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搜狐博客
至少表面看來,中國人(當然包括我自己)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一直糊里糊涂。開放初期,國人還展開了一場姓社姓資的大討論。至今每想起那場討論,就覺得咱中國人真是心智不開,愚昧得很。
這自然也與前蘇聯自作聰明的混帳理論有關。其理論的主要特征是主張國有化、集體化,極力壓制個體經濟乃至徹底消滅它;貶抑市場經濟。列寧曾經為國家的幼兒園“解放”了婦女而自喜,為莫斯科---喀山鐵路工人發起“星期六義務勞動”而極其振奮,卻無法意識到市場經濟對國民生活的價值。
中國不管它行不行,照搬過來,結果,雖然也有過許多感人的勞動場面,但最終還是難逃“雞多不下蛋、人多不干活”的尷尬,幾十年下來整體上農業衰敗,工業潛力也得不到開發,商業凋敝更不用說了;再加上內斗的能量消耗,70年代末國民經濟已到了全面崩潰的邊緣----只憑“精神原子彈”是吃不飽飯的。
在發展經濟的眼前的政治障礙被清除以后,中國開始“摸著石頭過河”(而不是“高瞻遠矚”)。后來,鄧領導在文選第三卷著文公開表明: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末搞社會主義?我們還需要探索。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這句話。根據我有限的了解,文選三卷出版以后,學界并未發起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歌功頌德的話太多,理性分析的幾乎看不到。
本來,學者們是專門搞學術的,但似乎沒有多少人去努力!不知他們在忙什么。
可以說,學術是一個民族的理性大腦,而你連什么是社會主義都不管,還談得上怎末搞社會主義?----這無疑是學術界的整體失職或曰良知淡漠。
前蘇聯和中國的“主流意識”似乎一直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而不允許個人所有制存在。因此,國有企業和農村生產隊成了最堅硬的政經合一的組織模式。如此一來,經濟本質上已經政治化,而經濟的社會化便無從談起。
這樣的經濟形態,其實恰恰是反社會化的。經濟的神經完全被政治的手操控,經濟自身的規律和能量無法得到釋放----這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官僚主義的經濟。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權利與利益的社會化---包括物質和精神財富。馬、恩在著作中也從來沒有否定過這一點,所謂“自由人聯合體”、高度的“地方自治”主張,正是體現了權利與利益社會化的思想和精神。
如果輕視權利與利益的社會(“市民社會”或說“公民社會”)化,而只是注重政府或曰“政治國家”(借用俞可平術語)對社會的操控,那末可以說,社會主義并沒有真正、徹底地實現,至少可以說它已被政治權力嚴加控制。
而這對一個國家其實是相當不利的。因為一個國家的強大,本質上只能是公民社會的強大,而不是行政機關的強大;當危機來臨之時,最終還是要依靠公民社會強勁的調節功能來解決。
說“小政府大社會”,與其指其結構,不如視其功能。結構最終還是以其功能體現其終極價值。
最后說一點有關“資本主義”的觀點---對此,可以說20世紀的所謂“社會主義陣營”各國都曾是根本錯誤的認識。前南斯拉夫和波蘭務實的學者(后者如蘭格)頂住了壓力,在上世紀就遠遠走在了各公有制國家學者的前列,推動了本國向現代經濟的轉型。
所謂資本主義,其實就是以資本投資為手段的所指,別的什么也不是。大罵資本主義,這是把經濟科學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的極其愚蠢的勾當。
實事求是地說,資本投資是東西方經濟共同使用的手段罷了;沒有“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就根本無從談起。
自然,至于官僚主義,它永遠也不是個好東西----它只會破壞社會的發展。
----------------誠請各位高手不吝指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