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教何以成為“掠奪之手”?
巫繼學[人本經濟學-自主勞動網.中國經濟學(www.economics.com.cn,www.wayee.com )互聯網首發]
據《新華每日電訊》7月18日報道,我國現階段大學費用支出,包括學費、住宿費等所有開支平均在1萬元人民幣以上,有的學校僅學費每年就超過1萬元。也就是說,從支付能力來看,中國現階段大學支出是世界最高收費的3倍以上。
作為一個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奉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倡“科教興國”,然而其高等教育費用如此高昂,消息傳來,真令舉國上下各界人士一片嘩然!掩卷沉思,人們禁不住地要問,中國高等教育何以成為對受教育者的“掠奪之手”?究竟什么因素釀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當今的畸形高收費?
依據我的分析,其原因極為復雜,但主因有三。
首先,它是教育產業化結出的一個惡果。教育產業化前些年來,成為一種時尚,但凡講教育體制改革,幾乎言必稱教育產業化。教育,作為公共產品,是近現代科學、教育、文化發展中得出的一個共識。公共產品,是公共財政養育的全社會共同的果實,為公共大眾所共享。因而,這種產品拒絕私有權。一旦教育產業化,公共事業便演化為商業行為。由此出現的后果,近年來人們是領教過的。表現之一,是將教育進行商業化操作。突出的一個例子是,遍布全國各地的“大學城”。什么大學城,不就是教育mall。大學城,與商業mall,無論其設計思想,融資方式,還是日后經營活動,都大同小異。大學就是大學,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文化積淀,就是百年學堂,千年書院。如同追求風水、人氣的商場一樣,搬來搬去,似乎顯得輕浮了些。表現之二,是對教育產品商品化而明碼標價。名牌大學比二三流大學收費要高,專業之間收費標準也有級差。不同級別、不同名氣教師授課,收費也有明霄壤之異。錄取時,差一分,交一份錢,差兩分,交兩份的錢,如果“一腳踢”則是特殊的收費標準。表現之三,形形色色的創新教育商品,有如電子城的時髦商品一樣,給有錢的人獲得體面的文憑提供了選擇各種機會與空間。從MBA到EMBA,從MPA到EMPA,從1+3到2+2,還有那該詛咒的什么“在職研究生”,只要你大把地花錢,文憑就會飛到你的手。表現之四,是學校直接進行商業開發與經營。中國的所有高校特別是各大名校,沒有不開辦商業經營公司的,也沒有錯過與挪下開辦經濟開發公司的機會。一段時間,大學就像被商業店鋪包裹起來的“糖果”,讓所有家長目不忍睹。當然,近些年大有改進,該脫鉤的也脫了,但是由此打下的商業烙印,卻不會因學校搬到遠離市區的什么大學城而痕除疤平。教育產業化勢必將商業文化引入教育,商業文化進入教育就是追求經濟利益進入教育,而教育一旦追求經濟利益,追求社會效益就會退居其后。難怪近年來,媒體總是接二連三地報道學校高收費的種種事例。
其次,它是國民收入分配制度的釀成的一個弊端。通常人們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GN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公共教育支出總量。這一指標,是指地方、地區及中央政府在教育上的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不包括家庭教育支出)占GDP/GNP的比重。盡管由于各國綜合實力與國情大不相同,但從這項指標上仍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應該說,中國在理念上對教育還是高度重視的,但是實際投入卻是十分有限。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4%”的戰略發展目標。在這一政策目標的指導下,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持續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從1993年的2.51%增加到2002年的3.41%,到2003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仍然沒有達到4%的目標,仍有900多億元的資金投入缺口。圖表1通過對部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歷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NP比例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NP比例年平均值大體在4%-6%之間。根據世界銀行2001年的統計,在1999-2000年度,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日本、英國和美國等高收入國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為4.8%,而哥倫比亞、古巴、約旦、秘魯、泰國和突尼斯等中低收入國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均值為5.6%?;耍摵蠂炭莆慕M織呼吁世界各國到2000年應實現教育經費支出占GDP 的比例達到6%的目標。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6%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世界各國在公共教育經費支出規模上的一個平均水平??梢姡覈慕逃涃M投入在國際上的差距。這種差距,是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帶來的。教育經費缺口的壓力在市場經濟誘惑下,促成了掠奪受教育者。
最后,當權力資本參預運作時,便出現教育腐敗,教育腐敗將教育收費質變為對受教育者的“掠奪之手”。大學收費,沒有異議。但是收費之高,卻令人不解。一個年人均收入僅僅1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收費何以超過年人均收入3.6萬美元的美國與年人均收入3.1萬美元的日本?從根本上來說,公民納稅形成的國家財政,國家財政養育并支撐著教育,那末教育本應為公共產品。而將公共產品商品化甚至資本化,這無異于將公共權力商品化、資本化,因而,在本質上說,這是一種腐敗,即教育腐敗。在教育腐敗的氛圍中,教育不再是對每個受教育者的“扶持之手”,而變成對受教育者的“掠奪之手”。于是,追求經濟效益,成為辦大學的一個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其實,這只是問題一個方面,在私有資本進入高等教育后,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再是潛規則而是明規則。于是“看不見的手”成為名副其實的“掠奪之手”。資本的本性就是賺錢,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無論它在那個領域,都不會改變本性。當今中國,拉升大學收費標準的主力軍,應該是民辦大學?!翱床灰姷氖帧本褪俏淞种械摹盁o形手”,只有有可能的地方,都不會放棄高收費。盡管法律法規三令五申,仍然是案發不斷。
切不可小看高等教育高收費問題。它引起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第一,受教育權是人權的基本內涵。一個和諧民主社會,起點就是機會平等,而機會平等首先是受教育權機會平等。失去受教育權,將會造成深遠的、長久的社會不平等不安寧。第二,高等教育高收費,必然導致教育貴族化,于是高等教育蛻變為一場富人瓜分人類文化的盛宴。第三,大量低收入的窮人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勢必造成排斥人類智慧的悲劇。一個社會絕大多數窮人被高等教育邊緣化,無論如何講,都是人類文明社會的恥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