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民的核心力量是共產黨!
否定共產主義的“學說”和行動一直在全世界游蕩。即使是在建立過“社會主義”政權的國家,資產階級也從來沒有過地趾高氣揚起來,他們已不屑于再說什么,他們口袋里的資本在替他們說:離開我不行。不是嗎?被稱作“民營企業”的私營企業家們在收購(價格不詳的)被稱作“國營”的官營企業時最感動人的第一句話是:“我把大家這個月的工資帶來了?!辈皇菃??全世界的媒體都在起勁地頌揚財團或企業家們的投資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卻連“共產黨”執政下的媒體也不再問這些財團或企業家們先前攫取這些用來投資的社會財富的行為是否剝奪了勞動者勞動的物質條件——生產資料。
總之,這個聲音到處宣布:共產主義航班已被取消,我來救大家離開這里;再廣播一遍,共產主義航班是謠言,請大家不要相信,我來救大家脫離困境,我來救大家……。結果是全世界都看到的:“救世主”越來越富,人民越來越窮;勞動者的生存越來越依靠“救世主”。
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人們還沒有較好地認識和掌握后資本社會的性質。其實在后資本社會里,生產資料并沒有像馬克思—恩格斯們所預言和列寧—毛澤東們為之奮斗的那樣(以社會的名義)掌握在勞動者手中,而是經過短暫的革命過渡時期后,很快被掌握在新的、變相的、半占有的剝削者手里,他們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官僚階級(即官僚無產階級),他們所剝削的直接對象是平無階級(即平民無產階級)。僅僅在革命的過渡時期,新老剝削階級被革命的重拳所擊昏、生產資料憑借革命者的主觀努力暫時地被掌握在勞動者手中時,生產力所獲得的空前的、驚人的、遠遠高于資本主義速度的發展,就足以證明共產主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主要存在形式為社會主義)的偉力。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了,在從剝削者公開地、完全地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社會到勞動者以社會的名義真正完全占有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社會之間,還會存在著一個剝削者利用“職權”變相地、不完全地、半占有生產資料的社會,一個官僚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官僚主義社會。
這是因為在這個生產資料被剝削者利用“職權”變相地、不完全地、半占有的社會里,剝削者(即官僚階級)從兩個方面逃脫了打擊和斗爭。
一方面,當他們的惡行敗露時,他們就利用列寧-毛澤東們在思想理論上的局限而把自己坦白成“新生的資產階級”,這些“新生”的家伙全然不顧他們從來沒有以個人的名義開辦過一家工廠或一家公司的事實——即他們沒有生活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事實。這樣,致使無產階級專政的鐵拳很快偏離了生產力發展的航道,打在了生產力還遠沒有被提煉干凈的小資本身上。蘊含在小資本中的、大量的社會生產力被扼殺了,后資本社會很快便成了貧窮的“社會主義”。
另一方面,當這些官僚階級剝削者的惡行還沒有公然敗露時,他們就戴著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面罩、以共產黨人的名義和社會主義的名義實施他們的惡行,把勞動人民對貧窮“社會主義”的失望以及對剝削“社會主義”的仇恨、反抗和斗爭引向共產黨、引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共產黨被誤解了、被懷疑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被懷疑了、被順延了、被歪曲了。由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簇擁著,資產階級反撲了,共產黨變成了資本家也可以參加的、通過資產階級的加入以領導勞動人民擺脫貧窮的“共產黨”,社會主義變成了有特色的、富裕的、實際上是貧富差別越來越懸殊的“社會主義”。這與其說是資產階級的反撲,不如說是無產階級中一小撮官僚無產階級(簡稱官僚階級)的倒行逆施。
這是因為在這個生產資料被剝削者利用“職權”變相地、不完全地、半占有的社會基本生產關系周圍,新舊剝削階級已經勾結在一起。當官僚階級覺得自己的統治地位還可以維持時,就一邊在后院不斷出賣自己的兄弟去喂養資產階級,一邊戴上面罩跑到前院對反抗的人群咆哮:誰反對我就是反對共產黨,就是反對社會主義,就是反革命!可是當官僚階級發現反抗者的洪流還只不過是舉著資本主義的舊旗幟、而又感覺自己的統治實在難以為繼時,他們索性把喂養得肥肥胖胖的資產階級請到前院來領導人們去“致富”,自己卻躲到后院去收受資產階級的賄賂,過起“退休”發揮“余熱”的生活。
這是因為在人類歷史后半段的階級社會中,當社會貧富差距被拉大到毀壞社會生產力、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必定是一定方式的剝削發展到了過度的程度,必定是相應的剝削階級占據階級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反之,當社會貧富差距被減小到挫傷社會生產力、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又必定是人們對社會財富分配的平均程度超越了當時勞動差別的程度,必定是一定的勞動者階級占據階級矛盾的主要方面,給新剝削階級的經濟創新和舊剝削階級的經濟復辟開拓了條件。這是由于一些自負的勞動者反對超越勞動差別的“平均主義”的行為過度或被利用的歷史原因造成的;這是由于無產階級面臨理論危機時,其領路人對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的歷史局限造成的;這是由早期幼稚的平無階級最初幻想借用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來消滅官僚制剝削和壓迫的歷史悲劇造成的;這是由老練的資產階級一步步用資本剝削排擠官僚剝削造成的;這是由于年輕浮躁的官僚階級的不自立以致于妖冶的資產階級勾引官僚階級右翼與之聯姻造成的。
憑借從小資本中解放出來的生產力所創造的經濟成績,資產階級迷惑著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民群眾,他們無恥地把資本主義吹捧為發展經濟的高手,不遺余力地把資本主義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天經地義”地、藝術地、“科學”地塞滿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植入每一個人的中樞神經。資產階級的“剝削出效益”比官僚階級的“‘管理’出效益”高效得多,憑借著榨取血汗的工作能力,憑借著贏利和繳稅的優異成績,資產階級被官僚階級統治者奉為上賓;收了資產階級賄賂的官僚階級低三下四地附和著資產階級的一切言行,并挑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迎合資產階級。他們在共同魚肉勞動人民之余,時刻不忘向馬克思-恩格斯們和列寧-毛澤東們頭上大潑臟水,他們鼓動著油膩膩的唇舌,肆意侮辱共產黨人、詆毀社會主義、否認共產主義。
總之,這是因為我們來到了一個新的時代面前——一個官僚主義社會各種矛盾日漸明顯、社會基本矛盾暴露無遺的時代,一個新老剝削階級緊密勾結、肆意壓榨勞動人民的時代;一個官僚主義社會新的否定方面即將形成、新社會的曙光初現的時代,一個新的被剝削階級——平民無產階級即將走向成熟,進而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促進社會不斷變革直至建立社會主義的時代。
1、我們生活的時代
我們生活在的工業時代。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狩獵時代、畜牧時代、農耕時代和工業時代;并正在經歷著工業時代中的產業化時代。在狩獵時代,狩獵技術落后的部落、部族或民族被自然界淘汰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固守狩獵生存方式的部落、部族或民族被強大的游牧民族和先進的農耕國家所征服、所淘汰。從農耕時代走向工業時代時,這種先進淘汰落后、富強征服貧弱的法則表現得尤為明顯。在世界上存在著剝削的情況下,誰不實現自主工業化,誰就貧弱挨打;誰不實現自主產業化,誰就被壓在經濟的底層或被排擠到經濟的邊緣。
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把我們帶入了生產資料變相私有、半私有的時代。這個時代把這樣的規則加在社會的每一個人頭上:你只要還想生存,你就必須在與生產資料結合之前,先與變相占有生產資料的剝削者手中的那個寄生在職權上的私權相結合,連這種剝削者自己也不例外。要么,你就必須在與生產資料結合之前,先與公開而完全占有生產資料的剝削者手中的那個經濟權力(資本)相結合,但實際上你與之相結合的,也還是舊式的、用錢買得的“經營管理”職權上寄生著的私權。結果,寄生在職權上的能給生產資料權力擁有者帶來私利的私權,成了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征——我們生活在私權主義時代,通俗地說,我們生活在官僚主義時代。
官僚主義是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的途中必然遇到的不速之客。從奴隸制的后半段開始,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勞動力的不斷解放。新興地主階級首先進行了革命,他們珍愛人類勞動力釋放剩余勞動的功能,把保證勞動力能夠釋放出剩余勞動的社會規范建立起來;接下來,在新興資產階級革命耀眼的光芒中,人類勞動力盡量釋放出剩余勞動的社會機制被完全打開了。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人類勞動力中剩余勞動的釋放受到了生產資料支配和使用非社會化的羈絆,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在勞動力充分解放的基礎上推動著社會生產資料的不斷解放。在這一輪社會進步中,新興官僚階級首先進行革命,他們建立起生產資料支配和使用半社會化的社會——官僚主義社會;與新興地主階級相比,人類這一次看得更遠:共產主義的曙光出現在地平線上;接下來,在勞動階級的變革洪流的沖刷下,人類生產力釋放剩余勞動的社會機制將被完全打開——社會主義必將來到人間;在基層勞動階層的變革運動的推動下,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必將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全社會在生產資料使用上的平等及非常發達的生產力將導致剩余勞動主宰著全部勞動及整個社會,人類走向更高一級——共產主義。
從資本到私權,官僚主義具有空前的革命性。官僚主義開天辟地地動搖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資產階級需要煞費苦心的論證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合理”性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已經不是天經地義的了。從資本到私權,現代官僚制對剝削的限制已經不允許其剝削以資本雇傭制那種程度公開地存在了,并且對其剝削行為的“獎勵”也不允許像資本增殖那樣合法地累進。從資本到私權,官僚主義的優越性讓人類初步領教了生產資料支配和使用社會化的巨大能量。官僚主義優越性的發揮經歷了起伏,外因是資本主義的反撲,內因是官僚階級的過度剝削;但官僚階級的中堅力量終將忠于未來歷史,粉碎資產階級的反撲,對平無階級的斗爭讓步,直至官僚主義壽終正寢。
官僚主義一旦發育成熟,就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反動性。官僚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支配和使用的半社會化之間(即私權)的矛盾。在官僚主義的前半段,這一矛盾被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支配和使用的完全非會化之間(即資本)的矛盾所掩蓋,并在這一掩蓋下漸漸發育成熟,把官僚主義推上頂峰、跌入后半段。也就是說,在官僚主義的前半段,官僚階級雖然自己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平無階級,但它尚能抵御資產階級對舊無產階級更加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也就是說,此時社會的基本不合理尚能抵御以往更大的不合理。而在官僚主義的后半段,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支配和使用的完全非會化之間(即資本)的矛盾被解決,資本矛盾對私權矛盾的掩蓋被揭除,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支配和使用的半社會化之間(即私權)的矛盾獨自承擔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罪責。失去了腐朽的資本的遮擋,歷史把這樣的事實清晰地顯現出來:從生產資料支配和使用的半社會化中獲利的官僚階級始終在竭力維護生產力發展的絆腳石——官僚主義,甚至不惜用從歷史的垃圾堆里翻撿回來的資本主義來加固這塊絆腳石。官僚主義,這個社會的基本不合理,越來越成為這個社會主要的、最大的不合理了。
官僚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取代。社會主義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一種思潮和人們的一種主觀選擇,社會主義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存在形式。隨著官僚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人類社會將沿著自身發展的脈絡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事實上,在生產資料都是由剝削者占有和被剝削者不占有的前提下,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和資本制社會這三者的根本區別是基于人們與勞動力關系的,即勞動力分別由剝削者占有和被剝削者被占有、剝削者半占有和被剝削者被半占有、剝削者不占有和被剝削者被迫出賣的——即剝削者對被剝削者施行的人身占有、人身依附和饑餓紀律。饑餓紀律把人們與勞動力的直接關系拉平,使社會成員獲得了對勞動力的權力平等,人類進入了“平等”、“自由”和“人權”的時代,但是它所肯定的是由于社會成員對生產資料權力的不平等所引起的對勞動力使用的不平等。資產者的勞動力可以直接使用,故可以完全給自己使用;而無產者的勞動力只能用于出賣即必須出賣,所以在這種法定的買方市場下只能低價出賣。結果是無產者的勞動力只能有一部分歸自己使用,而另一部分不得不無償地供資產者使用——剝削者“通過對物的占有達到對人的奴役”。事實上,在人們與勞動力的直接關系都是平等的前提下,資本制社會、官僚制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這三者的根本區別是基于人們與生產資料關系的,即人們與生產資料的關系分別是占有或不占有、變相地半占有或變相地不占有、共同占有。共同占有把人們與生產資料的直接關系拉平,使社會成員獲得了對勞動力的使用平等和對生產資料的權力平等。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成員之間在(對勞動力關系平等的前提下)對生產資料關系上的權力平等及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它表現為摒棄剝削但肯定勞動差別的按勞分配、勞動者民主、平等文化和科學思想。
人類將不會停留在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但肯定社會成員對生產資料關系上的權力平等,同時也肯定由于社會分工加上社會成員勞動力的差別而引起的對生產資料使用的不平等。這是因為由(主要表現為科技水平的)人類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社會分工還不能為每一個具有不同勞動力的社會成員提供最適合其使用的(主要表現為社會主義工作崗位的)生產資料,因此也就不能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勞動力都得到同等的發揮,同時也就不能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都得到相對平等的使用。社會成員的勞動力不能得到同等的發揮使社會勞動力不能得到相對充分的發揮,而社會成員所使用的生產資料不能得到相對平等的使用造成社會生產資料不能得到相對充分的使用,這是社會主義的暗疾,為其日后向共產主義發展埋下了種子。
2、人類
一
人類社會從基礎到上層,依次由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想以一定的結構形成體系,是一個10元函數(即4個元素和元素間的6個作用方式);這四個社會元素相互區別但又緊密相聯——不存在脫離社會的、“純粹”的社會元素或社會結構。經濟的本質是社會財富;政治的本質是強制和暴力;文化的本質是情感或感性邏輯;思想的本質是邏輯或稱理性邏輯。
人類社會的經濟體系運動概括為階級社會。階級是概括的“經濟”——與政治直接相接的最高經濟范疇;其它經濟范疇是階級的展開,它們包含著階級性。新老剝削階級常常這樣來抹煞階級,為剝削狡辯,抵賴他們的惡行:一方面,他們把階級說成一種能夠與其它經濟范疇割裂而單獨存在的純粹的“階級”,以便讓人們在實際中找不到這種所謂的“階級”,從而也就順便否認階級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們用片面夸大的其它經濟范疇遮擋階級、替換階級,直接否認階級的存在。
階級的成因有二:勞動差別和剝削。階級是不同類層社會成員由于其自身勞動力的差異和社會分工對其勞動力發揮的差異,由于其對勞動中所使用的勞動力的關系的對立或不同、對勞動中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的關系的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存在著差異的社會存在——類存在和層存在。
階級是社會體系中的基礎元素,階級關系是社會體系中的基礎結構;階級和階級關系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體系中各層(即政治、文化、思想)體系的元素和結構。
階級關系是生產關系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即階級社會)的特殊存在形式。社會基本生產關系概括為基本階級矛盾,社會基本階級矛盾展開為基本生產關系。一定社會基本階級矛盾的最終解決導致社會基本階級的更替,社會基本階級的更替表現出社會基本生產關系的更替。
國家是政治的直接實現,其本質是強制的或暴力的政治。強制和暴力是人類自制的“自然力”,是人類偽造的偽自然力,它經常依仗著(社會職能那)百分之五十的客觀和公正,裝出一副百分之百客觀公正的樣子。
國家的特點是具有經濟性、文化性和思想性。也就是說,人類社會除了有強制和暴力的政治以外,還存在著經濟形政治、文化形政治和思想形政治。
國家由硬件和軟件有機結合而成。國家硬件就是人們日常所見的警察、法庭、監獄、軍隊和政府(政權)機關,國家軟件則是法律系統。國家硬件是人們為了運行國家軟件而制造的,因此在運行不同歷史水平的國家軟件時,歷史上的國家硬件在規模、配置和功能等方面也會不盡相同甚至大不相同,以至于狹義的“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和凝固不變的——它只存在于人類的一定歷史階段。
文化具有經濟性、政治性和思想性。文化從政治蒸發而來、從經濟升華而來,并穿戴上經濟工裝和政治徽章去為經濟和政治服務。在階級社會,當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把一個階級推上領導崗位或統治地位時,這種經濟和政治中就會彌漫著這個階級的情感。這種情感鼓舞著年輕的社會勇猛地向前推進,然后慢慢地變得躊躇滿志、保守自戀,沉醉于摟著美貌的社會曼舞,最后則變得脆弱易怒,暴躁地想把受經濟引誘和政治脅迫而“跑得太遠”的社會拉回來。
思想具有經濟性、政治性和文化性。人類社會除了有邏輯的或理性邏輯的思想外,還有說著經濟土話的思想、帶著政治腔調的思想和說著文化語言的思想。思想不過是人類頒發給一定階級的最高認證。
我們人類社會,思想總是緊隨經濟的步伐,走在政治和文化的前面;政治的保守和文化的惰性顯而易見。在階級社會,舊階級的衰亡總是在經濟中開始,經過相應政治、文化和思想的通力挽救無效而逝世;新階級的兩瓣幼芽也總是在經濟中萌發,透過政治和文化的縫隙去呼吸新的思想,進而隨著階級思想的成熟和階級經濟的長大把政治和文化徹底改造一遍,實現整個社會的進步。
二
不存在本質上“自上而下的”社會變革?!叭嗣瘢挥腥嗣?,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
歸納起來,社會變革的途徑或手段形式一種是改良(又稱為變法、維新、改革等),即社會變革的量變形式;另一種是革命,即社會變革的質變形式。改良的特征是漸變;革命的特征是突變。沒有經過充分的改良而就在改良途中遇阻時猝然導入的革命,必定是爆發式的革命;經過充分改良后的革命,必定是非爆發式的革命。革命是否會采取暴力這完全由革命的客體來決定。
改良總是分為建設性改良(或完善性改良)和變革性改良(或維護性改良)這兩個歷史階段。建設性改良的形式主體是占統治地位的新興剝削階級,而客體(和形式客體)則是殘留的舊剝削階級和各被剝削階級。變革性改良的形式主體是在這一社會相應的生產關系中利益受損的社會基本被剝削階級(及所代表的其他被剝削階級),而客體則是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基本剝削階級和仍與之勾結在一起的舊剝削階級。以往成功的社會變革,其形式都是由剝削階級的社會行為決定的、由被剝削階級在實踐中創造的。一方面,當拋開剝削階級社會行為的客觀決定作用時,被剝削階級的“創造”總是陷入幻想(即在革命勢在必行時總還要幻想著改良、而在改良條件具備時卻又時時幻想著革命到來),其對社會的變革實踐總是具有相應的進步價值的失敗。另一方面,當拋開被剝削階級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時,剝削階級社會行為的“客觀決定性”就失去了發揮作用的主觀途徑,使人們對社會所謂的“變革實踐”演變成意義甚微的改朝換代。
在一個社會形態中,人們往往是看著地圖走路;但到了一個社會形態與另一個社會形態的界河岸邊時,人們就摸著石頭過河了;人們總是一邊過河,一邊了望,一邊勾畫新的地圖;一踏上新的彼岸,人們就會按照新的地圖迅速前進,對地圖不斷地修改,直至到達新的界河岸邊。
社會變革的過程遵循著形核長大規律。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普遍地存在著人們變革生產關系(及整個社會)的動力;社會變革的動力與生產關系落后于生產力水平的差距成正比;人們變革生產關系(及整個社會)的動力總是存在著不均衡——存在著“動力起伏”,新生產關系總是在一些“動力”較大的局部首先形成一些核心,然后增多并且長大,直至完成對舊生產關系的替代。
從根本上說,人類的生產力決定著人類的社會形態;而決定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的,除了其生產力狀況以外,還有整個人類所擁有的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這使得社會形態的演進呈現單線演變與多線前進的對立統一。單線演變寓于多線前進之中,是多線前進的概括;多線前進表現出單線演變,是單線演變的具體化。
就整個人類的社會形態而言,諸如奴隸制、封建制和雇傭制等等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順序過程,各種社會形態在其本質上是絕無并列可言的,都是單線演變的。就某一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社會形態而言,向前發展時并非依次經歷整個人類的每一種社會形態,而是隨時可能“跨越”沒有存在理由的整個人類社會形態之中的某一種。由于時代(擁有的先進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由于各自所接受的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不同的國家、民族或地區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到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去,是多線前進的。
在人類的整個存在過程中,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演變過程具有對稱性。迄今為止,人類經歷了原始共產(社會)主義社會、原始官僚社會、原始雇用社會、原始封建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社會和官僚社會這八種社會形態,正要開始經歷社會主義,將來還要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兩個不同的社會形態。人類社會在奴隸制建立以前是自發的存在過程,從奴隸社會起,人類開始了自覺的存在過程。奴隸社會處于人類各社會形態的對稱中心,它不是人類的第一個私有制社會,它只是人類第一個完整的(即發育成熟的)私有制社會。
人類獨特的存在方式使其與自身以外的那部分自然界區分開來——人類是以社會、勞動和意識的方式存在的生命物質。
社會、勞動和意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象猿的簡單活動轉變成勞動一樣,人類的勞動、社會和意識必將發展成更高一級的東西,這意味著人類發展成更高一級生靈——新人類。新人類是社會性、勞動性和意識性的否定的產物,其動物性仍然保留其中。
社會剩余勞動(及相應社會和意識)的出現,是人類走向自我否定的開端,是人類向更高一級發展(即實現自我否定)的真正原因。當人類發展至更高一級時,回眸一望,定會有這樣的總結:“勞動創造了人”(恩格斯);剩余勞動消滅了人。
3宇宙世界
一
目前看來,宇宙世界是系統的。人們完全有必要自覺地運用系統法則來改造宇宙世界。
人們早已能夠自覺地運用聯系的觀點改造宇宙世界了,但是卻未自覺地并列運用獨立的觀點來改造宇宙世界。人們似乎還沒有注意到:事物如果不是同時具有獨立的屬性,則無法具有聯系的屬性。人們似乎忘記了:兩個或多個聯系著的事物首先是“兩個或多個”事物而不是籠統的一團。
并列運用獨立的觀點和聯系的觀點來指導認識和實踐,就產生了系統法則。獨立的觀點是系統法則的一個方面;聯系的觀點是系統法則中與獨立的觀點并列的另一個方面。系統是標志著獨立與聯系并存的哲學范疇,它是從并存于一切事物中的具體的獨立和聯系中抽象出來的共同本質,而不僅僅是某種系統實體。
宇宙世界的系統性在不同的范圍內各有其特殊性。當事物系統中的元素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時,并存于事物系統中的獨立和聯系具有分立和統一的意義——是狹義的“系統”。當系統中只有兩個元素、或者對于(具有多個元素的)系統中的任何兩個“元素”組成的“特殊的小系統”來說,獨立和聯系具有對立和同一的意義——是矛盾。這種特殊的系統性就是辨證性。在系統中只有一個元素的情況下,這個“系統”和這個“元素”既不是真正的系統也不是真正的元素,它是籠統的一團,我們應該將其稱之為元——表示不分的哲學范疇。元沒有矛盾和系統所具有的特性,它是深藏于每一具體事物之中的宇宙世界的一元化的固有屬性。
人類對系統的認知先是從系統的實體范疇出發,認知了一些較為淺顯的抽象范疇,如“整體—元素—結構”、“層次”等等,然后上升到獨立與聯系并存這一基本法則。隨著實踐的發展,人類對系統的這一基本法則及其諸范疇的認知將更加深入下去、更加豐富起來。
系統的基本形式是體系和運動,宇宙世界是體系的運動或運動著的體系。事物的獨立包含著與周圍事物的分類獨立(或簡稱分類)和與新舊事物的穩定獨立(或簡稱穩定);事物的聯系也包含著與周圍事物的綜合聯系(或簡稱綜合)和與新舊事物的發展聯系(或簡稱發展)。分類獨立與綜合聯系的并存,就是體系——系統的空間形式。穩定獨立與發展聯系的并存,就是運動——系統的時間形式。
系統的基本規定是質和量,宇宙世界的“層次性”(即系統性)造成了事物內部所固有的規定性區分為質和量。事物的質是事物系統整體成為它自身并區別于它事物的內部所固有的規定性;事物的量是事物內部各元素的質以及各元素之間的結構。宇宙世界“層次性”(即系統性)的無限,造成了質和量的相對性。對于一個特定的事物而言,它的質和量是確定的;對于無限的宇宙世界來說,質和量是相對的。
宇宙世界的系統性在體系運動形式與質、量規定性上的交叉,表現出比基本形式和基本規定更加具體的特性。
事物的體系運動呈現為其質的體系運動。一方面,事物的質在空間維表現為與其周圍事物的質的獨立與聯系(即質的分類與綜合),這就是質的體系。另一方面,事物的質在時間維表現為該事物與其新舊事物的質的獨立與聯系(即質的穩定與發展),這就是質的運動。人們習慣地稱質的運動為質變。質變是質在時間維的獨立與聯系——既不僅僅是質在時間維的獨立,也不僅僅是質在時間維的聯系。
事物的體系運動還呈現為其量的體系運動。一方面,事物的量在空間維表現為其內部各元素(即小事物)的質以及結構的獨立與聯系(即量的分類與綜合),這就是量的體系。另一方面,事物的量在時間維表現為該事物內部各元素(即小事物)及其結構與其新舊元素、新舊結構的獨立與聯系(即量的穩定與發展),這就是量的運動。人們習慣地稱量的運動為量變。量變是事物內部的穩定與發展,是具有同一質的某一事物內部各元素和結構在時間維的獨立與聯系。
因為質和量是并存于事物之中的,所以質的體系運動和量的體系運動也是并存的、不可分割的。從體系上看,事物的量差是質差的基礎,質差是量差(在一定層次)的最高界限,超出這一界限,量差便是更高層次的量差了;質差體現著量差,量差決定著質差。在體系上,事物內部的元素表現為各個“方面”。有著質差的不同事物之所以是不同的事物,正是因為不同事物內部的各個“方面”和這些“方面”的結構不同,且正是因為這種不同超出了其(在相應層次的)最高界限——引起了事物整體的不同。從運動上看,事物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最終結果;質變體現著量變,量變決定著質變。在運動中,事物內部的元素表現為各個“階段”。任何事物在其存在過程中都要經歷一系列的“階段”;任何事物在經歷了其全部的“階段”之后,都必然到達其“階段”的終點。從來就有和永恒不滅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有著怎樣的“滅亡”,表現出事物曾經經歷了怎樣的“階段”和這些“階段”有著怎樣的結構;反過來,事物經歷了怎樣的“階段”、這些“階段”有著怎樣的結構,則決定著事物必然會有著怎樣的“滅亡”(和新生)。
當事物的質差和質變是由元素和結構共同構成的量差和量變決定和引起的時候,事物的質差和質變便采取跨越性的質差和爆發式的質變。當事物的質差和質變是僅僅由元素構成或是僅僅由結構構成的量差和量變決定和引起的時候,事物的質差和質變便采取非跨越性的質差和非爆發式的質變。
二
目前看來,宇宙世界還是辯證的——宇宙世界的系統性在僅有兩個元素的條件下表現為辯證性。人們完全有必要自覺地運用辯證法則來改造宇宙世界。
1、矛盾規律
矛盾規律是一種特殊的系統規律,是對立與同一并存的規律,是辯證法的根本規律。宇宙世界的獨立分為矛盾(雙方)的對立和非矛盾(多方)的分立;聯系也分為矛盾(雙方)的聯系即同一和非矛盾(多方)的聯系即統一。(廣義的)系統包含著狹義系統和矛盾:分立統一是狹義系統,對立同一就是矛盾。對立和同一都是普遍的和沒有任何依賴的;對立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那種認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觀點,其實是誤將矛盾的緩和狀態(或平衡狀態)當作了矛盾的同一(聯系)本身。對立和同一是不可分割的,某種性質的對立存在之處,必定存在相關性質的同一;反之,某一性質的同一存在之處,也必定存在相關性質的對立。
矛盾系統(簡稱矛盾)既遵循一般系統規律,又遵循矛盾自身的特殊規律。
矛盾有層次大小之分,事物有整體矛盾和元素矛盾。規定事物的對立同一區別于它事物的對立同一而成為其自身的那一矛盾是整體矛盾;事物內部交織在一起的規定事物內部這一方面或這一階段區別于那一方面或那一階段的矛盾是元素矛盾。整體矛盾是矛盾事物對立同一的綜合,貫穿始終;元素矛盾是矛盾事物對立同一的分類,僅存于特定方面或特定階段。整體矛盾和元素矛盾在事物體系上表現為總體矛盾和局部矛盾,而在事物運動中則表現為貫穿始終的基本矛盾和階段性的非基本矛盾(階段矛盾)。整體矛盾決定性質,概括元素矛盾;元素矛盾表現整體矛盾,是整體矛盾的具體化、多樣化。
整體矛盾和元素矛盾是相對的。一個矛盾事物的整體矛盾對于包含它的更大的矛盾事物來說是元素矛盾;一個矛盾事物中的某一元素矛盾對于其包含著的更小的元素矛盾來說,又是整體矛盾。
整體矛盾和元素矛盾是固有的、沒有任何依賴的(即所謂“客觀”的),確定的整體矛盾和元素矛盾既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然而,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可以在整體矛盾和元素矛盾間不斷的“上升”、“下降”和“再上升”的——因而區分為不同性質的實踐活動。整體矛盾和元素矛盾固有的本性決定著人們面臨的矛盾中哪一個會“上升”為主要矛盾而那一個會“下降”為次要矛盾。例如,在一個民族中原已激化的階級矛盾因外族入侵而面臨正在激化的民族矛盾時,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而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在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中是固有地高于階級矛盾的整體矛盾而階級矛盾則是包含于民族矛盾之內的元素矛盾。
矛盾的對立同一有著自身特殊的規律。矛盾總是只有兩個元素——由對立著的“雙方”構成?!叭健笨梢詷嫵扇齻€矛盾,“多方”也可以構成若干個矛盾(即m方可以構成個矛盾)。矛盾作為特殊的系統,其內部兩個元素的相互獨立具有對立性(諸如排斥、否定等),而兩個元素的相互聯系具有同一性(諸如依存、滲透、一致等)。矛盾作為特殊的系統,其內部兩個元素的相對地位總是處于不平衡的狀態,總是有一個處于主要地位的元素規定著矛盾的狀態;相對而有條件的平衡是暫時的。
矛盾規律從事物的許多方面表現出來。
原因是一定層次中某一運動的舊事物,結果是同一層次中這一運動的新事物;原因是時間順序的前者,結果是時間順序的后者。可能是一定層次某一體系中的周圍事物,現實是其中的某一事物本身;可能是空間維的多樣者,現實是空間維的唯一者。
事物的必然性是事物相對于事物本身(層次)的運動以及事物內部的元素運動(即階段)或更低層次的小事物運動所表現出來的確定不移的屬性;事物的偶然性則是事物相對于高層次或更高層次的運動表現出來的不確定的屬性。
事物的本質就是事物的質;事物的現象則是事物的外部結構。本質和表現對象共同決定著現象,不同的表現對象之間的關系決定著事物的不同現象之間的關系;現象和表現對象共同表現著本質。
“整體—元素—結構”是系統的范疇,而“整體—元素”、“整體—結構”和“元素—結構”則分別是三個矛盾的范疇。
2、肯定—否定規律
宇宙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獨立于宇宙世界之中的,它與除其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有著對立性;同時,宇宙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也都聯系于整個宇宙世界之中,它與除其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有著同一性。這樣,宇宙世界中的各個事物都與除其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構成了一個基本的矛盾——肯定和否定的矛盾。
肯定性和否定性是并存于每一事物之中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理由,并且這種理由是唯一的、是獨立于宇宙世界之“中”的,這是蘊藏于事物自身的肯定性所在。宇宙世界是沒有“邊緣”、“開始”和“結束”的,任何事物的范圍都不可能企及宇宙世界的“邊緣”,任何事物的起止也都不可能企及宇宙世界的“開始”和“結束”,即,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宇宙世界之“中”的,都是有限的和暫時的,這是蘊藏于事物自身的否定性所在。
事實上,只有產生沒有滅亡的所謂“事物”和只有滅亡沒有產生的所謂“事物”都是不存在的,這樣的所謂“事物”要么是人們的臆想,要么是人們忽略了它的產生或誤判了它的滅亡。就某一特定的質來說,相關意義上的否定總是有兩次,確立這一質的一次否定和消滅這一質的二次否定。由于任何否定都是舊質的滅亡和新質的產生的統一,所以“否定”、“逆否定”、“一次否定”和“二次否定”都沒有絕對的意義,都是相對的。
構成矛盾質差的事物,其反面的反面是正面(即事物本身)。這是矛盾的質差規律。
宇宙世界中經歷相關意義上的兩次否定之后,其第三階段的事物總是與第一階段的事物有著基于宇宙世界的統一性的類同、基于前后兩次否定之間的事物的特殊本質的類同——否定的類同,而不是模模糊糊的“某種”、“形式上”、“回歸式”的類同。這是矛盾的質變規律。
質變的過程遵循著形核長大規律。質變過程第一定律:事物質變的動力普遍而永恒地存在著。第二定律:事物質變的動力與其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之間的差距成正比。第三定律:在事物的內部,事物質變的動力不均一、不平衡;動力大的局部將首先質變,形成一些新事物核心;事物的質變由新事物核心的增多和長大來實現整體完成。
3、對稱規律
對稱是宇宙世界所固有的本性,它寓于每一事物之中。就事物的整體和外部而言,事物的肯定(即事物本身)與其否定(即除事物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的并存具有一定的對稱性。它表現為除事物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關于事物本身的對稱,即否定關于肯定的對稱。就事物的內部而言,事物元素的肯定與其否定的并存,也存在著這種對稱性。
對稱規律是事物內部的“肯定和否定規律”,它是元素的肯定和否定、小元素的肯定和否定以及更小的元素的肯定和否定綜合而成的規律。事物內部小事物的“否定—肯定—(新)否定”還只是肯定和否定規律在事物內部的表現,但是事物內部的小事物和更小事物的“否定—(小)否定—(小)肯定—(小重新)否定—(重新)否定”則完全是對稱性了。
對稱規律是矛盾量的體系運動規律,它分量差(即量的體系)規律和量變(即量的運動)規律。
事物的內部充滿著小事物,但只有一個或一類小事物是與事物存在的理由密切相關的,這個或這類小事物的質差和質變會帶來事物存在理由的體系運動,這個或這類小事物就是事物的核心小事物或轉折事物。核心小事物或轉折事物在事物體系上表現為轉折方面,在事物運動中則表現為轉折階段。
總之,事物量的體系運動總是在事物內部呈現出關于其核心小事物(轉折事物)的對稱。
三
目前看來,宇宙世界的根本是統一的——統一于物質。人們完全有必要自覺地運用一元(或元)的物質思想來改造宇宙世界。
物質是沒有任何依賴并系統地存在著的一切存在。即:物質是從一切具體存在中抽象出來的哲學范疇;它沒有任何依賴,呈體系地運動著。
物質分為客觀物質與主觀物質??陀^物質與主觀物質之間的聯系表現為客觀物質對主觀物質的決定作用和主觀物質對客觀物質的能動作用,表現為客觀物質的可知性和主觀物質的可擬性。由于客觀物質與主觀物質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得歷史上的人們誤以為抓住了這兩者之一便是抓住了宇宙世界的本原,并且誤以為另一者是派生的。歷來的唯心主義的本質其實是唯主觀物質主義(無論其依托于神還是依托于人),而以往的“唯物主義”的本質其實是唯客觀物質主義(盡管其自稱是唯物主義)。這兩種宇宙觀各自所包含的對宇宙世界本原的一部分正確認識使它們都長期存在下來,而各自對宇宙世界本原的認識中(片面夸大主觀物質或片面夸大客觀物質)的片面性又使兩者長期爭論不休?,F在應該暫時地結束爭論了。
主觀物質與客觀物質不但是相對獨立的,而且是普遍聯系的??陀^物質存在于實踐的一端,相應的主觀物質存在于這一實踐的另一端。實踐是主觀物質與客觀物質之間的結構,主觀物質通過這一特殊的結構而與各種各樣的客觀物質聯系在一起。通過實踐,客觀物質與主觀物質形成不可分割的宇宙整體。這好比是一個“空間網架結構”,在每一實踐活動的一端都聯結著相應的客觀物質,而另一端則聯結著相應的主觀物質;無數的客觀物質形式之間則由其自身的客觀結構聯結著,不同的主觀物質形式之間也由其自身的主觀結構聯結著。那些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與主觀物質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客觀物質形式,就是我們所說的“已知”;那些與主觀物質還沒有直接聯系、但通過“已知”之間的客觀結構而與主觀物質間接地聯系在一起的客觀物質形式,就是我們所說的“未知”。隨著實踐的發展,“未知”將不斷地轉化為“已知”,這個“空間網架結構”也會變得越來越“稠密”;隨著實踐的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未知”和“已知”將會失去本來的意義(或融為一體),這個“空間網架結構”也會變得我們無法想象(亦或融為一團)。
我們不能把主觀物質等同于人類的意識,人類的意識只是主觀物質在“人類”階段的存在形式。物質世界分裂為客觀物質和主觀物質是一個自然的、特殊的且在我們人類看來很漫長的過程。由于人類的意識包含了所有低級動物的腦的簡單活動,所以在人類存在的整個過程中,主觀物質以人類的意識為代表。
意識從(低一級的)動物簡單的大腦活動發展而來,將來還必然發展到比人類更高一級的形式中去——主觀物質脫離人類意識的形式?!翱陀^物質—實踐—主觀物質”系統是宇宙世界的一個系統方面,它從“非實踐系統”發展而來,又必將發展到“更高級的非實踐系統”中去。
時空不僅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而且是物質的基本存在形式。時空是從各種具體的體系運動中抽象出來的一個本質內容。人類已經從幾何體系和機械運動中抽象出了一些本質內容——空間上兩處事物“同時”的相對性和時間上一處“先后”事物的絕對性。它印證出社會體系運動中兩處社會形態“同級”或“不同級”的不確定性和一處“新舊”社會形態的確定性。按照整個人類的社會形態演變順序過程中的高級和低級、先進和落后的標準,去比較兩個(或幾個)具體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兩個(或幾個)社會形態的高級和低級、先進和落后等等,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就同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來看,比較其先后經歷的兩種社會形態的高級和低級、先進和落后,才有真實的意義。
一個真正的而不是名稱上的進步政黨,必定由當時社會中的利益受損者階級(即被剝削階級)組成;一個真正的而不是名稱上的革命政黨,則必定由當時社會最先進的、基本的生產關系中的利益受損者階級(即被剝削階級)組成。因為只有這樣,所謂進步和革命的政黨才會屬于這個社會的新否定方面,它才會真正屬于社會制度向前發展的動力,它的進步性和革命性才具有宇宙邏輯上的保證。
再目前,在現今這個新的時代,共產黨已經是一個簡稱,其實質性的全稱是平民無產階級共產黨,以區別于馬克思時代創立起來的無產階級共產黨以及當代一些所謂的“共產黨”?!肮伯a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保ā豆伯a黨宣言》)消滅私有制的歷史進程分為三個階段:消滅資本私有制、消滅官僚私有制、消滅勞動差別(及私有觀念)。在第一階段,消滅生產資料完全而公開的私有制度(即資本)的任務首先是由無產階級共產黨人來領導完成的;然后,由于人類社會各部分發展的不均衡,確切地說是在1989年以后,這個任務就只能由平無階級共產黨人來領導完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已經由舊無產階級革命發展到了新無產階級革命——由平無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中間步驟為消滅資本而終端目標為消滅私權的革命。在第二階段,消滅生產資料半占有的、變相的私有制度(即私權)的任務則不得不先由平無階級共產黨人來領導完成;隨后,確切地說是在人類的部分社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后,這個任務又只能由基層勞動者共產黨人來領導完成了。在第三階段,消滅生活資料的私有制度及其全部私有觀念(即勞動差別)的任務則必將由基層勞動者共產黨人來領導完成。歷史和未來賦予了無產階級共產黨、平無階級共產黨和基層勞動者共產黨不同的生產關系環境、不同的階級基礎及其不同的歷史使命,同時也賦予了這三者共同的最終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為什么無產階級革命有新舊之分?這是由于人類社會各部分發展的不均衡和時代的不同造成的。當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地使人類的部分社會成員與“產”的公開而直接的關系拉平以后,你所看到的這部分社會成員在經濟(及其政治、文化和思想)上的不平等就必定與他們和“產”的公開而直接的關系無關了。事實上,這部分社會成員在經濟(及其政治、文化和思想)上的不平等是由他們與“產”的變相而間接的關系造成的——即官僚們對生產資料的私權造成的結果。這種不平等一經展現在人類面前,人類各個角落的無產階級革命便會朝新的歷史方向蛻變——沒有人為了逃離虎口就甘愿送入狼窩,人們要逃脫虎口則必定會奔向理想的營寨。在平無階級成熟起來的時代,無產階級革命就會由僅僅是要建立公有制(實際是官有制)的舊無產階級革命質變成不僅僅要建立公有制、并且還要消滅公有制中令人望而生厭的官僚制剝削和壓迫的新無產階級革命。
為什么新無產階級革命只能由平無階級及其政黨所領導呢?這首先是因為在由官僚階級、平無階級和舊無產階級混合而成的無產階級內部已經失去了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已經分裂為根本利益直接或間接對立的官僚階級和平無階級、舊無產階級。這樣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不但失去了引領歷史方向的一致性,而且形成了引領歷史方向的對抗性(即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內形成了敵對矛盾)。這其次是因為官僚階級及其把持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既得利益地位和剝削本性使其墜入了社會發展(即無產階級革命)的保守面和反動面——對資本主義的容留和復辟;同時也因為舊無產階級僅僅有消滅資本的訴求而沒有進一步消滅私權的訴求的局限性。這最終是因為平無階級的訴求涵蓋了現時人類社會一切被剝削階級的訴求而成為現時人類社會最先進的否定因素,它的先進性及其日益成熟使人類現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或民主革命(即新無產階級革命或新民主主義革命)可以避免重走歷史彎路而具有譜寫(而不是謄寫)歷史的意義,使無產階級革命或民主革命(即新無產階級革命或新民主主義革命)重新具有了人類理想的感召力?!暗厍蛉硕贾馈保号f民主主義革命先是具有積極的、歷史進步意義的作用,然后便顯現出消極的、歷史停滯意義的作用;而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在民主主義革命固有的積極和進步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以后,卻能夠摒棄舊民主主義革命那種由過熟的資本帶來的、消極的、歷史停滯意義的作用。與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類似,新、舊無產階級革命的區別也正在于:由平無階級領導的、以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新無產階級革命在其無產階級革命固有的、建立公有制的積極和進步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之時,還能進一步消滅公有制中的官僚制剝削和壓迫——從而摒棄舊無產階級革命那種由過熟的私權帶來的、消極的、歷史停滯意義的作用。
平無階級共產黨人生活在整個官僚主義時代——即從資產階級的統治被終結而“無產階級”的政權得以確立到官僚階級的統治被終結而勞動者政權得以確立的歷史階段。
共產黨人將不但把自己、而且將把自己所代表的整個平民無產階級(簡稱平無階級)組織起來;這共產黨將幫助舊無產階級(即被資產階級直接剝削的無產者們)恢復和建立他們自己的組織,將引導個體勞動者團結起來,將在今后一定歷史階段內和一定歷史條件下與小資產階級和小官吏聯合行動。也就是說,這共產黨是平無階級的政黨,是舊無產階級利益的代理者,是個體勞動者階級的朋友,是小資產階級和小官吏在今后一定歷史階段的伙伴。
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共產黨真正的繼承者,故不得不擺脫所謂的“共產黨”中那些共產黨的背叛者及其日益增多地吸納進來的共產黨的敵人。
共產黨人繼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即辯證唯物主義,并以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徹底的唯物主義為思想武器。共產黨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實際運用是目前人類對唯物主義最好的繼承和真正的發展。這個唯物主義認為引領現時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占有的半私有化之間的矛盾——官僚階級與平無階級的矛盾,我們生活在官僚主義時代;認為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想以一定的結構形成的體系,人類從產生到消亡,其社會形態要經歷一個發展著的對稱的歷史過程;認為宇宙世界是物質的體系運動,表現出系統性、辯證性和一元性,物質不過是沒有任何依賴的、系統的、標志一切存在的哲學范疇。
在現時代,共產黨的直接目標是按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逐步消滅資本的和官僚主義的社會,建設勞動者階級(即半階級)性質的和諧社會,即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按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逐步建設不帶有任何階級性的、客觀的和諧社會,即實現共產主義。在現時代,共產黨人一經組織起來,首要的任務便是接收并保護無產階級革命的遺產,“不許再賣”(左大培)。從經濟、政治、文化到思想,不許再賣、不許再改、不許再腐、不許再修。這個任務是通過全面的斗爭來完成的——它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泛的人民群眾組織普遍的罷工和自主經營、普遍的抗爭和自治、深入的批判和自我教育以及沖破禁錮的鳴放和踐知。共產黨人一經組織起來,主要的任務便是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這個任務也是通過全面的斗爭來完成的——它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泛的人民群眾組織以社會主義公有經濟、公有政治、無私文化和無私思想取代資本主義或官僚主義的私有經濟、私有政治、自私文化和自私思想的革命。共產黨人一經組織起來,最終的任務便是把整個社會護送到社會主義。這個任務也還是通過全面的斗爭來完成的——它是社會上經濟利益相對“吃虧”的大多數人時時警惕社會上經濟利益相對“占便宜”的少數人實現復辟倒退的斗爭行動??傊褪?,新、舊被剝削階級組織起來用自身對勞動力的壟斷來免遭剝削和壓迫,鏟除剝削階級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壟斷所引發的惡行,消除一切生產力元素的無序運用,實現人類大同。
用什么來體現社會主義?人類的實踐只會使問題越來越清楚,而不會是越來越“搞不清楚”,除非別有用心。在一定的社會生產組織單位中,體現社會主義的原則至少是以下四項。
1、生產組織單位經營(財務)的公開制。在生產組織單位全體成員范圍內公開,對外還只能暫時保密。
2、管理人員產生和罷免的普選制。這是辯證法在生產組織單位健康發展上的體現。
3、勞動報酬和學習條件分配的全員評議制(或稱工分制)。用基層生產勞動組織單位全體勞動成員的評議來稱量勞動者付出的一般勞動量,這大概是目前所能找到的較好的一般勞動的計量工具。
4、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思想教育制。這是從主觀上使人性(無私程度)自覺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形式。
共產黨人認為從奴隸社會衰落時起,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就開始了不斷削減剝削的歷史,并為此主張按生產力發展要求逐步消滅剝削。第一步,共產黨將領導全體被剝削階級并聯合個體勞動者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中小官僚階級,始終以壟斷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為敵,直至其壟斷利潤和腐敗利潤被徹底消滅為止;其后則將通過斗爭促使官僚階級逐步放棄對資產階級的支持,聯合官僚階級逐步消滅資產階級。第二步,共產黨將領導全體被剝削階級聯合個體勞動者階級并在今后一定歷史階段聯合小資產階級和小官吏階級與官僚階級統治者作斗爭,促使其接受并實行不斷的社會改良,以實現官僚階級剝削利益的最小化;然后領導平無階級和個體勞動者階級終結官僚階級的統治,建立起勞動者“執政”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只在前半段允許官僚階級以殘留的形式存在,以便提煉官僚制中尚存的那些生產力供新社會使用。
平無階級共產黨一旦領導人民終結官僚階級統治的社會、確立起勞動者“執政”的社會主義社會,就將吸取歷史的教訓,將共產黨的接力棒歷史地交到基層勞動者共產黨(簡稱基層共產黨)手中。這首先是因為平無階級作為社會進步的領導階級已經結束了自己的歷史;其次是因為一個革命的、具有社會先進性的政黨必然要由處于當時社會新否定方面的階級或階層的政黨來充任。這首先是為了防止失去統治地位的、殘留的官僚階級盜用共產黨的名義欺騙世人以達復辟其統治的目的,然后是為了防止勞動者中處于社會勞動差別中上層的階層為了自身階層的利益盜用共產黨的名義賴在原地不動——不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去變革社會。總之就是,由一代一代的共產黨人組織起來的共產黨不但會通過一次次革命建立新的社會,而且將領導一代一代的革命階級或階層不斷地對新的社會實施變革直至最后對這個曾經的新社會實行更新的革命——繼續革命。
資本主義在全線反撲。思想上,他們先唯心地神化革命領袖,然后慢慢造成共運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似乎是革命領袖發起的主觀道德運動的錯覺,最終用種種庸俗荒謬的理由取消共運;他們靜止地鼓吹永恒不變的絕對人性——自私,鼓吹公營經濟不合人性,否認人性從原始的無私到階級社會的自私再到(社會化大生產時不得不逐漸變得)無私的客觀變化過程,強烈否認公營經濟的必然性。文化上,他們高尚得教所有的人將國家、集體的公事當作自己的私事一般殫精竭慮地去辦,在感性上把“私”高高置于“公”之上;用無緣無故的愛恨塞滿人們的感官,疲勞人們的是非神經;甚至不惜用他們起家時強烈反對過的“貴賤”“天命”等等制成“機遇”膠囊,來麻醉人們。政治上,他們竭力否認階級,用超階級的所謂民主中的“民”來騙人,他說他們大資本家、大財閥是民,所以他們要主——所謂的民主不過是“資”主;他們耍弄街頭普選秀掩人耳目,到處推行資本統治。經濟上,他們有了思想、文化和政治來庇護他們的鬼把戲,就到處去晃動地球,制造經濟波瀾、制造斂財的機會,靠把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活動搞得混亂無序而發財。
本應該統領人民積極進行抵御的官僚階級及其政黨,其左翼在彷徨,其中間在投降,其右翼在出賣。官僚階級及其政黨在癱瘓,在落伍,在走向衰落,在走向反動。官僚階級的舊共運失敗了,這是唯物主義宇宙邏輯的勝利;資本主義的反撲不僅無法剽竊這一勝利,反而會催生唯物主義宇宙邏輯的新勝利——共產主義從舊共運的失敗走向平無階級新共運的勝利。真正能領導人民反擊資產階級瘋狂反撲并蕩滌官僚階級污泥濁水的平無階級,正在覺醒、在自覺其歷史使命,正在成熟、在走向歷史舞臺的主宰。共產黨人理直氣壯,站過來!
在資產階級和官僚階級反動派聯合的進攻和出賣下,無產者的城堡在陷落,人民的城堡在陷落,人類進步的城堡在陷落……;共運危急!人民危急!人類進步危急!一切真共產黨人聯合起來!
領導人民解放事業的核心力量是共產黨!
謹呈同志們討論、修改并完善。一稿、二稿、三稿……,直至它能夠被用來改造世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