總是或多或少的打上舊社會的烙印,在曾經的氏族血緣關系的社會里,演變到地區的奴隸制國家,血緣關系不是一下子消除的,由于血緣在原始社會有相當的長時期發展,消亡也是緩慢的,直到奴隸制成熟到顛峰,統治階級的奴隸主一直未能完全擺脫這種血緣的束縛。他們的剝削已跳出了這一束縛。但是這一階級的形成與分化,一直未完全割斷與氏族公社的臍帶聯糸,不管他有多么完善,發展得多么完備。都不能在這一個社會的發展的框架內徹底消除。羅馬就是如此,而中國到最后競然發民展成為宗法的社會經濟制度,就是這樣一種映象的影子。只有不斷的向前發展,在不斷的發展的生產力推動下,新的生產關系的確立和不斷鞏固,才能使新的統治階級脫離這種舊的血緣關系的臍帶聯糸。 再說舊的經濟殘余2
下面我們看看歐洲封建社會經濟的形態演變:
西歐“是在日耳曼人與被征服者先進生力的影響下,與征服者日耳曼人公社解體的因素互相融合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世界史簡編》山東省教育出版社劉明翰、海恩忠P139)從默洛溫王朝統治的二百多年分析,它是處于封建制形成時期,從現存法蘭克人《薩利克法典》可知,“土地公有,但已分份地交給各個家庭耕種。收成歸各個家庭所有,份地重新分配,而此時,土地所有權雖仍屬公社,但宅基已歸私有,耕地也不再重新分配,而是交由公社成員世襲使用”。血緣關系還在進一步瓦解中,(同上P141)其間曾有奴隸制的影像期。但很快因國王將羅馬皇室、元老、反對者的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官吏、教會,使得這些人和教會便成為新的大土地占有者——地主階級。另一部分法蘭克人內部進一步分化,(氏族血緣不斷淡化)自由農民地位不斷下降并破產成為農奴,這樣從原始的公社制直接過渡到了封建制。
在西歐的封建經濟制度的演變中,始終與原始的公社相伴發展,這是因為在西歐的封建經濟制度的構建中,是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演變而來,隨著封建的生產關系的確立,小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這種舊的殘余也就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城市手工業的發展,更是完全脫離了這種舊的殘余了。但離崩潰也不遠了。
在中國,只要回顧一下前面我們提到的關于封建社會的劃分的爭論,就可以知道,在戰國時,中國已經確立了小農經濟,可是直到南北朝時期仍有大農經濟的殘余和奴隸的存在,可見,封建社會里小農經濟仍有大農經濟的殘余。
資本主義發達的今天,小農經濟的殘存一直相伴其成長,都是不爭的事實,在農村,除了那些資本主義大農場外,更有一家一戶的農耕,在城市更有一家一戶的手工業存在。這難道說不是小農經濟的殘存?只是這種殘余越來越對社會生產不具有多大影響,日漸式微。而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運動強有力地清除這種殘余,而不是返回到殘余的經濟形態去。如果那樣,那么資本主義生產力不能快速發展,要發展也只能維護新的生產關系。而舊的經濟殘余只會破壞這種新的生產關系,而對這種新的生產關系的破壞,就是對資產階級的地位的破壞,而這是資本家階級絕不允許的。所以資產階級運用手中掌握的權力不斷向舊經濟殘余進行掃蕩,
這一切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每一個社會的演變都必地是有一個漸進過程,再到質的飛躍,說明了新的經濟制度建立在舊的經濟制度的廢墟上,必然地有舊的經濟制度的殘存,在新的生產關系建立以后,不斷通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逐步地消除這一殘余的。
任何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總是在舊的經濟形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并總是有舊的經濟形態的殘存,而這種殘余一方面隨生產力發展而不斷消亡。另一方面,隨新的生產關系的力量加強而加快它的消亡。舊的經濟蟬殼快速地蛻落。因此可以這樣說,生產力的發展是舊的經濟殘余的必然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它只能提供消亡舊的經濟形態殘余的一種可能與方向。誠如生產力的發展只能提供經濟關系及經濟形態 的重新確立的條件一樣,只有通過生產關系的力量的加強,也即社會的政治變革才能最終完成。所以經濟形態的殘余只有通過行產關系的力量的加強,生產關系的不斷鞏固才能將舊的經濟形態的殘存最終徹底的清除,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封建社會里,直到南北朝時期還有奴隸制的大農農業經濟存在的原因。
在社會主義的計劃商品經濟形態確立以后,必然地會有舊的經濟形態的殘余,既有小農的經濟形態殘余,如農村自留地的允許存在。城鎮手工業等等。這一切一方面,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生產力。創造消滅舊的經濟殘余的條件;另一方面,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的計劃商品經濟生產力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當家作主的生產關系的穩定,從而加速舊經濟殘余的瓦解。——舊的經濟殘余只有瓦解了其賴以生存的舊生產關系的殘余基礎,才能徹底地瓦解舊經濟殘余。因而人,勞動者的自覺性的建立非常重要,也就是我們是承認這種殘存任由其不斷地發展并最終顛覆新的經濟形態退回舊的經濟形態呢?還是不斷發展新的經濟形態的生產力,加強新的生產關系,以加速其消亡?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著本質的區別。發展計劃的商品經濟與市場商品經濟是有本質的區別的。舊經濟形態殘余不是我們新的經濟形態確立后所要運動的方向。!
從歷史的存在可知,任何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殘存在,都是新興統治階級對于舊的階級的胞衣臍帶關聯造成的。如奴隸主階級與舊的氏族公社的胞衣臍帶關聯。一方面,他們已分化,脫離了氏族公社成長為一 獨立的剝削統治階級;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面對自身力量還不夠強大,作為一個新的統治階級,獨立性還不夠強,對于舊的氏族還有某種程度的依賴,這才導致奴隸社會,這才導致奴隸社會幾無一例外地經濟形態總會有舊的公社經濟形態殘余,至于殘存在程度,還需看奴隸主階級與氏族公社血緣臍帶的關聯程度;同樣地,在封建社會。無一例外地也存在著舊的大農農業經濟殘余。在西歐,既有氏族公社的胞衣臍帶殘存的關聯;又有奴隸主貴族的胞衣臍帶關聯。因此,西歐封建社會有兩種經濟形態的殘存。這兩股舊的殘余力量非常大,以至于西歐封建制度只能是封建莊園和封建等級制度。而非中央集權的皇權封建建制度,“農奴”就是帶有嚴重的奴隸的某些特征,有“人”的身份卻無“人”的自由;有勞動的自由卻并沒有多少自己勞動資料的擁有的自由;所以這種殘存的力量很強大,最終導致農奴的逃離,進入城市,反而加快了封建的經濟形態瓦解的速度。而中國卻不然,這種殘余 只有在某個時候才有偶爾的反復,不是普遍的存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不斷加強封建小農經濟的生產關系,終使大農農業經濟的形態完全退出。但是小農經濟形態的完全確立與鞏固,卻使農民自愿地固化在自己的土地上,而怡然自得其樂,一直也不愿意打破這種經濟形態建立的經濟基礎。使得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延續了二千多年而不衰。同樣地我們也可看出,老牌資本主義,由于舊的經濟殘余相對較少,發展充分,所以穩定性較好,而在后起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總是舊的經濟殘存嚴重,導致不穩定因素增大,尤其容易發生社會變革,這也就是恩格斯說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日益資產階級化的論斷所在。具有完全人身自由的中國小農總是幻想著成為地主階級的一分子,而不愿摧毀這種經濟基礎。同樣發達的資本主義下,工人階級也總是幻想著成為資產階級的一分子。而并不愿意摧毀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中國不斷的農民起義后又不斷的重建封建的政權就是如此。資本主義不斷的罷工卻從不觸動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就是如此。“亞洲各國不斷瓦解不斷重建和經常改朝換代,與此截然相反,亞洲的社會卻沒有變化,這種社會的基本經濟要素的結構,不為政治領域中的風暴所觸動”《資本論》一卷P397)
在社會主義的計劃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地會帶有舊的殘余,尤其是從半封建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不僅帶有小農的殘余,還會帶有資本主義的殘余,這樣兩種殘余的存在,如何對待它,是無產階級政黨所面臨的面問題。如果任其發展狀大起來,那么社會主義是不能穩定的,但是如果我們強有力扼殺它,肯定也是不行的。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計劃商品經濟生產力;另一方面鞏固計劃商品經濟基礎上的新型生產關系,逐步地有力的使之失去存在的基礎而消亡。
這一切都源于無產階級作為一個執政階級在世界的政治舞臺上,并不是非常強大,尤其是處于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的現實,迫使我們堅持進行有限的退讓,即商品經濟的有限的價值規律的調節。
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抑或向封建社會的跳躍式過渡,都存在舊的經濟殘存在新的經濟形態的運動之中。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不管這種殘余因統戰部階級與舊的社會胞衣臍帶聯糸有多大,都不能對新的經濟形態的運動方向和經濟形態的本質構成任何根本性的影響。最多是局部地或某一并不具實質性的方面產生影響。即使在日耳曼人向封建社會進步的時候,既有氏族公社殘余又有奴隸主貴族殘余,但仍然不能影響小農經濟性質,唯一影響的便是由于小農農業經濟中的“人”的解放,或者說“人的身份”恢復不夠徹底,才導致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不相適應期很快到來,使得生產關系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了一種桎梏。而在中國卻因生產關系變革非常徹底,盡管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有舊的經濟殘余,但這種反復卻根本不對小農經濟構成任何威脅,也不能對小農經濟有任何根本改變,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殘余的再現,僅僅是一些剝削統治階級的倒行逆施罷了,對社會的前進造成嚴重危害,但盡管如此,在整個封建社會的進程中影響甚微。尤其是對封建社會的農民的“人身”束縛并沒有造成根本性影響。所以整個中國的封建社會進程也是非常頑固地堅守著它的政治的歷史舞臺,概源于其經濟基礎不能動搖。
因此社會主義絕不能讓舊的殘余來影響我們新的經濟形態的本質。它的殘余存在,只能是我們不斷發展新的經濟形態 的經濟運動力——即計劃的商品經濟生產力,而絕不是回到舊經濟殘余或為迎合舊的經濟殘余而妥協,不惜破壞新的生產關系,改變新的經濟形態性質。
那就是復辟!就是倒行逆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