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西方經濟學的三大懸疑
西方經濟學有用嗎?
在我看來,西方經濟學在目前看來,完全是一門無用的偽科學。為什么這么說?還是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問題吧:
假如你是一個司機,要送一車貨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好意思,我也假如了一回;當然,看完了這個例子,就沒有人會說我是在“假如”了)。為了正確無誤而又快速的到達目的地,你需要一個向導。什么樣的向導才算符合條件呢?第一,認路,不能讓你把車開到溝里去了,把貨灑一地;第二,不能繞彎路,那樣多耗油;第三,知道在什么地方應該加速、什么地方應該減速、走多遠應該把貨加固一下免得掉了貨,既要盡可能快的到達目的地又要避免出車禍。
現在,把上面“假如”換成現實:司機就是一個國家的政府,開車就是管理經濟,向導就是做顧問的經濟精英,不把車開到溝里去就是避免經濟危機,不多耗油就是避免通貨膨脹,知道在什么地方應該加速就是知道經濟應該如何增長、知道何時應該加固貨物就是知道應該如何調整經濟結構以適應經濟增長。
下面,我們看一下,做向導的精英們稱職不稱職:無論是經濟危機的成因,還是通貨膨脹的成因及防治,還是經濟增長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都吵的一塌糊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果你是司機,你敢用這個的向導嗎?在路上,你問他:“現在路上人少,前面有個拐彎的地方,我可不可以不減速?”向導說:“假如……你就可以加速。”結果你一加油門,沖過去后才發現,前向是個180度的大拐彎,不好!開溝里去了!”你又問他:“現在前面沒人,路又平,可以加速嗎?”向導回答:“假如……。”結果你一加速,前面突然竄出一條狗,你剎車不及,把狗撞死了——原來這個地方有個養狗的。結果賠了幾百塊錢人家才放你過去。接下來,有問題你還敢問這個向導嗎?這樣的向導有什么用?
任何一門科學,都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經濟學這樣的科學,就更是為了替一國的老百姓謀福利了。可是,西方經濟學能做到這一點嗎?要說解決問題,經濟學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果避免經濟危機?如何消除通貨膨脹?如何保持經濟增長?只要這三個問題解決了,經濟學家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可是,恰恰是這三個問題,他們一個都沒解決!
現實中,這三個問題真的那么難解決嗎?下面一一解決之,只希望解決后經濟精英們都改行吧,不要再糊弄老百姓了。
1、經濟危機的原因:
在人民創造了相當數量的財富上,銀行家們通過央行惡意的制造通貨緊縮,資金鏈斷裂引發大量企業破產、大面積的工人失業,失業人數太多引發需求下降,進而造成更大規模的企業破產,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經濟危機的原因。至于銀行家們這樣做的好處,那就是可以以超低價收購已破產或者陷入困境的優質的企業資產,擴充自己的實力。
2、通貨膨脹的原因
是因為紙幣的過量發行造成的。好處就是可以不著痕跡的掠奪人民的財富。
3、經濟增長的原因:
如果看西方經濟學的觀點的話,又該迷糊了:哈羅德增長模型、新古典經濟模型……又是一大堆形形色色的理論,每種理論都是一大堆的公式和圖表。這不禁讓人想到了一句話:經濟學理論就象比基尼,暴露的都是重要的,隱藏的才是致命的。在對于國家經濟政策沒用的地方,經濟精英們總能達成一致,可一到關鍵的地方,每人一套理論,看看誰的都有道理,再仔細想想,哪個都有缺點。就象上面的經濟危機的成因、通貨膨脹的成因,都是有大堆的理論,再仔細想想,誰的都有錯誤。現在又冒出一大堆的經濟增長理論來。我們該聽誰的?誰是對的?
看看他們得出結論之前的那一堆假如吧,把現實世界抽象成了一個不可能存在的世界(比如哈羅德模型中的一個假設,社會的全部產品只有一種。——這種高水平的玩笑也只有經濟精英們都開的出來)。在不可能基礎上做分析得出的結論靠的住嗎?他們全都是錯的。聽他們哪一個我們都會被帶到溝里去。我就搞不明白,分析經濟問題真的那么麻煩嗎?我還真不信這個邪。下面是一個比方,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
一個經濟體就象一個人,經濟增長就象人長個子。人的個子是如何長高的?動力在哪兒?恐怕有人會說:“傻瓜都知道,多吃飯呀。”對經濟體而言,“多吃飯”意味著什么?增加供給!當然了,有人會說,供給增加要靠需求增長來拉動的,否則生產出來的東西沒人消費也沒用。其實,供給是企業生產出來的,供給增加意味著工人工資會增加,即需要會增長。所以,供給增加就意味著需求增加——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的比例是合理的。
當然,出于全面考慮問題起見,再從需求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需求包括個人需求和集體需求。個人需求主要是個人消費品,大都靠輕工業企業提供;集體需求比如國防安全、修橋鋪路、電力電信、興修水利、改造農田等等,主要靠重工業企業提供。當然,輕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廠房等本身就需要重工業企業提供(注:在此,實際上把農業和建筑業都劃到了輕工業里面了,不太符合原來的產業劃分,這樣分析只是為了明確產業間的因果關系,不涉及其他)。所以,從整體來看,經濟增長的真正起點和拉動力首先在重工業。如果重工業不發展,輕工業就無法發展——不要說可以進口,重工業不發達的國家肯定不是一流國家,我們中國是世界三大強權之一,沒有理由靠進口卻不發展自己的重工業。輕工業不發展,個人消費品都無法增長——經濟增長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人民過的更幸福嗎?
當然,重工業、輕工業之間的發展有個合理比例的問題,企業的積累和給工人發的工資也有個合理比例的問題,這是不容回避的——只有調整好了這個比例,才能保證供需平衡。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也需要不斷調整,才能保持社會生產力的全面提高——就象一個人,新陳代謝是全身都在進行,但需要一個過程,有這么一個數據: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細胞的組成部分七年就會全部換一次,也說是說七年前的你和現在的你從物質層面講已完全不是一個人了。而新陳代謝的過程中,人體各部分的比例是不斷變化的(比如嬰兒的頭占身體總長的三分之一,成人則只有七分之一了)。經濟體也是一樣,也有個新陳代謝的問題,也有個結構如何調整的問題。
當然了,我的分析中沒有那一大堆的假如,也沒有一大椎的公式,好象不夠科學,希望精英們不要笑話。再簡單說一下上面提到的“合理比例”是如何確定的:注重歷史數據,系統編制預算,隨時調整偏差。根據過去國民經濟統計數據的變化趨勢進行計劃,在執行中及時反饋信息,根據偏差及時調整,這樣就足夠了。
當然,我這種分析思路和精英們是完全不同的。我是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出發的,精英們是從“追求個體最優”的角度出發的。因為只一個“全國”,所以,按照我這種思路分析,只有一種合理的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而“個體”就太多了,不同的精英代表不同的資本家(或者資本家組團,至少有的資本集團是專做重工業、有的專做輕工業),他們的理論自然統一不起來——都想搭著經濟體總體增長的便車自己實現最優。
再簡單說一下如何調整偏差和比例的問題:對于需要優行發展的、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工業,國家可以直接投資或者采用低利息貸款吸引民間投資,國家也可以增加采購額度以刺激投資;對于出于經濟結構調整考慮應該限制規模的行業,則可以采用貸款高利率、提高征稅比例、設置進入門檻(比如投資額低于多少多少不給批);對準備淘汰的行業,甚至可以設置關停期限、強令關停。為了刺激需求,國家可以采用設置最低工資標準、年工資最低增長速度、有針對性的現金補貼等到,為了平衡收入,可以對高收入者高比例征稅等等。
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也是一場戰爭,只不過不見血而已(不要說什么雙贏,打不過你才和你“雙贏”,打的過你誰和你“雙贏”?);但是,這樣的戰爭后果往往不次于流血的戰爭。比如當年的蘇聯經濟崩潰,如果不這經濟崩潰了,蘇聯也不會解體。這樣的結果,靠戰爭都實現不了——當年有誰敢進攻蘇聯?所以,經濟政策是不容出錯的。如果用那些通過一大堆的“假如”才搞如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經濟運行,結果只能是家底賠光,給人家當孫子!
最后,再強調一遍,現實不容“假如”!整天靠著“假如假如”的紙上談兵式的邏輯騙人的精英們,你們應該改行了!求求你們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