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中國股市終于落下了帷幕,今年的股市可謂是波瀾壯闊,上證指數自2006年12月29日的收盤點位2728.19點上漲到2007年12月28日的5261.56點,年度漲幅達96.66%;年中高點6124點,最大漲幅達128.89%,幾乎相當于過去股市16年的總的增長。如此大的漲幅,以及伴生的股市巨大的賺錢效應,吸引大批的儲戶將他們一生的積蓄從銀行中搬出來轉移到股市中,“據中登公司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深滬兩市新增A股開戶總數已經達到了3422萬,是去年全年新增A股開戶數總和308.35萬戶的11倍之多。”【1】滬深股市總市值在8月份就已“突破21萬億元,逼近22萬億元,首次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2】而截至“2007年11月30日,滬市股票總市值為24.3萬億元,相當于2006年GDP的115%”【3】根據上證所12月18日發布的最新統計,“上海證券市場已躋身亞太地區主要市場之列。從國際排名來看,上海股票市值在亞洲地區排名第二,全球列第六。”【3】
伴隨股市本年度的火爆,大多數個股股價也在水漲船高,甚至有些個股股價暴漲上幾倍甚至十幾倍,如停牌近四個月的*ST長控(現名ST浪莎),2007年4月13日復牌后,最高漲幅竟然達到1083%。這些企業的股票價格有多少是建立在企業業績增長的基礎上,又有多少是靠投機推動股價上漲的呢?據燕京華僑大學校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華生所說我國股市的“市場靜態市盈率已在50倍以上,在‘金磚四國’里是最高的;市凈率平均5—6倍,也高于國際上普遍2—3倍的標準”【4】,同時,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也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股市正形成泡沫 ,投資者應注意防范風險”于是,在本年度關于我國目前股指是否過高,A股是否存有泡沫的的爭論便一直不絕于耳。
一何謂股市泡沫
泡沫在詞典中的本意是聚集在液體中的氣泡。亦用來比喻人事的空虛或幻想。經濟學里的泡沫是指因投機交易極度活躍,金融證券、房地產等的市場價格脫離實際價值大幅上漲,造成表面繁榮的經濟現象。最先對泡沫理論做出研究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布蘭德和沃森,他們在合寫的代表作《泡沫、合理預期和金融市場》一書中最先提出。
二歷史上的泡沫經濟事件
提起歷史上的經濟泡沫事件,我們很自然會想起1593年著名的荷蘭“郁金香狂潮”和18世紀英國的“南海氣泡”事件。這兩次事件對這兩個國家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一直持續許多年才完全消除,英國甚至在整整100年間關掉了股市。
近代我們關注最多的則是日本和臺灣的經濟泡沫事件,不僅因為這兩個國家和地區的這次經濟泡沫事件在時間上距離現在最近,而且,這些事件所產生的誘因和其中的一些現象也和我國目前情況十分相似,應該會引起我們的思考。
日本的經濟泡沫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為刺激經濟發展日本中央銀行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和股票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德、日、法、英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后,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 到1989年,國土面積相當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于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同年東京股市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 1991年后,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后撤離,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股指也快速下跌,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三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
股市泡沫的破滅帶來的后果非常嚴重。打擊了日本的實體經濟。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銀行充斥著大量的壞賬,呆賬。日本經濟從此陷入長達十年的蕭條之中。【5】直到最近在中國經濟起飛的刺激下,才慢慢有所恢復。
然后是臺灣。1986年,臺灣加權指數才越過1000點,但至1990年1月創出了12495點的歷史新高,市場的瘋狂已經失控。3年間年換手率從開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達到6倍;股市崩盤前的最后一個季度,臺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成為全球最貴的股市……【6】
三目前股指的合理性
可見泡沫經濟的破滅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但我國的股市是否就存在著被吹的過大的泡沫呢?我認為,我國的股市泡沫并沒有過大。
首先 虛擬資本中允許有泡沫的存在,這也是虛擬資本的一個特性。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十五章《信用和虛擬資本》中談到: “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我今天存在A處的1000鎊,明天會被支付出來,形成B處的存款。后天它又可能由B處再支付出來,形成C處的存款,依此類推,以至無窮。因此,這l000鎊貨幣,通過一系列的轉移,可以成倍地增長為—個絕對無法確定的存款總額”(457、458頁)。“ 每個營業日在票據交換所(倫敦銀行家互相交換他們所收的支票和到期的匯票的地方)結清的平均支付額在300萬鎊以上,但每天為這個目的需用的貨幣額只略多于20萬鎊。(451頁)”可見由于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銀行業資本具有的這種創造資本的性質,所以金融資本和其衍生產業的資本,是不需要與實體資本具備一一對應的。此外馬克思還談到,“信用,在它的最簡單的表現上,是一種適當的或不適當的信任,它使一個人把一定的資本額,以貨幣形式或以估計為一定貨幣價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給另一個人”(452頁),因為對于商品的價值存有一定的估計,因此就必然會有高估或者低估的現象存在。所以如果對于行業預期或者對于商品價值存在高估,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也就會產生一定的泡沫。特別是對于股票這樣一種金融衍生品,如果對企業的未來績效和今后的經濟發展存在著良好的預期,在信用制度完善的現代經濟中,就會對公司的股票存在有高于目前實際的預期,調高股票的價格也就會人們所認同。
成思危在《虛擬經濟探微》一書中說:“在經濟活動中所謂的風險是指人們預期的收益與實際收益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既來自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也來自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性。風險可分為客觀風險和主觀風險兩類。客觀風險來自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根據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股票價值等于其未來價值的折現,取決于未來的收益和折現率,但實際上,未來的收益和折現率都是不確定的,因為未來收益取決于投資對象的經營業績,而其經營業績是不確定的”,“主觀風險來自人們對未來預期收益主觀估計的錯誤。股市發展是靠人們樂觀的心理預期來支撐的,如果股市中若沒有投機、泡沫和風險,就不是股市。”可見,作為現在金融產品的衍生品的股票本身注定就是有泡沫的,也正因為有這些五彩的泡沫,也正因為有了可以以錢賺錢,兌現套利的證券市場,股票才具有了吸引人們的強烈魅力。
其次要看到我國目前股市的繁榮其實是自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以來對于過去長達5年熊市被壓抑的集體動能的大釋放。在過去,由于沒有梳理好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關系,在中國經濟持續以每年9.5%的速度不斷遞增的情況下,作為宏觀經濟晴雨表的中國股市卻未能準確的反應這一變化,而是不斷走低,自2001年的2077.07點下降到2005年的最低998.24點。如果按照股市發展和經濟同步來計算,則今年的股指應該為2077.07×1.0957 =3580.44,此外加上這幾年的物價上升指數,以及考慮到企業的良好盈利增長預期和股市的不斷擴容,所以目前的股指并不算高。比起臺灣股市四年增長12倍來說,我國股市在6年中僅增長1.53倍(以2001年和2007年的收盤數字計算)。即使和同樣是“金磚四國”的印度和巴西相比也不算高。在過去的5年當中,巴西圣保羅指數上漲了5倍;印度孟買SENSEX指數在過去的3年當中也翻了兩番【7】。所以,當前股市的股指并沒有過于高估,即使是有泡沫,也只是存在于個別股之中,突出表現在5.30以前集中于垃圾股之中,之后則存在于部分藍籌股之中。分析這些股的股價不斷走高的原因,無一例外不是由于被機構投資者爆炒造成的。而大多數股票的市盈率和股價基本上還是反應了該股的實際基本面。
四 總結
因此,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股市遠沒有形成如日本和臺灣股市崩盤前的巨大泡沫,無謂的恐慌不需要。目前的股市泡沫也只是屬于結構性的,存在于個別股票之中,同時也處于合理可控制范圍之內。但我們必須提高警惕,防止這種結構性的泡沫,向全面的急劇膨脹的泡沫演變。那樣一旦泡沫破滅,勢必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會使家庭和個人在經濟上遭到巨大損失,進而影響社會的安定,不利于我們黨和政府目前致力構建的和諧社會。防止股市泡沫,一要加強對個人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努力將個人投資者從投機投資轉向價值投資;二要加強對上市公司和機構投資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和隨意拉抬股價的行為;三政府要把主要工作轉移到對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關注上來。盡量減少行政性的命令和措施。
資料來源
【1】《亞太經濟時報 股市早八點》2007-12-30 第一版
【2】新華網北京8月9日電(記者趙曉輝、陶俊潔)
【3】《京華時報》2007年12月19日。(記者敖曉波)
【4】華生:從三方面入手改革新股發行制度 2007年12月20日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5】 資訊頻道《世界歷史之80年代的日本經濟》http://www.ku6.com/show/OrUgV6b3e9ZbfKaW.html
【6】中國政府新聞網《中國股市泡沫十大指征——股市的昨天與今天》采寫/《小康》記者 郭芳 杜娟 蔣衛武2007年07月23日
【7】2008年01月05日 01:45 《第一財經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