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痛的二十多年的改革
佚名
·
2005-09-08
·
來源:本站原創
慘痛的二十多年的改革 |
作者: 施曉渝 日期: 2005-09-08 07:44
兼評產權改革怎么來的 我想簡要回憶一下改革二十來年的失誤,首先得講國企怎么垮的。我認為: 一。一個經濟因素。中國在文革中整整耽擱了十年。對外封閉了十年。在這十年內,中國企業,國企的生產都是以生產如老藍色中山裝,解放鞋為標致的那個年代的產品,或說停留在50-60年代的水平。從80年代,國門一開放,整個國家的生產和產品都存在一個換代問題。。這個換代過程,不要說國企,就是有私企,就是比爾。蓋茨被封閉十年也會被淘汰。在這個淘汰過程中,歷,吳,張把中國國企的落后歸結于產權原因,而他們不去想,80年代國門一打開,中國的國企一下要躍進80年代,本身就有個巨大的淘汰過程。 二。這又談到80年代的開放引進問題。這個問題我有最深的感受。在80年代,官員的確意識到了我國國企有個換代問題,于是當時全國紛紛大搞重復,盲目,甚至帶個人目的引進,重復建設。不知上了多少彩電,冰箱,洗衣機廠。短期內大量引進的家電生產線,分布在全國的每一個城市,這就造成了國企虧損,銀行爛債之源。很多國企是被那個時后背上沉重的債務,而那時的銀行利息又高,這樣虧損的。而這都是官僚和那幾個經濟學家導演的。我最近回南充,有個朋友就說我在80年代,天天在給中央寫信,建議中央要把開放引進的重點放到交通,通訊,(我當時拼命論證交通,通訊會代來多大的促進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改革應走高起點,不要從搞一些商品生產開始。我從來認為生產商品是件最簡單的事。我在79年給人講,文革之所以產生就有一個經濟原因,因劉少奇在62-66年恢復生產后,已有了商品過剩的現象。商品過剩給毛提供了發動文革的經濟支持。當官欺壓老百姓的現像也的確存在,這給老毛發動文革提供了理由。毛決不會在61年經濟恐慌時發動文革。文革中毛抬鄧出來,也是他手中無持續文革經濟了。毛決不會這么傻,不知鄧不是他的同路人。 改革初期盲目照抄照搬資本原始積累階斷,小打小鬧,浪費了工業資源;比如社辦企業、村辦企業、小煤窯、小礦山等;由于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經濟的宏觀管理完全失控,產業政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調節能力,結果使得大量投資集中于產品加工裝配的末端,形成產業分布上的“邊緣化現象”。從90年代起,又大搞開發熱,房地產熱等,不管客觀經濟發展趨勢,人為地制造種種“增長點”,如在海南,廣西北海看到的,造成了國家銀行極大的壞賬。 三:說到這里,我又要批鄧了。鄧當初搞開放,搞深圳是錯誤的。我當時一聽見深圳,寶鋼就頭疼,失望。我常想,如把建深圳和寶鋼的前在80年代就完成京廣,京滬的高速公路該多好呀。一搞經濟建設就搞寶鋼,深圳,合不合適?這種建設并不能從根本上影響,改變我國經濟生活的格局。什么叫從根本上影響,改變經濟生活的格局?比如說現在的網絡,就有這作用。當時的長途電話,要幾個小時才能接通,甚至要幾天?,F在的高速路,兩小時可當以前的十小時。90年代如把經濟建設,開放的重點放在通訊,交通上就好了?,F在看。搞深圳,無非是多建了個大城市,寶鋼,無非是多了個生產基地。把建寶鋼當作改革措施,是牽強附會,把深圳當作改革方向,未免有點偏門左道。我看如果說繁榮了深圳一個市,荒廢了東北三個省也不過份。多一點合資,無非多一點商品,而這些商品國內是能生產的。鄧一開放就把小商品開放進來,沖擊國內的民族工業是錯誤的。中國多穿十年的中山裝,解放鞋,不會死人的。如中國在80年代把有限的外匯用于引進建設交通,通信,能源,建立好后發展的環境,對民族工業采取保護主義。有了好的后發展的條件,多穿十年的中山裝,解放鞋,后起飛是很容易的事。而80年代的開放就是引進以牛仔褲,絲襪,為代表的小商品。很多地方還把走私當作大膽改革開放的路子。50-60年代的水平的國企是經不起這樣的沖擊的。而我說過多次,生產這些小商品是最容易的。 四.80年代是:有巨大的市場,無多少物資供應。這市場就是錢哪!鄧小平不懂,經濟學家們也不懂,一開放就把巨大的國內市場讓了出去,等于是把錢給了外國人。你看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會那么大方輕易交出市場嗎?美國為何要用配額限制進口?現在又上那兒去找市場?大搞低擋水平的合資獨資企業,鄉鎮企業,重復建設,擠去了國企的市場。雖然我國經濟總量也在增加,但文革中經濟總量也在增加,能說文革正確?經濟本身有自身繁殖的功能。但經濟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如貧富懸殊,社會就會動亂,就會翻天的。我認為我國沒有一個經濟學家,為什么呢?因我國的經濟學家都在研究怎樣擴大再生產 ,沒有一個研究怎樣協調再分配的,而協調再分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的經濟學家必需轉變觀念,把研究協調再分配對擴大再生產的促進當作主題。要研究怎樣發展擴大市場,擴大內需。 五。還有一些問題,如鄧一出來就忙著給資本家,地主退還資產,補償有必要,該不該做那么大的動作,值得斟酌。 79年的“越戰”真的沒意義?;酥辽賻资畠|,可能上百億。京九路本早就在修了,可“越戰”一打,沒錢了,九江大橋那幾個橋墩,閑了十多年呀! 價格雙軌改革對不對?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搞的是計劃價格, 國企有個政策性虧損的問題。如機械行業,以前國家調配的鋼材價很低,后價格放開,鋼材猛漲,機械行業有個滯后的適應過程,但機械行業的國企本身沒有國家留成的利潤墊底來適應這過程,成了國企垮臺的第一行業。而很多機械私企則是在國企受到價格改革的沖擊這一時機,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的。其中不乏原國企老板利用手中權力來搞的。毛澤東幾十年行成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改革前形成的軍工,重工業偏重問題,不是簡單的講市場經濟能解決的。如改革前形成的工業部局,軍工,重工業偏重問題,改革沒給輔導期,過渡過程,而是采取了簡單措施,強上弓,硬著陸。如煤礦,改革前偏重了,多了,改革過程就輕視它。但經濟一發展,它又需要了,冷了煤礦很多年,欠下了很多煤礦建設債,煤炭一熱,基本建設沒補課,倉促上馬,事故就來了。本來改革就應兼顧工業部局的調整,可是根本沒去考慮,簡單從事。 六.九十年代,朱熔基式改革可以概括成幾句話。聚斂百姓之財,以追求GDP作為鞏固政權的手段,從經濟分配上鞏固官僚集團,按權分配,培育精英階層,拋棄百姓。 七。官僚一思考,全國人民就遭殃。我上面講了幾個原因,產權改革派不去思考,官僚們也不檢討自己的原因。以他們為代表的通過“思考“,卻把國企出現的問題歸于產權問題,把幾千萬老工人當成了替罪羊,幾千萬老工人來承擔幾十年政府的孽債。這些現在的問題大家都清楚,我就不再講了。事實上,在管理上,從實行廠長責任制起,就把工人當作二等公民看待,直直至搞工人全員下崗,讓工人承擔所有的改革成本。讓少數人富起來,有批人發了橫財,產權改革又使很多遭橫禍。 “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的改革,像懵頭蒼蠅一樣,東撞一下,西撞一下,國家不做國家的事,今天這里有暴利,明天那里想暴利,像在辦幾家工廠賺錢一樣,使我們浪費了太多的資源。以錢為大,以權為大,物欲橫流。我國改革沒有走高起點,沒利用原有的國企基礎,生產能力基礎,而是硬生生的走了條從原始積累搞起的路,走的是把國企,廢了,砸了,擱置在一邊,重來過。對這段發展來看,可以總結為“權力就是最簡單,最粗暴的賺錢方式?!边@也是鄧氏改革的核心。 本來我們是可能而且應該避免走這條“血汗工廠”,”破壞環?!?,“非安全生產“的發展道路的。可鄧氏改革卻把上好的基礎毀了來走這條路,直到搞“產權改革”,要求所有國企走這條路。我國改革為何不能走自己的路,卻總是抄襲發達國家的發展階段呢? | |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劉震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