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官方在公開場合表態“市場化非醫改方向”、官方研究機構在調查報告中承認“中國醫改不成功”之后,衛生部部長高強日前就中國的衛生形勢作了專題報告,高強在報告中痛斥某些醫療機構見利忘義,盲目追求高利潤而造成了如今的看病難———痛斥之后,報告進行了檢討,自責衛生部門監管不力也是導致看病難問題的重要原因,衛生部門對醫療機構存在重扶持、輕監管的傾向。(據新華社報道)
應該說,此次在反思醫療體制改革的態度上,衛生部門是非常誠懇的,無論是“認清市場化”,還是“承認不成功”,還是今天的“痛斥無良”和“自我歸咎”,都體現出一個服務型的公共部門應有的歷史責任感和改革良知———這種自我批判的精神值得更多部門效仿。
但是,看著衛生部門一次次地擺出“誠懇”的姿態,我又開始擔心起來:帶著道德自覺色彩的“認錯”、道德代言色彩的“痛斥”、道德謙卑色彩的“自責”,是不是在公眾的眼皮底下洗清責任、回避問責的一種方式———似乎態度決定一切,有了誠懇的態度,有了認錯的姿態,就不用承擔“改革失誤”的責任了。
從既有的現實看,不排除有關部門以“認錯”和“痛斥”的“謙卑姿態”洗醫改失敗之責任的可能性:其實“中國醫改不成功”的結論有關研究機構早就作出了,可“定論”之下,尚沒有一點兒問責的動靜———按這種趨勢,“中國醫改不成功”的責任,很可能被有關部門在“自責態度非常好”的姿態中含含糊糊地混過去:失敗的改革之下,無人問責,無人承擔責任,這幾年來老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的痛“白挨了”,為醫療改革投入的公共財政白投入了!
不錯,我們的改革走的是試錯之路,誰也不清楚這路到底該怎么走,哪條路耗費的改革成本最低———可“試錯”并不意味著“不用對失誤承擔責任”,并不意味著“承認錯誤”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推倒重來。既然錯了,就要有人承擔責任———這是從公共財政中拿工資資金的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否則做官不是一點兒風險都沒有了,只管大大咧咧地“試錯”就行了?
理性的改革必須具備一套“問責失誤”的機制,只有在“問責”這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神劍之下,決策者才能謹小慎微地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為每一個決策可能產生的后果細細推敲,堅守原始的改革目標,堅守執政為民的政治良知——沒有這套機制,改革就會缺乏自治的理性。那么,在這種無問責基礎上的“反思”也是沒有效果的,沒有問責的警示,下一輪的改革還可能故錯重演。
有了“認錯”,有了“痛斥”,有了“自責”——如果再有一個及時的“問責”,這個改革反思就是完美的了,就會給更多的改革反思做出典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銀湖碧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